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舆论监督 > 正文

基层治理要瞄准需求靶心

2014-11-05 07:47:11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何绍辉  
视频加载中...

【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是保证基层服务和管理精准有效的前提】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这一要求是更好满足群众需求,提升基层治理能力,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要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及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满足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在我国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立足实际,从群众需求出发,坚持创新社会治理,为群众提供了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为和谐、平安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够精确、管理欠科学的问题。以农村文化建设为例,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下乡项目与工程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一些地方推行“电影下乡”,在各行政村轮流进行每月一次的电影放映,时间虽然很准时,可真正到场观看的村民却寥寥无几。调查得知,这种情形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有的甚至举家迁徙,仍然留在村里的人已不多,到现场观看的人自然就少。二是放映的电影离村民的生活世界相去甚远,大多反映的是城市生活而非乡村生活,村民普遍觉得“没什么意思,看不懂”。三是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老百姓对观看电影的需求也在不断下降。

在城市基层社区,同样存在服务和管理未能精准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以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为例,在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难题。由于在现有社会管理体制下,大部分地区实施的仍然是封闭式居住人口管理,并没有将流动人口很好地纳入管理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流动人口需求的忽视。由此可见,由于缺乏对城乡群众需求的准确认知,影响了服务和管理的实际效果。把握群众需求的脉搏,是保证基层服务和管理精准有效的前提。

为人民服务,具体到基层,就是要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这就要求我们以群众需求为中心,紧紧围绕民生难题,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具体来说,首先要使基层组织去行政化。这并不是说基层组织可以脱离政府管理,而是要把基层组织从各级政府下派的繁杂行政任务中解放出来,将主要精力放在群众自治、为群众服务上。

在此基础上,要盘活治理资源。既要合理配置各种治理资源,将配置重点放在基层,使基层在提供服务和管理时“有职有权有物”,也要注重调动和整合城乡社区内部各种治理资源,充分发挥传统组织与力量在基层治理中的优势作用。

瞄准群众需求的“靶心”,归根结底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既要依靠群众,又要相信群众,调动群众参与服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群众参与中优化基层社会治理。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基层治理实效的唯一标准,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

(作者为湖南省社科院国家治理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