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文章传千古 精神永不熄

2014-09-30 17:33:44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涂桂林 孙海悦  
视频加载中...

“韬奋先生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无比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何云有着坚定的革命品质,时刻准备牺牲。”“汉斯·希伯为报道敌后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血染沂蒙。”今天,当新闻人说起著名新闻记者、出版家邹韬奋,《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波兰记者汉斯·希伯时,给出了这样掷地有声的评价。

邹韬奋:精神明灯代代相传

“韬奋先生20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劳顿困苦中身染重症逝世,中共中央给予他如此高度的评价。

70年过去了,邹韬奋悉心创办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依然是无数读者心中的精神圣地,韬奋精神引领着一代代新闻出版人前行。9月29日,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采访时说:“韬奋先生最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无比地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一个爱国者热切的赤子情怀。今天,我们悼念韬奋先生,就应当学习、弘扬韬奋精神,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竭诚为读者服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表示,多年来,三联书店秉承邹韬奋先生创办生活书店的宗旨——竭诚为读者服务,在内容上不断开发适应当下大众需求的新品种,逐渐形成了以“人文精神,思想智慧”为核心的出版定位,成为一家独具特色和品位的出版社。“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三联精神’的感召下,以深切的人文关怀,做新时代发展进程的忠实记录者;以传播新锐、一流的思想,丰富和提高大众的文化精神生活。”

何云:边打游击边出报纸

9月29日下午,记者拨通曾与何云一起在《新华日报》工作和战斗的刘江老人的电话,现年96岁的刘江老人激动地回忆起这位牺牲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战友,他说:“陶铸曾对何云有个评价,他有着坚定的革命品质,他在监狱里是准备把牢底坐穿的,说白了也就是时刻准备牺牲。”

1938年,党中央决定创办《新华日报》,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何云被调往汉口参加筹备工作。12月,《新华日报》华北分馆成立,何云任分馆管理委员会主任(社长)兼总编辑。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诞生。从此,何云带领报馆员工,在极其艰苦的战斗环境中,一边打游击,一边出报纸。

刘江回忆说:“在当时的太行抗日根据地,有一文一武之说,文是指何云,武是指左权。部队官兵都知道,何云的书法相当好,大家时常把他写的字当作珍品收藏,就像敬佩他的人品和工作作风一样。”

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馆。5月28日,何云在率部突围、与日军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7岁。那天的情景刘江历历在目:“那一次战斗,不光何云牺牲了,我们《新华日报》的工作人员一共牺牲了46人,我至今不忘。”

汉斯·希伯:国际主义新闻烈士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大批外国记者以国际主义精神作出了正义而积极的报道,乃至为此付出生命,波兰记者汉斯·希伯就是其中的代表。1925年,他第一次来到上海,经常到底层民众中了解民情,写就《从广州到上海:1926年—1927年》一书,在柏林出版后吸引了无数关心中国的读者。1932年秋,希伯告别新婚的妻子再度来华。在他厚厚的文稿中,增添了《反“扫荡”日记》等大量详尽描写八路军反“扫荡”的通讯和特写。

1941年11月的一天深夜,希伯随八路军115师师部和中共山东分局机关,转移到山东省沂南县留田村时突遭日寇围剿。在这次突围战斗中,希伯亲眼目睹了抗日战士行动敏捷、严明军纪的作战作风,他无比兴奋,紧握着罗荣桓政委的手祝贺突围成功。一到驻地,希伯不顾疲劳,立即为115师的《战士报》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通讯。

1941年11月30日清晨,在大青山战役中,希伯牺牲在沂蒙山区。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经常在课堂上讲起新闻史上的人物和故事。他告诉记者:“汉斯·希伯为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抗日事迹,血染沂蒙,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在第一个烈士纪念日,纪念这位国际主义新闻烈士,将激励我们牢记历史,牢记新闻事业的崇高使命。”(涂桂林 孙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