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3-4期
www.fjsen.com 2014-05-26 15:30:26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3-4期部分作品摘登:

卷首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

职业道德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在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祝寿臣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名单

推动新闻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蔡小伟答记者问

大力弘扬新华精神 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培养 /汤华

坚持职业道德 坚守真实底线 /孙德坚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 为专项行动提供舆论支持 /黄志宏

“两律”并举 推进新闻道德建设 /郑新芝

福建新闻奖

报纸一组:改革要有紧迫感 /梁建平

报纸二组:期待涌现更多的精品佳作 /吴毓健

广播一组:实、快、暖、真、厚、活 /李晓晖

广播二组:求变不变调 出新不出格 /卢文兴

电视一组:关注大局主流 体现人文关怀 /邓金木

电视二组:时效性、现场感、有见识 /陈加伟

综合一组:要善于驾驭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 /苏俊斌

综合二组:创新思想 规范学术 /赵振祥

记协之窗

缅怀报界先驱林白水

厦门市记协召开第四届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座谈会

新闻岁月

我经历的两次“走基层”——《福建日报》记事之二 /王仲莘

“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当好新闻人 传递正能量 /柯国新

声音世界里有我七彩的梦 /陈居虹

地方传真

厦门日报社:构建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大体系

泉州市宣:召开第二季度全市新闻季谈会

业务园地

以舆论监督放大主流媒体效应 /吴双双

对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的思考 ——以海沧电视台《海娃看海沧》为例 /颜晓琳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

5月8日,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我省由此成为全国第二批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省份。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共有24名委员,除包括省新闻主管部门负责人、中央驻闽和省直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高校新闻院系负责人外,近半数委员来自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社会各界。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我省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律机构。省新闻道德委将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受理社会举报投诉,开展新闻阅评,公开通报案例,规范职业行为,防范失德风险,推广典型经验,推动行风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督促引导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委员会受理社会各界对我省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举报投诉电话(含传真):0591-87275327,在正常工作时间受理社会投诉和监督。同时,委员会将积极配合打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专项行动,对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进行经常性监督评议,评议对象为全省范围内的所有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包括中央、境外、外省新闻单位驻闽机构和省内新闻单位。

在强化行业自律的同时,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力求借助社会力量强化外部监督。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

5月8日,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榕召开。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李书磊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祝寿臣在会上对做好试点工作提出要求。中宣部有关同志到会指导。

李书磊充分肯定近年来我省新闻道德建设的成效。他指出,新闻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省新闻道德委员会要分析形势、积极作为,以打击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为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同时要加强正面教育、正面引导,筑牢道德防线,强调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精神,提升新闻道德水平。他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对媒体既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要多爱护、多支持,履行好主管部门的职责。

会议通报了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筹备情况,审议通过了《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草案)》和有关工作制度,部署了下一阶段重点工作。与会代表围绕加强行业自律,打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作了发言。(福建日报记者 严顺龙)

在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祝寿臣

(2014年5月8日)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首先,我谨代表中国记协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对前期做出卓有成效工作的福建省委宣传部和福建省记协表示衷心感谢!

中央领导同志和中宣部领导对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非常重视。2011年,近平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办公会议听取中国记协工作汇报时充分肯定和支持这项工作。云山同志2013年春节前夕看望中国记协名誉主席邵华泽时强调,“要尽快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委员会把行业自律工作抓起来”。奇葆同志先后8次就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记协组织把社会对媒体及媒体人的监督抓起来,按照“举报查处为重点,惩治引导相结合”的思路,认真研究设计,真正产生效果,探索完善行业自律的长效机制。雒树刚、吴恒权等中宣部领导同志也对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根据中宣部领导指示精神,去年我们选取了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等5省市进行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现已取得初步成效,得到社会各界普遍认可和欢迎。试点工作有几个特点:一是各地各单位高度重视、高度负责,为做好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地方党委宣传部、行政管理部门和记协组织加强联动统筹,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三是各地在实际工作中,既按照要求抓好落实,又因地制宜进行创新,丰富和拓展了工作思路和举措。

经中宣部领导批准,今年进行第二批试点,在北京、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等10省市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由中宣部领导组织,中国记协具体实施。试点省市党委宣传部负责组织领导当地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设在省市记协。

按照原来工作方案要求,今年4月底前第二批试点省市要完成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贵州、黑龙江、湖南、四川等省已经在4月底前完成筹建工作。今天的大会,宣告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筹建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标志着福建省新闻道德建设开启了一个新篇章。

为推动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今后工作中产生实际效果,发挥更大作用,在此,我提几点希望:

1.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希望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同志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尝试,加强调查研究,对实践中行得通、效果好的做法及时总结并予以固化,对拿不准的情况和问题及时反映沟通。希望福建省委宣传部继续加大支持力度,提供人力、物力、经费等各方面的支持,为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良好运行撑腰鼓劲。

2.以整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为重点,切实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的作用。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是新闻界的病毒,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措施积极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仍然屡禁不绝,存在的问题还很突出。为切实加大整治力度,中宣部、中国记协等九部门近期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加大对问题突出媒体,媒体驻地方机构和人员新闻敲诈,网站新闻敲诈和编造传播假新闻等行为的查处力度,切实推动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希望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积极配合开展好这次专项行动,加强对新闻敲诈、虚假新闻等问题的举报查处、案例评议和通报曝光力度,切实发挥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监督约束作用。

3.通过建强队伍、理顺机制,切实增强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权威性影响力。新闻道德委员会作为新形势下党管媒体的创新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舆论环境,要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必须有一支过硬的队伍和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在福建省委和省委宣传部的关怀支持下,福建省记协落实了参公编制,明确了职能定位、人员经费等,为新闻道德委员会有效开展工作提供了保障。下一步,希望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进一步增强队伍素质、理顺工作机制上下功夫,配备一支专门的队伍,挑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良的同志专职从事新闻道德委员会工作;制定更加细化、操作性强的工作制度,形成一整套职责明晰、流程规范、操作方便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运行畅通。

4.加强统筹联动,形成工作“硬约束”。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建立,推动实现了行业自律与依法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打通多个部门,利用多种手段治理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希望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强化联动意识,在省委宣传部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高效顺畅的联动机制,同时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使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制约能力得到全面展现,制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同志们,试点省市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充分体现了新闻战线加强行业自律、治理突出问题的决心和行动。我们相信,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推动福建省新闻媒体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行为,提升新闻队伍道德素质,促进福建省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传递凝聚更多社会正能量!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章程

(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以下简称“省新闻道德委”)是我省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律机构。

第二条 省新闻道德委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规范职业行为,防范失德风险,推广典型经验,推动行风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督促引导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第二章 职责

第三条 受理社会各界对我省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第四条 对我省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行为进行监督,对典型案例进行评议,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条 对新闻道德方面的倾向性问题进行调研,实施动态监测,提出风险预警。

第六条 组织实施对我省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状况社会满意度测评,推出新闻职业道德模范。

第七条 对建立健全新闻管理制度、规范职业行为提出建设性意见。

第八条 组织开展新闻职业道德培训和理论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第三章 组织

第九条 省新闻道德委委员由新闻行业代表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由各有关单位推荐产生,每届任期五年。省新闻道德委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委员进行调整。

第十条 省新闻道德委最高议事机构是委员会全体会议。省新闻道德委推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秘书长一名。

第十一条 省新闻道德委下设秘书处,作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组织开展新闻阅评、贯彻落实委员会决议、受理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举报投诉等。具体工作由省记协秘书处承担。

第四章 工作机制

第十二条 省新闻道德委根据举报投诉和监督评议情况需要召开全体会议,或根据主任委员提议举行专门会议。会议可邀请专业人士、有关单位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员参加。

第十三条 省新闻道德委全体会议形成的决议须通过到会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表决同意。

第十四条 省新闻道德委秘书处采取座谈会、电话、信函、约谈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汇集省新闻道德委委员的意见和建议,并报全体会议。

第十五条 道德委秘书处公布举报投诉电话、通讯地址和电子信箱,并在网站上公布受省新闻道德委评议的新闻机构名单。

第十六条 处理举报投诉的主要方式:(一)通过省新闻道德委秘书处进行直接调查,形成处理建议;(二)召开省新闻道德委全体会议进行评议并形成处理意见;(三)分送有关地方和单位核查,要求反馈落实情况。

第十七条 省新闻道德委根据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行为的情节进行如下处理:(一)责成有关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提交整改的具体措施;(二)对相关新闻机构的负责人或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诫勉谈话;(三)责成有关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及时更正,向社会或有关当事人公开道歉;(四)在全省新闻界进行通报;(五)对有关新闻机构或新闻从业人员的严重道德失范行为进行曝光并予以公开谴责;(六)对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不良行为记录在案;(七)向新闻宣传管理部门、新闻机构主管主办单位或新闻行业组织以及纪检监察机关提出处理建议;(八)对涉嫌犯罪的向司法机关进行检举。

第十八条 省新闻道德委的决议等文稿在征求专业律师意见后提交全体会议审议确定,并通过新闻机构向社会公布。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省新闻道德委评议对象是国家有关行政部门依法批准的、在福建省辖区内设立的报纸出版单位、新闻性期刊出版单位、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和中央及外省驻闽新闻分支机构、记者站等具有新闻采编业务的单位,以及上述新闻机构的新闻从业人员。

第二十条 本章程由2014年5月省新闻道德委全体会议通过后生效。本章程解释权归省新闻道德委秘书处。

机构组成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委员名单

为了增强省新闻道德委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省新闻道德委的委员由省新闻管理部门、新闻行业代表和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社会各界人士担任,由各有关单位推荐产生,每届任期五年,届中可根据工作需要对委员进行调整。共有委员24名,设主任委员一名、副主任委员4名。

主任委员

蔡小伟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记协主席,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

副主任委员

卢承圣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外宣办(省政府新闻办)、网络办(互联网信息办)主任

黄诗筠 省记协名誉主席

陈逸清 省记协名誉主席、省新闻学会会长

蒋达德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委 员

孟 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陈永共 省农业厅(农办)副厅长(副主任)

许碧瑞 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

许瑞察 省工商局副局长

俞开海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

吴 赳 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

姚 建 省政府法制办秘书处处长

郑国平 省金融办副主任

余清楚 人民日报社福建分社社长

汤 华 新华社福建分社党组书记

潘贤强 福建日报社副总编辑

王 展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党组成员、副董事长

郑树东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谭华孚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

郑新芝 省律师协会会长、福建建达律师所主任(为道德委法律顾问)

陈 星 省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委副主任(省人大代表)

吕纯晖 省文学院院长(省政协委员)

陈建荣 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

叶得盛 省委宣传部记者工作处处长(省记协秘书长)

省新闻道德委设秘书处,负责组织开展新闻阅评、受理举报投诉、制定日常工作计划、安排工作日程、贯彻落实委员会决议,做好策划、组织、协调、实施、督促等日常工作。具体工作由省委宣传部记者工作处(省记协秘书处)承担。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5名。

秘书长

叶得盛(兼)

副秘书长

刘学全 省委外宣办网络宣传处处长

赵 榕 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副处长

吴仁鉴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宣传管理处副调研员

徐树才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王跃宏 省广电集团副总编辑、总编室主任

采访实录

推动新闻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蔡小伟答记者问

5月8日,我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正式成立,发出加强新闻道德建设的强劲信号,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主任委员蔡小伟就此答记者问。

问: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答:当前形势对新闻职业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新闻界一些不良之风值得警惕,一些违背新闻职业道德的事件还时有发生,少数媒体社会责任观念淡薄,文化品位不高、价值导向失当,有偿新闻、不良广告和低俗之风等新闻界的“四大公害”还没有彻底消除。一些网站“扯虎皮、拉大旗”,打着维权、舆论监督之名违规采访,真假记者联手强索钱财,造成恶劣影响。这些现象虽然在新闻界是极少数的,但是严重影响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损害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仍然任重道远。为了创新党管媒体的形式,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中宣部、中国记协决定在福建等10个省份进行第二批试点,建立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成立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目的就是要强化行业自律,借助社会力量常态监督新闻界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行为,加速道德重建,匡正道德失范,推动新闻媒体和新闻人尽职尽责,做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良好道德风尚的推动者、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问: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职能是什么?

答:新闻道德委员会是全省新闻行业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律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工作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工作,借助社会力量,规范职业道德,防范失德行为,推广典型经验,推动行风建设,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督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实现依法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监督有机结合,督促引导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自觉接受社会监督,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恪守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形象。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评议对象是福建省范围内所有的新闻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包括中央驻闽新闻机构和外省新闻单位驻闽机构)。

问:新闻职业道德建设离不开社会监督,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在这方面有何举措?

答:委员会工作机制有两个特点:一是在进一步强化新闻道德自律的同时,强化外部监督,重视借助和动员社会力量,形成监督合力。二是委员会的组成打破了行业界限,有将近半数委员来自与民生领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社会各界,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以保障监督的针对性、实效性、权威性。

问: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当前主要抓那些工作?

答: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把切实解决突出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近期,中宣部等九部门联手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专项行动,动真碰硬,严查严纠,坚决遏制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现象扩散蔓延。我们将按照中宣部和省委的要求,充分发挥新闻道德委的优势,积极配合好打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专项行动,把有偿新闻、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作为经常性的监督评议对象,推动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加强自律,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我们将公布举报投诉热线,畅通监督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还要加大查处力度,建立举报查处联动机制。我们对违规违纪案件有霹雳手段,无菩萨心肠,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决不姑息、决不纵容。

问:社会各界如果想投诉举报福建省新闻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情况,有什么渠道?

答:可在正常工作时间通过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举报投诉电话(含传真)0591—87275327反映情况。省新闻道德委员会安排秘书处工作人员值班,受理社会举报。需要提醒的是,新闻道德委受理举报投诉的范围是涉及新闻职业道德方面的。如果是其他的一些维权诉求、社会纠纷,请按照法律和政策规定向有关方面反映。需要媒体报道呼吁的,请向新闻媒体热线反映。举报投诉时,请尽量提供详细的证据,留下联系方法,以便新闻道德委核查处理。

对于打击新闻敲诈和举报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方面,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和省“扫黄打非”办也公布了举报热线,举报报刊出版单位及新闻记者违规电话:0591—87558447、87575713;“扫黄打非”举报电话:0591—87556071、87518972。

问:你对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有什么展望?

