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www.fjsen.com 2014-02-20 10:3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2期部分作品摘登:

卷首

精心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

权威声音

刘奇葆: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专稿

切实履行基本职责 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袁荣祥

实践思考

关于杂文多样化的通信 /王仲莘 黄鲲

特别报道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声誉

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

公正的底线是切割一切利益关系

记协之窗

躬身甘为建设者 创新书写中国梦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综述 /王志羚

业界书讯

以理服人 明白晓畅——王仲莘《我的档案第三集》读后 /马非

新闻岁月

关于杂文多样化的通信 /王仲莘 黄鲲

“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征文获奖作品选登

努力做一个传递感情的使者 /叶青林

当一名引领社会风尚的追“梦”人 /林耀平

脚踏实地写民生 /孟昭丽

根植本土 筑梦基层 /黄孝金

传媒观察

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参访团考察台湾媒体

地方传真

厦门日报:以爱为媒,构筑两岸民间交流新平台

厦门日报:读者节两岸元素纷呈

泉州晚报:创新“走转改”模式 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湄洲日报:倡新风 “建市30周年”报上见

业务园地

微博时代的新闻追踪与发酵 /邵凌丰

谈策划在县级台电视报道中的核心意义——以晋江电视台为例 /王建新 杨兵

警示

严厉打击假冒记者身份敲诈勒索行为

精心做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工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会议提出了综合改革方案,并就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总体部署,这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各地党委宣传部门和各级新闻单位要把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加强组织领导,精心策划实施,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准确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改革任务上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定不移全面推进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入宣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深入宣传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深入宣传各地区各部门贯彻全会精神的新举措新进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宣传工作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关注度、敏感度很高,要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做好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全面准确地宣传全会精神。要坚持科学统筹,把握节奏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宣传。对全会提出的新的思想观点、新的政策措施要科学把握,对一些热点问题、敏感问题的阐述要审慎稳妥,解疑释惑,寻找最大公约数,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形成聚焦点。

刘奇葆: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热潮

新华社北京11月13日电 11月13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准确全面严谨地宣传全会精神,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

刘奇葆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科学回答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改革的方向,开启了新的改革窗口,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里程碑意义。

刘奇葆强调,要深入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宣传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和重大部署,宣传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宣传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新进展新成就,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改革开放理论宣传,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舆论支持。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在做好全会精神宣传的同时,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更好推动讲话精神深入人心、凝聚人心。

切实履行基本职责服务改革发展大局

袁荣祥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涉及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各领域,对宣传思想工作也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集中体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深刻阐述了党的中心工作与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强调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的责任定位、工作重心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履行基本职责,前提在明确定位。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党的历代领导人都作出过重要论述。早在1929年,毛泽东同志就强调“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了完成经济调整的任务,为了保证全党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必须有效地加强和改善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江泽民同志用“三个十分重要”概括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胡锦涛同志也充分肯定宣传思想工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进一步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把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学习习总书记讲话,就要深刻认识宣传思想工作本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既要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之外。当前,全省人民正在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的转轨转型,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都不可避免地对中心工作造成影响,迫切需要进一步打牢全社会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对深化改革发展作出部署,更加需要加大宣传阐释力度,坚定改革信心,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统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思想认识,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基本职责体现到工作的导向、基调和具体实践中,在推动新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应有的作用。

二、履行基本职责,根本在有效作为。宣传思想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根本的在于牢牢把握、全面落实“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思想引领、舆论引导、精神激励、文化支撑作用。一要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与学习贯彻习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的重要思想观点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结合起来,扩大覆盖面、增强系统性,不断增强对系列讲话的思想、理论和情感认同,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二要把中国梦宣传教育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力抓手,按照刘奇葆同志提出的“四个深刻认识”,把中国梦宣传教育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社科普及、基层宣讲、主题教育,讲清楚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思想底蕴和实践要求,讲清楚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关系,讲清楚远大目标与立足当前的关系,推动中国梦入脑、入心、入行动。三要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作为重要方针,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中心工作,精心组织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正能量;始终绷紧导向这根弦,把握好时、度、效,加强主动引导、正面引导,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对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对恶意攻击党的领导、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党史国史、造谣生事的言论,旗帜鲜明地表明立场、理直气壮地开展斗争,始终保持正面舆论强势。四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基本方针,加强网络主阵地建设,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

三、履行基本职责,活力在改革创新。面对外部环境、社会条件、工作对象等的重大变化,宣传思想工作只有切实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才能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责、实现更大作为。创新的目的是更好掌握和运用宣传规律,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这就要主动适应受众接受习惯的新变化、媒体格局的新发展和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形势,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讲究宣传艺术,改进宣传形式,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创新的核心是更好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这就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在宣传引导中更加注重反映群众愿望,在文明创建中更加注重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文化建设中更加注重满足群众需求,让我们的工作更多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创新的重点是更好解决短板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工作全面协调发展。这就要着力解决基层工作中的短板,深入实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工程,从工作导向、资金支持、力量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着力解决阵地管理上的短板,始终坚持党管媒体不动摇,科学管理、依法管理、有效管理;着力解决技术应用上的短板,充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不断增强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

四、履行基本职责,基础在干部队伍。关键是要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锤炼好作风,提高执行力。要教育引导宣传思想工作者强化大局意识,坚决守住理想信念的主线、为民服务的生命线、道德情操的底线,树立强烈的进取精神,自觉在大局下谋划工作、思考问题、积极作为,在本职岗位上创造一流业绩;强化责任担当,坚定自觉地站在第一线,在关键时刻站得出、顶得起、冲得上,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敢于亮剑,在急事难事面前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更好地守住导向、守住阵地、守住底线;强化作风转变,坚决反对“四风”,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继续深化“四下基层”和“走转改”活动,使宣传思想工作与群众贴得更紧。 (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既要会看天气又要会接地气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

余清楚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既是切实加强党对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新闻媒体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发展和壮大自身的内在需要。媒体姓党,记者同样姓党。办好报纸,关键在人,最根本的是要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党报编采队伍。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培养一名高素质、高水平的合格记者,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参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是当前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加强媒体建设和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好一名新闻记者并不容易,各方面要求非常高,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靠的都是硬功夫。根据本人几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验和体会,当一名合格新闻记者应当努力提高八个方面的能力素质。

  一、做个会看天气的记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这里所指的看天气,是指看政治天气,懂政治,讲政治,具体说,就是要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中央精神。用人民日报驻地方记者的语言来讲,就是要“站在田埂上,心怀中南海”,在采访过程中,把中央精神与地方时间密切结合起来。会看天气的记者,首先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这是记者的一种理性自觉和立身之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理想信念,目标明晰,动力强劲,才能更加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搞好新闻宣传。会看天气的记者,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做到关键时刻不糊涂,不失声,不乱语。

二、做个会接地气的记者。深入一线,贴近实际。接地气,就是接人民之气,接大地之气,接社会之气。“走转改”就是最好的接地气。记者就是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中吸取营养,增长才干,提升水平。接地气贵在与人民"心贴心",与实际面对面,深深扎根于群众,融入于基层,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现在有些记者,思想不讲政治,工作脱离实际,采访不肯深入,以“天下文章一半抄”为光荣,以盯着复制下载写稿为乐事,这种做法,既不利于个人的能力提高,又损害了媒体的形象声誉。

  三、做个讲大局的记者。胸怀大局,责任在肩。对于党报工作者来说,高度的党性觉悟体现在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上。必须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认真学习领会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高度的党性觉悟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讲大局,就是要明方向,明事理,明是非,该报道的报道好,不该报道的坚决不报。现在有的记者年轻气盛,好出风头,急功近利,采访不深入,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写出的东西成了虚假报道,害了本人,也害了媒体。

四、做个一专多能的记者。兴趣广泛,又专又精。从来没有一个记者像如今网络时代受到更多更大的挑战。记者既要当杂家,更要当专家,一专多能,精益求精。记者,特别是年纪稍大的记者往往对网络不敏感,对新技术不敏感,对新业态不敏感,这是新媒体、多媒体时代的兵家之大忌。网络时代的记者,光会采访、写稿、编辑还不行,要熟练运用电子采编、网络等新技术,深入研究新兴媒体的特点和规律,学习新的采编方法和手段,使新闻宣传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做个讲真话的记者。坚持正义,敢于担当。党报工作人员的作风与党报的形象密切相关,我们必须对作风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深入调研、深入采访,做到严、细、深、实,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讲真话,不讲假话,是记者的职业操守,是记者的道德良心。敢于讲真话,不怕得罪人,才能正常开展舆论监督和搞好批评报道,才不会被红包封口,不会被小恩小惠打倒。有个别记者,为一己私利,写虚假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给记者抹黑,成为害群之马,必须坚决清理,以维护记者的良好形象。

六、做个勇于创新的记者。观念领先,思维敏捷。记者,既是新闻信息的提供者,更是社会观念的引领者。没有创新思维的记者,必定是时代进步的落伍者。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创新、记者创新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有创新思维,以求变求新的改革勇气,不断推进媒体新闻采写机制、管理运营机制、产业发展机制的创新。现在不少新闻单位天天宣传改革,却怕自己改革,也不懂不会改革,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最后思想亏空,单位亏损,人心思散。有的记者想问题是老思维,写稿子是老模样,似乎是以不变应万变,实际上是思想僵化,顽固守旧,无所作为,坐以待毙。所以,勇于创新是时代赋予记者履行职责、引领潮流的使命,也是时代赋予报业改革发展、做大做强的机会。

七、做个遵纪守法的记者。不贪不腐,无私无畏。记者始终要记住,记者同样是社会人,不是超人,不能也不可能包打天下,和其他人一样,同在法律的屋檐下,同在纪律的笼子里。记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经得起时代的检验,经得起法律的监督。记者依法依规开展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是党的事业的需要,是人民利益的需要。所以,记者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决遏止和纠正有偿新闻、虚假报道等不正之风,严于律己,不贪不腐,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以清正廉洁的作风体现媒体的权威性,以公正无私的形象展示媒体的公信力。

