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中越位现象的思考

2014-10-09 16:04:56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张晁宾  
视频加载中...

摘 要:随着民主和多元化社会的发展,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个人角色意识和社会角色意识越来越突出,受众对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社会责任意识要求也很强烈。但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在这种角色转换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最为典型的就是越位现象,本文分析了这种越位现象产生的原因与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主持人;角色转换;越位现象

主持人有三种角色分别是:个人角色、社会角色、媒介角色[1]。这三种角色一直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随着大众文化的平民性和娱乐性对新闻事业的影响,个人角色和社会角色在矛盾的统一中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主持人向个人与社会角色的转换成为一种主流趋势。个人角色就是指主持人在节目主持中不受媒体和社会因素的制约,表现出极具自由独立个性化的角色扮演的模式,而社会角色就是指主持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为中心,替公民去发言,在评论新闻事件站在百姓的立场去评论新闻[2]。这种话语方式的转换为主持人提供了个性发挥和主动创作的广阔空间。但是,作为政府喉舌的电视新闻节目,是不能完全把个人的情感和意志带入节目中的,在特殊的传播情境下,这种“越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此,主持人能否成功实现向个人、社会角色的转换,涉及到对新闻专业主义、价值道德观、话语权和情绪控制的选择。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中越位现象的动因

(一)政治素养与价值取向上的缺位

主持人的政治素养与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主持的节目能否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引导舆论,其言行关乎着媒体的外在形象。随着韩流和美国文化产品的入侵,当前许多综艺相亲节目主持人主持中,以娱乐和相亲为幌子,向青年观众展示着金钱爱情观、闪婚恋爱观、高消费享乐观等。这些都不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促进社会良好的风气。许多主持人的价值取向缺少中立的原则,没有遵守客观、公正、价值中立、不偏不倚的尺度;没有根据事实做出评论,虚构事实、诽谤别人、揭露个人隐私;没有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报道和评述新闻事件,错误地影响节目的质量和娱乐的导向。

2014年4月9日,湖北广电荆州电视台垄上频道《垄上行》主持人崔建宾,针对湖北贫困县官员说出的“政府是全县人民的面子”做出评论时。对这句话分析过于个人化,没有冷静思考。泛批政府官员比的不是政府服务水平的调高,比的是排场的结论性话语论断。显然是以偏概全。忘记了自身传播者身份而不是决策者身份。没有客观的、公正报道该事件,多次使用结论性话语去掩盖报道新闻事件。他们把个人观点当成主持人的职业观点,没有正确处理个人论断与客观报道的关系,没有正确使用好国家和人民赋予的话语权,正确引导舆论,努力传播知识。

(二)语言能力与文化内涵较低的倾向

语言的表达是主持人的一项基本业务技能。这种能力直接影响着知识的传播和理解并接受。特别是地方性电视民生新闻节目,泛口语化现象泛滥。这种方言版的形式虽然可以提高收视率,但是会影响主持人的自身发展,主持人可能会忽略了还需自觉地提高自身文化内涵修养,丰富知识、规整言语,仅凭方言的幽默形式,三言两语的随意点评,使一些社会问题流于表面。文化内涵与一个主持人的知识、道德、价值密切相关,许多记者型主持人为了实现既定目标,不择手段地策划假新闻,茶水发炎、假试报警、街头偷拍测量人道德标准。这些都是职业道德低下的表现。还有在一些重大事件和突发新闻报道中,记者型主持人为了“表现”自我,在台风暴雨中的枹树报道,将身躯置于水中报道现场。这不是敬业的表现反而有作秀的嫌疑。有的主持人还把自己的生活活习惯带入节目中。比如澳大利亚主持人将生活中的恶搞带入节目,冒充英国女王,使得受骗女护手身亡。

在新闻评论中主持人要注意控制语言的表达。“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盖出了经济发达的景象”,这句话的表达还应该加上几句,贫困县的钱花到哪里去了,才没有歧义。再说出比的是排场之后,用主观的判断推测说,“这样的领导,这样的干部不腐败可能吗,这样的领导干部不腐败你信不信?这句话用反问的方式,表达出两层意思;排场思想是干部腐败的根本原因,你必须相信导致腐败的原因是对的。主观推测和强拉因果的语言表达是违背新闻客观原则的。

(三)角色职能越位与人文精神的缺失

越位是一种因主持人的态度、言语以及行为方式等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的传播现象。主持人成了“干涉者”,而忘记了自己只是一个客观报道的“旁观者”。角色越位指主持人不是充当信息传播者的角色,而是充当了对新闻事件的解决者。主持人只是一个信息传播者,而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甚至执法者,更不是仲裁机关审批者。职能越位指主持人作为媒体职能部门,越俎代庖、干涉其它政府部门的职责。当前电视节目中有的主持人以执法者自居,滥用和越位主持人的话语权,对一些街道违法现象,本该由职能部门管理的问题往往采取越权的处理批评。在不少民生新闻中,主持人肆意的乱评社会现象。声色俱厉指责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不执法。主持人不应该干预当事人问题的解决。只能呼吁有关方面帮助解决此事。是否真情、是否真实、是否真诚才是检验主持人是否客观报道事件的标准。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指电台主持人在节目中在面对节目中突发事件时,有些主持人缺失人文主义关怀,不尊重别人、不会宽容他人[3]。

