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摘要】被誉为“人民记者”的穆青在新闻一线工作了60余年,始终坚持“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和顾全大局的政治觉悟,加之独具魅力的记者人格,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新闻大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鼓舞人心、令人难忘的新闻名作,这些作品有胆有识,立足时代,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人民群众树立了先进典型。无论是穆青本人还是他的作品,都诠释着我党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为我们当今的新闻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穆青;社会正能量;社会责任担当
穆青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新闻巨擘,其60余年的新闻生涯中创作了众多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或反映了风雨如晦的年代里革命者的无惧无畏,或反映了急剧变化的新时代里建设者的蓬勃奋进,在某种程度上成为20世纪中国新闻史的写照,而贯穿其中的主线便是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穆青终生践行对党和人民负责,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为行业树立标杆。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在生活的激流中写出时代的篇章,用新闻作品鼓舞群众、催人奋进,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
一、名家——铁肩担道义
1.“勿忘人民”的新闻理念
穆青“勿忘人民”的感情源起可以追溯到1945年。当时穆青是新华社挺进东北的先遣小分队成员,在茫茫雪原急行军时他双腿严重被冻,多亏宿营地老大爷的感人救助才平安无事。此事成为穆青感恩人民的由头,让他一生都觉得欠了百姓的债,这种情结在穆青心头缠绕,最终积淀成“勿忘人民”四个大字。除了自己的生活感悟,“勿忘人民”还是穆青深入学习无产阶级新闻观后的郑重抉择。穆青1942年走进解放日报开始记者生涯,适逢整风运动,当时的新闻界集中纠正了党性不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等问题,确定了“全党办报”的思想,形成了唯物主义新闻观。这些教育为穆青打实了无产阶级新闻观的思想基础,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始终坚持“深入群众、不尚空谈”。1988年4月,穆青到新华社福建分社考察工作,第一次为厦门支社郑重题写下“勿忘人民”四个大字,作为他送给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一份嘱托。[1]后来他多次题写该词,还在不同场合阐述和解读“勿忘人民”的思想。可以说“勿忘人民”是穆青最闪耀、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也是其一生秉持的新闻理念。在穆青看来,人民群众是记者成长的沃土,是新闻报道的不竭源泉。一名好记者必须扎根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自觉地与人民群众“建立水乳交融的思想感情”。穆青正是具备了这样的新闻理念,才能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满腔热血地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
2.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觉悟
一个成熟的记者,其视野不能囿于一隅、执于一端,必须有以大局为重的政治觉悟。只有这样,记者才能头脑清醒、沉着冷静地面对复杂问题和突发事变。穆青的成长深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影响,毛泽东、余光生、博古、陆定一等前辈都对他进行过教育。穆青继承他们的马列主义新闻舆论思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逐渐形成了顾全大局的政治觉悟。在他看来,搞宣传的同志要完成自己的职责就必须深入了解党的意图,考虑自己的宣传工作对大局是起到积极的作用还是消极的影响,能不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所谓的懂大局就是要知道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哪儿,就是要知道老百姓最渴望的点儿在什么地方。只有心怀大局,记者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像拳头一样敲在时代绷得最紧的那根弦上,才能够震撼人心,产生强大的影响力。”[2]只有心怀大局,记者才能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基调,对党的事业负责、对革命事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另外,新闻工作者在顾全大局的同时还要有坚定的立场。这个立场就是要坚持党性原则。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新闻观的重要原则,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新闻工作者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肩负着宣传党的主张、组织和教育群众、维护无产阶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等使命。穆青正是有这样坚定的立场,才能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拨乱反正”等历史关键时刻迎难而上,透过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看到我党的真正主张,听到人民群众的热切呼声,有效地完成“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工作。
3.独具魅力的记者人格