八、做个有高尚情操的记者。情趣高雅,拒绝低俗。记者,是个受人尊敬的职业,因为职业关系,相对于其他行业,可能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绝不能与此而降低自身的要求。平时在采访中看到,有的记者要么奇装异服,衣冠不整,要么说话粗俗,目空一切,有的记者好文章写不了多少,架子却大得不得了。还有的记者,违反规定,热衷于搞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在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上就逊人一等。记者要培养高尚的情操,提高个人素养,杜绝庸俗、低俗、媚俗,自觉净化"工作圈"、"生活圈"、"交往圈"、"娱乐圈"讲操守、重品行,多学习、勤调研、慎交友,做一个兴趣高雅、生活俭朴、举止优雅、受人尊重的人。

(作者系人民日报福建分社社长)

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声誉

牛春颖

“我是媒体中最早接触陈永洲案件的记者,当我看到陈永洲的供述和相关材料时,心情非常沉重,因为我面对的犯罪嫌疑人是我的同行。”11月3日,在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召开的“打击新闻敲诈 加强行业自律”座谈会上,作为最早采访陈永洲案件的记者,新华社国内部记者邹伟第一个发言。

当天,中央主要新闻媒体,部分行业类、都市类媒体的负责同志和编辑记者代表到会,7位媒体代表就“打击新闻敲诈 加强行业自律”谈了自己的心得和建议。与会新闻工作者严厉谴责《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利用新闻采访权违法乱纪行为,坚决拥护广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对新快报社的处理,表示要切实加强行业自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自觉维护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出席会议,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高善罡主持。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全国三教办的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

记者,有公信力才有尊严

记者被归为一个“高危”职业,一方面是因为记者在采访中随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另一方面是因为记者面对着这样那样的诱惑。对此,《中国青年报》国内时事部主任刘畅分析说,对于一个记者而言,最大的危险不是有人威胁我们的生命,而是有人想收买我们。刘畅在很多年前去报道一个矿难时,领导告诉他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声誉,这句话让他受益匪浅。因此,刘畅在发言时呼吁,“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声誉”。

邹伟则从行业公信力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他认为,新闻业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行业,同时也是一个“脆弱”的行业,这个行业要靠老百姓的信任作基础。“如果搞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的记者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基石就会坍塌,整个行业的形象也会坍塌。没有群众支持的采访,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邹伟说。

中央电视台新闻播音部副主任康辉也认为,作为记者,要对名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说,在世界范围内,记者的收入是中等偏下的,吸引人们进入这个行业的不是薪酬而是理想。他认为,应该以这次事件为鉴,加强行业管理,绝不允许任何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的行为存在,不要有例外,也不要有下不为例。制度越完善,执行得越严格,越是让大多数新闻从业者对这个职业觉得真正有尊严。

谈到陈永洲案件的出现,翟惠生指出,新闻界近年出现一些不良现象,从有偿新闻到新闻敲诈,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给予严厉打击。他认为,新闻队伍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核心还是编辑记者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础不牢,有的人淡化甚至将其抛弃了,为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育,加强行业自律。

媒体,要铲除新闻造假的土壤

多名与会新闻工作者谈到,在要求编辑记者自律的同时,新闻媒体也应该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上下功夫,这些也是防患于未然的利器。《经济日报》副总编辑丁士介绍了该报在这方面的一些尝试,比如让青年记者到基层锻炼、导师带头制、抓一些典型的案例对大家进行教育。《北京青年报》常务副总编辑田科武表示,该报记者入职前要经过两周的职业道德培训,报社会告诉这些年轻人,一旦出现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的行为立即开除。

“新闻单位不能将记者的采编行为和单位的创收经营挂钩,否则新闻界的公信力会受到极大伤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副主任胡国华认为,新闻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丑闻是和个别媒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有关联的,他认为,新闻媒体要正确地看待社会效益、收听收视率和广告创收的问题,要铲除新闻造假和敲诈的土壤。

多位与会新闻工作者注意到,从陈永洲案件曝光的细节来看,《新快报》在新闻操作上是有很多漏洞的。因此,媒体同行应该在制度建设上多下功夫,从制度上杜绝有偿新闻、新闻敲诈等问题的发生。作为一张要和众多企业打交道的行业报,《中国汽车报》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记者敲诈勒索的事情,谈到其原因,该报副总编辑孙勇认为,制度建设尤为重要。在发现一些记者站与当地的汽车厂家有一些“合作”的迹象后,该报撤销了所有的记者站。另外,报社实现了新闻采编和广告经营完全分开。田科武也介绍说,《北京青年报》不仅实现采编和经营的完全分离,还实现采编内部分离,“采者不编、编者不采”,最大程度地减少有偿新闻和新闻敲诈的出现。

翟惠生表示,治理有偿新闻、新闻敲诈这些问题要四管齐下:自律、监督、行政处罚和法律处理。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要自律也要接受监督。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核心原因就是有的编辑记者,甚至有的媒体对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担起社会责任的概念不清晰。他希望以后能够在职业道德培训和专项治理活动当中形成合力,让媒体更好更准确地传播正能量,这才是为实现中国梦做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报社)

有职业操守才有媒体公信

陆侠

新闻媒体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围绕着新快报和这家报纸记者陈永洲的风波,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关于媒体道德的揶揄段子在民间瞬间流行,不断加剧着中国新闻人的内心憾恨。

诚然,案件仍在审理,一切还未尘埃落定,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媒体责任的体认、对职业操守的反思。这样的一个事件,将一道考题如此沉重地摆到了新闻从业者的面前:我们正处于怎样的历史方位,面临何种时代挑战,担负什么社会期许,又被赋予了哪些使命?我们该如何铸造铁肩,担负起时代的道义?

人们最为关切的其实是:转型期的中国,面对错综复杂的生存环境,新闻人何以立足、如何自处、怎样作为?当十八大报告将舆论监督与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并列,提升到新的高度,我们的舆论监督生态是否健康,我们的媒体从业者能否当得起这份信任?

对任何一个追求文明进步、民主法治的国家来说,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可小看。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抑恶扬善的定位,是公众利益的守护者,是为社会导航的瞭望哨、雷达监测仪。锋芒锐利的舆论监督,每每刺穿社会的脓疮,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行进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当代中国,一样对媒体监督的社会功效,有着生动而丰富的揭示。正是记者调查揭开了“孙志刚之死”的谜团,引发全社会反思,推动了收容制度最终废除;正是媒体坚决不为私利所诱、秉持正义良知,“封口费”最终没能封住山西繁峙矿难的真相,也催生了一场新闻行业的清理门户行动;正是财经媒体独立、专业的报道,令基金黑幕大白于公众,迎来了证券基金市场的行业整治;正因有对“被精神病”现象的不断批评监督,推动了“精神卫生法”有关条文对这一现象的关切……对于那些坚持新闻理想、职业操守的媒体和记者编辑来说,这份职责,神圣而崇高;这种奉献,虽九死而不悔。

社会转型的特殊阶段,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一方面令媒体的作用日益增大,另一方面也让媒体人“节操失守”的风险增大。允中守直的媒体风骨,时常被无孔不入的名缰利锁绑架。尚不健全的法治精神、市场精神,各种失范、失序、失德的现象,前所未有地考验着新闻人的良知与操守。一些媒体从业者以舆论监督之名,行要挟逐利之实,把媒体平台当成谋取个人和小团体利益的私器。一些利益集团,千方百计阻挠新闻舆论监督,以各种收买笼络、威逼恐吓甚至是挖设陷阱的手段,试图“摆平”一些意志薄弱的媒体或记者。一些企业在恶性市场竞争中,变相供养记者,污染媒体环境,推促一些传媒机构走向堕落……凡此种种,不仅败坏了媒体声誉,也使舆论监督“污名化”,严重削弱了社会公众对媒体舆论的信任,是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毒药。正如有老新闻工作者指出的,今天的媒体人,本着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操守,坚持真理,实在非常重要。

100年前,一位著名报人说: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蛊惑民心的媒体,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民众。两年前,《世界新闻报》因严重违反新闻操守而遭到同行与公众的“零容忍”,停刊。新快报在为陈永洲鸣冤叫屈的声明中,用到两句古诗:“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如今这两句诗,成了对作虚假报道、行新闻敲诈者的一种反讽。但诗的本意是不错的:新闻界尤须铭记自身使命、恪守职业操守,清理门户、整肃力量。如此,才守得住铁肩道义的媒体风骨,当得起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本文刊登时略有修改)

公正的底线是切割一切利益关系

袁舒婕

陈永洲事件被新闻界称为年度最大的“反转剧”,《新快报》记者陈永洲从被同情和被声援者,变为被谴责者和被处罚者,变化之快、变化之大,让人目瞪口呆。伴随着陈永洲记者证被吊销,媒体行业的自由和自律再次成为业内外讨论的焦点。11月15日,在第九期新浪传媒论坛上,法学学者以及来自《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媒体人共同就“媒体如何保证商业报道的公正”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并认为媒体的自律应高于他律,社会也应该宽容地对待媒体、给媒体空间,让媒体通过自身的规范和净化,逐渐恢复媒体的公信力,进而引导整个社会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记者自律:小钱不动心,才有勇气拒绝大钱诱惑

收取“黑钱”报道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事件,伤害了整个行业的尊严。媒体的公信力需要每一位从业人员来捍卫,需要每一位记者洁身自律,公正、真实、客观地呈现事实,才是其面对危险保护自身的最好方式。

媒体曾经经历过多次公信危机。11月12日上午,杭州3名记者因涉嫌非国家机关公职人员受贿罪在杭州中级法院出庭受审,其中,《今日早报》经济中心副主任金某某的涉嫌受贿金额高达332万余元。回想起几年前河北蔚县矿难封口费事件,以及日前沸沸扬扬的陈永洲事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徐迅用“寒意逼人”来形容自己听到这些事情之后的心情,认为这些事件给媒体造成重创。

“要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最重要的就是切割一切利益关系,避免利益间的冲突。”徐迅强调,记者要做到小钱不动心,才能有勇气拒绝大钱的诱惑,才会考虑大钱后面是什么风险。《新京报传媒研究》编辑赵勇力直接指出,如果是为了追求更多的金钱,就不要从事记者这个职业。新京报传媒研究院总监曹保印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在当前社会中,比记者挣钱多的岗位有很多,“记者能够在今天坚守住,靠的绝不是挣了多少钱,而一定是他的尊严”。

