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人 > 正文

“罗辑思维”的运行逻辑和想象空间

2014-04-09 17:23:38  来源: 中国记者  作者: 李成  
视频加载中...

提要:2012年12月21日,罗振宇与独立新媒创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此后每周更新一期。视频中罗振宇分享个人读书所得,启发独立思考,以其丰厚的知识积累和独特的表达风格,在互联网视频领域独树一帜。由此衍生出微信语音、图书杂志出版(含纸质、电子版)、线下读书会等多种互动形式,主要服务于80后、90后有“读书求知”需求群体,打造互联网知识型社群,以此试水“社群经济”。

关键词:罗辑思维 群经济 媒体

过去的一年,“罗辑思维”被舆论推为最火的自媒体之一。

截至本文成稿,“罗辑思维”视频在优酷上的总播放量已达7050多万,微信公众号订阅数达110多万,最吸引眼球的则是两次会员招募,共有近3万会员贡献了近千万元会费收入,并有人给予“罗辑思维”1亿美元的估值。

2014年1月13日,凤凰视频与凤凰卫视资讯台携手打造的首届“视频新闻盛典”,将自媒体奖授予“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

既有用户认可,又有同行加冕,罗振宇名利双收,“罗辑思维”叫好又叫座。

“罗辑思维”的初创

1.动因

罗振宇在央视时已经很有成就,但内心痛苦不堪。“在电视台干死干活,最后得利的全都是主持人。”他突然意识到,个人也可以很值钱。“我认为自媒体给所有媒体人带来第一个教义,是媒体整个产业链的价值枢纽在变化,原来媒体的价值枢纽是两级,内容+渠道,自媒体把这两级都变了,变成了魅力人格体+运营平台。”这正是罗振宇做自媒体的第一个动因。

罗振宇创办“罗辑思维”的动因中还包含三个关键词:自由、连接、实验。

“自由”就是罗振宇自我标榜的“U盘化生存”和“匠人精神”。在组织内的经历让罗振宇认识到个体的价值和自由的价值,而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变革提供了自由的可能。

“连接”是罗振宇对互联网思维本质的概括。连接的原点是与节目(内容)相辅相成的“魅力人格体”,连接的纽带是“魅力”,由此产生的“信任”“爱”正是连接的驱动力和黏合剂,并构建一个“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即互联网社群,由此派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价值生长点。

“实验”是罗振宇作为一个科班出身的传播专家以“第一个吃螃蟹”的心态去试水、探路,尝试另一种个体生存和媒体生态的可能。“我们要不断地回到实验原点,我们要帮一代媒体人,和相信互联网必将大规模改变这个世界的人去趟几条路。”

2.条件

曾为“对话”“经济与法”等节目制片人的罗振宇,“单干”的经历也没离开电视领域,这使他天然地具有电视基因,具有良好的镜头感和语言表达能力。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成为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视频网站,加上微博平台、微信公众账号的存在,让罗振宇感到时机已到。而能够拍摄高品质视频的低价相机上市,则让他的自媒体梦想变为现实。

当然,最重要的条件是,渴望“U盘化生存”的罗振宇遇到了申音这台“主机”。这位《创业家》杂志的前主编早在2010年就辞职创建NTA创新传播机构,在中国开创社会化传播先河,致力于构建基于社交网络的营销传播。

罗振宇说:我终于可以说服一个人来支持这件事了。“申音是第一个听得懂我在说什么的人。然后我们就开始合作。”

于是,“罗辑思维”轻装上阵、起步加速。

多产品形态打造“魅力人格体”

为打造一个“魅力人格体”,深谙互联网思维与营销之道的罗振宇构建了一个近乎“全媒体、全平台、全方位”的产品体系。这套“罗辑思维”产品体系具有如下特点:

1.音视频为主,文字为辅

罗振宇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的海量性让文字越来越没有吸引力。虽然“罗辑思维”也做文字产品,但只是视频、音频形式的延伸和补充。

其实,这么做的更深层的原因是:“音容笑貌、举手投足”的直观可感,更利于打造“魅力人格体”。“我不会像传统媒体人那样笔耕不辍,是因为视频的人格更加清晰。”微信也是发语音而不是发文字,因为“语音所包含的人格的要素比文字要好得多”。

对于罗振宇来说,他做的不是一个内容产品,而是一个清晰的人格。

2.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

无论做视频,还是做微信语音,罗振宇都奉行极简主义,追求小而美。

比如,视频内容摒弃视觉上的花哨,坚决主张做极简主义的视频,如都是单机位,常常一个镜头到底,这在传统电视看来无法接受。

“罗辑思维”的微信语音是强迫症式雷打不动的每天60秒。“没有人会去阅读煌煌巨著,虽然他知道那一定很有营养。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信任的人来告诉知识的内容点……未来的媒体产业,很可能就是小而美的。”

3.拒绝定位,营造悬念

比如微信语音,“千万不能有定位。‘罗辑思维’的语音就是在和大家的预测捉迷藏,什么都聊,如果你不打开你永远也不知道我今天要说的是啥,这就是悬念的力量”。

“罗辑思维”视频也是如此,永远不知道下一期内容是什么。这种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也刺激着“阅读期待”。

其实,对于打造“魅力人格体”而言,只要符合“有种、有趣、有料”“在知识中寻找见识”的精神气质,选题的确没有一定之规。不做定位,也就不会作茧自缚,不会殚精竭虑,不仅符合“自由”的追求,也减省了成本,内容生产可以更具效率和持续性,可谓是“形散神不散”的内容策略。

当然,或许只有高度人格化的自媒体才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