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要】米德的符号互动学说涉及思想意识的来源、自我概念的产生、社会协调的实现,符号价值功能是米德符号互动学说的核心,通过对这些关键概念的辨析,米德建立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符号互动学说,这一学说不但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米德;符号互动论;传播学 一、米德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的文献梳理 米德的生平无论是对于英文世界的读者还是对于中文世界的读者来说都还比较模糊。关于米德的生平,零星的记载见于有关米德研究的一般著作,或者见于其作品集的前言中,这些有关生平的文字介绍多出自他过去带过的研究生的个人回忆。迄今为止,在英语世界中尚未见到有专门的米德传记出版。 有关米德生平的重要研究包括米勒的《乔治·赫伯特·米德:自我、语言和世界》(1973年)[1],在这部米德思想研究专著中附有米德生平和思想发展的长篇介绍文章,尤其是对涉及米德生平的一些细节问题做了非常详细的注释。米勒是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并曾受教于米德,他的有关回忆应该是比较可靠的。1982年米勒编辑出版另外一本米德的作品集《个人与社会自我:米德未曾出版的作品》,该书前页的长篇导读主要是关于米德思想的发展,而没有涉及其生平。1980年德国学者HansJoas出版米德研究专著《米德思想的当代审视》,1985年该书由雷蒙德·迈耶(Raymond Meyer)翻译成英文出版[2],该书专门辟有一章“邀进民主思想的发展:乔治·赫伯特·米德1863-1931”专门介绍米德思想的发展,附带介绍了米德的生平,尤其详细介绍了米德在德国留学的那段生活经历。1993年库克(Gary A.Cook)出版《乔治·赫伯特·米德: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创立者》(George Herbert Mead:The Making of a Social Pragmatist)[3],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利用米德与亨利·卡斯特(Henry Northrop Castle)家族的大量通信,追溯并还原了米德的早期生活,尤其是他与亨利·卡斯特家族的关系及其发展,这些信件至今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2001年迪根(Deegan)编辑出版米德生前的一组文章,以《社会心理学文选》为名出版。根据作者介绍,过去普遍认为这组文章已经于1910年出版,但迪根考证的结论是,事实上它们从未出版,新出版的文选附有迪根撰写的有关米德生平和思想的综述长文。1980年刘易斯(Lewis)和史密斯(Smith)出版《美国社会学和实用主义》(American Sociology and Pragmatism)一书,该书共10章,除了第1章为总论,第2章、第3章、第4章分别介绍皮尔斯、詹姆斯以及杜威外,另外6章内容全部用来介绍米德的思想和生平,这部著作是迄今为止英文世界中研究米德思想及其生平的最为详尽的著作。[4]以下根据上述研究简要概述一下米德的职业经历和学术成就。 米德于1863年2月27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南哈德利(South Hadley),他的家族来自新英格兰,父亲是一位牧师,母亲是一名教师。米德于1876年进入奥柏林预备部学习(Oberlin Preparatory Department),1979年成为奥柏林学院的新生。Gary A.Cook在《乔治·赫伯特·米德:实用主义社会学的创立者》一书中介绍说,关于米德早期生活经历的信息非常少,所幸的是米德的家人保存了1883年至1895年间米德写给他的好友亨利·卡斯特(Henry Northrop Castle)的95封信件,以及同一期间卡斯特写给米德和卡斯特家族的大量信件,这些信件至今保存在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大部分从未出版,通过这些信件,人们可以了解米德早期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 1883年米德从奥柏林学院毕业,在毕业后的4年中他在学校教过书,干过铁路建筑工,做过测量员,也做过家庭教师,但没有一样工作能够让他感到满意。1887年夏天米德借了一笔钱,离开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来到哈佛成为一名研究生。一年后米德却离开哈佛,当时在哈佛执教的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推荐米德前往德国莱比锡大学跟随冯特学习心理学博士课程。 1888年米德来到德国,1888年至1889年的冬季,他在冯特指导下学习。总体而言,米德对莱比锡大学的课程并不满意,但是冯特有关民族心理以及个人与集体互动心理的研究对米德产生了很大影响,受冯特的启发,米德后来在密歇根大学执教后也建立了一个冯特式的心理学实验室。1889年3月,也就是一个学期后,米德转到柏林大学,他的博士指导导师是狄尔泰(Dilthey),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早期道德发展。 1891年秋天,米德获得了密歇根大学的教职,有可能在杜威主持的哲学系工作。他原本打算结束他在柏林的博士学业后再去阿安伯,他在早些时候也曾得到过密歇根大学校长安吉尔(James Burrill Angel)的承诺,但是到10月底的时候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米德不太可能继续留在柏林完成博士学位同时又保留在密歇根大学的职位,他不得不放弃前者。他在柏林发给亨利·卡斯特的最后一封信中说:“无法拿到学位回去,我感到羞愧,如果我明天就能够参加考试和论文答辩那该多好,我多年来的苦读就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3]26不过米德未拿到博士学位对他日后在密歇根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学术生涯并未产生严重的影响。 米德于1891年秋来到密歇根大学,他对自己获得的这个职位非常满意,在一封写给他妻子父母的信件中,米德说:“海伦与我非常幸运能够待在这里,世界上再也没有其他地方比这儿更适合思考和研究了。这儿的杜威先生思想深刻,具有创新精神,他是我见到过的最让我折服的思想家,我从他那里获得的东西比我过去从任何人那里获得的都要多。”[3]32 在密歇根大学,米德教授的课程包括心理学概论、生理心理学和高级心理学,并指导一些实验项目。在密歇根大学的那些日子,米德与杜威都在其中,米德的孩子出生于1893年,杜威也有3个孩子,米德和杜威都非常重视观察和研究孩子。 1894年杜威应邀出任芝加哥大学哲学系主任,杜威强烈建议校方同时聘请米德,1894年米德以助教身份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从此开始了他在这所大学长达37年的职业学术生涯(1894—1931)。在芝加哥大学的数十年时间中,米德承担了大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刘易斯和史密斯在《美国社会学和实用主义》一书中详列了1894年至1931年米德为该校学生所讲授的全部课程[4]261-285,这些课程主要集中在哲学和心理学领域。 