强调尊严、强调自律,《人民日报》政治版主编马国英认为应该有3个敬畏:第一,要敬畏话语权,珍惜媒体这个平台,守住边界,不滥用话语权,不用话语权谋私;第二,敬畏事实真相;第三,敬畏法律。在当下各种机缘和危险并存的社会情境中,记者如何安身立命?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主任记者程君轶提到,在报道中,不仅要注重口头证据,还要注重事物性的证据、客观性的证据。尤其在商业报道中,涉及一个上市企业能否存活的问题,记者应该拿到更多的客观证据。

要拿到更多客观证据,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徐州就陈永洲这个事件进一步强调“信息源一定要平衡”,因为信息源单一、商业报道不当,会产生很多问题。“第一,可能会被某些利益集团利用,助长不正当商业竞争;第二,会产生非常严重的恶果,比如股价不正常下跌,导致广大投资者利益受损,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第三,可能会严重影响媒体公信力。”刘徐州说道。

媒体自律:将新闻采访和广告创收严格分离

目前,很多传统媒体陷入生存发展的困境,但如果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陷入“新闻寻租”的泥潭,只会让媒体陷入更深的困境中。一个没有公信力的媒体,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同样也会被市场抛弃。因此,除了强调记者的自律,同样也要强调媒体的自律。

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当下的信任危机,这种信任危机弥散在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刘徐州认为陈永洲事件造成了民众对媒体的不信任,“媒体对公权力的法治化和公民权利的保障方面的推动是不可替代的力量。如果对媒体不信任,就等于一定意义上弱化了推动社会正向发展的有效平台,这让人特别痛心疾首。我希望媒体能在规范、专业的轨道上运行”。对此,财新网执行总编辑张继伟深表认同,他认为,媒体强调自律,强调对自身比较严格的要求,可能是打破信任缺失的一个比较好的起点。

要做好媒体自律,马国英认为媒体应该有完善的采访管理与采编流程,将新闻采访和广告创收严格分离。徐迅也认同马国英的看法,她提出,如果在内部是“两不分”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拿稿子换钱或者拿钱灭稿子、推稿子的情况。除此之外,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刑诉研究所教授汪海燕还强调要将信息的报道和评论报道区分,“哪一部分是媒体调查的客观事实,哪一部分是记者的评论,应该让受众很明确。至于媒体的主观判断是否正确,受众有评价的权利。媒体不能误导受众。”

行业自律:形成并推广《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

来自中国记协的统计,截至今年5月,河北、上海、浙江、山东、湖北等地作为首批试点省市,已率先建立起省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通过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推动新闻行风建设。

为做好行业自律工作,中国记协计划推出一本《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据徐迅介绍,该手册条文版共3万字、52条,包括消息源、公共事务、他人权益、事实与意见、利益冲突等内容。这些内容里更多都是操作规范,记者按照这些操作规范来做,就可以有效地化解风险。徐迅说:“这是媒体人给媒体人做的‘小灶’,都是操作性强、真实可用的东西。”在座的媒体人听到有这么一本手册的时候,都纷纷呼吁这个行业自律标准尽快推出和推广,使媒体达成共识并主动实施,以净化自身。

法律只能制裁最恶劣的表达,政府及公权依法能管的事情也有限,整个社会要想实现良好的表达秩序,作为专业的媒体负有社会责任。徐迅呼吁,“我们能够以高度的理性实现自我约束,把自己管得好一点,做到更加专业、更加职业。如果这样,那么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新闻媒体这个行业就可能受人尊敬,公信力就可以避免丧失,同时也有可能为整个社会的公民表达做一个榜样。”

“他律从某种角度讲是法律的规范,或者是社会道德给的规范,自律的标准更高,在他律不够的情况下,自律很珍贵的时候,行业规范迫在眉睫。”《中国新闻周刊》编委杨中旭认为,《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手册》是行业缺少的东西,希望陈永洲事件是一个契机,能够给传统媒体提供一个规范。

(作者单位:中国新闻出版报社)

躬身甘为建设者 创新书写中国梦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综述中国记协国内部

王志羚

承“建设者”担当,聚“中国梦”力量。10月25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获奖作品全面展示了2012年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新探索,集中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好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反映了新闻战线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改进文风、创新报道所取得的新成效。

纵观本届获奖作品,有六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

一、全面反映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热情讴歌我国建设发展成就

人民日报评论作品《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是在十八大召开前期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对十六大以来10年不平凡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文章以“信心”为隐含主题,回顾了10年来中国道路的优异表现,解析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以宏观成就对接微观感受,既讲深讲透成就、也不回避探索中的矛盾问题,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刊发后,获得媒体同行、读者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和小组讨论会上,该文被广泛引用,获得高度评价,也被中央领导人称赞为“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

展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情景的中央电视台消息,阐释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和发展理念。新闻充分运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量同期声,长达7分多钟,凸显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坚定决心,也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魅力,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消息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中国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新的精神力量。

2012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日报》评论《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南方日报》消息《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访谈《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系列报道《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以及北方网访谈《携手共建“美丽中国” 让候鸟飞》等新闻作品,从多个角度生动反映了我国各领域建设成就。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于2012年教师节推出的访谈《我心是海洋——访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透过一位与张丽莉同龄的女孩、张丽莉事迹全国巡讲团成员之一的电台记者邹韵的切入和转承,巧妙地将张丽莉的内心世界与相关联的外部信息融合、碰撞,深入发掘张丽莉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揭示伟大中的平凡,引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除了最美女教师,本届新闻奖作品还报道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最美”人物。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电视系列片《“最美司机”吴斌》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既把镜头对准吴斌,也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全城送别,展现了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也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体现了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新华网《“最美警察”系列访谈之九:火车轮下英勇救人的老民警刘文森》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于一体,丰满地展示了一位公安民警情系百姓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精神。

此外,《兵团日报》通讯《真情援疆 不悔追求》、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广播消息《南海上的无悔坚守——访南沙养鱼的福建平潭籍老人林载亮》、扬州广播电视台广播评论《一张道歉条,触动了我们什么?》、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爱心联动,援救早产婴儿》、荆楚网专题《41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 贵州深山十年不熄的支教火把》等一大批获奖作品以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为蓝本,大力弘扬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热点引导主动有力,舆论监督科学、依法、富有建设性

《解放军报》评论《休想攫取我国半寸领土》有理有据,对日方所谓“国有化”政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批,有力展示了中国的正义立场,传递了中国军队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声音。评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央视新闻频道对言论进行播发,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频道从不同角度对军报系列报道进行了解读,新华网、美国之音等国内外众多媒体进行转载,形成气势,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的舆论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不仅有力抨击回应国际热点,获奖作品中也不乏对经济生活、社会风潮、突发事件中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引导。中国经济网访谈《要适应7%到8%的增长速度》、《今晚报》系列报道《向网络谣言“亮剑”》、《南方日报》评论《“富豪相亲会”浊话社会空气》、《人民日报》通讯《三问焦三牛—一个清华毕业生的人生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中国宁波网评论《“道德银行”:存入的是诚信,取出的是贷款》和《楚天都市报》系列报道《车窗抛物》等作品,或解读经济态势,或为正能量摇旗呐喊,或批判社会不良风气,或回应网络质疑,或引导突发事件,或倡导诚信、文明新风尚,以详尽的事实、鲜明的观点、极具贴近性的语言展示了主流媒体实事求是的姿态和高超的舆论引导能力。

获奖作品中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这些报道注重把党的意志同人民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成为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典范。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后,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接待浪费惊人,通讯《一天陪洗八次澡 迎来送往该改了—来自基层的中国民生见闻》反映的就是基层接待任务繁重、群众意见很大的典型案例。稿件一经播发便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刊发评论,希望“一天陪洗八次澡”止于“八项规定”。此外,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访谈节目《兑现承诺优化环境2012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让交通更顺畅》、《浦东时报》新闻漫画《“内部装修”》、泗县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挡丑墙”揭了谁的丑》等作品,或追踪违法黑幕,或帮助推动政府工作,或鞭挞弄虚作假,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 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更加鲜明,新闻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每日新报》“新帮办”专栏创办13年来,一直坚守党报记者的社会责任,他们走进特困家庭,13年累计筹集善款近千万元,为1500多户特困家庭送去温暖;走进学校,筹集助学善款超过百万元,使一万多名学生受益;走进军营,主办“八一职场”,为转退军人找工作。他们还配合劳动监察部门为农民工追回近4000万元拖欠工资,帮助5300多名下岗人员再就业……凭借着坚守和创新,“新帮办”的帮扶成效不断提升,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信息日报》“跑腿新闻”专栏也以“帮您办事情,为您解疑难”为宗旨,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通过记者的“跑腿”,让读者个人的投诉和咨询有回音、有着落,困难与纠纷得以解决,从而帮助党和政府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中原网专栏“心通桥”积极探索网络问政向网络行政的转变,变“网络应对”为“网络运用”,变“政府管理”为“社会管理”,争取尽量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使互联网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工具和平台。

这些直接服务群众专栏的涌现,既体现了新闻界对“走转改”机制常态化的探索,展现了新闻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记录了新闻战线为群众纾难解困、为党和政府分忧解愁的辛勤努力。

五、对外宣传更为开放务实,“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不断增强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达赖集团与自焚暴力事件》是自2011年3月四川等藏区发生系列自焚事件以来,中国首次以外宣专题片的形式反击达赖集团的诬蔑和攻击,揭示藏区自焚事件的真相。节目播出后在境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抨击了达赖集团,形成了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国内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毫不回避中国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客观真实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视困难、并为解决和克服困难做出的巨大努力,受到海外受众的高度评价。

新华社系列报道《中共高层新阵容》、《中国日报》通讯《Stars and gripes but flag issue symbolizes partnership(美国国旗中国造:全球化时代中美经贸走向合作与双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西方“新干涉主义”危害无穷》等作品,创新理念和表达,从不同角度捕捉中国的新风尚与新变化,展示我国各领域发展成就,向世界积极描绘中国梦蓝图,表现出高超的外宣技巧。