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要先为人,再做记者。如何做人是记者成才的先决条件。一个记者不管是不是党员都要正直、正派,如果连做人都做不好,就不用谈什么成才。所以,穆青非常爱惜记者的声誉,一生堂堂正正、两袖清风,将“文章不为千金卖”奉为圭臬。从基层走出来的穆青后来一直担任新华社的重要领导工作,但他依然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不摆一点官架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官气是一种低级趣味,摆架子、摆资格、不平等待人、看不起人,这是最低级的趣味”。而穆青一生“拙于交际,不喜欢场面,尽管在官位上做了几十年,却始终对官场的应酬显得呆板、木讷。然而一到老百姓中间他就‘活’了,神采飞扬,浑身通泰”[3]。这成了穆青独特的人格魅力。具备了这样人格的穆青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他与诸多采访对象建立了几十年的深厚友谊。这样的记者写出的作品也必定包含真情、思想深刻,能够赢得老百姓的信任,产生深远的社会影响。
另外,穆青还始终坚守在新闻第一线,扎根基层,深入调研,力求新闻的真实性,对虚假新闻“零容忍”。这种扎扎实实的性格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展现了他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是弘扬新闻职业道德的典范。
二、名作——妙笔著文章
1.两破“禁区”的胆与识
新闻工作者在享有话语权的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穆青曾是新华社的大领导,也是位资深记者,与普通记者相比拥有相当大的话语权。所以在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时他需要思考更多东西,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他新闻作品中不凡的胆与识。“大跃进”以后,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开始复苏。此时的穆青一直在思考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唱响主旋律,挖掘英雄精神鼓舞人心,于是他撰写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这篇稿子有两个棘手问题,一是要不要写阶级斗争,二是要不要写灾荒。当时毛泽东提出“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不写阶级斗争是很危险的。但是穆青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后认为兰考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改造环境,不存在阶级斗争,所以他决定“兰考没有阶级斗争,我们不写”[3]。而灾荒问题在当时也是不能触及的禁区,穆青思考良久后最后决定必须要写,因为只有真实反映兰考的灾荒惨状,才能体现出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抗灾求生的艰难,也才能体现“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
1978年,穆青等人又写了《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一文,大胆打破了不能批评“文化大革命”的禁区。在穆青看来,吴吉昌这位共产党员被当成了党的“敌人”饱受迫害,但依旧为科学和真理而奋斗,不负周总理的嘱托继续种棉花,这是优秀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一定要写。不仅要写,而且要通过吴吉昌的遭遇,控诉‘文化大革命’对那么多人的迫害”。文章的结尾“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像吴吉昌这样的遭遇,连同产生它的时代背景,都一去不复返了”。这样的表述虽然含蓄,但也是在中央否定“文化大革命”之前就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其中的胆识不言而喻。
2.求真务实、贴近群众的文风
穆青的作品求真务实、贴近群众,他笔下的人物和事件朴实感人、生动活泼,让人读起来觉得真实可信。他说,“文章要写得朴实些、生动些,用事实感人,感人的事例才能打动人心。我不想让年轻人学那种华丽浮躁的文风”。[4]他的新闻中常常运用群众的语言和叙述方式。有的是直接实录群众的原话,例如在《“革命又回来了!”》这篇通讯中,他引用一个老革命的原话:“我们有的是脑壳,砍掉老的,还有小的,越杀越革命。”有时是借用农民常用的谚语或顺口溜,例如他形容大包干前集体经济财务是“糊涂庙,糊涂神,糊涂糨糊一大盆”。这些作品的写作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读起来朗朗上口,颇具生活气息,深受读者喜爱。
3.树立先进典型,传递时代正能量
好的新闻作品自然会具有强大的传播效果。穆青善于写人物通讯,如《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铁人王进喜》《两张闪光的照片》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充满了时代气息,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面貌。有人说“每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点,老头儿(穆青)都会有新闻力作问世”。他笔下这些典型性、榜样性的人物充满了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是其所处时代“主旋律”的代表。穆青通过塑造他们的英雄形象来起到榜样示范作用,积极地向读者传递社会正能量。穆青认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从群众中发现和捕捉先进人物,弘扬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努力为人民提供一些精神滋养和前进动力”[4]。每个时代都有独特的发展特征,穆青的作品总能站在时代的潮头,紧扣社会变革,揭示出当时的历史意义。
三、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
1.记录社会,反映时代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是要像史学家那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要尊重客观事实,记录社会的真相。穆青的作品用不同的方式描述了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人生百态,即便是遇到敏感的选题和策划,他也毫不退缩,依旧如实报道,揭露问题并深刻反思,被称为中国新闻界的脊梁和良心。这种胆识让他的作品充满时代感,可以传承风云变幻的历史,让后人了解真相并以史为鉴。现在的新闻工作者要像穆青那样,不能“满足于单纯地讴歌我们时代的英雄,还必须着眼于透过人物去反映我们英雄的时代”。记者要怀着大无畏的精神,勇为天下先,言人之不敢言。要从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抓住事实真相,将典型的人和事记录下来,同时还要考虑人和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更高的层次上去挖掘社会的真实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记录社会变迁、把握时代脉动,才能无愧于自己的职责。