答: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必将有力推动全省新闻界的道德建设进程,从而为巩固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提供强大的道德支持,我对此充满信心。

会议发言

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培养

新华社福建分社 汤华

根据中宣部贯彻落实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精神的要求,我们坚决支持省新闻道德委员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新闻行业规范发展。

建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新形势下加强新闻队伍建设、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统一部署,近期以整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为重点,有利于纯洁新闻队伍,刹住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歪风。

一、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新华社一直注重加强对采编人员的新闻职业道德培养,始终强调把履行新华社职责、维护新闻真实性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对于党的新闻工作者来说,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履行党和人民“喉舌”“耳目”职能的基本前提。新华社党组明确要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全面落实新闻报道真实性原则,坚决杜绝虚假报道,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教育引导新闻从业人员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大力提升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水准,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着力完善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的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确保新华社报道真实、客观、准确,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切实维护新华社的权威性、公信力。

从发扬新华社宝贵精神、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看,坚持以导向为灵魂、以真实为生命、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代代新华人始终不渝的新闻理想和职业追求,形成了弥足珍贵的核心价值。这是新华人的立身之基,是新华精神的鲜明底色,也是使我们事业得以不断传承的红色基因和不竭动力。因此,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永远保持新华人的品格、风骨与尊严,十分珍惜新华社的良好社会声誉和新华社记者的良好职业形象,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新闻敲诈、有偿新闻与虚假新闻。

二、不断强化纪律意识、法律意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

新华社先后制定并严格执行《新华社党组关于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的七条规定》《新华社关于确保新闻真实、防范虚假新闻的意见》《新华社关于防范新闻报道失实的采编操作办法》《新华社采编工作防堵差错责任》等规定,严格发稿流程,明确签发责任,切实落实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与虚假新闻等违规违纪行为。

这些规定要求,对以新华社记者或工作人员身份在社会上“帮忙”“牵线”“平事”换取利益等行为,坚决予以查处。严禁以采写内参或公开报道的名义搞“有偿新闻”、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利益或进行经营活动。严肃查处新闻信息产品营销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坚决反对并查处营销活动中出现影响新华社履行职责的行为。畅通社会监督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对新华社采编、营销人员进行监督。坚决打击冒用新华社名义欺诈、侵权的行为。同时,加强国内分社重要采编岗位人员选配,更加突出对工作经历和政治表现的考察筛选,对不适合在采编岗位工作或发现有有偿新闻行为的人员,坚决调离采编岗位。

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依法惩处通过互联网恶意散布不实言论的不法分子后,新华社修订《新华社工作人员开设个人网站和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新华社工作人员开设个人网站和使用社会化媒体,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自觉维护新华社声誉和利益,积极传播健康内容”,不得“发布和传播虚假、未经证实或易引起社会公众争议的新闻信息”。禁止擅自打着“新华社”旗号或以“新华社工作人员”身份在各类场合发布不当言论。

三、不断加强队伍教育培训和自律管理,深化“走转改”活动

在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中,要认真查找本单位存在的隐患并加以解决;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有偿新闻、有偿不闻、虚假新闻等违纪违规问题。

在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培训中,结合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的新要求,加强新闻队伍职业规范教育,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辅导讲座等形式,引导采编人员增强法律意识、明确行为边界。发挥先进典型示范作用,及时发现、大力宣传坚定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优秀记者编辑,让“好记者”讲述“好故事”、发出“好声音”,推动全社上下树立保持良好风气。

深化“走转改”活动。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关乎媒体的形象、声誉和权威性、公信力,是必须坚守的职业道德底线。新闻记者的天职就是追问真相、探寻真知。然而,真相往往隐藏在扑朔迷离的表象甚至假象之中,故了解真相首先必须用“脚”走近新闻事实,即深入现场采访,掌握一手材料,通过去伪存真,达到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目的。同时,对新闻记者来说,仅了解“真相”还不够,还应当掌握“真知”,故还必须用“脑”解析新闻事实,通过去粗取精,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后者对于新华社发挥中央智库作用尤为重要。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也是一大优势。新闻工作说到底是调查研究的工作,我们要在深化“走转改”活动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紧围绕中央、省关注的重大问题,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突出问题,立足于世情、国情、省情,深入实际加强调研,使调研成为一项常态化工作和记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面对良莠不齐、鱼龙混杂、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种种庞杂信息,作为新闻报道的“国家队”,新华社的优势就在于能够以专业化的操作手法,真实全面客观准确地报道真相,有效回应社会关切。要确保内容真实、材料翔实、情节属实,坚决防止道听途说、任意拔高,甚至主观编造。努力维护新闻真实性,坚决杜绝虚假报道。

加强自律管理,坚守报道底线。大力弘扬新华精神,引导记者坚守“客观、真实、公正”的报道原则,规范职业行为,恪守职业道德;强化把关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对违反职业道德导致不良后果行为的逐级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坚持职业道德 坚守真实底线

海峡都市报 孙德坚

新闻道德委员会是新形势下党管媒体的创新形式,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是解决新闻界突出问题的有效途径。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是新闻界的毒害。既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的形象,也极大地侵蚀了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十分及时和必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意义十分重大,将有助于我省的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密切同群众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媒体公信力,维护新闻工作者的社会形象,充分显示新闻界加强自律、治理突出问题的力度和决心。海峡都市报完全支持我省成立道德委员会,并将积极配合委员会开展工作,为媒体的自我净化出一份力。

政治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海峡都市报一直强调新闻的真实性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求采编人员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以此作为工作指导,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对新闻传播的基本看法。媒体从业者应该真实记录,如实反映,确保新闻源头、采访手段、编校流程每个环节都做到客观、公正、准确。

海都报作为我省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媒体,始终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采编人员提高政治素养,强化全局意识,要有政治敏感性,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提升、强化舆论引导能力。办报中既要突出都市类媒体的特色,也要体现主流媒体的高度,更要突显新闻媒体的职业操守。

打击虚假新闻和新闻敲诈,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应对市场竞争,提升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这项行动应该转化为媒体自身的需要,成为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自觉行动。

作风上:记者只有沉下去,新闻才能立起来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个别从业者心态开始浮躁,作风渐显漂浮。为此,海都报要求从编委领导到一线采编人员,充分落实“走转改”要求,转变作风,扎根基层,从真实的生活中挖掘新闻资源,既保证了新闻的真实性,又让新闻更加鲜活可读。

在此过程中,海都报刊发了许多“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新闻报道,说百姓事,解百姓忧;反映社会现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者只有沉下去,新闻才能立起来。特别是都市类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更要深入社区,深入百姓心中,才能得到百姓的欢迎,才能争取到生存的空间。

通过走基层,记者工作作风更加扎实,采访更加严谨细致,挖掘更加真实到位,行文更加真切感人。记者对基层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对新闻的判断就更加准确,对新闻背后的思考就更加深入,有助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揭示新闻的真相。

制度上:建章立制,构筑防范体系

全面有效的规章制度是杜绝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的有力保障。海都报定期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梳理整合,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订新的制度条例,细化原有规章,从各方面为新闻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海峡都市报先后制定了《关于规范采编行为的规定》、《关于加强出版流程审核管理的规定》、《关于通讯员来稿管理的规定》等一系列针对采编流程的规章制度,把各环节具体细化,提升制度的操作性。比如规定重大舆论监督报道必须得到编委甚至社长、总编辑的批准;所有采访资料必须至少保留6个月备查;批评报道必须有两位记者在场采访;与记者有利害关系的采访实行回避制度;编辑须严格尊重记者原稿意思;制作标题不得哗众取宠,危言耸听等。

作为配套措施,海都报还出台了《采编人员失误的处罚制度》等管理办法,对责任事故进行问责追究。差错和事故与年终评优挂钩,凡一年内出现重大事实性、导向性差错或虚假报道的采编人员,实行一票否决制。

杜绝虚假新闻和新闻敲诈,还要引入社会监督。2007年以来,海都报建立了一套机制自觉接受外部监督,通过968111热线,接受读者对新闻质量的投诉,并开设“锄报台”栏目,刊登读者的纠错意见。

教育上:专题讲堂强化综合能力

都市类媒体竞争激烈,对记者采访和写稿的效率要求很高,因此有时造成记者为了赶时间而对事件问得不够多,挖得不够深,很容易出现偏颇或失实。另外,海量的网络信息既为新闻提供更多的消息源,但其中鱼龙混杂也为虚假新闻的出现埋下隐患。因此,培养记者的追问能力、挖掘能力和甄别能力,是杜绝虚假新闻出现的一个重要考量,也是海都报队伍建设的一个重点内容。海都报通过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努力打造一支作风正派、业务精良、素质过硬、懂法守法的采编团队。

海都报内部设立了“海都讲堂”,不定期组织资深媒体人、专家举行专题讲座,就确保新闻真实性、记者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等问题进行探讨。报社还特别邀请了法律界人士,就如何在法律范围内规避采编风险等内容,与采编人员展开讨论。

报社不定期在办公平台上向员工推荐优秀书籍和有学习借鉴价值的文章,鼓励员工主动学习。

打击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中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有记者个人的因素,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将有更多新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因此,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的成立,必将能够有效指导各媒体深化认识,积极行动,形成打击新闻不正之风的合力,为福建新闻界的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充分运用网络优势为专项行动提供舆论支持

东南网 黄志宏

按照会议安排,我谨代表东南网,就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做个表态发言: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肆虐横行,严重破坏了新闻媒体公信力,败坏新闻行业形象,损害群众利益,危害社会稳定,成为新闻行业的一颗“毒瘤”。东南网作为省级重点新闻网站,应当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拒绝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深入推进文明办网,传播网络先进文化,树立网络道德风尚,提高网络服务质量,为网民提供健康、安全、和谐的网上精神家园。我们将认真落实此次会议精神,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遵章守法,导向正确。

坚持依法办网,自觉遵守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不制作和传播法律、法规禁止的内容。坚持正确导向,不传播有损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有悖人类和社会进步以及背离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言论。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积极主动引导网上舆论。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坚持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职业道德、互联网法律法规纪律教育、“三项学习教育”为重点,定期组织网站员工学习中央、省委关于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新闻职业道德规范,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职业追求,增强自觉维护网上新闻传播秩序的自觉性,增强辨别和抵制虚假新闻信息的能力。

3月份,中宣部等9部委联合印发文件《关于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的通知》后,东南网立即就组织中层以上骨干开会,严肃申明纪律,严格遵照文件精神执行,文件精神要传达到全体员工与合作伙伴,大家共同遵守。

三、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为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提供有力保障。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断建立完善网站各项规章制度,强化内部管理,严格落实新闻发布、内容审核制度,要求编辑修改新闻标题不得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得歪曲新闻内容。严格落实新闻稿件编辑实名制,坚持责任到人,严防网站工作人员与一些网站违规合作“洗稿”。完善网站应急预案与处置机制,健全互动版块管理制度,严禁编辑把论坛、博客、微博客等互动栏目的内容编发成新闻刊发,以及在稿件中配发网友自行上传的图片。强化行业自律,恪守行业规范,主动开展自查自纠。出台《东南网关于有偿信息、敏感信息的管理规定》,严格处罚制度,为确保令行禁止,制订和执行严厉的处罚措施,要求全体员工严格遵守相关规定,杜绝任何打擦边球的行为。发现问题及时认真严肃查处。4月,东南网修订了《遵纪守法廉洁合作承诺书》,在开展对外合作时,合作对象都要签署这份承诺书,承诺书中明确要求合作对象在与东南网进行合作时,要“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以及杜绝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有关要求进行各项业务活动”。

四、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展示专项行动取得的成果。

精心策划,主动宣传报道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为专项行动提供良好的舆论支持。综合运用图文、音视频等多种形式以及东南空间、第一社区、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互动环节,与网友交流互动,形成声势,取得实效。

东南网将通过开展加强新闻道德建设和行业自律,深入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活动,促进网站安全、高效、健康运行,提升网站的公信力和服务能力,塑造文明的网站形象,努力办成党和政府放心、网友满意的新闻网站。

“两律”并举 推进新闻道德建设

福建省律师协会 郑新芝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2月2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担负着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激励人民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行德、明德惟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的职责,应该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者、布道者、传播者,更应是新闻道德的自觉践行者、模范遵守者。

反之,若假新闻泛滥、敲诈新闻横行、利益勾兑新闻不受谴责,无疑会给全社会对道德标准、道德准则、道德规范的认可和遵守带来极大的思想混乱,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损。

道德底线的下移,新闻所追求的真实性、客观性受到质疑,最终必然导致人民群众对新闻信任度的丧失。因此,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提升新闻机构及新闻工作者的道德水准,以此提升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加强新闻道德建设中,应增强规则意识,促使其健康前行,避免新闻道德的遵守、践行、弘扬无定量分析、无具体标准及相应范围。让道德的思想、品格、动机等内在的东西转化为具相应可参照的准则、规则,让新闻道德建设有规可依,健康前行,在践行新闻道德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时,我们更需铭记:规则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高标准的规则,新闻机构和从业人员既要遵守新闻规则,又要守住新闻道德底线。这两者应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在依法规范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依法履职、依规采编、规范运作的基础上,推进新闻道德建设水平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如何让新闻道德与新闻职业规则并行不悖,共同推进?作为自律性的新闻道德,应结合外部的规则、准则,以刚性的守则来监督和制约,使新闻道德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我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作为自律性机构,可充分发挥业内外的力量,使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在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这一机制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形象,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践行者。

新闻道德委员会可在以下工作中发挥作用:

一是找准自己的定位。对属于新闻媒体与政府新闻主管部门监管范围的,交由并配合各级政府行政监管部门工作。

二是厘清委员会与新闻行业协会的关系。对工作范围有重叠、工作方式有交叉的,应予明确职责、相互协作。

三是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联系。法律规范的内容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平衡;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道德是自律的,道德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而法具强制力和规范性,是他律的,其目的就在于强化和确使人们遵守一个健全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道德规则。也就是说,违背道德的不一定就违法,而违法往往势必违反道德。所以,在接受或处理违反新闻道德事件中,必须分清这两者的关系。不可否认,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法治中国、法治政府的推进,新闻媒体在社会活动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传播民主理念、宏扬法治精神、维护社会正义、提倡人文关怀、揭露腐败现象、监督公共权力。多年来,市场经济的每一点发展、法制建设的每一点进步、民主政治生活的每一点前行,都离不开一批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媒体和记者的努力。在这过程中,更需我们的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恪守职业规则、规范,增强内心的执业敬畏感和责任感,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和水平。特别是在舆论监督中正确理解新闻的客观性;区分好事实和评论;注意保护隐私。在恪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同时,防范不必要的法律风险。

自律与他律并举,是新闻道德委员会的工作特点,它所营造的是一个旨在推动全省新闻媒体及新闻工作者恪守新闻道德,努力成为社会道德、社会诚信建设的倡导者、推动者和示范者的氛围,使新闻工作者真正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具社会公信力的新闻人。