六、深入基层,推动新闻报道不断改进创新

丰硕的成果来自于对报道持之以恒的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离不开基层沃土的滋养。2012年,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新闻报道改进创新提供了广袤的土壤。一篇篇获奖作品背后,是记者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广阔天地。

新华社记者在“三西”实地采访历时两个月,行程1.1万公里,在20多个市、区、县采访对象近200人,采访笔记约50万字,写出了视野宏阔、内容厚重的《“三西”扶贫记》。甘肃定西部分干部群众称赞说,记者轻车简从、长途跋涉,用自己的双脚和赤诚的心丈量“三西”扶贫的厚重。光明日报社组织骨干记者和作家,奔赴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采访,历时3个月,跋山涉水,总行程达数万公里,写出感人至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系列报道《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深入基层,文风不断改进。一大批获奖作品凸显了“短实新”特色,从内容、体裁、语言以及编排形式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长江日报》消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第二天刊出,以650字的篇幅简洁生动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新气象,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读者普遍称赞“清风扑面”。这则消息从内容到语言,从刊发的时间节点到版面编排,都凸显了文风的改进,折射出党风作风的变化。

深入基层,报道不断创新。一是评论质量明显提高。不论是传统媒体评论还是网络评论,不论是内宣评论还是外宣评论,无不紧扣国内外热点,发声更及时了,贴近性更强了,引导力更大了。苏州广播电视台电视评论《“寒山闻钟”新“官”念 自揽监督网民意》通过讲述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拓展民意诉求渠道的故事,指出党和政府只有顺应潮流、转换角色,才能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中国青年报》评论《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及时针对各地涉日游行中出现的不理性行为,明确地表达了惩治暴行、理性爱国的立场,以平等的姿态、客观的分析、清新的语言打动并说服读者。

二是广播作品展现出“新、快、深、实”的鲜明特点,成为2012年新闻宣传中积极传递讯息、引导舆论的“轻骑兵”。一大批兼具创意与深度的节目脱颖而出,以创新的面貌改变了广播弱势媒体的形象,展现出空中之声的魅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7月21日20时《整点播报》节目直播“7·21”特大暴雨当晚正在发生的新闻,同主题编排,内容集中,为首都市民传递了全面准确的灾情讯息。同样是北京“7·21”暴雨题材,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专题《选择》则打破常规、挑战了专题写作难度。它并不是一篇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播报,而是时隔一个月,记者由民工兄弟的两次“选择”启发了创作灵感而制作的专题节目。主创人员认为,突发事件中的“快、准、活”固然重要,而如何将新闻中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出来则是更高的专业境界。

三是新媒体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一大批网络报道创新理念、加强策划,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互动性和贴近性强的优势,在服务群众、开展重大主题宣传、传递网上正能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齐鲁网专题《齐鲁正能量之爱心帮农季》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综合大量原创文字、图片、音视频、微博等多媒体手段,开辟“网上菜市场”、“助销顾问团”等互动形式。新华网《十八大数据馆》以3D网络虚拟展馆形式,使用新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解读十八大相关数据信息,使读者对枯燥数据产生兴趣并深入阅读,是一次使用新技术和新形式报道重大主题活动的有益尝试。

以理服人 明白晓畅

——王仲莘《我的档案第三集》读后

马 非

王仲莘同志《我的档案第三集》把1960年至2013年所写的杂文,精选成集出版,这是一件值得祝贺的好事。这些论文曾现身于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与广大读者零距离亲密沟通,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很受欢迎。我们中间不少人是读着这些文章成长的,当然倍感亲切。集子分成“放言·建言”、“针砭·辨析”、“序跋·书评”、“闽游杂记”、“书中有书”五辑,我们仿佛看到了,游行队伍的五个方阵,步伐稳健,精神抖擞,气势豪迈地在一面鲜艳明丽的红旗引导下,向着宽宏壮观的广场走来,接受广大读者的检阅和评判。

提到对这本书的读后感受,我必须从朱丹红文章谈起。那是1960年,党中央发出了纠“左”的指示,要求报纸多作正面宣传,朱丹红文章应运而生了,福建日报连续发表了《生活要天天抓》、《卧薪尝胆》、《昨天·今天·明天》、《什么是幸福》等几十篇评论,引起全省、甚至全国有关方面关注。有的文章人民日报还进行了转载,影响很大。当时我在漳浦县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纠“左”精神早已听到传达,对报纸发表朱丹红这样的文章也很敏感,所以每篇文章都很认真学习,感觉这些文章对自己提高认识很有帮助。而且文风清新,深入浅出,言之有据,以理服人,明白晓畅,很适合向群众宣传。因职责所在,我也曾号召干部认真学习朱丹红文章,并强调先解决自己的思想问题,然后,结合贯彻中央指示精神,联系实际,向群众宣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1962年,我被调到福建日报当记者,打听得知,朱丹红评论专栏是副总编辑王仲莘创建的,他也是主要撰稿人。当时刚当记者的我,求知欲望很强,对朱丹红文章更是每篇必读了。今天,在《我的档案第三集》中看到《朱丹红论文选》,欣喜之情难以言表,感到仍是那样新鲜可读。正如王仲莘在《后记》中语重心长地所说:“党的十八大以后,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的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比如中央的八项规定,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指示,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部署等等,已在全国掀起学习和贯彻的热潮。我认为,这也是一次机遇,一次发展评论写作的大好机遇。由于身体的原因,一时写不出新的东西,我利用旧作,重新打造一本《朱丹红论文选》,作为本书的第五辑奉献给读者。”这一方面表示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对党和党的新闻事业始终不渝的关怀之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我的档案第三集》在这个时候出版,仍有很现实的舆论引导意义。

王仲莘同志凭他多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经验,深知在形势发生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时候,也正是党和人民迫切需要舆论引导的时候。所以,当他看了张全景同志的文章《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县委书记——谷文昌》时,受到很大触动。感觉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结合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有必要对谷文昌这个老典型作出新的阐释。于是,就在福建日报连续发表了《谷文昌精神扫描》十二篇系列评论,受到广大读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在《新闻阅评》上撰文,肯定这种“注重细水长流式的言论引导”,“让老典型闪烁出新思想亮点和时代光彩。”《谷文昌精神扫描》系列评论,从报纸发表,到两次收入书中出版,我都拜读过,每次都有新的体会,新的收获。真是好文章总让人百读不厌,历久弥新,好像饮陈年老酒那样香醇可口,余味无穷,不愧为本省新闻评论中开拓创新的佳作。为什么《谷文昌精神扫描》系列评论会这样受欢迎呢?在多次拜读之后使我悟出一个道理:作者王仲莘同志是在以谷文昌精神,宣传谷文昌精神。“谷文昌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王仲莘同志心里装着广大读者。为了在宣传谷文昌这个老典型中不发生炒冷饭现象,他一遍又一遍地重新翻阅审视现有材料,认真扫描探究潜在闪光点,然后,进行综合分析、提炼、梳理,使之鲜活起来,跳跃在评论之中。一份辛苦,一份收获。他终于发现谷文昌当年所做的许多事情和今天的发展都有着内在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虽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党还没有做出“三个代表”的理论概括,其实,谷文昌所干的,正是“三个代表”所要求的。评论在这个思想指导下,从内容到形式和表现手法,都进行了开拓创新,赋予老典型以新的时代特色,引起广大读者共鸣,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把握正确导向,搞好报纸宣传,与党同心,坚决贯彻党的决定,这是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最起码的政治品格。但我更佩服王仲莘面对党的决定,想的却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筋,想方设法,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一点,让读者更满意一点,效果更显著一点。而不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应付了事。比如省委对“谷文昌精神”已概括的“执政为民,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致力发展”四句话,每句话都可以写成一篇大文章。本来,王仲莘也试着写过几次,终因题目太大,写得不理想,而被迫放弃。经过“考虑再三”,终于找到了一种“刀劈西瓜分片吃”的办法。就是把一个大题目,分成若干小题目,这样写起来顺手,说理透彻,有深度,更有说服力。加上写作时充分发挥杂文的固有功能,做到语言精粹时尚,表达生动形象,有描有绘,使读者读起来如欣赏文学佳作,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

王仲莘同志长期担任新闻宣传部门的领导工作,又具有勤奋好学精神,善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所以,对于思想战线上出现的新问题,他能够及时发现并加以评点,从而保证了新闻宣传工作的先导性和正确性。这在他的许多评论中都反映了这个特点。如曾轰动全国的“龙江风格”,是反映1963年,龙海县人民在抗旱斗争中,发扬顾全大局精神,部分村庄人民“舍小家保大家”,宁愿让自己小片田地受淹,也要保住大片田地丰收,最后依靠集体力量,取得了抗灾斗争的全面胜利。这个故事,文革期间被改编成现代京剧《龙江颂》上演。由于江青插手,硬塞进“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内容,文革后明令停演,是可以理解的。但由于没有把舞台上的《龙江颂》与现实生活中的龙江风格加以区别,从此,连“龙江风格”这个正面典型也没人敢宣传了。王仲莘同志利用为年月的长篇报告文学《龙江人寻找龙江颂》作序的机会,肯定地指出:“停止宣传这是一个教训”。其实,王仲莘早在1993年就曾撰文呼吁勿忘“龙江风格”。所以,他被媒体称为“重提龙江风格的首倡者”。由于分清了是非,打开沉寂多年的宣传通道,让“龙江风格”这一社会主义新生事物,重新闪耀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华。又如,王仲莘在“后记”中说:“改革开放以来,提倡说新话,主流是好的,但是也有否定一切老话的现象。比如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时,有的人以“高、大、全”为由,全盘否定过去对先进人物的宣传,否定对焦裕禄、对雷锋的宣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有人把市场的等价交换原则引入政治生活,否定对“大公无私”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宣传,企图用所谓“大公有私”,取代“大公无私”。面对这些否定优良传统的错误倾向,王仲莘一再著文予以批驳。比如,对否定“大公无私”的歪论,他一连写了三篇“小议”——《大公无私丟不得》、《无私与吃饭问题之类》、《驳过时论与超前论》,给予了“不留脸子”的痛击。

