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新传媒时代,如何培养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

2014-04-26 17:08:52  来源: 光明网  作者:   
视频加载中...

邀请知名传媒人士走进课堂

在郭小良看来,能不能请到在传媒领域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来讲课,并与学生探讨、分享实际案例,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相较于理论功底深厚的授课老师,前来讲座的传媒界人士都是该领域的佼佼者,拥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能结合最前沿的新闻实践带给学生一道饕餮大餐”。

国内一流院校的新闻学院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邀请国内外知名传媒人士来学院做讲座是常有的事情。“这一方面得益于很多成功的传媒人士本身就是人大校友,另一方面则是一流新闻院校的老师拥有丰富的人脉关系,比较容易邀请到一些成功人士走进课堂。”张冰清解释道。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每个星期一的中午都有固定的“Monday.Come”讲座,学生可提前在网上报名,只需缴纳10元餐费,就可一边享用三明治和饮料,一边倾听由高校学者、资深媒体人发起的时事热点讲座,并在自由讨论环节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此外,香港中文大学每个学期还有以人文社科话题为主的“博群讲座”,邀请白先勇、许鞍华、林夕等社会知名人士讲述各自领域的事情,对全校学生开放报名。

进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主页,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各类学术讲座信息,其中不乏知名媒体人与学者的讲座,例如最近就有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刘伟、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传播科学系教授雷欧·梵·奥登霍夫、央视著名主持人柴璐等应邀开讲,资源非常丰富。

实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对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讲,新闻实践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不论是海外还是国内,也不论是一流院校还是普通院校,从课程设计到考核,实践都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

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中英文刊物,《大学线》《Varsity》每学期要刊出两期,所有文章从策划、采访到写作、编辑均由学生独立完成。到了三年级上学期,学生仍要完成刊物制作任务,但职责转变为编辑——指导和协助低年级的学弟学妹们完成选题报道,并进行排版设计。“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内,我们始终在新闻报道的各项环节学习、实践,一定程度上掌握了新闻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像)和剪辑技巧,在踏出校园之前就体验到身为媒体从业者的滋味。”关之烨总结道。

到了三年级的暑假,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还要为学生安排去校外实习的机会,实习机构包括《明报》《亚洲周刊》《文汇报》和香港无线电视TVB、香港凤凰卫视总部以及一些广告公司和唱片公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挑选几个实习机构报给学院,学院根据选择次序和学业成绩推荐学生参加实习机构组织的笔试及面试,获得认可的学生既可以连续实习2~3个月,亦可以在实习结束后转为兼职,甚至毕业后留下工作。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培养计划与要求,学生在本科期间至少要有半年的实习经历。不过,得益于身处首都的区位优势,再加上学院层面、教师个人与各大知名媒体的良好关系,找到一个好的实习机会对于这里的学生并不难。

为适应当今媒体高度融合与发展的大趋势,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特意开设了跨媒体专业课。“修这门课的学生要和师兄师姐组成跨媒体小组,完成一份报纸和一个视频播报;然后选择由不同老师开设的工作坊,包括深度报道、视觉报道等;最后独立完成一个跨媒体作品并参与评比——可以说,实践贯穿了整门课的教学和考核。”张冰清说。

延安大学的新闻专业对学生也有实习要求。据郭小良介绍,本科生的第四学年并不设置校内课程,而是把这半年的时间留给学生去社会媒体中实践。此外,还会鼓励学生在寒暑假期间自己外出寻找实践机会。“由于学习所在地只是个市级城市,媒体资源有限,所以很多同学会选择回到家乡所在地的媒体实习。”该校学生何斯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