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舆论监督 > 正文

当人类遇上机器人

2014-11-13 07:55:25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韩硕  
视频加载中...

【人类已经无法回避机器人带来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等挑战,与其等着问题堆积如山,不如积极地做出改变和调整】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伊隆·马斯克近日表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将在五六年后开发完工,其安全系数是人类驾驶汽车的10倍。无人驾驶汽车和飞机的时代似乎即将到来,便捷、高效的机器人社会再一次展现出不可阻挡的吸引力。

不过,人类是否准备好接受新的行为方式呢?当各类机器人和人类密切接触,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一旦无人驾驶汽车与人类驾驶的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假使机器人护工不小心碰倒了病患,在法律和道德层面上,将如何界定和评判?

从机器猫任意穿梭的梦幻般的魔法世界,到美国大片《机械战警》《人工智能》流露出的焦虑,无不引起对机器人社会的探讨。我们会不会过度依赖机器人?人类该如何与他们相处?法律和监管是否跟上了科技步伐?人类追求科技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止,对于未来世界的幻想和忧虑也如影随形。

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在其著名的短篇小说《我,机器人》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大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可见人受伤害时袖手旁观;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虽是小说内的法则,但也反映出人类的思维:机器人从属于人类,需要按照人类设置的程序为人类服务,也需要遵守人类的规则和法律。

相比人类,机器人的智能和其模拟的社会行为仍然过于简单。机器人可以不带情感色彩,出色地执行程序命令,但他们仍然只是在受限的指令下尽可能做到完美。也恰恰因为缺少所谓的情感羁绊,能否对情感进行敏锐的捕捉、在道德层面是否具有是非分辨,始终是人类和机器的最大不同,也是机器人不能取代人类的重要原因。

科学家曾做过一组实验,让人与6个机器人恐龙开展团队游戏,然后递了把锤子给参与者,让他们破坏这些机器人,所有人都无一例外地拒绝了。人与机器人建立起的感情羁绊显露无遗。另一个故事是,一家拆弹机器人公司经常收到士兵寄回的被炸碎的机器人,要求对其返修,但拒绝更换新的机器人。尽管拆弹机器人没有生命并已被破坏,但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士兵和机器人已经结成了战友。

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人专家希瑟·奈特在其《人类如何应对机器人》的文章里指出,除了继续鼓励技术的应用并保护好用户以外,也出现了一个新课题,即我们是否应该规范对机器人的处理问题,“目前看来这似乎有点荒谬,但随着我们越把机器人当作一种社会存在,我们行为的是非概念就越会延伸到他们身上”。奈特因此建议决策者减轻人们对机器人社会的焦虑和担心,让公众对机器人有更广泛的接受度。

马斯克在宣布无人驾驶汽车时也直言,技术问世后,业界还需要数年时间来扫清监管障碍。英国《金融时报》紧接着评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法律方面的问题甚至比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难解决。不过,人类已经无法回避机器人带来的道德、法律和社会问题等挑战,与其等着问题堆积如山,不如积极地做出改变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