王仲莘同志是本省新闻界的老领导,受到新闻工作者的尊重,不少同志出版著作,都愿意请他作序,而他在作序中也透露出对作者和新闻工作的满腔热情。收入本书第五辑中的序跋和书评有近30篇,内容十分丰富,是一部发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做好新闻工作的绝好教材。

大家知道,王仲莘抓报纸、搞宣传,十分重视舆论导向。他在为林智勇《随风润物集》一书写的序言中,特别引用江泽民同志的讲话:“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这个讲话对于统一全党(包括新闻界)的认识,发挥了重大作用。为了搞好舆论导向,必须重视媒体的言论工作。王仲莘在为许培元《壶兰心曲》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评论一向被称为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也是舆论引导的一个关键问题。”热情赞扬许培元不仅大力提倡写评论,而且自己带头,创造了多样化的小言论,成为报纸版面上的一道风景线。看到报纸版面的变化,王仲莘很高兴,但当他想到许培元那副憔悴的面容,竟心痛的流下泪来。接着就发生了一心都在想着作序而把早餐要吃的馒头蒸糊了的故事。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无形中使人看到王仲莘为同志写序而用心思考,竟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体现了他的文品,也体现了他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

搞好采访写作是一个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和终身追求的目标。王仲莘读王绍据的《北上考察纪行》一书,写了一篇评论,其中有一段这样说:“精彩的报道,来自精心的采访和写作。跟随参观团外出考察,时间短,日程紧,走马观花,往往很难了解底细。在这种情况下,写记行之类文字,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或者凭仗当地提供的资料写文章,冷饭重炒,使人感到乏味。王绍据能够避免这些缺点,把文章写得引人入胜,关键是他在采访上、取材上下功夫。他以闽东人独有的视角,从纷繁的现象中发现闪光点,把那些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最有价值、最有特色的东西介绍给读者。”接着,他就以王绍据书中的《胆大敢为海尔人》、《雅戈尔的由来》两篇文章为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让人口服心服。

重视先进人物宣传也是党的新闻宣传的优良传统。王仲莘同志在本书中就写了许多先进人物,包括一些被“神化”了的历史人物,可以说他对人物宣传情有独钟。那么如何写好典型人物呢?王仲莘在为刘伏宝人物通讯集《骄子》所作的序中,向我们作了较全面的阐释,他写道:“人物通讯,作为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一种报道形式,它的任务,不仅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而且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作品要“塑造人”、“鼓舞人”,就要着力写好人,写人的思想、人的气质、人的精神境界。人物通讯当然要写事,但不是为写事而写事,而是为写人而写事。因此,对素材要有所选择,要选择最生动、最感人、最能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事情来写。”特别指出:“刘伏宝的人物通讯好就好在取材讲究,用不多的笔墨,就能再现人物的崇高精神境界……主题好,语言也好。无论写什么样的人物,都能用简洁、优美、流畅而又充满激情的语言,勾勒出有血有肉、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使人读来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请看他对太极拳世界冠军高佳敏的描写:“太极拳是一种多么美妙绝伦的拳法。有人说它是一首流畅的抒情诗,有人说它是一副优美的山水画,在她出神入化的招式中,你会怦然心动,你会浮想联翩,如坠云雾之中。高佳敏,便是一位这般富有魅力的太极拳高手。”在这里,作者借助于比喻,寥寥数语,便把高佳敏扑朔迷离、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烘托了出来。

“一部作品,就是一面镜子,既可照亮别人,也可照见自己。”王仲莘为孙山的《岁月履痕》作的序言中这样说。我们高兴地看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在孙山身上得到了发扬。比如,他帮助一个种鸡大户疏通关系,打开销路,使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后又作了多次报道。看着养鸡户发家致富,他只是高兴,却不为所动。又如,在不少人热衷于电话采访、关门写稿的时候,他却在一些农村、工厂建立起“采访基地”,深入基层,与干部群众交朋友,摸实情、听实话,扎扎实实地搞好新闻报道工作,保持和发扬了密切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王仲莘在评论新华社高级记者景家栋《雪域纪程》时,也极力赞赏他发扬优良传统的敬业精神。当年和他一起采访我国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一位青年记者,后来成为新华社主要领导,而景家栋直到离休仍然还是记者,他却“无怨无悔,淡然处之”。鉴于进藏途中的艰苦,部队领导曾宣布:“谁能走到目的地,谁就是英雄,就给他记三等功。”王仲莘在这里指出:“景家栋不但走到了目的地,而且随军报道讴歌进藏部队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他不仅是老西藏精神的见证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实践者,”显然也是无可争议的英雄。“他反映了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树立了党的新闻工作的良好形象,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以上这些论述,都体现了王仲莘同志对新闻宣传的看法,也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新闻界新老同志都有借鉴意义。我做了几十年党的新闻记者深有体会,如果当年一开始就有这样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也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关于杂文多样化的通信

黄鲲致王仲莘

王部长:

谢谢您惠赠《我的档案第三集》一书,这些天我正饶有兴趣地拜读。

您的杂文平实中透着幽默,言之有理,有的放矢,我是喜欢这种文风的。宋志坚的序是一篇很好的评论,他着重说的是建设性杂文和批判性杂文的归类,我也同意,不重复了。不过,我觉得《闽游杂记》这一辑的23篇文章另有特色,不可忽略。

《闽游杂记》写于1993年,算起来,这大概是您从福建省委宣传部领导岗位退下前或刚离休时的作品,无失落之感,也无“悲秋”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的是轻松、喜悦和豪情。山川人文,涉笔成趣。情绪饱满,文笔优美。例如《和平的旗帜》一文,只有300余字,却提出了一个重大命题。读后常使我想起湄洲岛的妈祖山上妈祖女神像头顶上那颗熠熠发光的明珠,这篇富于诗意的短文同样是闪着光彩的。

与此文同类的还有《赞大赤壁》等文。华丽的景象使作者情不自禁地用华丽的语言来描述这“飞彩流丹,霞光满目”的大赤壁,而“俯视水中倒影满湖红浸,摇曳飘忽,更加赏心悦目”。从而“我以为,百里金湖,……最有特色的景观,莫过于大赤壁者”。

作者如此放怀赞美山水景物,这与作者平素擅长写作智性思辨性杂文笔法是大相径庭的,但毕竟是杂文家,写景物也是收放有度,情中寓理的。写妈祖女神像的风采,紧接着“我感到她不只是一座弘扬妈祖文化的丰碑,从两岸关系而说,她也是一面和平的旗帜,一部统一的宣言。”二十年前作此论断,可见作者的真知灼见。

现在报刊上游记不少,但有特色的不多。有的类似广告推介或说明书,有的又过分抒情渲染,而缺乏理性思考。《闽游杂记》里的文章触景生情,情中悟理,如《三十六脚湖是一面镜子》,读来口味无穷。平潭的三十六脚湖是一个美丽的淡水湖,这篇文章关键在写这面“镜子”:“历史上也曾有人想把这个湖填掉,……想起我们工作中犯过的片面强调‘以粮为纲’的错误,原来我们的前人也曾犯过。谢天谢地,‘观成万亩’的宏伟计划幸好没有实现,不然的话,今日平潭的供水岂不更成了问题?”读到这里,不但知道了三十六脚湖咸水变淡水的知识,而且知道了一点有关历史,以史为鉴,照了照镜子,引起思考。

《闽游杂记》是抒情的杂文,是风土人情的随笔。作者行走八闽山川、领略秀美风光之余,摄取最具特征意义的景物来表达思想感情,并由此思考一些问题,使文章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效应。作者在20多年前曾提出过“妈祖文化”和“大武夷观”的建议,直到晚年仍然在观察思考这方面的事情,并认为走路和思考是晚年生活保持青春活力的一个办法。《闽游杂记》或许正是作者对自己的目标的一个实践。

以上看法当否?盼示。

    恭祝

大安!

黄鲲

2013年10月31日执笔

王仲莘致黄鲲

黄鲲同志:

10月31日来信收到,因事未能及时回复,希谅。你对拙著《我的档案第三集》中的《闽游杂记》情有独钟,说了那么多好话,不仅使我受到鼓励,也使我受到启发。

你说得对,这些文章是我刚离休时写的。1992年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以后,我跑了省内很多地方。这次跑和以往不同,在岗时下乡主要是抓工作,这次不带任务,重点是考察,考察各地的人文自然资源。一路上听到许多闻所未闻的民间习俗,看到许多见所未见的山水奇观,还有一些是正史上看不到的趣闻传说。所见所闻,都不是很显赫的东西,所思所想也不很复杂,要把它们写成一篇通讯或评论不够条件,要舍弃又觉得可惜,因此我就用这种形式把它们记录下来,目的是为了保存资料。1994年出版《屏山札记》一书时,我把一部分杂记收入其中。

不料,引出著名学者、杂文家罗竹凤同志一大篇议论。他在同年8月9日给我的信中说:“拜读大作《屏山札记》后,对我的启发主要是杂文多样化问题。杂文不必是一种模式,即就一事发一通议论。……记得你过去赠我的一本杂文集《华林集》,内涵丰富,书中有不少游记,当时的感觉,这是一种新的突破,向多样化迈出了一大步……这次拜读的《屏山札记》,题材包括民俗、游记、外国观光等,花色品种更加齐全。”后来,罗老又写了《读〈屏山札记〉所想到的》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杂文多样化问题。说到书中的具体篇目,他说:“我最喜爱的是《闽中三女》一、二、三,尤其是惠安女最有趣。还有《土楼的故事》、《会说话的土楼》、《永定拉面》、《坎市三杰》等都是妙趣横生,浑然天成。”

罗老是大学者、大专家,他的这些话也不是随便说的,这一点我清楚。但是,我总觉得他对这些土里土气的东西有点偏爱,于是我也曾想过他对杂文的界定是否失之过宽。但是,对罗老提出的杂文多样化问题我是举双手赞成的。因为这件事关系到杂文的社会效益和自身的兴衰。你的意见和罗老的意见是一致的。所以读了你的来信,我很自然的就想起19年前罗老写给我的信,以及他在《杂文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