编者按: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评选会于4月在泰宁举行。本届福建新闻奖作品系列评选共收到报纸、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期刊、新闻网站等新闻单位和省人大等单位推荐的有效参评作品702件,其中:报纸类255件,广播类82件,电视类136件,综合类229件。人物系列共有34名有效参评者,其中,中央驻闽新闻单位2人,省直新闻单位10人,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新闻单位22人。经过与会全体评委的认真评审,400件新闻作品和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获奖。现将各评审组点评予以刊发,望广大新闻工作者从中获得教益,在实践中推出更多接地气的鲜活作品。

报纸一组:改革要有紧迫感

梁建平

报纸一组负责报纸消息、评论、系列报道和理论宣传的评选。从送评作品看,整体是系列报道强,消息评论弱。

在送评的消息中,一部分是一些改革新鲜事、工作新亮点和社会新风尚的报道,另一部分是对台新闻报道。总的看,缺乏重大事件、重大题材,消息的新闻性、事件性也不够强。评论以署名文章为主,有些属于杂文性质,但真正能针对当下新闻和热点发表的评论不多,因此,在体现评论的指导性、权威性上就欠缺。这两个新闻品种,一是转作风改文风大力倡导的对象,即多一些消息,多一些短消息,二是报纸增强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即强化评论,敢于发声,本来都要求我们有较大作为,提供出更多精品,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反映了采编工作还需要着力强化的薄弱环节,需要引起重视。

比如消息,现在记者写消息的不多,一个因素是工分低,不合算;另一个因素是纸媒的消息写作在传播格局中处在劣势,当你的稿件还在写作时,网上消息早已让你手中的稿件成明日黄花。因此,面对新闻的出现,纸媒怎么表达,消息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发,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再说评论。既然评论是报纸的旗帜,评论是纸媒深度与高度的优势,就得在抓评论上下大功夫。但当下各报写评论的人才是稀缺资源,而许多评论又因为肩负太重大的责任与使命,严肃有余,活泼不足,更奢谈锋芒。四平八稳的评论,反而成了令读者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的八股文。因此,要从机制、队伍、文风等诸多方面对评论工作加以重视和建设,这是当下纸媒的重要工作。

系列报道的送评作品较强,有《走进母亲河》《解析闽赣新引擎》这类大型主题采访的佳作,有《反思鼓浪屿》《培驾乱象调查》《无业小区怎么管》这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追踪报道,有《卧底网络水军》《植物园车来车往》这类来自现场的舆论监督,还有《两岸慈善机构首次联手将大陆病人送往台湾救治》《漫漫回家路,下一站是幸福》这种有温度的新闻事件报道。这些报道题材重要生动,报道具体深入,很有可读性,也是各家报社投入重兵精心组织抓来的新闻。这种系列报道的增加和强势,反映了纸媒在当前互联网冲击面前努力以深取胜的转型尝试与实践,值得期待。

一年一度的新闻评奖,是当年新闻工作的检阅与评判,也是引导采编工作的风向标。各新闻单位,对作品的送评要认真把好关,按规矩办。这次消息作品中,有10余篇作品没有“本报讯”,明显硬伤。有的细查,是在印制作品遮作者名字时一并遮掉的,而对这种错误报送单位让其几关都过,反映了对送评作品把关不严的问题。从执行评选规定看,也面临一些改革的呼声。如评论作品,有的是新闻评论,有的是杂文,有的是一则感言,笼而统之地提新闻评论显然不够,也缺乏操作标准;再如理论宣传,有的是理论文章,有的是作品解读,如果再送些理论新闻、政策解读,那又该怎么办?理论很重要,但一篇文章动不动大几千字,且枯燥无味,读者极少,这怎么评?总之,在强调新闻“两力”,在面对新媒体竞争日益剧烈的今天,纸媒改革紧迫而艰巨,需要马上行动,需要真动起来。这是我参加评奖的启示之一。

报纸二组:期待涌现更多的精品佳作

吴毓健

报纸二组评选通讯、版面和副刊作品。

报纸通讯参评作品共84件。总体分量较往年要好,题材也比较广泛。但多数评委有个共同感觉:今年通讯参评作品中缺少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精品佳作。

经过评委认真评选,从84件参评作品中筛选51件入围作品。

这些作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重大主题报道,反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我省的落实和实践。比如《“漳州标准”践行“马上就办”》,深入采写漳州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是一篇调查性报道,材料翔实。再如,《地是这样“扫”的》采写福州鼓楼推行环卫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惠民雨露润心田》反映三明市如何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二是开展舆论监督的报道较多。这当中,有反映社会管理中的问题,如《伪造环评文件,开餐厅竟一路绿灯》;有反映政府部门工作作风问题的,如《“文龙食杂店”为何关店走人》;有反映环境污染问题,如《土法炼铝厂证照全无“逍遥”经营》。这些舆论监督都是抓住百姓关心、政府关注的难点和问题,并且通过报道推动了问题的解决,是建设性的舆论监督。

三是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报道较多。既有事件报道,也有人物报道。这当中有讲诚信的,或是20年打工还旧债,或是丈夫替亡妻还债16年;有见义勇为的,有救落水者的公交司机,也有抓小偷的司机;有反映移风易俗的,订乡规民约的,一村一年省千万,石狮有个村支持整村改造,村民将一千多先人骨灰集体撒入大海;有反映爱心传承的,捐献遗体器官。这些报道有助于积累社会正能量,平凡的小人物往往更容易打动人,也较生动可读。

存在问题或不足之处:

一是硬伤,有的参评作品中有错别字,没有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有的标题像是消息题目。

二是好题材没写好,新闻要素不全。如《批下来了!全市首笔公维金提取》,从头到尾没有写首笔公维金多少钱。

三是要把好送评这一关。有两篇反映通信运营商和宽带资费的参评作品,有广告味。

四是缺少深度经济报道,缺少重大人物典型。对台报道本是容易出彩的领域,今年入围作品仅2篇,而且都是讲向金门供水的。

广播一组:实、快、暖、真、厚、活

李晓晖

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广播一组所承担的是广播消息(32件)、广播系列(9件)、广播直播(4件)、广播编排(4件)的作品评审。评委一致认为今年送评的广播作品整体质量有所提高,但种类不均衡,消息类的数量大,而广播直播及广播编排较往年的送评数量有所减少。可喜的是最能体现广播及时快速特点的突发事件报道,在消息、系列报道、广播直播中均有体现。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承前启后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2013年的大事多,重要的主题宣传也多,本次送评的新闻奖作品就充分展示了2013年深化改革的重大主题宣传及关注民生的热点、难点。特别是内容包罗万象,有体现广播特点的动态消息,也有一系列体现为民办实事的民生新闻,有贯彻中央八项规定,践行群众路线,严控三公经费,转变工作作风的典型报道,也有反映两岸经贸合作,实现两岸优势互补,创造协同共赢的内容,既有批评性报道,也有弘扬诚信、社会关爱等充满正能量的新闻报道。以下就2013年度广播一组听评的部分获奖作品进行评析:

1、 多民生报道,报道“实”起来

将关注民生作为新闻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坚持“以人为本”,把“群众利益无小事”的理念作为新闻报道的基点,不断拓展民生新闻报道内容,是近几年广播新闻报道的重点,与往年相比,以深化改革为手段,将实惠送及广大民众的手中是2013年度新闻奖作品中最大的亮点。《莆田全省首家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证》、《厦门启用首台24小时自助受理机,港澳台再签注随时可办》、《宁德在全省首创“无欠薪项目部”从源头治理欠薪》等消息都是选取广大受众最关心、最感兴趣、与群众切身利益最密切的新鲜事予以报道,而这些新鲜事都是政府部门通过深化改革取得的实效。其中《厦门启用首台24小时自助受理机,港澳台再签注随时可办》以第一位申请人、来自台中的黄毓民先生切身感受入手,生动报道了厦门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推出的24小时自助受理机便民服务措施,并延伸到历年来厦门出入境服务措施的变化,作品以黄毓民先生的喜形于色及体验分享,介绍了这项措施的便民利民,也传达了两岸互动的日趋密切以及不断发展的前景。

2、 多现场音响,报道“快”起来

广播的特点是“快”,优势也是“快”,与其他媒体竞争,“快”仍然是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制胜因素。本次送评的作品,就很好地体现了广播快速报道的特点。广播消息《厦门BRT公交车起火燃烧》报道的就是2013年6月7日傍晚6点22分发生在厦门的具有广泛影响的突发事件,在短短的一分多钟时间里,不仅有记者第一时间赶往现场的口头报道,也同时接进了消防部门的连线,记者的口头报道中让听众了解了刚刚发生的新闻事实,比如:远远就可以看到这辆浓烟冲上百米高空、起火的公交车上有很多的女士,下车之后就瘫坐在这个地板上、非常快不到三秒的时间整个火势就燃烧起来、很多人是砸了玻璃跳下来;因为记者在现场,所以捕捉到了极具有画面感的报道内容,并传达出了本次突发事件发生突然、抢救形势严峻、影响面大等重要的信息;而在消防人员的连线中则还原了本次事件发生的情况“公交车司机听乘客说车子的尾部着火,赶紧停下车,打开车门,疏散乘客”,也提到了救援的难度“现在高架桥上已经全部堵住了,其他有一些救援力量要等那个交通疏散才能到达现场”,同时记者也在消息的结尾还报道了重伤员已经送往厦门174医院进行救治。这样的短平快的报道大量使用了现场的音响,信息量大,将官方的准确消息传达给听众,避免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而此时,新闻已经变成了旧闻。在这场新闻报道中,广播的快速报道的优势表现得可圈可点。广播的“快”已从报道最近发生的事件上升为同步报道正在发生的事件。

3、多人文关怀,报道“暖”起来

近年来,人文关怀理念被引入新闻报道领域。尤其是在各类突发事件报道中,人文关怀日益成为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满足受众需要、树立媒体形象、疏导社会矛盾、倡导“以人为本”理念、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手段。做好突发事件人文关怀报道关键在于一个“情”字。对事故被困人员及其家属要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情”,对救援人员、医生护士、后勤保障人员的努力与坚守要有敬仰之“情”,对生命的尊严要有敬畏之“情”,对人间大爱要有感动之“情”。本次送评作品中,现场直播一等奖作品《关注雅安地震特别直播》就是通过人、事、物等方面的报道来表达人文关怀的佳作。记者的报道中多次提到“救人依然是第一要务”,在宝兴县的县城安置点,记者的报道是“席地而睡了很多的救灾的官兵,他们现在睡得很香,我们也不忍心去打扰他们,只是希望今天的这个天气不要下雨,能够让他们多休息一会儿”,记者没有为了所谓的现场同期声去叫醒救援人员,平实朴素的报道显得尤为感人而温暖。虽然此时此刻没有救援人员的任何声音,仅仅从记者的报道就可以体现了政府以生命至上的原则对地震灾区的积极救援和灾难面前人们的坚强勇敢和守望相助。本直播报道中还同步启动了“为雅安祈福”公益活动,给每个到场的人员及车辆系上绿丝带,一根绿丝带既是祈福的爱心表达,更是灾区人民及全国各地的人们的情感的纽带。

4、 多细节点题,报道“真”起来

“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已经成为优秀新闻作品的标准之一。一条新闻报道的好坏与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者在该条新闻中有没有抓住表达主题的典型细节,有没有将富有张力和表现力的细节进行深入挖掘,有没有在细节中刻画出人物独特的性格,并通过各种方式将其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使得报道真实,更具有现场感和感染力。本次送评系列作品《百年记忆·侨批》的第二篇“家书抵万金”就选取了泉州惠安县81岁的黄金陵老人的侨批故事,这个故事一共是三个录音片段“我父亲的头一封信是:四年无法通信,甚念。两个甚念一看到这里就留下眼泪,所以为什么到现在还那么宝贝,跟这个有关系”;“你读书无甚进步,而在此青年时代不守节俭,竟好浮华,乃敢请求购买夜光手表,夜光手表那时候很光鲜,此物尔有何用,将以显耀富贵乎”;“我记得我小时候教师没有钱吃饭,我父亲叫我妈妈把金戒指卖掉发工资,我一直记着”;这三个录音片段串联起了不仅是家书,更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让听众听到不同的人生悲喜。系列作品“涵江区经济适用房向农民开放”中描写涵江区农民入住的经济适用房是“这是一个两室一厅的单元,小屋装修得很平淡,墙壁刷了洁白的水泥漆,地板铺了瓷砖,简单地摆了几样整洁的旧家具,但会持家的主人在客厅摆了几盆盆景,客厅墙上挂了个大红中国结,看起来简洁明亮”,一段细节描写既符合经济适用房主人的经济条件,又体现了涵江农民享受到经济适用房的喜悦之情。

5、 多思辨论证,报道“厚”起来

如果说一般的新闻报道主要是披露新闻,而深度报道是在披露新闻的同时,还要分析新闻、评点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特殊的新闻报道形式,更多地注入了报道者的理性思考,它是记者在分析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评述结合的方式,交代背景,提出问题,揭示趋势的一种文体。本次送评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关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为人们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如《转变作风出实招:厦门海沧区公务员外出公干3公里内改骑自行车》中的“公车四轮变两轮,节约的是政府成本,转变的是干部作风,拉近的是群众与政府的距离”;《福州信任餐厅义工日记》中的“信任餐厅向社会大众传递诚信理念的做法原本就只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旨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这样的结果有理由让人们相信,推动与完善全社会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的未来是美好的”,这样夹叙夹议的让听众在新闻事实的了解基础上,有意识地观察、思考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现象,以联系的发展的目光随时关注事态的动向,透视社会与剖析社会心态,把握事物,抓准主题。

6、 多形式创新,报道“活”起来

从2010年开始,微博成为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应用,这种140个字的短小网络问题让微博网站成为传统媒体发布权威信息及网民场所语言的新平台。在本次的新闻编排节目中,《V天下》就充分利用微博更新快、传播快的特点,不仅以媒体官方微博和政务微博作为消息来源直接引用,大大提升节目的时效性,还在评论方式上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摒弃了传统广播节目长篇大论的评论模式,尝试着利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评论,可以说是新媒体时代广播栏目主动求新求变的尝试。这也是传统新闻广播媒体在汇新媒体之精华方面所作的努力。

当然在本次送评的作品中也存在一些有缺陷的作品,比如有些选送为现场直播的作品,不是在同一新闻事件进行的间断性直播中选取其中一个完整的直播段,而是选择了不同时段的直播组合;有的新闻编排节目以服务类内容为主体,不符合新闻节目编排需要“以动态消息为主的集纳式”的节目内容;有些作品的标题不严谨,标题和具体新闻报道内容有出入;还有一些作品的演播者和作品内容体现的情感不一致等等,此处就不一一赘述了。

