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一座城市的强大,固然需要水泥森林和GDP;它的和谐富足,却和容积率很低的体育文化场馆、绿地面积等更相关。】 已存续12年的深圳市展鹏莲花山足球场宣告关闭,所在地块变更为“商业性办公和商业用地”,这让习惯于在此踢球聚会的约300支业余足球队的成员们十分担忧。 细察新闻,会发现此地块用途转换应属合理合法:体育场馆原本就是租借土地,合约到期关闭,算不得乱改乱占;该地块原本就是在商业用地大类之下的“体育产业用地”,而非政府团体社区用地类中的“体育用地”,因此也很难说是“挤占公共设施”;有关部门也承诺,新建商业项目中,要有相应的室内体育场馆设施配套。 单个事件看,关闭莲花山足球场挑不出多少毛病,但莲花山式的商业性体育场馆被拆除和更张易弦,在近些年来居然已有十几家之多。担心无处踢球的球迷着急上火、要求留住足球场,便很可以理解,也更予人警示。 在深圳,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设施一类的公共体育场馆并非十分充足、无可增加。相反,数据显示,随着人口迅速增长,深圳的人均体育设施场地面积还不到1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此,深圳还在大力推动更多中小学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资源,不久即将开始实施。 一边努力挖潜,一边却大手大脚地对既有体育场馆“关停并转”,看起来是一对矛盾,却也很好理解。商业开发,不论是卖地收入还是今后的收益回报,都要大大高出足球场之用。对经济利益和GDP的考量,正是导致体育场馆纷纷被拆除、变更的根本动因。 但在“合理合法”之外,体育场馆的拆除者们忘记了,关乎民生的事情,还需要认真考量一个“合情”与生态和谐的维度:对于那些十多年来定时定点踢球聚会的业余球员和球迷,体育场的骤关意味着一种生活轨迹、环境与情感突然被打断,自然会生出不受尊重的愤怒和不安。哪怕有关部门许诺将来会有相应面积的室内体育设施,但对于习惯在这里踢球的人来说,健身房、壁球馆之类再多,也不能折算成一块露天的足球场。 一座城市的强大,固然需要水泥森林和GDP;它的和谐富足,却和容积率很低的体育文化场馆、绿地面积等更相关。留好用足这样的城市空间,是对城市管理者理念和魄力的考验。 对于城市建设和公共决策来说,尊重一个社区、族群、各阶层百姓已经形成的社会形态与文化习俗,顺势而为,而不是自说自话地拍脑袋、玩变脸,一拆百了、重起炉灶,应该成为一条重要原则。在这方面,我们既往的建设中做得太不够。结果往往是政府自以为是“科学发展观”,是为民办好事,让城市有了崭新风貌,群众却不买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