其实,从历史传统来看,文章多样化并不是什么问题。《古文观止》被称作古代散文集,这可以理解,但那里面有多少是杂文啊,仅以“论”、“说”、“序”、“书”、“诏”等等明显的言论体而言,也在三分之一以上。何况散文中也夹杂着精彩的评论,比如《陋室铭》、《岳阳楼记》这两篇文章,倘请专家点评,可能会说这是“带有评论色彩”的散文,但实际上它们在倡导简朴精神和为民情怀上所产生的影响,比两篇评论要大得多。如果把这些文章也都算上,那杂文所占比例则更大。现代杂文,可能品类没有先秦时期那么多,但是总的说也是多种多样的。鲁迅的杂文是多样化的,毛泽东的杂文也是多样化的。《人民日报》资深编辑、杂文家刘甲同志生前对我说过,他打算选编一本毛泽东杂文集,不知后来编成没有。其实,毛泽东的文章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收入他本人的作品132篇,其中有时评、论文、书信、读书批注、日志、纪事录、谈话、广告、报告、通告、启事、文电、章程、课堂笔记等。时评是杂文,其他文章中也有不少是杂文。毛泽东善于运用杂文的笔调撰写公文,从青年时期到晚年,一直保持着这个好传统。给我印象最深的,要算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的名义写的“命令”和“告台湾同胞书”,这些文告篇篇都是脍炙人口的杂文。

在我的印象中,五、六十年代杂文还是比较多样的。后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情况发生了变化。从报刊上发表的作品看,杂文的种类、题材似乎不是在增多,而是在减少,杂文单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罗老所说的“就一事发一通议论”的杂文体,几乎占据了整个杂坛。原因我也说不清楚,但是作为杂文队伍的一员,总是希望杂文的情况能好起来。当然,首先是要有人写。一批老的杂文家谢世后,出现青黄不接现象,希望年轻同志能够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白。还有,就是媒体要支持。现在有的杂志规定,用书信形式写的文章不用,序言不用,书评也不用。这样的规定与多样化无益,值得商榷。

安康幸福

王仲莘

2013年11月30日

努力做一个传递感情的使者

叶青林

自从2005年毅然决定从在舞台上无限风光的综艺节目主持人转型当一名专业的涉台新闻记者,回首这8年多来,一步一脚印,自己从一名涉台新闻的菜鸟记者,到今天可以从容自如地在台湾任何一个地方面对任何一个大人物或者台湾中南部的一个普通民众举起有着 “东南卫视”的台标采访话筒开始发问,让我最骄傲的不是名片上“首席记者”的头衔,而是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涉台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自己的报道或者采访,甚至是在台湾工作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能为我们的“统一中国梦”传递正能量、添砖加瓦。

还记得2005年,第一次参加国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第一次在发布会上提问,和台湾记者的问题还有点“针尖对麦芒”的感觉,发布会后主动和台湾同行交换名片时心里还有点忐忑,对方接过名片的时候眼神里流露出的虽称不上敌意,但至少有一丝的迟疑。而随着之后不断一起出现在相同的采访场合,混熟了,话匣子也打开了,原来才发现我们有那么多共同的话题,那湾浅浅的海峡并没有在我们的心里造成鸿沟。再到后来,和台湾的各大媒体记者一起搭乘青藏铁路首发列车赴青海、西藏进行半个月的两岸记者联合采访,在极端的高原环境里,同吃苦共快乐,工作上互相协助,生活里彼此照顾,15天下来已经成了患难之交,从那以后,这些总在一起采访的两岸记者已经不分彼此,看到他们的报道中也少了些浓浓的火药味,直到今天,每年在台湾在北京都会有隆重的两岸“青藏帮”记者聚会。从那个时候就深深体会到了自己不仅仅是个新闻报道者,更是和台湾记者、台湾各界打交道的交流者。

2008年12月18日,我怀着满满的期待和一点点的不安搭乘福州-台北直航的首航班机飞抵台北,开始了首批大陆地方媒体来台驻点工作。看到机场熟悉的老朋友举着“欢迎东南卫视记者叶青林、黄晟”的牌子,那一点点的不安马上抛到了九霄云外。随后在各种采访中,我们的笑容总是能换回对方的友善,我们的真诚总是能得到对方的理解。而这些点滴的心灵交流也会在报道的内容中不经意流露。

当过年的时候,在花市里碰到返乡的台商热情地走过来握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的工作,让我每天可以了解到家乡的新闻;当福建同乡会的乡亲在新春酒会上特意为我们四位家乡来的记者举行欢迎仪式;当台南旅游公会的理事长给我们写来感谢信,感谢我们发的“台南乡亲欢迎大陆游客”的系列报道,帮他们消除大陆游客由于个别“台独”份子刻意制造的“张铭清事件”对台南的误解;当看到“我的驻台日记”博客里每天都有台湾的网友给我留言,给我提供采访线索,告诉我哪里有好吃好玩的,谢谢我对台湾的客观报道和理解;当我结束第一次驻台采访离台时,不知名的台湾网友特地将我最爱的珍珠奶茶送到酒店,把我的姓名巧妙编在一个台湾形状的工艺品上……当这一幕又一幕的感动不断上演的时候,我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记者,我发觉自己的工作真的很重要,原来我的一举一动可以让自己成为为两岸民众传递感情的使者,原来我可以不断为两岸中国人心底那个统一的中国梦不断添砖加瓦,传递一点一点的正能量。

如今,当我每天下午准时坐在东南卫视的台北演播室里,台湾的化妆师、台湾的灯光师、台湾的摄影师、卫星工程师帮我把一切的录制前工作准备就绪,台湾的导播在耳机里给我发令“5、4、3、2、1,开始!”,台湾的知名评论员在我的话题引导下,开始谈论两岸中国人如何一起保卫钓鱼岛,两岸如何共同维护南海主权,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后会给两岸的民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利好……这一刻,我的“中国梦,统一梦”,也是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亲人们心底共同的梦,就从原来觉得的遥不可及变得清晰可见,触手可得!

此次此刻,我自己心底的骄傲也开始悄然流露。我骄傲,我是一名驻台记者,我更骄傲,我可以为两岸同胞的统一中国梦不断累积、传递正能量!

(作者为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东南频道记者,刊载时略有修改)

当一名引领社会风尚的追“梦”人

林耀平

每个人都有梦想,凝聚起来,就成为我们的中国梦。

梦想要变成现实,需要每个人都来努力。如果所有人都只是希望坐享其成,梦想永远不会成真。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集纳更多的人共同努力,我们的中国梦才能更快成真。从被任命为泉州晚报社总编辑的那一刻起,我就决心用自己的努力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我相信,媒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只要能把人们的心往一处凝,力往一处使,没有办不成的事。(一)

我认为,中国梦,应该是和谐的梦。

社会充满正气、幼有所养,老有所乐,这才是人间盛世。要让人间充满正气,我们就要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我让晚报社会新闻部开设了《脸谱》专栏,专门报道我们身边平凡人的不凡事迹,用他们的精神来感染大家。我们的《脸谱》专栏,报道了勇救落水男孩而牺牲的战士代龙,报道猝死时仍力保乘客平安的司机冯永平,报道了告别城市生活到贫穷山村支教的师级军官房福忠,报道了扎根大山行医五十二载的乡村赤脚医生吴福省,报道了清贫一生却捐款几十万元的图书馆管理员姚兰,报道了怀抱阿婆穿过马路的民警黄国清,报道为了一个托付连续十六年跨国寻找美国朋友的教师王强……每天一个人物报道,一个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在物欲冲击下的今天,一点点的感动也许无法改变什么,但我相信,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当这些正能量汇成洪流时,人们一定会被这种向善的力量所感染,人们最终会成为这股洪流中的一员。

在泉州晚报进行改版时,我提出办报宗旨一定要强调“百姓情怀”。目标很明确,我们的报纸要关心读者,要成为他们的依靠。要体现“百姓情怀”,并不只是在报纸上说说,而是要落到行动上。记者热线曾接到这样一个反映,一位孤寡老人陈振庭,想自费进养老院,但因为无子女担保而进不了养老院。在养老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的情况下,我觉得这件事很有代表意义,要求记者迅速介入,做好策划,持续关注,督促有关问题努力解决这个问题。在持续一个多月的报道中,我们采访了各相关部门,让大家摆问题,说困难,将种种情况报道给公众知晓,并且最终让这位孤寡老人在年前住进了廉租房。虽然我们只是解决一个老人的问题,但这个现象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类似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我们关注被解救的被拐儿童寻亲问题,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焦点,许多报纸纷纷转载我们的报道,帮助这些被拐儿童寻亲,在全国掀起一场爱心大行动。我们报道英林供销社全体成员42年坚持照顾非亲非故弱智患者李池池的事迹,引来了全国供销社主任的批示。我们报道贫困母亲勇对困境,引导大家献出爱心,支持他们渡过难关。

我们改变的虽然只是个别人的困境,但我们报道所引起的反响却是巨大的,许多人因此获得了信心,许多人因此感到了温暖。(二)

我认为,中国梦,应该是绿色的梦。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思考的。过去几十年粗放型的发展,虽然让我们的经济得到了增长,但我们的环境却变得越来越差,我们将留一个什么样的地球给我们的子孙呢?我常常想,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媒体,要多宣传这方面的好做法,引导更多的人来关注我们的环境。

带着这样的想法,在落实中宣部“走转改”活动时,我有意识地对几个典型进行解剖。在泉港区涂岭镇田黄村,由于老支书的坚持,这里的矿产没有得到开发,整个村庄生态保持良好。村民们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修通山路,发展种养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当地有名的明星村。发展并一定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是他们的共识,也是我采访后的体会。我认为,这样的典型应该得到宣传,让大家都明白,生态对于我们来说,甚至比单纯的经济发展更重要。我采写的《柳暗花明又一村——田黄印象》,以一个整版刊出,得到了读者的好评。