米德生前发表过大量学术论文,根据比较完整的统计,他生前发表的论文总数为109篇。[5]但是,作为一名重要的思想家,米德生前并未出版过一本属于自己的著作,我们今天读到的米德的著作都是在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收集、编辑并出版的。迄今为止,由他人编辑出版的米德的著作至少有十几部,尚有大量文章至今未结集出版。 米德的著作正像他在芝加哥大学执教38年所授课程一样,涉及十分广泛的领域,并对后来不同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米勒在《自我、语言和世界》一书中评论道:“米德发展了一套思想学说,他揭示了社会心理学或者社会行为主义与无所不包的宇宙学说和形而上学学说的关系,他的这类研究建立在数学、宇宙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心理学以及神经学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同时,他也是一位坚守实用主义传统的哲学家,他探讨了包括认识论、形而上学、科学哲学、意识哲学、伦理学以及价值理论在内的所有传统哲学问题。”[1] 米德的主要著作包括: 1.《心灵、自我与社会》(Edite an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Charles W.Morris:Mind,Self,and Society: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 Londong,1934),最早出版于1934年,由Morris根据不同版本的学生笔记整理而成,主要内容取自他为学生讲授的社会心理学课程。 2.《乔治·赫伯特·米德的社会心理学》(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eorge Herbert Mead,University of Chicago,1934,1936,1938,1956and 1964),1972年改名为《乔治·赫伯特·米德论社会心理学》出版。(Anselm Strauss:George Herbert Mead on Social Psychology:Selected Papers,1972). 3.《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Edited by MerrittH.Moore:Movement of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Chicage Press,1936),1936年由芝加哥大学出版,主要内容取自他为学生讲授的同名课程。 4.《动作哲学》(Edited by Charles W.Morris With John M.Brewster,Albert M.Dunham and David Miller,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1938) 5.《个人与社会自我》(Davide L.Miler:Individual and Social Self:Unpublished Work of George Herbert Mea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cago andLondon,1982),1982年由Davide L.Miller编辑并出版。 6.《游戏学说与社会学》(Edited by Mary Jo Deegan:Play School and Society,P.Lange,New York,1999),1999年由Deegan编辑出版。 7.《社会心理学文集》(Mary Jo Deegan:Essysin Social Psychology,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 and New Jersey,2001),2001年由Deegan编辑出版。 8.《自我、战争以及社会:乔治·赫伯特·米德的微观社会学》(Self,War&Society:George Herbert Mead's Macrosociology,Transaction Publishers,New Brunswick and New Jersey,2008),2008年由Deegan编辑出版。 二、米德符号互动论及其社会心理学意义 米德是符号互动学说的重要创立者,尽管在米德之前或者与米德同时代,皮尔斯、詹姆斯、杜威和库利等人已经介入到符号互动研究,但是米德无疑是符号互动研究的集大成者。 米德的符号互动学说涉及思想意识的来源、自我概念的产生、社会协调的实现以及这些关键概念,符号价值功能是米德符号互动学说的核心,通过对这些关键概念的辨析,米德建立了具有创新意义的符号互动学说,这一学说不但对社会心理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传播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建立符号互动论的根本目的是要揭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揭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符号互动论中的一些关键概念,如表意符号、有意义的姿态、自我、对象、动作、过程、角色、普遍化他人等都是为这一理论目的服务的。符号互动论关于个人生活和社会过程的看法突破了传统的认识框架,是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思想。 首先,符号互动论从人与人互动、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去研究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在具体、持续的互动过程中去研究意识意义以及自我的产生,颠覆了西方思想史上理性主义者对人类世界的本质看法。理性主义认为理念、观念、价值、意义等并非实践的产物,而是外在于人独立存在的东西,它们是绝对静止的。符号互动论的看法与之完全相反,符号互动论认为心灵、意识、意义、自我产生于具体的社会互动之中,因为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总是具体的、变化的。因此不存在静止不变的意义和自我,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性质应该从互动这个角度去解释。符号互动论对意义和自我的产生过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布鲁默认为,所有的符号互动论都具有三个基本前提,“第一个前提是人类的行为建立在对意义正确的理解基础上,这些意义包含在身心世界的万事万物之中,人类以符号为万事万物命名;第二个前提是事物的意义源于人们之间的互动;第三个前提是这些意义通过人们具体的互动过程而不断修正,并被人们用来应付日常事物”[6]2。米德认为,“语言过程对于自我的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自我具有一种与生理有机体本身的特征不同的特征。自我是某种不断发展的东西;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经验过程和社会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它在既定的个体那里是作为他与这种作为整体的过程,以及与这种过程所包含的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而发展的”[7]164。