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专题采写一启动,首先就是马不停蹄、急行军式的采访。从4月14日开始,几乎每天都是“在路上”的快节奏状态,包括拟定和传送采访公函、提纲,联系、沟通和确认采访对象、时间和地点,到奔赴县市,上高山、进山村、入海岛采访,事无巨细,快马加鞭。4月24日,一天就转战了三个县市:上午从福安市区出发,到下白石镇渔村采访,中午赶赴霞浦县,采访结束之后,为抓紧时间晚上又驱车赶赴周宁县,行程280多公里。 这是一场类似于田野调查、考证式的调查采访。采访组一开始就深知,此项报道事关重大,影响深远,必须严格做到言必有据、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必须要严谨再严谨。因而,对于习近平说过的话,都要找到原始的记录,所有的例子都要找到当事人回忆、佐证。这一采访活动,历时数月,到15个县(市、区)采访,行程8000多公里,采访的与习近平有正面接触的对象100多人,加上电话联系、协助沟通联系的则有200多人。 本报采访组在下党乡鸾峰桥采访 在寿山乡上寮村采访习近平挂点故事 赴武平县万安乡捷文村采访领导林权证第一人李桂林 18年间,八闽大地山水,多省偏远的高山海岛,都留下了习大大的足迹。而我们的采访组也尽可能地多地重访习大大当年到过的地方,寻访当事人见证者,记录当年的点点滴滴。 白天马不停蹄,每天采访结束,晚上都把当天的采访内容整理出来,并记下采访日志、列出采访对象及联系方式。据统计,整理出来的采访内容字数达3万多字,收集整理并阅读的历史资料、采访素材有200多万字,拍照、翻拍历史照片几百张。其中,仅在马尾档案馆复印了厚达20厘米的五大本习近平同志在福州任职期间的资料。 采访组这次还收集了不少未曾公开的习大大的照片。“一些是求爷爷告奶奶得来的,还有的是喝茶喝酒换来的,不容易啊!” 采访期间的辛苦,采访组的人是基本不说的,在报社内部汇报时,他们很有觉悟地表示:“重大主题报道的采写都是极为难得的担当历练、学习思考、砥砺奋进的过程。”可是,从他们的个人微信可以看到,他们有采访期间扭伤脚的,但仍坚持到采访任务完成后才到当地医院进行处理;有到高海拔村庄采访突遇降温的,冷得实在受不了借来村民的迷彩服就套上,可怜摄影记者人高马大,实在借不到衣服,穿着短袖单衣拍下了众多宝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采访永泰一中老教师刘寿刚,了解习近平接访情况 在宁德市委宣传部召开座谈会,采访当年本地媒体人 赴长汀县水土保持事业局采访时,阮锡桂记者左脚扭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