永春是一个山区县,农村宅基地废弃现象十分严重。该县利用省政府实施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契机,全面推进旧村复垦。我到农村去的时候,正好了解到这个信息,立即前往永春坑仔口镇采访,写出消息《永春掀起旧村复垦热》。写完消息,又觉得意犹未尽,认为这种好的做法应该得到褒扬、推广,于是又写了一篇手记《好政策的落脚点是民生》,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在显要版面刊登此消息后,永春县传来消息说,群众复垦的积极性更高了。这篇消息也在第二年获得福建省新闻奖二等奖。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记者虽然不是决策者,也不是实施者,但却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协助解决问题。我庆幸自己有机会成为一名记者,掌握着一定的话语权,能够将自己的思考通过手中的笔表达出来,并进而影响社会的发展。(三)

我认为,中国梦,应该是不断走向强大的梦。

我们要走向强大,就要不断发展。虽然新闻工作者无法亲自投身于火热的经济建设中,但可以通过策划活动来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媒体的功能,在于舆论引领。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今天,媒体要善于引导读者的目光,只要让大家都来关注,就能产生强大的效益。

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茶叶是安溪的传统产业,但近年来受到了市场很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推广安溪茶业品牌,让更多人熟知铁观音,爱上铁观音,不断扩大和稳定市场占有率,是摆在政府和茶农面前的一大课题。我认为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来推广活动,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于是,策划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泉州晚报社与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推出“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大型品牌推广行动,把她作为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百姓群众的崭新模式。活动开展以来,我们不仅深入基层仔细了解茶农的需要和困惑,根据实际情况策划了大师系列等专版,而且致力于挖掘内涵,帮助茶农发现优势,提升茶产业的含金量。在本人的主导下,本社媒体大量的版面关注,全国晚报兄弟媒体倾情报道,迅速集聚了目光,使安溪铁观音推广活动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活动。

在成功策划了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活动后,我又抓住时机,与永春县委、县政府合作策划了“永春香产业推广活动”,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一股闻香、品香的热潮。

同时,我还与石狮市委宣传部联合,对石狮的传统服装产业进行包装,共同开展“质量石狮 东方米兰”活动,全力推介石狮服装产业。

这些策划活动,不仅完全吸引了读者的目光,而且极大地助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让这些产业经营者频频亮相报端,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我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知道,智慧的力量是无穷的,读者的力量是无穷的。只要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调动起读者的力量,我们就能变得强大无比,就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尽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微薄之躯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者系泉州晚报社总编辑,刊载时略有修改)

脚踏实地写民生

孟昭丽

做一名记者,不仅仅要行走着、采写着,更要观察着、思考着,不仅仅要做历史的记录者,更是要做一名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写一篇文章,不是拿材料拼凑一个自圆其说的稿件,而是要带着“心”深入到百姓中间寻找那感人的瞬间。

我坚信,只有靠近这些最需要我们的人,让“心”暖起来,才能让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本能的流淌出来。所以,我坚持,利用大量的时间在基层跑采访,和基层可爱的老百姓们面对面交流,收获颇丰。

我忘不了,在医院里,尿毒症患者朱宝美和母亲庄丽英的那一抹泪,她说,是新农合,让她有活下去的勇气;

我忘不了,在社区里,朱真德老人手下那一束束精美的纸花,她说,她要义卖,将爱心传递;

我忘不了,在戏台上,戏剧梅花奖得主莆仙戏演员王少媛的忧伤,她说,总有一种紧迫感,想尽快把所学教给年轻人;

我忘不了,在世遗客家土楼里,导游江云招脸上的那朴实的笑,她说,她骄傲,能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介绍自己的“家”……

这些稿件播发后,都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就是这一丝丝感动,让我有力量,循着做民生记者这条路,一直走下去。

我是一名记者,更是一名女记者。女人心细,易动情,反而成了报道上的优势。在选择报道题材中,我会倾向于选择一些人物类体裁,并不断突破人物报道的领域和形式,也小有成就。

我在付出着,也在收获着。

2010年,我采写的草根人物“寻人志愿者”沈浩被编入新华社《草根英雄登上璀璨舞台》一书。2011年10月,中宣部《新闻阅评》对包括我写的“洗碗哥”陈文原在内的感动系列人物报道提出表扬,称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

又是一次次最深入的采访,又是一次最难忘的一幕幕。

在西北贫困地区跑了一个多月的调研,回到福建,每当和同事们、朋友们聊起孩子的话题时候,我总会讲起“双狗”的不幸,总会谈到“半憨憨”的酸楚,总会说,“多帮帮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吧,也许,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然而,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此次所参与“贫困地区儿童发展问题调研”一组稿件播发后,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倘能推动顶层设计的完善,将惠及的是4400万贫困地区儿童群体。每每想到此,倍感欣慰。

还记得采访中的点滴感动。

我们夜探农户家,去听听那“陪读”大军的辛酸事。

记得,在陕西延川一间石窑洞里,见到了13岁女孩杨可婷,她正在帮着妈妈照顾只有一岁大的弟弟。为了省钱,一家人租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窑洞里,月租金150元。一张大土炕,一个小炕,一套厨具,已经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餐桌上,只有一团和好了的白面团和几颗白菜。

父亲杨延录双眼几乎失明让这个有着四个孩子的贫困家庭生活更加艰难。杨延录的话语中充满了无奈,他的家乡已经没有小学了,只好来县城读书,教学质量是好了,但成本也高了。

若不是这次夜入农民家,仅仅局限于学校老师和孩子们的采访,根本就体会不到这些来自农村“陪读”大军的艰辛生活,更不会感受到农村娃在城市读书的种种不适心理。

采访结束时,已经晚上11点多,走在陕西一县城大街上,深深感慨着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对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命运的渴望,而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让这些家长们实现这些愿望的成本大大增加。

记者,我一路跟着孩子,体验那上学艰辛,感受那种穷根难断的挣扎。

说说“双狗”的故事。

“双狗”在村子里很有名。因太穷,在他30多岁时,捡了一个不知从何而来的患有精神病的女子作为老婆,生下了两个孩子。

“双狗”两个孩子的名字更具有戏剧性。女儿2006年出生,取名赵紫薇,是从电视剧《还珠格格》上听到的,老师没听清,写成了赵紫文;儿子2008年出生,取名赵紫阳,听说,曾经有个国家领导人叫“赵紫阳”。

娶妻生子,原本是一件喜事,可对于“双狗”来说,是一系列苦难的开始。自从有了老婆和孩子,他就开始了照顾两个孩子和随时都有可能发病的精神病老婆的生活,以前打工挣的钱早已花光。

最让他不能理解的是,因为老婆没有户口,两个孩子都上不了户口,女儿上学前班要交更多的费用,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却被拒之门外。

“双狗”的名字叫赵金良,45岁,家住位于秦巴山区的陕西省商州区黑龙口镇白杨村。

回来的路上,我反复回忆着“双狗”的每一句话,他是那么的想让孩子多读一些书,然而,政策的枷锁却又成了他们下一代改变命运的阻碍,而我们,又能为这些无辜的孩子们做些什么……

对他们来说,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改变贫困现状的绝望。

总希望,自己的报道,哪怕一点点,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就是最开心的事。

新华社记者,当我获得这个称谓的时候,就知道,这既是荣誉,也是责任。十一年过去了,我依然愿意,继续走在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寻找更多感人的瞬间,传递那点滴的人文关怀。

(作者系新华社福建分社记者,刊载时略有修改)

根植本土 筑梦基层

黄孝金

2012年11月29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清晰定义了“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地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习近平说,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所以,中国梦,也是每一个人的梦!而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在实现自身梦想的过程中,也是不断传递着正能量,促进每个中国大众中国梦的实现。

我作为一个十几年从业经历的媒体人,不管是在采编一线排除外力干扰、拒绝金钱诱惑、坚持为群众维权的职业道德坚守,还是在节目管理岗位上的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无不努力传递一份朴实的正能量。《攀讲》这一福州本土方言节目,正是在纷繁迷离的喧嚣中坚持了清新朴实。《攀讲》能在短短三四年时间里成长为福州台王牌节目,能成为福州地面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品牌之一,不能不说是归功于扎根本土、走进群众、服务观众的指导理念。

《攀讲》创办于2008年3月16日,今年已经过完第五个生日了,在创办之初由于节目体量等方面的原因,跟群众的日常生活联系不够紧密。2008年底本人接手后,进一步明确其节目定位:关注街头巷尾、家长里短,同时传承闽都文化。本人和节目团队形成共识:生活和群众是本土节目的根和源。《攀讲》系列节目本身就在群众中间,就来自基层生活。这是一个平民平台,所以我们必须向群众敞开大门办节目,必须彻底走进生活、走进群众,陪伴着普通大众一个个小小梦想的实现。

1、攀讲帮你忙 爱心手牵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随着《攀讲》节目的深入人心,基层群众也越来越信赖我们,有什么困难他们随时都会找到栏目组寻求帮助。现在民生帮忙节目不在少数,为提高帮忙的实效,我和栏目骨干商量后决定专门开设“攀讲帮你忙”专版,由主持人出马,为市民的烦心事四出奔走,很多困难、纠纷还真就迎刃而解,真正体现“好邻里”。

很多观众碰到困难也都会想到“攀讲帮你忙”,一对来榕打工的泉州夫妇四岁儿子小添添不幸得了白血病,幸运的是在中华骨髓库找到了配对的骨髓但50万手术费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无助的小添添父母在微博上发布了求助信息,热心网友@了《攀讲》的官方微博,我们让帮忙热线记者经过核实后马上行动,通过节目报道和书画义卖等活动,吸引了不少社会爱心,一个闽侯的老伯由于不知道该怎么汇款还专程跑到我们活动现场捐款。在全城媒体的共同关注努力下,小添添终于筹够了手术费,登上了去北京治疗的航班。涌动的社会爱心不仅让小添添一家看到了希望,更是触摸着每一个观众心底的温柔,温暖着他们的心灵。