广播二组:求变不变调 出新不出格

卢文兴

“听这些节目,犹如徜徉在大金湖畔,满目青山绿水,一腔野花和青草气息。”这是4月8日在泰宁举办的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广播二组评委们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感受。福建新闻奖,是福建新闻创新的风向标和示范牌。参评的作品,新风扑面,新意盎然,集中体现在“三强”:

一是时代性强。许多获奖作品,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主题,如《我省首家小额信贷公司上市》、《莆田全省首家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证》、《龙岩: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等;报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风新貌,如《蕉城:落实八项规定,服务民生实事》、《才溪:再显“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讲述百姓心中的中国梦,如《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了农民心中的梦想》、《一位七旬老人心中的旅游梦》等;反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台湾“温暖哥”扶起的温暖》、《阳光下,爱永恒》、《好人帮好人,温情满人间》、《小学校,大教育——怀念好校长吕榕麟》、《带着妈妈上大学》等。传递抗震救灾、牺牲奉献、百折不饶、昂扬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雅安支教日记》、《大客车栽进6米深谷安全带救了30条人命》、《厦门BRT公交车起火燃烧》、青年航海家翟墨扬帆全球、青年大学生3千公里单骑一路向南、《90后茶叶电商大王——王思仪》等。关注民生话题,如《医患纠纷“南平解法”升级》、《厦门社保卡率先实现全省通刷》等;跟进重点工程建设,如《走进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特区新干线”》等;发现新鲜事物,如《屋顶上的发电站》等。

二是思想性强。作品有立足福建看全国,立足当下看未来,立足陆地看海洋,也有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看生态文明发展。评论《让“中国大妈”分享金改红利》,没有停留在“战胜”华尔街金融“大鳄”的沾沾自喜上,而是从剖析普通买金大妈的投资窘境,探索中国金改之路如何惠及手中没多少钱的大妈们。《洋企业卖火中国茶告诉我们什么?》,从星巴克第一家茶吧的开业,看茶企乃至所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创新之路,以小见大,以洋鉴中,视野开启了一扇新窗口,思维进入了一片新天地。

三是开创性强。有画面、有故事、有悬念,有数据、有对比、有分析。这是听评过程中经常耳闻的由衷之语。如评论《填海造地造就什么?》,不仅立意高,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专题节目《海疆渔歌》、《不该“团”走的发票》、《废弃的农药瓶,“家”在何方?》等,情节生动,细节感人。新闻访谈《最难啃的“骨头”我来啃——访医改“三明模式”掌舵人詹积富》等,话题关注度高、语言生活味浓,且能将惊心动魄的大事说得风淡云轻,把众人皆知的难事讲得稀松平常,让人意犹未尽、余香犹存。微信、微博、QQ群等,在今年的参评作品中,已遍地开花,再不是珍贵的“稀有”了。

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必须求变求新。但新闻有规范,万变不能离了其宗。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些没有事件发生时间的报道,缺乏新闻由头的消息,只能是新闻的次品。那些文本不规范,看标题像杂文,听内容像专题,申报的却是评论。这种“四不像”,像雾像雨更像“霾”。有的文章有事无理、有据无论,叙则生动,论却苍白。有的用娱乐语言、低俗白话,诠释政治大事,既失调,又出格。有的当“传声筒”,跟素材走,甚至不辨是非。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性。那些对事实的“改造”,或以文学方式呈现的事实,通过加工、“摆拍”出来的新闻作品,有声无色,有情无调,是作品,不是新闻。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记者是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者。而在推进“走、转、改”中,如果记者成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应注意淡化主观色彩,以保持新闻在受众心目中的客观公正形象。但一些参评作品,记者却以新闻主角自居,甚至用了大量的节目时间,“隆重出场”,过度渲染自己,使新闻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电视一组:关注大局主流 体现人文关怀

邓金木

4月8日—12日,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评审工作在泰宁进行,电视一组负责评审的项目是电视评论、电视专题、电视系列(连续、组合)三个类别,这三个类别共有62件作品参评,其中入围三等奖以上的作品有39件,获奖比例为62%。从选送的作品看,整体质量还不错,作品普遍关注了主流生活,体现了绿色发展、体现了真善美、体现了人文关怀。从作品的选题看主要集中在四大类: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宏扬真善美,比如《带着妈妈上学》、《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爱比血缘更美丽》等。这些作品生动、细腻,鞭策道德缺失,宏扬正能量,感动直抵心灵深处;二是反映绿色发展、展示美丽福建,比如《神鸟天堂》、《建设万亩公园 不废一寸土地》、《断臂“铁人”的绿色梦》、《关注珍稀鸟类紫水鸡》。这些作品富有时代气息,聚焦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充分展示了生态福建、美丽福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景;三是关注闽台交流,比如《廉政两帝师 两岸齐称颂》、《惠风和畅大交流》、《台湾阿姨大陆寻亲记》。这类作品记录了闽台交流交往前行的脚步,见证了闽台交流交往的感人细节;四是维护公共利益,如:《缩水的停车场》、《如此听证》、《手术台上的“待宰羔羊”》、《福州餐饮业滥用非法添加剂》、《谁在污染闽江源头》等。这些作品有细节、有角度、有深度,关注了当下老百姓普遍关心的住房、医疗、环境、食品等公共民生事件,直面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肩负起媒体应有的职责,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

存在的问题:一是有的作品没有按评选办法报送,这个现象在评论类作品中最为明显,按照《福建新闻奖评选办法》的要求,评论是指“对新闻事件、热点话题、社会现象进行事实分析和说理的作品”。但参评的评论类作品有的仅仅是停留于新闻事件的描述,看不出与新闻专题的区别。再比如系列(连续、组合)类别作品要求报送的作品是开头、中间、结尾各一篇代表作,但有的作品明显报送的不符合规定;二是有的作品完成得比较粗糙,有的作品结构乱、编辑粗,有的甚至还出现夹帧、错别字、声音忽大忽小等毛病,按照《福建新闻奖评选办法》的规定,只要作品出现类似问题,该作品就不得获奖或降低获奖等次,因此要引起各参送单位的高度重视;三是精品意识、创新意识不够强,评审中没能看到耳目一新的作品。

电视二组:时效性、现场感、有见识

陈加伟

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电视二组主要评选的项目有:

1、电视消息

2、电视访谈

3、电视直播

4、电视栏目编排

先说电视消息。电视消息是电视台最常见的节目,一条电视消息为什么是好作品,应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时效性;二是现场感;三是有见识。由于微博微信的出现,电视的时效性已让位给他们,但时效还是我们电视消息要追求的。

《厦门BRT公交车今天傍晚突发大火》还是抢了时效,在网络呈现之前抢先播出了,但总的来说去年的电视消息时效性偏弱。

电视的优势是现场感,在去年的消息中现场感还是表现比较充分,几条消防救人的新闻都是现场报道。武平台《岩前:暴雨成灾村民被困 干群同心涉险救人》的新闻呈现了房屋在洪水浸泡下坍塌的惊人场景,加上现在手机也能拍摄,因此现在电视新闻现场感十分强烈。厦门台《男子被困水下9小时成功获救》,救人过程十分完整,现场呈现充分到位。

在微信时代,电视时效不如人家,但电视记者见识必须高于他们,见识就是记者的生命,记者必须有先见之明,抓住前瞻性的东西,记者必须在大家看来平常的东西中发现了不起的价值。这次一等奖作品中,无论是省台的《大陆首家赴台企业“登记证”被国家博物馆收藏》还是泉州台的《泉州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都体现了记者的见识。

当然二等奖、三等奖作品中也有很多有见识的作品,比如莆田台《莆田:率先试水科级干部任前财产公示》、晋江台《福建首家民间借贷登记公司在晋江营业》、福建台《福建:小水电试水“碳”市场 无意掘来第一桶金》这些作品都显现出了记者不凡的见解,甚至两个县级台送来的作品也挖掘出了传统文化价值,一条是顺昌台《罗常开路日 公益何以传承百年》、另一条是永定台《嫁女栽培“女儿林” 百年传承“生态经”》。

当今做新闻什么最难?舆论监督最难。这次消息中也有一些舆论监督作品,比较显眼的是厦门台《人大专题询问,政府部门领导却“姗姗来迟”》,但在参评的作品中,此类作品十分稀缺。

现在谈谈电视访谈,这次电视访谈总共6件作品,一等奖作品《蔡国强:给世界一个造访泉州理由》访谈逻辑性强、语言流畅,特别展现了蔡国强作为当今世界艺坛风云人物的自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家乡泉州文化的热爱,他也提出了一些自己独特见解。二等奖作品《民间“保钓”,“全家福号”在行动》采访台湾保钓人士黄锡麟,“保钓”是去年新闻热点,这个作品展示了台湾普通百姓的民族情怀。

电视直播有3件作品,一等奖作品《“海峡号”平潭首航台北港直播特别报道》现场直播客轮到达台北港的仪式极具象征意义。三等奖作品厦门台《厦深铁路正式开通直播》运用了3G、4G、航拍等多种技术手法,又联系了沿途潮州、深圳等电视台协作,时间长、跨度大、内容丰富,可惜VCR专题太多,而动态的报道少。

电视编排一共有7件作品,《福建新闻联播》选送的是去年10月5日当天的节目,第一版块“菲特”台风到来之前的报道详细明晰,接着国庆假期如何文明旅游的报道也有针对性,最后的文化报道内容丰富。整个报道主题集中,重点突出,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一改联播八股腔调,显得真实感人,编排详略得当。

二等奖《特区新闻广场》也不错,可惜全是暴雨突袭厦门的新闻,整档节目像个大专题,现象罗列太多,原因探究缺位,谈不上有什么编排技巧。

综观这四类作品,整体看法是:

1、时政新闻报道缺乏亮点,突发事件报道欠缺,舆论监督新闻偏少;

2、经济新闻量多质好;

3、出现了帮忙性质的新闻,反映了新闻报道的职能从呈现事实到实际帮助的苗头;

4、涉台涉侨新闻有特色,再现了福建新闻报道传统优势。

综合一组:要善于驾驭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

苏俊斌

综合一组的参评作品主要有五个部分:第一、中央媒体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作品;第二、网络媒体作品,包括网络专题、网络评论、网络访谈、网页设计;第三、期刊类作品;第四、新闻摄影类;第五、报纸漫画。

第一、中央媒体。本届央媒总共有报纸42件,广播17件,电视4件作品,这些作品总体上有以下特点:1、在选题方面站位高、视野开阔,对福建省具有重要意义的选题或在全国范围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题材能够及时发掘和准确的把握,例如新华社的《突破医改深水区的“三明路径”》、《人民日报》的《福建生态立省怎么立》,央视《新闻联播》关于《福建:推“四风”转变》等报道,都率先独到地把握住了具有全局意义的福建题材;其次在写作方面,从参评作品看得出记者在走访基层方面肯下功夫,作品接地气。同时也因为接地气,所以在文字表达方面不仅能做到准确、而且很生动,稿件的质量普遍比较讲究。例如《人民日报》的《像榕树一样扎根大地》,记者用一周时间做调查采访,然后是20天的写作,数易其稿,最终形成一篇800字的消息。第三是能够发挥央媒传播平台所具有的覆盖优势,例如央视针对台风“苏力”在福建沿海可能的登陆地点兵分三路进行直播,为中央和地方各级干部群众及时了解台风灾情、也为当地组织防台和人员撤离提供了最直观的信息渠道。另外,本届央媒参评作品中有不少作品被海外主流媒体转载或引用,例如《中国日报》报道福建省首例针对面部严重烧伤患者的换脸手术,作品很巧妙地运用英语face作为名词和作为动词的含义,点出换脸使得患者能够面对未来生活的深远意义,该作品刊发之后被路透社、英国《镜报》等海外媒体转载,在英语读者中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个别中央媒体参评作品存在有以下瑕疵:1、错别字;2、对新闻当事人的单位名称引用不规范;3、同期声与文字稿在个别地方不一致;4、直播节目主持人出现口误。

二、网络媒体。相比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起步晚、发展快,如今已经成长为一个重要的舆论场,这个特点在本届网络作品当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本届作品在形式上能够较好地发挥互联网在互动性和融合性方面的优势,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服务于大局的需要,作品在文字和平面设计方面的质量也普遍较高。本组评委对于福建网络媒体的进步都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些作品在入围表决时都是全票通过。例如《复兴中国梦——2013全国两会特别报道》,这个网络专题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点第一时间刊发记者从两会现场发回的报道,而且通过互动版块的设置很好地集成各方观点,强化网民互动,使两会代表的声音和网友的关注得到了很好的交融。再比如《美国<侨报>小记者福建行》,全程记录了来自美国的12-18岁小记者们在福建的见闻和感受,这些稿件和图片在美国同时受到了关注,真正体现了互联网跨越国界的传播特点。还有网络评论《生活就是这么简单》阐发了作者对习总书记排队买包子这件网络热点新闻的独到解读,思路清楚透彻、篇幅简短、语言平实,非常适合碎片化、浅阅读的网络舆论环境,能够启发网民对“热新闻”进行“冷思考”,这在常常容易走向偏激的网络舆论环境里尤其显得重要。

本届网络作品还存在以下不足:1、作为具有融合性的网络多媒体,在驾驭文字、视频影像方面相比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显得不够成熟,例如网络访谈时主持人与嘉宾互动的现场掌控还不够流畅,摄像机在构图方面有时也出现技术性的失误。2、有些网络专题在内容的深度整合方面做得不够好,没能发挥网络超文本叙事用在实现内容整合方面的技术优势。例如个别网络专题其实只把功夫集中在制作一张精美的列表页,其内容页之间相对缺乏内容上的有机联系,在形式上也缺少交叉链接,仍然延续传统媒体的目录结构和线性的叙事方式。3、个别网络评论稍显不够客观冷静,在互联网这个容易产生群体极化的舆论空间里,以一种偏激取代另一种偏激是最容易做出的应对,但不是最恰当的应对方式。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媒体应该时刻坚守客观理性的立场。4、在设计上有些作品的互动和多媒体融合做得不够,只是把网页当作报纸版面来设计,此外在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

今后,网络媒体可以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合的方向上继续努力,充分继承传统媒体的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网络舆论环境的特点运用好网络媒介的互动和融合优势。

三、期刊类。本届期刊作品能够较好地立足自身的特点,着重以人物或者事件为线索做深度报道,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方面,取得了不错的社会效果。例如《创新司法模式 法佑“美丽福建”》就是记者对基层法院的生态司法创新做了大量扎实的调查,结合与高校法学专家的探讨,最终提炼出福建法院系统有关生态司法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们认为,期刊类作品在挖掘深度的同时,还可以在增强可读性方面继续努力。

