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新闻主持人在突发事件中的价值实现

2014-10-27 15:43:22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钱遇  
视频加载中...

一、新闻主持人在突发事件中价值实现的基础

(一)体现舆论导向

突发事件中,新闻主持人借助媒体平台,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的管道。新闻媒体的职责是还原真相,通过新闻主持人播报权威、清晰的信息,让民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从而遏制谣言,避免社会恐慌。

突发事件中,新闻主持人辅助媒体平台,是新闻舆论导向的践行者。今年1月10日云南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发生火灾,时隔三天,在香格里拉县政府开完新闻发布会后的几个小时,央视《新闻1+1》主持人董倩在与前方记者连线了解了发布会情况之后,立刻解读:“比如说起火点是在哪,起火的原因是一个客栈用电不慎。换句话说电线线路是这场大火的导火索,那么火势蔓延的原因又是什么呢?火灾当天迪庆州的常务副州长张志军说了三条……”董倩凭借新闻敏感和对事件的初步把握,对有关部门公布的原因一点点剥离,一层层探究,通过评论语言表现出来,将受众视线引向更需要证明的方向,即源头在哪里,怎样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董倩质疑性的表述,有助于受众厘清事件,认清事件的核心问题,确定重要的关注点。

(二)体现节目宗旨

突发事件对于社会来说往往意味着一定的危机,对于媒体来说,却是难得的机遇。正确应对突发事件,合理利用突发事件,提升媒体形象与水平,能够让媒体获得常态播出下难以产生的效果。

新闻主持人吸引公众注意力。常态下,公众对于媒体大多是一般的、更多出于个人兴趣等的关注。在突发事件面前,公众十分关注媒体,希望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突发事件来临时,媒体都会全面关注,公众会选择更具权威性和带有“爆破点”的节目看。主持人此时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湖南卫视主持人邱启明报道灾情,一张口让观众吃惊,声音嘶哑几乎无法出声,引发网友对他敬业精神的讨论。

新闻主持人凝聚公众向心力。突发事件发生后,社会及公众的心理往往比较脆弱,此时的媒体如果准确把握社会心理,积极引导,有力监督。公众就会对媒体产生信赖、亲近,形成媒体的向心力。主持人走进突发事件现场参与报道,就是新闻媒体凝聚向心力的表现方式。央视主持人柴静提到采访新疆大地震:“如果这会儿是在演播室,灾难对我来说,只是一个需要完成的新闻,我只关心我播报赈灾的数字是不是流利,但看见一个老大爷光着一只脚,另一只脚上穿只解放鞋,拄着拐走了两里路,从我们的卡车上翻找出一只在北京随处可见的带眼的旧黄皮鞋,端详一下,套在脚上走了,我才知道什么是赈灾。”主持人用自己的视角来感受突发事件中的人、事,并把这些感受化成主持人语言传递给公众,给予社会安慰和正能量。

新闻主持人树立公信力。“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优秀的新闻节目主持人会以最快的速度凭着个人丰富的阅历和社会经验、对事物独特的感受和观察视角、专业领域的权威性和极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影响受众言论和行为,直接形成受众对节目主持人的信任感,成为受众稳定可靠的信息源,其意见领袖的地位也确定无疑。”[1]一个人云亦云、没有胆识和思想深度的主持人,不可能成为意见领袖,一个坚定立场、引导受众正确价值观的新闻主持人,才能赢得受众的尊重和认同。

二、新闻主持人在突发事件中价值实现的策略

(一)外部形象,融入语言环境中

衣着得体、饰品尽量简单是新闻主持人在镜头前外部形象的理想配备,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主持人的外部形象应配合情境。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央视一个月的大直播报道中,几乎每个主播在演播室里都身着白衬衫和黑色西服。在采访现场,主播张泉灵身处第一线采访时,身着冲锋衣,遇到雨天连线时,只将帽子戴起,任凭雨水打湿眼睛也不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的描述。她的形象增加了节目的可信度,电视新闻的真实美和现场感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语感语气,准确把握和体现事态本质和氛围

主持人在突发事件中要把握好语感语气。如果处在战争环境下,遇到人质事件,主持人应表现果断,分量感强。“9?11”事件发生时,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正在直播晚间新闻。突然,吴小莉神情出现一丝紧张,几秒钟后,她打断正在播出的新闻说:“现在向大家播出一条重要新闻,几分钟前,一架飞机撞向美国世贸大厦。”紧接着,电视画面出现了世贸大厦现场画面,大火燃烧,市民奔逃,混乱不堪。从此刻起,凤凰卫视就锁定现场画面,吴小莉镇定智慧地通过画面作现场解说,显露了一名专业新闻主持人的新闻敏感度、过硬的心理素质和极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自然灾害类报道描述性较强,主持人在感情分量上宜轻,语气应尽量克制。灾难事件报道的准备,既包括技术上的、内容上的、组织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主持人闻讯后,快速赶赴现场或走进演播室,这既是一个准备报道的过程,也是一个评估报道效果和调整心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对灾情的判断、灾难的场面猜想、政府和媒体报道灾情的基调把握以及大众关于灾难的态度分析。一般情况下,灾难事件的报道,更偏重于歌颂英雄和彰显人性,主持人克制情绪,用平静的态度更能烘托对事件本身和受难者的尊重。

(三)不同演播空间,有意识进行情绪的调节与控制

主持人在不同的演播空间中应注意表达情绪的分寸。在特定的事件中,新闻主持人应把感人的人和事表达出来。此时带有情绪的报道,更能使观众感动,激发起观众对报道的关注。主持人在直播室内,应与观众的视角在想象空间达成一致。主持人的“本我”此时应短暂跳脱出来。

在突发事件现场,主持人的情绪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平稳住。接下来就像凤凰卫视闾丘露薇说的“职责就是报道你所看到的。以及,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够透过你带出的这些信息为当地的受灾民众带来一些改变”。

(四)采访互动中,注重人文关怀

突发事件报道时间紧迫,为了更全面、深入、具体地报道灾难性事件,不能无视受灾群众的心理创伤,不能强行采访他们的经历和感受,不能加重采访对象的心理阴影,更不能侵犯采访对象的隐私。

新闻主持人一是要尊重采访对象,做倾听者,不要将主观意识强加于对方,更不能用逼问的方式采访。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媒体为了快速报道,抢占最佳报道时机,会指挥、调度主持人的采访节奏,这也迫使主持人省略过程直奔主题。

二是多换位思考。报道时应注意采访对象和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来说,突发事件不是一篇新闻就能报道完的,媒体应避免播出惨烈的画面,避免渲染恐怖的细节。主持人应摸清采访对象和受众的心理,全方位、多角度地与采访对象真诚交流,挖掘与突发事件有关的信息,使受众对突发事件有更深的了解。

三是对未成年人采访应格外慎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在突发事件报道中,主持人不应该利用他们的脆弱博得受众的专注、同情和感动。

四是视周围环境进行访问,不能成为事发现场的累赘。主持人在奔赴灾难性事件现场采访时,往往没有时间了解和学习相关的应急知识,容易影响应变能力。绝不能为了采访而漠视生命。美国新闻摄影协会前任会长威廉﹒桑德斯说过:你首先是人类的一分子,其次才是一名新闻工作者。

__________

注释:

[1]柯涛.意见领袖——新闻节目主持人的理想状态.传媒观察,2003(07).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