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4年第3-4期
www.fjsen.com 2014-05-26 15:30:26 来源:福建记协 责任编辑:邓宇虹    我来说两句

广播二组:求变不变调 出新不出格

卢文兴

“听这些节目,犹如徜徉在大金湖畔,满目青山绿水,一腔野花和青草气息。”这是4月8日在泰宁举办的2013年度福建新闻奖广播二组评委们对一些获奖作品的感受。福建新闻奖,是福建新闻创新的风向标和示范牌。参评的作品,新风扑面,新意盎然,集中体现在“三强”:

一是时代性强。许多获奖作品,聚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主题,如《我省首家小额信贷公司上市》、《莆田全省首家发放农村集体土地房屋产权证》、《龙岩:在全国率先实现“三农综合保险”全覆盖》等;报道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推进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新风新貌,如《蕉城:落实八项规定,服务民生实事》、《才溪:再显“苏区干部”好作风》等;讲述百姓心中的中国梦,如《两岸一家亲,共圆中国梦》、《为了农民心中的梦想》、《一位七旬老人心中的旅游梦》等;反映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公民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台湾“温暖哥”扶起的温暖》、《阳光下,爱永恒》、《好人帮好人,温情满人间》、《小学校,大教育——怀念好校长吕榕麟》、《带着妈妈上大学》等。传递抗震救灾、牺牲奉献、百折不饶、昂扬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雅安支教日记》、《大客车栽进6米深谷安全带救了30条人命》、《厦门BRT公交车起火燃烧》、青年航海家翟墨扬帆全球、青年大学生3千公里单骑一路向南、《90后茶叶电商大王——王思仪》等。关注民生话题,如《医患纠纷“南平解法”升级》、《厦门社保卡率先实现全省通刷》等;跟进重点工程建设,如《走进向莆铁路》、《厦深铁路——“特区新干线”》等;发现新鲜事物,如《屋顶上的发电站》等。

二是思想性强。作品有立足福建看全国,立足当下看未来,立足陆地看海洋,也有从人类生存环境保护看生态文明发展。评论《让“中国大妈”分享金改红利》,没有停留在“战胜”华尔街金融“大鳄”的沾沾自喜上,而是从剖析普通买金大妈的投资窘境,探索中国金改之路如何惠及手中没多少钱的大妈们。《洋企业卖火中国茶告诉我们什么?》,从星巴克第一家茶吧的开业,看茶企乃至所有中国企业的品牌创新之路,以小见大,以洋鉴中,视野开启了一扇新窗口,思维进入了一片新天地。

三是开创性强。有画面、有故事、有悬念,有数据、有对比、有分析。这是听评过程中经常耳闻的由衷之语。如评论《填海造地造就什么?》,不仅立意高,而且做得有声有色。专题节目《海疆渔歌》、《不该“团”走的发票》、《废弃的农药瓶,“家”在何方?》等,情节生动,细节感人。新闻访谈《最难啃的“骨头”我来啃——访医改“三明模式”掌舵人詹积富》等,话题关注度高、语言生活味浓,且能将惊心动魄的大事说得风淡云轻,把众人皆知的难事讲得稀松平常,让人意犹未尽、余香犹存。微信、微博、QQ群等,在今年的参评作品中,已遍地开花,再不是珍贵的“稀有”了。

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必须求变求新。但新闻有规范,万变不能离了其宗。新闻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那些没有事件发生时间的报道,缺乏新闻由头的消息,只能是新闻的次品。那些文本不规范,看标题像杂文,听内容像专题,申报的却是评论。这种“四不像”,像雾像雨更像“霾”。有的文章有事无理、有据无论,叙则生动,论却苍白。有的用娱乐语言、低俗白话,诠释政治大事,既失调,又出格。有的当“传声筒”,跟素材走,甚至不辨是非。

客观事实,是新闻的本性。那些对事实的“改造”,或以文学方式呈现的事实,通过加工、“摆拍”出来的新闻作品,有声无色,有情无调,是作品,不是新闻。新闻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新闻记者是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者。而在推进“走、转、改”中,如果记者成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应注意淡化主观色彩,以保持新闻在受众心目中的客观公正形象。但一些参评作品,记者却以新闻主角自居,甚至用了大量的节目时间,“隆重出场”,过度渲染自己,使新闻成了“表扬和自我表扬”,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