四、摄影类。新闻摄影是要通过相机捕捉动态过程的一个瞬间来表达所拍摄对象的新闻信息,本届作品《跨越半个世纪的“寻亲梦”》和《妈妈,让我再吻你一次》都是捕捉到了人物动作反映心灵活动的精彩瞬间。

五、漫画类。漫画是可以直指人心的表达方式,例如《另类》表达了在如今普遍沉迷手机的背景下读书反而成为另类、《车之殇》反映的是交通拥挤和缺乏礼让意识的双重制约下救护车难以畅通行驶的问题,寥寥数笔就传神地表达出作者对社会的细微观察和深刻理解。

概括起来,这组的作品总体上不错,特别显眼的亮点还不够多。我们认为,新闻的力量源自客观真实,不管哪一种传播媒体,其选题和采写编评都是共通的基本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是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来准确客观地了解社会、理解社会。新闻工作者还要善于驾驭不同媒介的不同特性,让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才能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综合二组:创新思想 规范学术

赵振祥

今年提交评审的新闻论文共63篇,新闻专栏17个。

在新闻论文的评审上,我们主要从思想性、创新性、学术性三个层面对送评作品进行了审读,考虑到记者编辑们主要在新闻一线从事新闻业务工作,我们对新闻论文的理论性并不做过于苛刻的要求,但是必须要求作品要有见解,尤其是创新性的见解,对我们的新闻工作确有指导、参照作用。同时既然是学术论文,就要对论文的学术规范进行严格要求,例如引文注释要规范,要有比较强的论断性等。省新闻奖的评选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我们这样要求,也就是意在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学术研究上渐趋严谨,走向规范。

总体上看,新闻论文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新闻论文的学术性有所增强。一些论文很有“问题”意识,出现了一批很有思辨性、很有深度的论文,像《资源合体,“报”出“声”机,广播媒体承接纸质媒体转型升级业务的可行性研究》,比较深入地讨论了融媒体时代,广播与报纸从新闻合作、项目合营、资源合体三个阶段开展合面合作的可行性,很具启发性。《“一中框架”下涉台报道的三根弦》一文则对2013年6月“习吴会”上达成“一中框架”之后的涉台报道的变化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对于媒体做好涉台报道具有参照意义。《数据挖掘重构新媒体内容战略》一文则从用户、内容、产品三个维度对大数据时代媒体如何构建大数据平台并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有创意的应用进行了论述,值得思考。此外,一些讨论数字摄影、线性编排、危机传播方面的论文也显示出较高的质量。

二是跨界研究成为趋势。随着媒体融合趋势的加剧,新闻人也开始了“跨界”思考,提交评审的论文很难说是专门研究报刊或研究广播电视的论文,而是从更宏观、更综合的层面对传媒业的发展建言献策,这其中有研讨不同类型媒体融合发展的论文,也有研讨新媒体推动传统媒体升级发展的论文;有研究两岸多类型媒体互动的论文,还有研究大数据挖掘以及传播心理的论文,显示出我省新闻工作者的学术视野有了新的拓展,产出了一批有质量的论文。

今年送评的新闻专栏中,无论是栏目命名还是栏目形式的打造和栏目内容的组织,都出现了一批很有看点的栏目:《厦视直播室》片头制作很具冲击力,内容组合丰富,结尾干净利落,视野开阔又贴近民生,栏目大气而不落俗套,已经具备了在全国层面竞争的实力。《一周看台》,“台”同时谐“台湾”之意;《泉新闻》,“泉新闻”同时谐“全新闻”之意,又喻指“全心全意,全始全终”做新闻之意,这些栏目的命名都颇具创想。

今年送评的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文方面,以前出现的老问题仍然在重复出现,例如引文不出注、或出注要素不全等问题,今年仍然比较普遍。一些文章中时有错字、衍文出现,有的逻辑不通,有的引文没有查证原文,道听途说以讹传讹,有的则是杂志编辑粗心出现错误。今年论文中有两篇无论是文笔还是论证都比较高质量的论文,初评时本来拟定为一等奖,但经过审读发现有错字或引文错误,最终被取消了一等奖候选资格。

新闻栏目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栏目名称指向不明,不知所云,有的栏目编排手段老套,有的很想创新但分寸拿捏失当,例如有的栏目试图以“戏说新闻”、“侃新闻”来把栏目办得活泼耐看一些,但当主持人用调侃的语气报道一个强奸案、用贫嘴调侃的语气报道一个悲剧性事件时,观众就会觉得极为不妥,这些都是我们一些新闻栏目需要加以改进的问题。

缅怀报界先驱林白水

本刊讯 4月4日上午,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林白水研究会在闽侯县青口镇举行祭奠活动,深切缅怀中国报界先驱、革命烈士林白水。各界代表约400人瞻仰了林白水纪念堂和陵墓,并敬献花圈。

林白水1874年出生于闽侯县青口镇青圃村,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我国近代新闻界杰出代表人物之一。1926年,因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痛斥北洋军阀而惨遭杀害于北京天桥。1985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参加纪念仪式的新闻工作者表示,要传承林白水烈士的革命精神、新闻人格、职业品行和道德操守,增强社会责任、弘扬敬业精神,更好地报效祖国、圆梦中华。

(福建日报 王永珍)

厦门市记协召开第四届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座谈会

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工作机制是新闻战线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闻界加强事业改革与发展、促进新闻队伍行风建设的重要形式。厦门市自2004年底建立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队伍后,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员在舆论导向、新闻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监督作用,取得较好的效果。根据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工作规程,第四届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已日前正式上任。为了探索新形势下开展这项工作的新特点和新规律,深化“走转改”活动,进一步加强新闻单位与新闻监督员的沟通与了解,更好地发挥新闻监督员的作用。市记协与市属各新闻单位于3月26日上午在厦门日报社召开厦门市第四届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聘任座谈会,新聘任的第四届新闻工作监督员、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封斌林、厦门日报社副总编江曙曜、厦门广电集团副总裁薄鲁军、海峡导报副总编陈创业、市记协和各新闻单位总编室负责人出席了座谈会。

座谈会上厦门日报、厦门广电集团、海峡导报的领导向监督员通报了新闻单位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各新闻单位今年重要、重大新闻宣传工作安排和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思路等整体情况,介绍各新闻栏目、节目的总体设置、功能定位和特点;同时介绍了各新闻单位新闻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做法;记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刘扬演同志介绍了记协开展这项工作的情况和要求;新闻监督员与新闻媒体代表就如何做好这项工作进行了交流。

在座谈会上,封斌林副部长首先通报了今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即“一横”、“一纵”、“一重点”:从横向上,建立新闻宣传网格化联席制度,构建大宣传的格局。从纵向上,将新闻阅评、新闻监督、评优评先等工作有机地组合起来,打造一个全媒体、全市性的比学赶超平台,进一步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和舆论引导水平。重点着力“外脑”,思考新闻工作难点,创新新闻工作思路。其次封副部长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工作发表了意见。要求社会监督员们明确工作定位,对新闻宣传的内容加大监督的力度,对媒体整体运作的方式方法是否规范进行持续关注,进一步加强对新闻工作者个体形象的职业操守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监督。封副部长还就近期新闻宣传遇到的难点进行了分析,要求社会监督员们建言与挑刺并重,勇做新闻事业改革与发展的促进者、受众反应的收集者、宣传工作的互动者和参与者。

纪念《福建日报》创刊65周年

我经历的两次“走基层”

 ——《福建日报》记事之二

王仲莘

当下媒体都在践行“走转改”,这引起我对过去采访活动的回忆。

我于1947年走上新闻工作岗位以后,经历了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个是建国以后的和平建设时期。战争时期,报社住在农村,住在农民家里,而且每到一个地方都要参加住村工作,所以,那个时候,对农民的疾苦、农民的要求以至基层工作的情况比较了解。不仅如此,通过参加住村工作,我还学到了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在那个时期不存在“走”的问题,因为我们就在农村,不需要走。建国后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机关进入城市,而我们媒体宣传的重点仍在农村,我们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的随时随地的了解农民,了解基层,因此就产生了“距离”,产生了“走”的需要。其实,对农村也不只是一个距离问题,也有人员成份问题。《福建日报》创办初期,编辑记者多数是刚出校门的新同志,他们对农村的情况很少了解,对他们来说更需要补上了解农村这一课。为此,报社安排编辑记者轮流下乡,参加一个时期的实际工作,使大家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与此同时,还要求编辑部建立联系点,与基层保持经常的、密切的联系。比如,我所在的农村组,当时就在闽侯荆溪乡、城门乡建立了两个联系点,联系的方法,多是利用假日,采用“早出晚归”的办法,到那里去了解情况,每逢省委有大的工作部署,就派记者到那里住几天。那时候唯一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但是路上车辆很少,从东街报社住地出发,去荆溪只要一个小时就赶到了,到城门还不要一个小时,所以下基层很方便。走基层的目的与今天的“走转改”没有什么两样,即一是转作风,转变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使宣传更加切合实际,合乎群众要求;二是改文风,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活泼,更受群众欢迎。

其实,常下基层,不仅有利于转变作风、改进文风,而且还可以得到基层工作锻炼,掌握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使自己成为农村工作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下面,我想着重介绍一下亲身经历的两次采访:

沙京乡的爱国增产运动是怎么搞起来的?

1951年3月,春节刚过,我与记者黄岑一起赴长乐沙京乡了解抗美援朝运动开展情况。当时,群众性的抗美援朝运动已经在城市展开,成为推动增产节约的巨大动力。怎样在广大农村开展抗美援朝运动,当时刚刚提出来,还没有破题。我们了解到长乐县沙京乡抗战期间曾发生过一起日寇枪杀平民的惨案,死伤很多人,所以就决定到那里去采访。但是,我们赶到沙京一看,这个乡并没有开展抗美援朝活动,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怎么办?就这样放弃吗?我们不舍得。因为10年前发生的这起惨案,是日寇入侵长乐的重大罪证,也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它为我们在农村开展抗美援朝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一份极好的教材。我们两人商量后,决定向沙京乡党委、乡政府建议,从发动群众控诉日寇的暴行入手,开展抗美援朝教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掀起以春耕生产为中心的爱国增产运动。乡党委和乡政府听了我们的建议,表示完全同意,并决定立即召开沙京乡农民代表会,作出具体安排。我们当时的思路是:1、控诉日寇入侵长乐、制造沙京惨案的暴行,激发广大农民的民族仇恨;2、把日本帝国主义与美帝国主义联系起来,与当地地主恶霸的破坏活动联系起来,让大家认识美军入侵朝鲜、入侵台湾海峡,扶持日本军国主义,就是妄想再次骑在我们头上,不让我们过太平日子;3、全国人民都在开展抗美援朝运动,我们农民怎么办?农民就是要积极投入春耕生产,用多打粮食的实际行动支援前线,保家卫国。

经过三天准备以后,乡农民代表会于3月17日召开。除了农民代表以外,还有一部分乡村干部、青年妇女积极分子列席会议,200多人济济一堂。会上,乡长陈坤官首先讲话,揭露美帝国主义入侵朝鲜遭受严重失败,正在阴谋武装日本,扩大侵略。我们不能忘记10年前日寇在沙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乡长一席话,点燃了埋藏在人民心中的复仇怒火。被害者家属争先恐后地起来控诉日寇的暴行。其中,有的一家7口被杀害5口,有的孕妇和未出世的孩子被日寇用刺刀一起捅死,有的老人躲避不及被敌人活活打死,更多的人是倒在日本侵略者的机枪扫射中。尤其令人痛恨的是,日本鬼子在撤退时又兵分几路在各家各户房子上点火,使沙京顿时变成一片火海,一千多间房屋化为灰烬,群众死伤不计其数。

控诉者声泪俱下,会场上群情激愤。大家从十年前的惨案中,认识到保卫自己翻身胜利果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纷纷表示要克服和平麻痹积极投入春耕生产,争取多增产粮食支援前线打胜仗,同时要加强民兵组织,巩固海防,保卫国防。会上,讨论通过了1951年沙京乡的爱国增产计划,决定全年增产粮食11%。会后,沙京乡群众以前所未有的干劲投入了春耕生产运动。

我们亲身参加沙京乡的控诉会,也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反帝爱国教育。回到报社,写了一条新闻,即1951年3月25日《福建日报》一版的头题:《长乐沙京乡农民代表会上/深入抗美援朝时事教育、掀起开展春耕生产热潮》,同时配发短评《农村中必须深入开展抗美援朝运动》,以及黄岑写的通讯《沙京大血案》。这组报道的主要贡献是,把农民的生产活动与抗美援朝联系起来,赋予农业增产以新的动力。新闻见报的当天,我打电话给省农委的牛力达同志,想请他再推荐几个这方面的典型材料,以便造成声势。他在电话上说,今天报纸发表的沙京的经验,是我看到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

城门乡的社会主义大辩论有得有失

1957年9月份,我和林奔同志一起到闽侯县城门乡采访农村社会主义大辩论。

1956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农村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少数富裕农民对统购统销有抵触情绪,对合作化也有一些非议。为了加强对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保证粮食统购统销任务顺利完成,同时巩固农业合作化的成果,省委决定在农村中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秋收以前重点围绕粮食统购统销来进行。

9月初,我们来到城门乡,闽侯县委刚开会作了部署,大辩论还没有开始,也就是说新闻尚未出炉,这与我们在沙京乡碰到的情况有点类似。但是,对我们来说,城门比沙京更为有利:第一,城门这地方我们常来,情况比沙京熟悉;第二,对城门乡工作组我们也很熟悉,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我们决定留下来,充当了城门乡大辨论的总策划。为了把社会主义大辩论搞好,也是为了把新闻报道搞好,根据党在农村的现行方针政策和省委对大辩论的要求,我与林奔主要协助工作组做好两件事:一是设置辩论的议题。议题的设置是大辩论能不能搞好的关键一环,重点要突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即在群众中存在争议的焦点问题。比如在粮食统购统销方面提出4个问题供大家讨论:1、粮食统购统销好不好?2、现行的粮价合理不合理?(针对有些人要求提高粮价)?3、隐瞒产量(目的是减少征购)对谁有利?4、粮食黑市为什么必须取缔?

在农业合作化方面,设置的议题是:1、办社后是不是“生产年年低、收入年年少”?2、今年(1957年)的工分值是否比去年低?3、“三金”(公积金、公益金、管理费)能不能取消?4、“合作社不如单干户,入社不自由”,这种说法对吗?5、“包产到户”好不好?