当前,主持人在新闻报道中存在角色、职能、道德的越位现象。比如有的媒体主持人不是承担传播信息、服务大众的角色,而是充当起问题的解决者还裁判者。例如,《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隐形反腐的文章,该报道指出,当前反腐有地上转到地下,由直接转为间接,这种反腐的升级,导致认证难、取证难,增加打击难度。作为党和政府喉舌,主持人应该在此时解说什么是隐形反腐等,但有些主持人在解说反腐事件时,并没有对隐形反腐做宣传和进一步解释,而认为打击腐败最大难度不是反腐的隐形形式,甚至还充当起这些官员的领导,呵斥并将手指指到头顶说,“我说房县的官员,你们对得起头上戴的帽子吗”?

(四)心理素质与外在形象的不统一

心理素质是考验主持人在节目现场中的一项基本业务能力。心理素质与外在形象的不统一指的是主持人不能调解好自身的心里状态,而使自己外在形象受损。它表现在当前有的主持人不清楚前台角色和后台角色的区别,过分地宣泄自我,将后台行为带到前台。在对事件的讲述和评论中,有些主持人对客观事件刺激相当敏感,把握不住分寸,缺少情绪控制。一旦感情上来就让其任意泛滥,从而以‘我’为中心。使得主持变成一种较强的表演。某位主持人在点评房县盖得豪华政府大楼时,面对政府的奢靡之分,面对自己表达心里言论的压力,情绪失控,说出“反正我很气愤”的话语。这是一种心理素质的失调的现象。损坏了崔建宾的公众人物形象,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角色转换中避免越位问题的策略

(一)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客观中立评价

主持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素质。节目主持人除了保持清醒的喉舌意识外,还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要善于发现问题,坚持正确的导向意识,对社会热点事件及时评论引导舆论价值、引导公众的审美走向、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对不该做出的事件避免越权评价。避免虚构事实、尊重别人权益和隐私,坚持一种客观、中立的价值观选择。

(二)规范语言和提升内涵,做到以理服人

语言作为审美的基础。只有在认识及共识的基础上才会产生愉悦的共鸣。不能将习惯用语和生活用语与电视话语混为一谈,避免言语的口语化和随意化、不雅之词信口开河。言语要简洁、准确、深刻、优美。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增强自身生活阅历、训练即兴表演的能力。首先,要注重知识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是主持人智慧的源泉,是主持人保持节目活力的源泉,汪涵就是一位知识丰富的主持人,深受年轻人喜爱。其次,增加自身的生活阅历才是增加主持人真实感、可信度的重要因素。最后,即兴表演是训练主持人的思维、幽默、知识、业务素质的方法。

(三)约束主持人的话语权,增加人文关怀

节目主持人的话语权,指节目主持人在节目过程中的发言权。但是一定要把握话语权分寸。避免越界评论新闻事件。主持人要深知自己传播者的角色,避免角色越位、职能越位、行政持法越位、伦理道德越位。避免主观定性本有相关部门调查的案件[4]。避免主观乱下结论、乱指导、乱指责。首先,要尊重他我,减少自我,在主持中避免个人垄断话语,集一家之言。其次,要化私为公,减少私有化和情绪化。避免失控的情绪,针对自己不满的事件而公报私仇。最后,还有具有人文关怀。要与受众建立平等的关系,全心全意为受众服务。主持人要避免身份异化,要心存人文关怀。

(四)克服自身忘我的状态,控制失控情绪

主持人自我角色意识不是说完全是自身的我,自身是以社会角色的形式出现的,只有适合社会角色的自我才是真实的自我。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特别是控制自己的情绪。要控制情绪,节目主持人[5]首先,要调整自己主观感受。在节目报道中,当收到事件的刺激后,保持冷静、理智的思考,避免完全地将主观的感受与观点全部说出。其次,调整面对事件时产生的压力感,调整自己心理冲动压力等。当遇到自己喜好的敏感事件,要切记自身媒介角色的身份,避免随意发表观点,客观、公正的指出问题。

参考文献:

[1] 曾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意识[J].当代传播,2007(1).

[2] 郭冠华.节目主持人个体角色认知[J].电影评价,2011(4).

[3] 谢大进.节目主持人平民意识的几点思考[J].科技传播,2013(16).

[4] 黎力.主持人的角色规范与社会表演[J].传媒观察,2010(11).

[5] 马文华,王长萧.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转换与定位[J].2013(8).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