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动向 > 正文

福建日报揭开“本报采访组”的神秘面纱

2014-11-07 11:28:22  来源: 海都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采访之外,稿子的打磨更是艰辛。习大大在福建长达17年半,工作地点多,创新实践涉及方方面面,在占有繁复详尽的素材的基础上,要从哪个主题切入,主线在哪里,什么时机发什么样的稿子,这些社长、总编考虑得更多,并多次与采访组开会协调,到集中写稿驻地指导、校正稿子。在这次连续三天推出专题报道之前,今年5月初报社已经先期推出了一整版的《群众的赞许最甘甜》,报道习近平在宁德倡导施行的四下基层活动,这次报道除了先期采访组的踩点采访外,总编辑梁建平还亲自带队下去采写;8月1日,在军委主席习近平八一前夕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之际,报社在头版刊发《“我临东海情同深”——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纪事》,这篇稿子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亲自到报社和蔡小伟社长一起参与稿子逐字逐句的修改。这两篇都是采访人员与外围记者配合,白天采访夜里写稿在几天之内拿出来的。

其中,这次推出的《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践行群众路线纪事》,从5月份开始采访组在某地“关”起来封闭写稿10来天,终于拿出3万字左右的初稿。后来,又熬了许多个不眠之夜,总共先后写了6个版本,19易其稿,这中间每改一稿都会把人扒一层皮。端午节小长假,别人都去过节度假了,可采访组几人连续三个晚上在其中一单身记者家里通宵改稿,哪知这记者家里储粮为零,半夜大家饿了连充饥的方便面和稀饭都没有。

最后的第19次改稿,就在刊发前不到一个月,活生生要把2.5万字的稿子精简到1.6万字,采访组在自己生出的作品上,自己再拿起手术刀又剐又剔……

  采访组深夜通宵改稿

终于,前后历经9个月,前后5篇纪事全部面世并获得了极大的反响,上上下下所有参与这项专题报道的人,以及目睹他们辛苦付出却帮不上忙的人,都结结实实兴奋了好几天。

回顾这一路,“本报采访组”高兴之余却还意犹未尽,还有很多感动和感谢:

在厦门召开座谈会,包括原厦门市市长邹尔均同志在内的9位原来与习近平同志共事的特区老领导全部出席,无一缺席。“习近平与彭丽媛结婚时一切从简,只办了一桌酒席,就连糖果都是彭丽媛临时花5元钱上街买的”这一内部的料,就是他们提供的,对这已过去快30年的往事,他们之间相互印证、补充,才还原了事实。

  与原厦门市市长邹尔均等9位老领导座谈

习近平同志三进下党乡,当年没有新闻报道,寿宁县委相关记录也不多。通过努力,采访组找到了时任宁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连德仁同志,他有记日记的习惯,迄今已记录600多万字,为首次对外展示。出于对福建日报的信任,他无私地向采访组独家提供了当年跟随习近平同志进下党乡之后记录的日记(如下图),这为后来写作《群众的赞美最甘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原福州市政协副主席、时任平潭县委书记兼政协主席刘嘉静,今年已经71岁高龄了,他向采访组详细谈起20多年前习近平在平潭的许多事情以及在平潭研讨“海上福州”建设及决策出台的经过,并提供了二三十张珍贵照片。他激动地说:“没想到第一个采访我的是你们福建日报的记者。”

由于时间间隔较久,当年的新闻报道、档案保存不如现在发达,很多材料并不易获得。在相关市县的大力支持下,采访组积极努力,获得了很多珍贵的甚至是独家的历史资料,包括在永泰县信访局获得的习近平同志当年到永泰县接访的原始记录材料(如下图)。

在福州、宁德和厦门,很多接受采访的老领导、老同志都说:你们福建日报做这个重大报道,太应该了,太及时了。

“通过采访、调查,我们在厦门同安看到了厦门还有那么偏僻的村庄,而当时的路还没通,习大大要一路走进来,他来了很多次。在福州寿山乡上寮村,采访对象中最年长的93岁的王金钿强烈要求采访组到他家去看一看,坐一坐。老人什么都不记得了,但他记得习近平当年看望“五老”时跟他们一起合影,他把合照挂在了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我们时时都能感受到许多人对习大大一种深厚的情感。”

采访小组说,福建日报这次重要的策划报道完成了。但他们收集、整理的关于习大大在福建的事情还有很多还没写出来,比如文化保护、对台交流、对外开放等,还有好多生动的例子因为文章篇幅限制舍弃了。“后面的料还很多,还可发3篇不止!”

(杨毅涵 包书琴 方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