二是帮助抓好小组辩论。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要解决的是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而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不能采用大轰大嗡的办法,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和风细雨,深入细致的方法。因此,我们建议把工作重点放在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小组辩论上,全乡共划分了26个辩论小组。在小组辩论以前,先召开党员会、贫下中农积极分子会,把辩论的题目交给大家试辩,藉以培养小组辩论的骨干。为了防止走过场,又在两个生产队先行一步开展辩论,取得经验,然后全面铺开。我和林奔与工作组同志分头下到生产队,参加和指导小组辩论。全乡连续辩论了两、三个晚上,群众热情很高,90%的成年人参加了辩论。最后,召开全乡群众大会,由20多人作典型发言,用生动的事实说明了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的必要性,激发了农民多卖余粮的爱国热情,也澄清了群众中对农业合作化的模糊认识,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由于我们亲自参加工作、参加辩论,感受比较深,材料掌握也比较多,特别是了解了很多细节,包括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典型语言,因此报道写得也比较顺,一篇上万字的超级新闻报道可以说一蹴而就。《福建日报》9月12日以《两条道路的斗争》为题,用两个半版介绍了城门乡社会主义大辩论的经验。几天以后,《人民日报》也用半个多版的篇幅(约6000字)转载了这篇报道,还给我和林奔寄来60元稿费。60元是个什么概念?那时候一斤猪肉的价格是6毛,60元就是100斤猪肉。我至今还记得,收到稿费后,我们拿出20元,宴请工作组和部分干部,办了两桌酒,还很丰盛。我由此联想到当年的稿费标准。100斤猪肉拿到今天值多少钱?按福州近日牌价,统肉一斤是14元,那么100斤猪肉的价格就是1400元。现在哪一家报刊有这么高的稿费标准?但是我更在意的还是《人民日报》编辑部对这篇报道的评价。我们知道,《人民日报》发的60元稿费,这是按照转载文章的稿费标准发的,假如是原创作品,比如我们直接把这篇报道寄给《人民日报》,由《人民日报》先行发表,按照规定,稿费还要高出很多。这说明什么?说明《人民日报》编辑部对这篇报道评价很高。

当然,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城门乡的社会主义大辩论还带有一些“左”的痕迹。比如,当时尽管也强调要区分两类矛盾,严格执行政策,不能乱扣帽子,但是仍不免给少数富裕农民造成压力,特别是把所有认识问题提到“两条道路的斗争”,也很不恰当。以上,是我对1951年、1957年两次“走基层”的回忆,其中有成功,也有教训。不管是成功还是教训都说明,基层锻炼对我们新闻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 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当好新闻人 传递正能量

柯国新

4月16日,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在北京召开“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的主题讨论会,引起了新闻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认为,在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新闻工作者肩负着十分重要的职责。作为联系党和群众的桥梁,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立足全局,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凝聚力量,才能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立足全局眼界要高

推动社会进步也好,实现中国梦也好,都需要强大的民族自尊和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自尊和凝聚力,其统领仍然是正确的舆论导向。一个新闻记者,只有拥有了正确的眼界,才能辨别新闻信息景色中的鲜花与杂草,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提取。否则,面对基层信息多而杂的情况,如果未加选择地全部予以报道,就可能会影响到社会稳定、干群和谐,进而影响到中国梦的实现。

地方媒体同国家级媒体一样,都要注意正确的舆论导向,都讲究“政治家办报”。同省台、中央台相比,由于地方台的时空距离与受众的距离比较接近,所以地方媒体在当好“喉舌”和“桥梁”方面倒是有其优势。这就要求地方台基层记者要有强烈的政治意识,一方面,不仅要熟悉国家的各种大政方针,还要对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了然于胸;另一方面,还要有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和洞察能力,善于一叶知秋,以小见大。总之,就是要准确地把基层民生、民情同时代发展潮流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帮忙而不添乱。

2012年初,莆田电视台记者在报道春耕生产时发现,现在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都是农村里一些中老年农民,“新生代”农民不愿意再呆在村里从事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活动。于是,我确定了《“新生代”农民谁来当》深度报道选题,派出记者,深入到山区、平原的各个乡镇,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结构、农业发展情况、农民生存状况展开深入采访。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前农村青壮年基本外出打工,他们不生活在农村,却又游离于城市的边缘,他们追求城市生活的梦想和现实中种种管理制度存在诸多的矛盾。现代农业生产要求高学历的年轻人参与,然而现代农业却留不住年轻人。这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也可能成为社会问题。在二个多月的采访里,我们记者的足迹遍布莆田的山区平原、田间地头,采访的对象不仅有普通农民、还有现代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农业技术人员、高等院校社会管理专业的专家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从各个层面剖析了年轻人不愿意当“新生代”农民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指出土地要留住下一代农民,首先农业要有效益,其次社会要提高农民地位,政府要加大农业资金、技术扶持力度等。新闻播出后,引起了政府的特别重视,推出了加强农技人员培训、安排高校毕业生到农业部门任职等一系列举措。

二、深入基层身子要低

大家都习惯将地方台当做基层,既然是基层了,还要不要再深入基层?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呢?因为记者整天与基层群众打交道,当优势成为习惯后,也就容易产生“惰性”:对一些现象不再深入,浅尝辄止,不愿意再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所以,放低身子,深入基层,对地方电视台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记者身子要低,指的是记者要放下自己的身段,走出会议室、办公室,深入到基层,真正融到群众中去,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感受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这也是解决新闻信息来源和新闻信息容易失实的问题。现实中,一些记者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只是看看会议材料、打打电话,这样的稿件又怎么打动人呢?

江口镇是莆田市涵江区一个临海乡镇,这里的“江口蛎”以色美味鲜而受人称道,该镇的五星村尤以养殖“江口蛎”而出名。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规模的发展,从事海蛎养殖人员的数量逐渐减少,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为了探寻江口“蛎人”生活状况,去年,莆田电视台组织记者拍摄采写《江口“蛎人”》。一开始,一些村民道听途说,以为是政府要征海,怕影响他们的生计,于是对记者的采访有抵触情绪。为了能走进他们的生活,记者连续多天帮助他们挑海蛎壳,和他们聊天,拉近和他们的距离,并告诉他们当地政府并没有征海的事实。经过一段时间的真心沟通,最后记者和他们成为了知心朋友,采访拍摄得到了他们的积极配合。在拍摄采写新闻时,我们的记者深入村民家中,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出海。村民为了在清早把海蛎运到市场上,他们每次出海时都是在凌晨1点多就出发。冬季的海风,吹打着出海的船只,也吹打着渔民和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蹲点采访,记者不仅深切地感受到了渔民的艰苦生活,也拍摄到了许多珍贵的画面,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后来莆田电视台制作了记录片《江口“蛎人”》,以真实、感人的画面打动了很多观众,本记录片也因此获得2011年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

通过这次采访,参与的记者都深深地体会到,要采写一条好的新闻,就如同在大海中养殖海蛎一般,没有经历风吹浪打,是很难打到色鲜味美的“美食”。记者只有深入到生产一线,才能感受到群众的冷暖,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诉求,才能把他们的内心通过手中的摄像机给予真实的再现。

三、关注民生视点要准

新闻可大,新闻也可小,新闻既要对准上头,新闻也要对准下头,在广大群众日益成为中国梦实现主体的当下,新闻尤其要关注国计和民生。我认为,只有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放在新闻的关注点上,群众才能接受我们的声音,才能愿意接受我们的“舆论引导”,才能将满腔的热情凝聚到伟大的中国梦的洪流当中。

近年来,在保证新闻“真实、客观”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以“服务民生、体现价值”作为新闻活动的指导思想,坚持民生优先、民生至上,求真求实、去伪存精,以实际行动对当前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倾向作了一次矫正。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对单独采访与整体报道、典型事件与全局形势、近期宣传与远期计划、报道内容与采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让记者见微知著,以小见大。前些时候,莆田电视台组织采写了《失衡的教育》连续报道,通过山区、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一般校和重点校的对比,指出了当前教育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弃婴》连续报道则分析了当前社会婴儿(多为女婴)常被抛弃的现象和根源。这些报道,直面社会热点、直击道德伦理、直视社会底层,以真实、感人的报道反映了基层人民群众情感空间与生存状态,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体现了电视媒体民生的自觉关怀和应有的责任担当。

正如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在“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会总结时所说的,广大新闻工作者应找准社会责任的新闻落点,责无旁贷地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要坚持“改文风”的要求,用“政治家的头脑”和“艺术家的手法”,以“娓娓道来”的方式,真正把社会责任落实到版面和屏幕上。只有这样,才能转达民意,为民分忧,以良好的舆论引领社会风尚,以正确的价值观教化群众,以翔实的新闻报道推动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加快实现中国梦。(作者单位:莆田市广播电视台)

声音世界里有我七彩的梦

陈居虹

引子:40年前,在一个霞光微现的黎明,一个小女孩降生在一个遍植榕树的小城,年迈的祖父从一个生僻的成语“至若居虹”中为她取名,冀其心胸宽广,并期有七彩的未来。于是一个属于小女孩的梦想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正文:

夜晚,我站在福州广电大楼的顶层阳台上,俯瞰着城市的车流,近百米的高度下,车轮滚滚,霓虹闪烁,都市的色彩斑斓与绚丽多姿在这个时候似乎已经被宣泄到了极致。耳边电台的声波细细地传来,然而,这细细的声音对我而言,足以充满整个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声波在我身边舞动着七彩的弧线,优美而不可捉摸,让我的心,插上梦想的翅膀飞扬……

十八年前,我就像所有懵懂的少女一样,怀揣着对未来莫名的恐惧,却幸运地误打误撞闯入了一个声音的世界。五年的记者生涯,让我在这个世界中快意倘佯:从英雄刘世雄到劳模林炳熙,从1998年抗洪水到2000年防台风,四季如风掠过,我庆幸我一直可以在这个声音的世界中编织着梦想,成就着光荣。那时的我把自己的足迹和汗水播撒到榕城的大街小巷:送别见义勇为英雄刘世雄的时候,年轻的我不敢走近英雄的遗体,是蜂拥而来悼念的人群把我拥挤到英雄的灵柩前:那是一张极其普通的男性的脸,在大街上你随意都可以看见这样的男子,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在面对歹徒的时候选择了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罪恶的道路。年轻的我在蜂拥的人群中懂得了,在大量采访了英雄的家人和朋友之后,我用我稚嫩的笔写下了《生者对死者的誓言——群众自发悼念刘世雄》一文,获得了福州市广播新闻二等奖,这是我在从业生涯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那时候的我不知道我的文章可以帮助到谁,我只是在刘世雄的灵前默默地鞠了三个躬。这时候我的梦就像一曲简朴的乡村音乐,自由和随意,但也因为这份对真切生活的亲近让我得以靠近大地而吸收了广泛的营养,梦想的翅膀在悄悄地打开。

后来,我来到了刚刚开播不久,一切都方兴未艾的商务交通频道工作。说实话,刚到频道的第一天,我特别不习惯,周围的同事是一水的青春年华,仅仅在一夜之间,我就从“小陈”变成了“陈大姐”、“陈老师”,在这一声声称谓下,我渐渐明白,我已经不仅仅是一只独自飞翔的小鸟,我应该做一只大雁,在我的身上还承载了别人的梦想,如果说以前的我可以只做个单色的音符,而今天的我却要描绘七彩的乐章。1999年澳门回归,多少游子回归梦圆;站在世纪之交,我们策划了北京、深圳、珠海、福州的四台联播《“喜迎澳门回归祖国”大型直播节目》,我们用电波传递着中华一家亲,华夏盼统一的梦想;2003年神舟五号升空,中国人首圆飞天梦想我们搭设了直通北京航天控制中心的电波平台,三天的直播节目《实现飞天梦想》里老航天人哽咽了,火箭总指挥黄春平的家乡沸腾了,不论是海峡对岸的台湾同胞还是旅居他乡的华侨华人,飞天梦圆是大家共同的骄傲与光荣。梦想不仅属于成功者,梦想还属于每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2004年我们把触角对准了普通大众,《鲜花送模范》我们把美丽的鲜花和最真切的敬意送给了下岗女工、再就业明星……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的。这时候,我的梦和大家的梦是这样的和谐,我的梦是一组灵动的蓝调组曲,色彩斑斓,激情四溢。

时间到了2006年,而立之年的我额头的皱纹和心头的皱纹一起增长。数年间国际形势风云变化,中国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国家和党历经了发展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倡廉成了全国、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1世纪之初中纪委在新疆召开了政风行风现场会,提出了创办以广播电台为主要载体的廉政监督热线节目,来畅通民意、疏通民情,中纪委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此类节目,于是福州台也担负了这一任务。2006年10月福州市政风行风热线正式推出。我突然发现我的梦想变得艰难而复杂起来。每当热线电话铃声响起,我不知道那后面是失地农民的辛劳,还是弱势人群的奔波。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在我的肩上开始承担了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感。在短短六年多的时间里面,我们为山区农民追回了被挪用的种粮补贴款,我们顶住压力拆掉了某些社会恶势力的违法搭盖,我们为全市残疾人争取到了免费享受公共交通的公民权利,我们为扩散到教育领域中的乱收费现象奔走呐喊……我的梦想越来越厚重,它正变成了一部初具规模的交响乐,有着无奈的凝重、努力后的举步维艰。然而梦想的力量指引着我们不断坚强前行。从2006年开播至今,政风行风热线共接到群众诉求7600多件,反馈率为99.5%。“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的节目宗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特别是在不断贯彻党中央“走转改”的要求中,我们不断转文风、改作风、走基层,变冷冰冰的书面回复、文来文往为热乎乎的聊聊天、谈谈心、见见面,注重每一件诉求的办理效果,尤其重视回访调查工作。在我们的努力下,诉求人对诉求办理结果的满意率高达91.3%,这是任何一个政府投诉咨询平台都很难做到的,充分显示了福州市政风行风热线不仅是一个政府接受咨询和投诉的平台,更是一个加强政府和百姓沟通理解的桥梁、传递社会正能量、输送社会温暖的纽带。

在中国梦的解读中我们很容易找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不知不觉间我进入这个行业已经十八年了,这十八年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应是人生最美好的十八年。在这十八年中我忙忙碌碌,编织着我的梦想、大家的梦想。也许我的动力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动力: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如今,当我和我的同伴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和腾飞的时候,我只想再次重申:是的,声音的世界里有我广播的情结、七彩的梦想:赤色的热情、橙色的勇气,黄色的温馨,绿色的生机,青色的厚重,蓝色的深情,紫色的浪漫……我陶醉其中,无怨无悔。(作者单位:福州广播电视集团)