从具体可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互动去研究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而不是从形而上学的玄念、理念去研究这些东西,这种思路显然比理性主义更接近于现实本身。因此符号互动论在人类自我理解领域成为一个新的里程碑。 其次,符号互动论是当时美国日益盛行的实用主义和进化论思想在人类行为研究中的具体运用。米德的哲学思想深受实用主义影响,他本人也是詹姆斯、杜威等实用主义哲学大师的信徒。实用主义哲学最为关注的是效果和效率问题,认为观念和意义的真实取决于其效果,而不承认绝对静止的理念。实用主义哲学将生活理解为人对环境的探寻、求证、试错,以求得对环境的适应,世界并不是静静地躺在那里等待人们偶然发现的领域,人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的领域。这些观念导致符号互动论把人看作具体环境的产物,个人和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以适应环境为目的。与此相关,符号互动论把意识看作具体环境的产物,它们来自人与环境的具体互动而不是来自真实。人类的种种独特能力,如人类使用语言的能力、人类运用理性的能力,以及人类自身视为特定对象的能力等,都源于人对环境的适应。同样,意识、自我乃是人适应社会的产物。 符号互动论的出现是对西方思想史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理性主义的挑战。理性主义倾向于将观念视为静止的存在,但是实用主义不承认世界上存在这样静止的东西。实用主义认为意义、价值、知识都是因为人与对象发生某种联系而产生,它们的存在离不开具体的环境和条件,而且由于具体环境和条件的不同,人们从自身与对象联系中所感受到的意义、体会到的价值、获取到的知识也有所不同。实用主义理论认为观念或事实是否为真实取决于它们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应该致力于获取那些对人们有用的观念、知识和事实,为了有效地获取这些东西,人们必须适应环境。 符号互动论究其实质是一种实用主义理论,米德的符号互动论就是上述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在他关于人类行为心理分析中的具体运用。但是,米德所创立的符号互动论也具有自身的局限。 其一,符号互动论未能覆盖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所有问题,这一理论可以解释部分个人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它仍然是一种不充分的理论。在心理学史上,麦独孤试图从本能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生活,弗洛伊德试图从性意识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生活,华生试图从刺激反应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生活,由此分别形成了本能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等心理学思潮和流派。米德等符号互动论者试图从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角度去解释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这一理论的覆盖范围显然比上述几种主流心理学理论更广,也更切合人们经验世界中的事实。但是,符号互动论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事实并非完全来自互动,决定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更为有力的东西是政治制度、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以及历史文化与传统等等;仅仅只考虑现实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完全排斥政治、经济、文化与传统对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完全否定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其他内容来源,这显然是一种片面的理解。 其二,符号互动论提供了一种解释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理论角度,提供了一种理解人类心理关系的技术手段,但它在解释社会心理本质等方面基本上是失败的。米德等人开创的符号互动论不能真正解释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本质,而只能解释个人心理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和技术手段。如上所述,真正决定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的东西是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习俗和传统,在经验世界中,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人们因为宗教信仰、经济活动、传统习俗而群居或离散、亲近或疏离、交往或疏远。仅仅从互动的角度无法完全解释上述人类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所谓互动最多只是一种分析人类心理关系的理论视角、一种分析人们交往事实的技术手段。 其三,符号互动论的有关论述过于粗略,未能充分意识到人类生活的异常复杂,未能就人类互动的复杂情况区别更多不同的互动类型。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类型是极其多样化的,由此而引发的人类思考方式也是极其多样化的,既有对未来互动的猜想准备,也有对过去互动的回忆反思,还有对当前互动的判断和应对。与此同时,所谓互动并非仅仅局限于个体与个体互动,事实上还有另外一种重要形式的互动,即个体与集体的互动,即个人大脑中作为个体的主我与作为集体的宾我之间的互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当个体面对一个具有相似特征的群体、团体或组织的时候,个体想象中的对象就不是个体,而是这个具有个体相似性的集体。同时,所谓互动还包括个体对他人与他人之间互动的回忆、猜测、判断与反应,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到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也使个体与他人结成不同的心理关系和社会关系。事实上,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无穷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永远无法凭借任何一种单一理论去加以解释和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