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花样,其实映照出的都是制度上的漏洞,以及一些官员的贪腐惯性。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在个案处理之外,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 截至11月4日,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已全部向社会公布,涉及10个省区市和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院、一汽集团3个单位。巡视清单中新词热词频出,尤其引人关注。比如,江苏存在的“能人腐败”,河北被指存在的“山头主义”,等等。 巡视清单其实也是巡视组的工作成绩单,细看这些新词热词,既有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比如,一些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圈子文化”;也出现了一些腐败新花样,比如,一些领导干部“一家两制”、利益输送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手段隐蔽。 一定程度上说,巡视组的成果越多,越让人沉重;巡视出的问题越显著,越觉反腐艰难。然而,巡视组重在发现问题,巡视仿佛“体检”。经过今年的两轮巡视,巡视组已经建立了“病历本”。接下来,如何解决这些新老病症才是关键。一般来说,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巡视组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推动问题解决;第二步,该查处的查处,该诫勉的诫勉,该警示的警示,对反映不实的及时澄清,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第三步,被巡视地方、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整改落实,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 现在看来,只有这些还不够。不管是老问题,还是新花样,其实映照出的都是制度上的漏洞,以及一些官员的贪腐惯性。日前,中纪委机关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称,一些官员存在侥幸、观望心理,不断上演“变脸戏码”——中央巡视组一进驻便开始“颤抖”,而巡视组一撤离便又开始重新“嘚瑟”。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那怎么办呢?正如王岐山所言,要“哪里问题集中就巡视哪里,谁问题突出就巡视谁,巡视过后再杀个回马枪”。 当然,我们亦要追问,为什么一些问题会成为老大难?是什么样的土壤里生出了新问题?为什么一些部门总是成为腐败高发区?为什么几轮巡视过后,仍有人顶风作案?所有这些暴露出的制度漏洞又该通过怎么样的制度建设加以补齐? 要回答并解决这些问题,就不仅需要定期体检、对症下药,更要在个案处理之外,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安排,以防微杜渐,打消敢腐的念想。在前不久的中纪委四次全体会议上,王岐山有个比喻,“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治病树、拔烂树,坚决遏制住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加大治本力度”。治病树、拔烂树,并清理病树、烂树生存的土壤,才可能破除反腐热词的生存想象,不让反腐热词变成老相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