厦门日报社:构建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大体系

“开门办报”是党报的一项优良传统,但真正把这四个字落到实处,或者说能长年如一日地抓好这项工作,并且推陈出新者却是少而又少。厦门日报社这些年始终坚定理念,坚持脚踏实地,严格要求自己,化被动为主动,变外部压力为内生动力。在多年的不断摸索、持续积淀下,形成了一套“大监督”的新闻工作社会监督体系,组建了独特的工作架构和模式,报社也因此得到健康地发展。

为此,厦门日报社的新闻社会监督工作多次获得省市领导的表扬,2011年,中央“三教办”还把厦门日报社的相关经验在全国范围内给予推广。

一、内外有联动:形成“大监督”体系

厦门日报社的社会监督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内外组合,内外联动,形成了一套“大监督”体系,通过“办好内刊、用活外脑”等有效手段,进行“广开言路”和“兼听并蓄”。

对外,多渠道倾听群众声音。为了更好地收录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厦门日报社运用多种刊物为载体,全方位推进社会监督工作。目前主要架构是以《评报与监督》为主,辅以《报业之窗》、《采编参考》等三份刊物,它们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交织成一张强效社会监督网。《评报与监督》创办于2004年,刊登厦门日报专门从各个领域选聘来具有代表性的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的意见和建议。《采编参考》的编辑经常走入大学校园,了解年轻读者对厦门日报的看法,选登具有思想深度的文章。《报业之窗》也常常向社会名流和资深人士约稿,收集他们对办报的意见和建议。2005年起,厦门日报在报纸上开辟了“我来评报”栏目,接受更广泛的读者意见。这些评报员和监督员是报社的活跃外脑,借助着他们,报社拓宽了外眼,更好发现问题、寻找差距。2010年前后,时任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洪碧玲针对这一系列刊物,多次作出批示,鼓励厦门日报继续办好内刊,更广泛地汲取人民群众的真知灼见,反映市民百姓的心声,思考广大读者的意见,把厦门日报办得更权威、更好看。

对内,推行上下结合的内审评报。这个做法,报社自己称为“第三只眼”看自己,包含三块内容:一是报社领导天天评报。自2001年起,厦门日报就正式推出了“天天评报”制度,报社领导必须天天评报,除非遇到出差、开会、值夜班。厦门日报社党委书记李泉佃同志率先垂范,每天坚持亲自评报近千字,为报社的评报制度作了最有力的巩固和推动。二是编委部门轮流评报,各编委、各部门也参与以周为单位的轮值评报。三是质量监控小组集体评报。报社专门成立一支质量监控小组,成员都是富有多年新闻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的老记者、老编辑,他们每天对当天出版的厦门日报进行质量监控,从版式审美、文章选题、版块组合、标题制作等多个方面进行评定。当天评出来的好稿件、好版面、好标题、好版块当天公布,并予以物质奖励。这一系列内审制度,在报社内部形成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有效地激励采编人员自觉提高新闻业务能力。

二、执行有制度:严格执行不走样

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可供对照执行,时间久了,工作难免会走样。因此,报社在组建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队伍之初,就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制度——《厦门日报社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工作条例》。这份条例详细规定了开展社会监督工作的目的、社会监督员的条件、聘期和工作内容,明确规定社会监督员有权收集和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口头或书面等方式,向厦门日报社领导和有关部门反映或提出批评和建议。《条例》要求社会监督员不仅要对厦门日报社系统的报纸、杂志和网站的新闻报道、图片版式、舆论导向进行“评头论足”,还要对厦门日报社系统的行风建设、廉政建设以及全体员工遵守宣传纪律和新闻道德的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督。2007年,厦门日报又对老版本进行修订,增加了对监督员工作量的规定,要求每位监督员每月至少提供一篇评报或监督稿件。

这份制度在报社一直被严格地遵守着。报社指派专人负责社会监督工作,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工作人员不仅要负责引导和督促监督员按时按量履行工作,还要负责即时解答监督员的疑问,并在第一时间将监督员的意见转交给相关部门。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按照制度要求,负责召集每季度一次的座谈会,定期编发的《评报与监督》刊物等。而且,在各个细节的执行中也决不含糊。比如,制度规定社会监督员的任职有条件要求,那么选聘人员时,也是符合条件者才能被聘用。即使熟人介绍的,达不到条件也不能入选。再如,制度规定新闻工作监督员每人每月至少提供一篇评报或监督稿件,经常不写稿者,就按照制度条例,清出报社监督员的队伍。这些年来,因不能每月写稿而退出队伍的,约有三四个人,对其他监督员队伍形成一定的拘束力。

三、机制有活力:常变常新不僵化

厦门日报社从2004年起,组建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队伍,到2014年刚好是十个年头,这项机制依然保有生机勃勃的活力。这除了执着的坚持外,还有与时俱进和常变常新的理念。

首先,从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公开选聘制度说起。报社采用面向社会公开征聘的方式选聘人员,而不是指定。在公开征聘的方式下,自愿报名的应征者均是对报社怀着深厚的感情,而且通常都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较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以及较广的群众联系面,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强,自觉把评报当作必修的功课。同时,报社规定每届社会监督员聘期不超过两年,聘期一到,及时更新换届,吸纳新鲜血液,确保社会监督员队伍的整体活力。十年来,报社从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先后聘请了几十位新闻工作社会监督员,在紧密互动中,监督员自身的评报水平和文字能力也获得了成长,有一些还升格为市一级的新闻阅评员。

再者,刊物也进行不定期改版,不断适应时代要求和工作需要。这些年来,刊物历经多次改版,每改版一次,就变换或增补一次专栏名称,用专栏的变化来引导监督员的关注点转换。比如,近些年报社增辟的“热点众议”、“法眼析文”、“行风评议”等,引导监督员关注报纸的系列报道、大型策划以及稿件中的法规盲点,监督采编人员的职务行为,成效十分明显。

四、工作有创新:举办活动立品牌

厦门日报社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读者的想法,倾听读者的呼声,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举办活动,只求把厦门日报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2010年下半年,厦门日报社受人民日报社的启发,也举办了自己的读者开放日活动。虽说一开始是借鉴而来的开放日,但厦门日报社更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厦门日报社举办的每一场读者开放日活动,坚持每次重点推介一个名专栏,或一位名记者、名编辑,让走进厦门日报社的读者零距离地报纸的采编人员亲密接触,面对面地说感受,提建议,备受读者欢迎。读者提的建议报社也乐于接受。每次活动,厦门日报则腾出大版面,刊登活动当日读者提出的代表性意见和建议。报社领导还在评报时指出,读者的意见很专业,很精到,要将其运用到办报中去。

近些年来,厦门日报社“走出去”,与工青妇、团委、学校、部队等单位团体合作,“请进来”机关干部、公司职员、优秀党员、先进劳模、青少年学生等各类读者代表六七百名,举办活动三十多场。在广泛收集读者意见的同时,厦门日报社在读者中的知名度持续稳步提升,厦门日报党报品牌由此更加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厦门日报在每年进行改版和调整之际,还采用入户发放调查表、在报纸上刊登问卷调查表、在网上开辟专门页面等方法,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性别等等读者,展开广泛调查,征求读者对改版的意见和建议,吸纳读者的合理化建议,从而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和喜爱。

“开门办报”,意在高远。这些年厦门日报的品牌力量愈发彰显,不能不说这多种形式开门办报,有效地提高了办报水平,巩固了报纸的品牌,确保了自费订阅的市场份额。由此,“开门办报”其实已经变成报社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厦门日报必将不懈坚持和努力创新。(王彪 李莉琴)

泉州市宣:召开第二季度全市新闻季谈会

近日,泉州市第二季度全市新闻季谈会在德化县召开,会议总结回顾了第一季度新闻宣传工作,通报了市委、市政府近阶段中心工作和第二季度新闻报道重点。市委宣传部、市直新闻媒体领导和在泉新闻媒体负责人,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和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党工委党务(群)工作部分管副部长,以及市委宣传部新闻、外宣、网宣科人员共6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泉州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环保局领导向媒体通报了泉州市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和创建国家级生态市的有关情况,市委宣传部郑国防副部长通报了第二季度新闻报道重点,中新社泉州支社、新华网闽南采访中心、泉州晚报社领导围绕第一季度宣传报道亮点和下阶段报道计划作交流发言。季谈会期间,30多家媒体记者还对德化陶瓷文化、林下经济和生态建设等专题进行了实地采访报道。

第一季度,泉州市新闻报道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媒体刊播泉州的重头新闻稿件150多篇,福建日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刊播有关泉州的新闻上千条(次),泉州晚报社、泉州广播电视台新闻稿件被海内外媒体、网站大量转载。各在泉媒体围绕泉州发展大局,紧贴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阶段性重点工作,刊发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对宣传报道泉州、提升泉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得到市委黄少萍书记、市政府郑新聪市长的多次批示肯定。

下一步,泉州市宣传报道工作将重点围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东亚文化之都·2014泉州活动年系列活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宜居环境建设行动暨“两违”治理、深化民营经济综合改革、金融改革试验区、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二次创业、城镇化、“美丽乡村”、民生保障、创新转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明城市创建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其他阶段性重点工作,进行集中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泉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供稿)

以舆论监督放大主流媒体效应

吴双双

舆论监督,是大众传媒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利,也是大众传媒的一项重要职责。新闻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及法制文明建设的强化,舆论监督的大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一些中央级媒体,特别是央视“焦点访谈”等栏目在新闻舆论监督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此影响,地方新闻媒体也纷纷开设舆论监督栏目,作为提升媒体自身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传统主流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源于舆论监督

主流媒体,主要指各级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长期以来,主流媒体担负着传播党和政府声音、反映人民群众意愿、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责,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舆论阵地。由于其信息发布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优势,主流媒体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度和影响力,是其他任何媒体无法比拟的。作为地方传统主流媒体,近年来,湄洲日报社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改进报纸新闻报道方式,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凸显主流媒体声音,为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以民生为本,提高政府效能,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是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湄洲日报社从2008年起开办“民生援助”(现为《壶兰监督》)栏目,主要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各级机关、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投诉,包括利用工作之便吃、拿、卡、要;工作作风粗暴,违反群众工作纪律等民生问题。为及时有效受理群众来电,报社开通热线电话2233580,指定专人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来电。栏目开办6年,工作人员建立了一整套的受理、交办、督查、反馈、回访制度,有效解决了近600多个典型的民生问题。该栏目多次得到省市相关部门领导的肯定,曾作为全省典型进行经验推广,也使得报社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大大提升。

6年多来,本报《壶兰监督》栏目组的编辑记者一直坚持这样一条原则:舆论监督必须根植于社会之中、人民群众之中,才会树立起权威和公信。正因为此,本报《壶兰监督》开办以来,一直致力于采访刊发那些内容重大,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典型个案,如《三年未领取种粮补贴款 经督办显应村群众已获种粮补贴5万多元》、《规范客车收费行为 莆田至长乐机场线路多收票款被责令整改》、《市区六城门一集资房6层居民近2个月白天无水可用市自来水公司勘察后认定是管道老化、压力不足,群众需筹资改线》等,前方记者抓住线索、深入采访、多方协调,促进解决了数百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许多来自边远农村及山区的民众,一大早专程坐车赶来报社,就为了当面向热线主持人陈述一个个久拖不决的问题,有些老农民,甚至当场老泪纵横,还有些群众特地给报社写来感谢信,对媒体的快速反应,及时作为予以肯定。群众的信任和关注对报社参与监督栏目的记者编辑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推动着报社的监督栏目在当地形成品牌,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

二、新闻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有机结合,能有效增强监督的实效及合力

众所周知,舆论监督的优点是能够对监督的对象形成舆论压力,促进社会和个人增加他律和自律,为政府部门提供可靠的民意参数,促使各项政策进一步完善。但舆论监督的缺点是缺乏相应的行政和执法权,媒体曝光的问题如果没有相关部门的配合和推动,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为增强舆论监督的实效和合力,本报《壶兰监督》一开始就依托市纪委纠风办、效能办的职能,同时发挥党报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的特点,着眼于民生,着力于援助,听民声、恤民情、尊民意、解民忧,使大家一起来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可以说,《壶兰监督》一开始就是政府监督与舆论监督相互结合的一次有益尝试,这种由当地纪检监察部门和新闻媒体联合开办新闻监督栏目的做法,大大提升了媒体监督的力度和实效,在全省范围内的媒体都是不多见的。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本报在开栏之初就明确定位栏目运作的主要目的是畅通诉求渠道,更好地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探索政府监督与舆论监督、新闻监督结合的有效载体,切实提高机关效能,改进行业作风。本报和市纪委合办的这一栏目,正是通过舆论监督和政府监督的有力结合,扬长避短,形成合力,促进了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应声解决,在群众中树立起栏目的信誉和部门的权威。

2012年5月8日,本报《壶兰监督》记者接到群众反映称,我市通往著名景区湄洲岛的文甲码头存在设卡收费、收费不开票、乱开票等三乱行为,本报多次派出记者前往该地明察暗访,刊发《文甲码头停车场 乱收费何时休》、《今日起获批前 文甲码头停车不收费》、《一揽子打造文明有序新文甲》、《文甲码头停车收费标准昨出台 25日起实行》、《文甲码头乱收费回潮》、《文甲码头停车场收费站5月底建成》、《文甲增加近300个停车位》、《文甲码头停车场实行电子刷卡收费》、《60天打造“美丽文甲”》等文章,持续关注这一多年来影响我市景区形象的老问题,先后派出多路记者跟踪报道,耗时1年多,终于在市纪委等相关部门的合力推动下,使文甲码头停车场乱收费这一“老大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实践证明,舆论监督和权力监督的有效结合,能够有效增强监督的实效和合力,推动民生问题尽快得到解决,提升媒体的公信力、引导力和传播力。 三、牢牢把握舆论监督主导权是当前传统媒体应对新媒体挑战的一把利器

长期以来,传统主流媒体一直发挥舆论监督的主导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新媒体的发展,传统主流媒体舆论监督的地位不断受到网络等新媒体的挑战。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种利益纠葛引发社会矛盾多,人们热衷通过网络发表文章或发起讨论,迅速汇聚成强大的“网声”。在这样的环境中,主流媒体更应发挥其公正权威的特征,牢牢掌握舆论监督主导权,引起地方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重视,发挥舆论引导主力军作用,主动引导舆论,为各种矛盾诉求提供一个畅通的疏导渠道,推动各种矛盾问题得到警醒和改正。