2.扎根人民,赢得公信
穆青是人民的记者,在他看来,“勿忘人民”是一种责任,要求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作风上要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建立有血有肉的深厚联系,如此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提高记者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现在,记者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好,获得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跟基层老百姓的距离却越来越远。穆青曾说:“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写出时代的篇章。”所以那些在网上拼拼凑凑写出的报道,那些打几个电话采访到的新闻,既没有生动的描述,又没有丰富的感情,读者不爱看,又似信非信。记者的公信力下降,这是记者不懂基层工作、不懂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不懂贴近人民群众的必然结果。现阶段社会多元化发展,社会舆论环境复杂,舆论引导工作困难重重,为此记者必须扎根人民,赢得公信,如此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切实对人民群众负责。
3.忠于党,听党指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媒体固然有其经济属性和商业属性,但最根本的是其政治属性,即,当今中国的新闻媒体,无论是党报、党刊、党网、党台,还是市场化报刊、各类门户网站、各类广播电视专业频道,都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都是党和政府的新闻舆论工具和传播新闻信息的媒介,商业逻辑不能让位于政治逻辑,不能以西方意识形态颠覆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就是说新闻媒体要讲政治、讲大局,讲国家意识、讲民族意识。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在指导思想上就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忠于党,听党指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尤其需要高度警惕的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新媒体传播反党反政府反人类的思想、言论,传播历史虚无主义,搞思想上的颜色革命,互联网已经成为反党与忠于党、颠覆与反颠覆的极其重要的舆论战场,党的新闻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忠于党、反颠覆的责任,反击对党的历史污名化、反击对历史上敌对势力美名化的舆论,反击以各种形式攻击党的领导、党的指导思想的言论,反击抹黑党和政府的一切言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4.求真务实,去恶扬善,传播社会正能量
司马迁著《史记》讲究“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其实报道新闻亦然。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党的新闻工作者,是特殊的社会调查者,不论是批评性报道还是正面报道,要客观、真实,要求真、务实。传播的新闻信息不但要表象真实、细节真实,而且要宏观上、总体上真实,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求真求实的精神、去恶扬善的精神,要下基层、接地气,要有直面邪恶的正气、勇气,要不怕为“真”消得人憔悴,要不怕为“真”粉身碎骨。抨击了假丑恶,弘扬的就是真善美,真善美就是社会的正能量。
5.坚持新闻人的逐梦情怀
新闻工作者是传承“光荣和梦想”的职业,必须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和正义感才能坚持下去。如今记者的待遇大不如前,“无冕之王”逐渐变成了“新闻民工”,新闻界刮起了不正之风。有些记者开始出卖版面,拿钱写稿,为利报道,大搞有偿新闻。这是对记者人格的嘲讽。穆青曾经说,“如果人都做不好,还谈什么成才!即使成了‘才’,也是‘歪才’。”他把那些败坏记者形象的害群之马称为“新闻乞丐”,认为他们不仅没有个人原则,还有辱党的形象和威信。穆青为我们树立了典范,现在的新闻工作者要像穆青那样爱惜记者的声誉,面对诱惑依旧保持桀骜不驯的风骨,坚持自己的新闻理想,坚持新闻人的逐梦情怀。要像穆青那样堂堂正正做人,扎扎实实做事,做有良心的记者,做值得信赖和尊敬的记者。实际上,现在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中心怀新闻梦的人绝非少数,这些人执着于做真正的新闻报道,富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力求为百姓谋利益、为公众指明灯,在时间的推移中经受历史的检验。
四、结语
名家出名作,名作造名家。名家名作,传播的是社会正能量。穆青的社会责任担当,铸就了穆青风范和穆青精神,为其创作出强大影响力的新闻佳作提供了动力。如今,穆青已离世十余年,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依旧具有现实意义,为今后的新闻工作者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实现历史担当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董广安.穆青“勿忘人民”新闻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今传媒,2010(10).
[2]张毅,许水涛.知情者眼中的穆青[J].纵横,2004(1).
[3]张严平.穆青传[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4]穆青.穆青论新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