主流媒体掌握舆论监督的主导权,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本报《监督栏目》开办以来,记者采访曝光的多数问题都得到了市纪委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采访记者深入开展采访,跟进曝光直至问题解决。当然,在报道选题上,本报尽量抓那些典型、有现实意义、与广大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专注党和政府迫切要求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针对“两违”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2012年3月12日,本报《壶兰监督》刊发《如此违建楼面积竟达1900m2,还配电梯!》,曝光了地处融辉小区内的典型违法建筑,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文章见报后,荔城区政府召集有关部门,3次来到镇海街道办事处研究拆除事宜。由于该楼房为钢架结构,且地处居民生活区,四邻都是民宅,拆除难度大,经研究决定,出资30万元雇请厦门的一家专业拆除公司加盟。3月16日,由荔城区政府牵头,镇海街道、区国土局、区司法局、市城管执法局等相关单位组成的300多人队伍来到现场,对违建楼进行拆除,4台潜孔钻机在楼顶对违建楼房的露台楼板进行洞穿破碎。这是我市首次利用此类机械上楼顶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体现了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其传播优势,服务政府和群众,推动矛盾问题得到及时解决和纠正,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职能。

作为本报《壶兰监督》栏目的延伸,去年底,由市纪委、市监察局、市政府纠风办等联合开展2013年“政风行风人民评”媒体直播活动,市交通运输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9家参评单位先后登台接受公众评议,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省预防腐败局局长陈善光等亲自坐镇指导。这场活动得到了市民网民的热烈响应,线上线下参与人员达到近万人,网站和短信平台同步接收投票,对参评单位的打分结果计入年终评议,此举分行业领域推动解决了群众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批典型问题,促进了全市的政风行风得到有效提升。这是主流媒体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新媒体挑战中掌握舆论监督主导权,主动出击、脱颖而出的一个生动实例。

在信息渠道多样化的今天,主流媒体肩负着对网络媒体进行“纠偏”“纠负”的责任,如何主动提升监督的水平和质量,积极与权力监督等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增强实效,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挑战中占得先机、赢得先声,快人一步、树起权威,以舆论监督充分放大主流媒体传播效应,地方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索,一直在路上。(作者单位:湄洲日报)

对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的思考

——以海沧电视台《海娃看海沧》为例

颜晓琳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结合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日常的教育当中,用既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的形式来传递给“祖国的花朵”。为了做好海沧区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2012年6月,由海沧区广播电视台和海沧区教育局联合策划、海沧区广播电视台承办制作的少儿电视节目《海娃看海沧》开播了。

《海娃看海沧》节目的观众定位主要面向全区5—15岁的少年儿童,以小学、幼儿园在校生及其家庭为目标收视群体。每期节目时长在12分钟左右,由主版块“校园万花筒”和“宝贝,秀出来”版块组成。其中,主版块依托不同学校(含幼儿园)的背景来策划每期节目主题,并由区教育局和学校配合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例如《开学啦!》、《教师节快乐》、《我要竞选大队委》等等节目主题,不仅把科普知识、文艺娱乐与思想道德教育贯穿在活动之中,同时也较为详细、全面地展示海沧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在第二个版块中,节目主持人在每期节目中会随机抽取一名报名参加《宝贝,秀出来》的同学,到同学家中与其进行互动,看看他们校园以外的多彩生活。学生可以通过节目展示自己的才艺,还会获得节目提供的礼品,以此鼓励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海娃看海沧》是海沧区第一档自制少儿节目,充分体现了海沧区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优秀成果,同时也为各个学校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海沧区少年儿童的出众才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节目开办近两年,创造了良好的收视率,深受海沧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喜爱欢迎,目前已经积累了一批忠实观众。

一、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的可行性与重要意义

1、丰富节目内容,提升收视率

县级台在频道资源、人员和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相对弱势是众所周知的,但换个角度看,空间小、受众集中、成本低、易于互动,这些特点未免不是县级台的“另类优点”。距离观众最近的基层电视台,用时下流行的话说,也就是最“接地气”的电视台,本地的底蕴文化、民俗特色、受众的喜好倾向等等,都了如指掌,这就利于县级台抓住区域特点,将自办节目打造出地方特色。

其次,从心理学角度看,受众对与自己相关、或相近的信息表现出来的关注,总是强于与自己相差较远的信息。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一般都是就地取材,主要围绕本区域的少年儿童进行摄制。同等情况下,受众自然会优先收看与自己、或与身边亲朋好友有关的节目。特别是一个家庭,不仅少年儿童本身是我们的目标收视群体,其身后的父母、爷爷奶奶以及亲朋好友们等等人数更多的观众,都是潜在的收视群体。这就为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奠定了一定的收视基础。特别是当前受新媒体冲击、电视受众普遍流失的情况下,收看少儿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却是相对稳定、甚至小有增长的,这对提升县级台收视率是个不错的办法。

第三,区台本身的自办节目就少,一般以本地新闻节目为主,其他娱乐性、公益性节目为辅,甚至基本没有。在人员、资金等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多加尝试自制节目,也是一种不断学习与进步的渠道,提升、拓展业务能力,丰富县级台的节目内容,并争取更多的收视群体。正所谓“船小好调头”,资源充足就壮大规模,资金紧张就节俭点办节目,县级台自办节目承担的压力与风险较上级媒体而言,还是相对小的。

2、寓教于乐,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国家广电总局在去年《关于加强未成年人参与的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中,就对涉及未成年人的广播电视节目提出明确要求——要坚持正确价值观,充分发挥教育引导功能;保护童真童趣,防止成人化倾向;要积极开办针对性、教育性、贴近性、趣味性较强的少儿节目,扩大少儿节目播出阵地,强化正面教育引导;鼓励增加自办少儿节目。通过节目对少儿进行心灵与知识的启迪,展现孩子们纯真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品德,为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营造良好环境,是自办少儿节目的重要意义。

县级台一般都属于财政供养的事业单位,主要承担宣传与舆论引导任务,创收方面的压力比较小。因此,在配合做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更可以、也更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个任务,发挥媒体的应有作用,构建学习平台,丰富活动载体,助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

二、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当前,尽管网络平台日趋发达,新媒体发展迅速,但电视仍然是我国数亿儿童最常接触的媒体,少儿电视节目仍然承担着满足少儿知识增长、接触了解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从大环境看,在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等各类节目的冲击下,少儿节目发展迟缓、收视群体单一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归纳起来,主要是大方面情况:

1、节目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是主要问题

就拿《海娃看海沧》(以下简称《海娃》)来说,开播伊始,《海娃》只有一个版块“校园万花筒”,而且版块内容仅局限在海沧区各个学校、幼儿园的特色主题活动。刚开始,因为上电视的新鲜感、地域的亲近感,栏目着实在海沧区各个小学和幼儿园红火了一阵,不仅学生们热衷收看栏目,学校也积极主动邀约栏目组去学校摄制。半年左右,栏目就遇到了瓶颈。根据市场调查与各个学校反馈的意见,《海娃》以一个版块内容做了半年的节目,小观众们已经看腻了。这个情况及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立即着手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意见和建议,于是才有了后面的更新与改版,在主版块上增加了海沧区的教育新闻,增补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做义工、DIY体验等等有意义的学生实践活动。过段时间,又增补了第二个版块“宝贝,秀出来”。

相信《海娃》遇到的问题会引起不少县级台同仁的同感。在县区一级,有相当一部分电视台都存在人员少、资金紧张、后期制作技术薄弱这三个瓶颈问题,因为这些限制,我们在自办节目的内容创新、后期技术包装方面经常心有余而力不足,跟不上形势变化,容易落入单调、老套的圈圈内。这也是我们需要想方设法克服的首要问题。

2、幼稚化、成人化的“两化”问题

“两化”问题是少儿节目比较常见的两个现象,要么过于刻意模仿少儿的行为语言而显得肤浅、幼稚,要么就将成人的思维、喜好直接套用在少儿节目中而变成一个过于成人化的节目。少儿节目也应该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严肃性与专业性,成年主持人或嘉宾背离自身实际,在节目中一味卖萌、装小孩口吻讲童言童语,并不一定能表现出小孩天真可爱的特性,反而可能让自己陷入肤浅可笑的境地;而小小孩子高跟红唇、学着大人样跳性感舞蹈唱流行歌曲,或许能博得“多才多艺”的表扬,但也失去了少年儿童独有的纯真和童趣,明显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制作一档少儿节目,想要凸显少儿天真可爱的特质,仅仅在形式上简单模仿他们是行不通的。从业人员应该从提升节目内涵入手,切实去贴近、了解少儿的心理特点,用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并融入情感与知识,为孩子带来智慧的熏陶,帮助他们快乐成长。这才是少儿节目的使命与光荣。

三、县级台少儿节目发展如何突破瓶颈

电视节目作为主流传播媒介之一,对未成年人具有不可低估的教育、引导作用。好的少儿电视节目在少儿的智力启蒙、道德培养、个性塑造等诸多方面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无论是哪一级别的电视台制作少儿节目,都应当秉持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责任意识,为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让少儿电视节目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汲取正能量的“加油站”。如何突破县级台少儿节目发展的瓶颈,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贴近少儿群体,用少儿的眼光看问题。少儿节目的收视群体以少年儿童为主,这就要求节目组的从业人员要主动去贴近少年儿童,了解乃至去研究他们的心理特性,贴近少儿的心思,学会用少儿的眼光看问题。他们喜欢看什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看得懂、乐意看,并且有所受益?从业人员要经常这样问自己,避免简单模仿或想当然的主观臆断,避免“两化”反效果。《海娃》在版块一的“校园万花筒”中,策划每期的活动主题,都会结合少儿的兴趣爱好以及当下流行的校园潮流等来进行考虑。比如,一般少年儿童都爱听故事并乐于尝试讲故事,2013年4月,节目组就以童话故事为主题,策划组织了一场“我是故事大王”的电视讲故事比赛,不仅参赛小选手认真投入地讲演,不少学校也掀起一股编写故事、讲故事比赛的风潮。海沧育才小学开设的陶笛课在学生中小有名气,2013年5月,节目组在育才小学录制了一期“跟我一起学陶笛”的主题活动,不仅充分展现了育才学生的才华洋溢,更满足了一众小学生对于陶笛这门风雅艺术的好奇心,进一步宣扬推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在贴近少儿群体方面,县级台要发挥贴近群众的基层优势,加强与目标收视群体的联系,收集更多反馈意见和建议,及时把握少年儿童的喜好变化与心理动态。《海娃》依托区教育局和各个学校,以及关系良好的各个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与不少学生、家长建立良好互动,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基本都能及时反馈到我台节目组。这就便于我们从中挖掘线索,合理策划节目内容,从而做出少年儿童喜欢的电视节目。

2、立足区域,坚持本土化特色。对少儿节目来说,题材的选择格外慎重,应以阳光、正面、趣味、知识性的题材为主,才能给少年儿童带来养分,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结合县级台的实际,题材的选择在“正能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突出区域性,挖掘区域性素材和本土元素,打造本土化的特色节目。

以海沧区为例,海沧虽然位处闽南地区,但本地闽南“土著”人口却不多,四十几万的常住居民有一半以上是外来人口。《海娃》原本打算利用我台主持人资源、出个闽南语版块的内容,因为这个原因就放弃了,怕大部分观众听不懂。反而是2013年春节前一段时间,《海娃》策划推出天南海北拜年活动,让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用各自的家乡话拜年,生动又有趣。时间再往前一点的11月份,我们与天心岛小学组织摄制了《亲近红树林》的活动,让同学们到海边退潮的红树林里捡拾垃圾、清理沿线海边的卫生死角,并进行现场科普教育。节目既拍出了海沧这个滨海城区旖旎迷人的海景风光,又因势利导向同学们普及了红树林保护与海洋生态文明的有关知识,从小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

3、持续创新,保持吸引力。对少儿节目来说,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少年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但注意力无法持久。这就要求少儿电视节目的制作,必须想着法子变新花样,不断创新并丰富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保持对少儿的吸引力。对县级台来说,差不多半年左右,就可以考虑适时调整节目内容、升级下节目包装等,让小观众们对节目尽可能地保持新鲜感。

《海娃》到目前为止,开播不到两年时间,已经先后三次调整节目内容,包括增加新版块、微调原有内容、更换背景音乐、变换字幕模板等等,力求不断创新。根据策划,下一步,栏目组考虑将走出海沧,到思明、湖里等兄弟区的中心学校交流客串一下,拍摄几期特别节目,让海沧的小观众们换换“口味”,看看不一样的人和事。同时,拟打算增加第三个大版块——“快乐你我他”,计划引进少儿间的益智游戏竞赛、家长孩子一起参加的亲子游戏等,进一步丰富节目内容。因为难度较大,目前该策划案仍在完善中,并已着手做前期的问卷调查。

4、强化包装,打造品牌形象。当前,在厦门地区,以厦门广电集团为主的各个电视频道,播放的少儿节目都以播放权购买为主,自制少儿节目比较少。县级台受资金方面限制,购买成品节目的可能性不大。但基于空间小、受众集中、易于互动等优势,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并将其打造成地方性形象品牌的可行性还是很高的。这里面,不仅需要节目内容的质量保证,后期的节目包装、品牌塑造也很重要。

儿童对听觉、视觉都很敏感,鲜明特色的包装比较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少儿节目的后期包装,应该明确风格,以鲜亮明快、活泼温馨的基调为准,可以卡通、可以Q萌,但应把握尺度,避免低俗化或幼稚化。此外,剪辑节奏也要把握好,基于儿童天真活泼、缺乏持久性的特点,后期剪辑要以明快、流畅的节奏为好,避免拖沓或混乱看“晕”了小观众。《海娃》的后期制作,无论是片头包装,贯穿片中的字幕、音效,还是片尾,都倾向于清新明亮的风格,还带点时尚动感,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如今,《海娃》节目组外出拍摄,经常会有小朋友热情跑过来打招呼,各个学校有好的活动或点子,也都踊跃向节目组推荐,《海娃》在海沧的知名度与品牌形象已经逐步树立。

不过坦诚来说,《海娃》的后期包装力量一直比较弱。碍于资金、技术与人员的限制,节目的后期包装一直依赖文化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虽然我台也曾指派后期制作人员到厦门广电和文化公司学习后期制作与包装技术,但离独自担纲创作,还有一定差距。这一点是下一步我们节目组需要重点克服的难点之一。

四、结束语:

有了《海娃看海沧》的成功实践,笔者对于县级台自办少儿节目还是充满信心的。要经营好县级台的少儿节目,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少儿节目的重要意义,找到准确定位,依托本土文化的特色,抓住收视群体的需求与喜好,同时做好前期策划、中期摄制、后期包装及必要的品牌推广等环节,就能打造一个属于县级台的、独一无二的特色品牌节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