2、攀讲大平台 观众大舞台

无论是老福州人还是新福州人对福州话节目都倍加喜爱,很多人提意见希望时间能更长点再长点,甚至希望能办一个福州话频道。本人和团队顺势对“攀讲”品牌不断进行延伸,2011年下半年在《攀讲》和《攀讲电影》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办了《攀讲学堂》、《攀讲故事会》和《攀讲网事》,五档节目形态互补、内容各异,形成“攀讲系”福州话节目带。我们不仅为观众提供好看的节目,而且让观众能最大限度参与到节目中来,《攀讲》系列节目毫无疑问是观众表现自我的一个大舞台。观众可以报名参加《攀讲电影》的角色配音,可以来《攀讲学堂》教嘉宾主持说上一句半句,尤其还可以在《攀讲故事会》里一把演员瘾。很多观众都由衷地说:没想到自己也能上一回电视;而有的观众甚至通过节目组织的各种活动脱颖而出,成了节目固定的嘉宾或主持人,圆了儿时的主持梦。

《攀讲故事会》里的演员清一色来自民间,有司机、有老师、有保险业务员、有办公室文员,还有很多退休的老先生老太太,他们对参与节目都有着很高的热情。的士司机林震只要栏目组有拍摄需要,他都会随时停下营业,他说钱可以少赚点不要紧,可不能让观众看不到节目;还有个长乐姑娘王飘飘,不但形象好、口齿伶俐,而且对演戏也很有天分,没多久就成了导演很爱用的“主演”。不过,长乐到福州有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有拍摄任务时王飘飘经常是五点半起床化妆,然后赶到福州来。最近她又怀孕了,不过她仍坚持要把手上的连续剧拍完,她用福州话说:死人不死戏。这些都说明,我们的观众很看重《攀讲》这个平台,他们把《攀讲》当作自我展示的舞台来珍惜。

3、大小互动活动不断 明星主持与民同乐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对普通民众实现中国梦意义非凡,《攀讲》的采编如此,主持人同样也是如此。很多电视主持人通常都只能在电视屏幕上看,但《攀讲》主持人不一样,他们是草根明星,从群众中来又回到群众中去。多数主持人都是通过主持人大赛加入《攀讲》团队,而通过栏目的各种活动他们又都活跃在市民中:每周一场的“攀讲来了”进社区活动,主持人真正地与民同乐,他们上街入户,跟群众一起玩游戏,带来阵阵欢声笑语,没有哪个节目的主持人与观众如此近距离这么高密度地接触。而且,我们的活动经常融入助困、帮农,先后三次为罗源霍口乡菇农卖出5吨左右滞销菇,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为永泰芋坑村成功组织首届乡村枇杷节,推广了当地的休闲生态农业。

2011年春节,本人率先倡导并策划的福州十邑春节联欢晚会成功推出,这是《攀讲》活动品牌的重大突破,开创了福州话春节联欢晚会的历史先河,而且收视率创下福州台历史纪录,成功突破央视卫视春晚的围剿,为地方电视台春晚市场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借鉴。

《攀讲》系列节目的成功培育和推广,是本人职业追求、人生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始终把“办老百姓爱看的节目”作为标准,心里装着群众才得到群众的认可,才获得了成功,五个节目收视率均超过1.5,其中三个节目在3.0以上,《攀讲故事会》推出没多久就突破4.0。在《攀讲》系列节目带动下,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晚间市场份额持续保持福州地面第一名。这也更坚定了我们筑梦基层的决心。随着三网融合、新媒体崛起,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老大哥正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唯有进一步解放思想,主动融入新媒体的竞争;同时投身市场,进行电视节目品牌的上下游产业化开发,为市民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为自身行业拓展赢得应有的空间。希望这会是我及攀讲人中国梦的又一次升级,希望这样的升级能为更多民众实现中国梦传递出更具生机和活力的正能量。

(作者系福州广电集团制片人,刊载时略有修改)

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参访团考察台湾媒体

11月28日,2013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参访团来到台南,参观考察中华日报社。受到中华日报董事长胡鸿仁、社长庄松旺等台湾媒体同仁的热烈欢迎。双方针对传统媒体经营、转型、多元发展以及两岸媒体合作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

参访团由18家大陆媒体的20多名成员组成,包括上海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管洪、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董事长邹贤启、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祝晓虎等。

参访团代表表示,刚刚落幕的第五届海峡媒体峰会开得很成功、收效很大,两岸媒体不仅探讨了面对互联网等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探讨了新闻交流之外的产业合作事宜。合作与发展是海峡媒体峰会的宗旨,今天到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日报参访,希望双方共同交流探讨在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的应对之道。

参访团代表认为,媒体的第一责任是引领社会风气,提供大众所需的资讯。当报纸广告、发行等固有的经济效益下降时,需要通过多元化经营和其他产业,来保障媒体正常的发展。在网络等新媒体快速发展但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传统媒体也应该迎难而上、积极尝试,通过多元发展来支持新媒体的探索,以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两岸媒体在新闻交流和其他产业合作方面空间巨大。双方可以从点滴做起,合力解决困难与问题,这将有助于报纸的发展和双方的友谊。

胡鸿仁介绍了中华日报在编辑、发行、经营等方面的情况。胡鸿仁说,近年来台湾平面媒体几乎都没赚钱,但中华日报借由举办各项活动,深耕社区,争取读者认同,稳定发行;通过编辑出版《台湾乐活》、皇历等开展多元化经营,到目前为止仍有微薄盈余。胡鸿仁希望两岸媒体在养老医护培训、医疗美容、妈祖文化交流等方面展开合作。

11月30日,参访团在高雄还考察了台湾导报社,双方进行了座谈交流。(福建日报驻台记者 张维东)

厦门日报:以爱为媒,构筑两岸民间交流新平台

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呈现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两岸民间交流持续热络。两岸一家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这是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结果。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对福建省的对台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今后的对台工作要向中下层深入、向南移、向青少年靠拢。这为我们进一步推进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两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地处两岸交流前沿地带的主流媒体,厦门日报社充分意识到自己肩上承担的历史责任,在两岸交流中积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两岸传媒双向交流新举措,跨行业整合两岸优势资源,推动两岸民间在文化、经济、传媒等领域的深度交流。

在厦门日报社举办的两岸交流活动中,两岸城市甜蜜季规模最大、内容最丰、时间最长、影响最广,已然成为两岸最重要的城市交流品牌活动。这既是厦门日报社探索品牌运营的新尝试,也是海峡两岸媒体交流合作的一个创举。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外宣办主任卢承圣对活动给予高度肯定,称赞活动完全符合中央和省委关于对台工作要“延续亲情”的精神。目前,两岸城市甜蜜季活动,已被列入福建省年度对台文化交流重大项目。

一、以爱为媒,从“小切口”深入“大主题”

近些年来,厦门日报社不断探索与台媒合作的新形式,先后举办过两岸同题新闻采访、两岸媒体高峰论坛、年度影响力汉字评选、两岸斗茶等活动。但是,类似的采访联动和活动协作,基本上都局限在媒体间交流的范围。如何跳出行业交流的局限,把媒体间的交流扩大到民众间的交流,厦门日报社始终在努力寻找突破点。

2010年底,厦门日报社党委决定在成功举办本地相亲会的基础上,把活动升格,精心策划一项以两岸民间交往为主题,与婚庆有关的大型综合性活动,把报社品牌活动的视野和触角拓展到海峡对岸去。报社党委设想,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愫。以能打破时空、地域一切障碍的“真爱”为媒,去开展两岸交流活动,可以让两岸民众的心灵更贴近,交流更深入,从而达到从“小处”着手推动“大局”的目的。

从“小切口”深入“大主题”,厦门日报社立说立行。立即与台湾中时传媒集团商讨合作举办两岸大型婚庆活动事宜,敲定了活动的总体定位和框架,并决定次年5月启动。同时,向两岸征集活动口号和标识。征集活动不仅得到了厦门市民和台湾同胞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江苏、河南、广东、江西、黑龙江、河北、山东等全国各地读者的热烈回应。最终,活动组委会从3000多条口号类作品和46幅标识类作品中,选取了活动口号和标识。

一个以海峡两岸为主题的大型系列活动,从设想到付诸执行仅几个月时间,其中涉及细节之多,超乎想象。报社领导坚定信心,果断决策,把活动当成大事业来做,投入了巨大的热情和心血。两岸媒体同心协力,克服诸多困难。2011年5月1日,由厦门市政府指导、厦门日报社与台湾·中时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两岸城市甜蜜季活动如期启动,首季“玫瑰之约”大型交友相亲会同时拉开帷幕。台湾中时传媒集团旺报社社长黄清龙对此高效运作,赞叹不已。

二、创意先行,形成独有的运作模式

甜蜜季从2011年5月启动,每年举办一届,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第三届也正在顺利开展中。经过近三届的运作,形成了其独有的运作模式。

首先,它有一个甜蜜而浪漫的主题——“让爱溢满海峡”,旨在“连缘两岸亲情”,既是厦门日报社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也符合厦门市委关于“厦门是两岸交流窗口城市”的定位。

其次,它以“四季”框架,囊括大型交友相亲会、两岸婚庆品牌评选、婚庆博览会、闽台婚礼或蜜月游等四大活动,每届均历时半年以上,在海峡两岸掀起甜蜜风暴。其规模之大,内容之丰,历时之久,影响之深远,远超其他媒体举办的类似活动。首届即吸引了三四万两岸民众参与。尤其是赴台活动期间,数以万计的台湾民众或参与,或观看,声势浩大。每届活动也各有特色。首届,大陆爱侣首次跨越海峡,60对新人在台湾举办蜜月旅行,在台南孔庙巧遇马英九并获祝福;第二届首次实现两岸新人在台湾举办集体婚礼,101对新人(厦门11对,台湾90对)在台湾苗栗获得王金平亲自证婚,并合影留念。第三届则首次引入爱情微电影,征集最动人的爱情故事,由台湾金马奖执委会秘书长、知名导演、编剧李佑宁为爱侣量身定制爱情微电影。参加首届甜蜜季的黄先生表示,参加宝岛蜜月游,除了能到台湾知名景点游玩,更重要的是“大家互相见证彼此的爱情,既浪漫又难忘”。

再次,它由两岸权威媒体整合传媒资源,进行强势深度合作,在宣传造势上占尽天时地利,在两岸引起很大的反响。特别是第三届,厦门日报社专门组织进岛举行新闻发布会,到台南、台北、花莲等多地进行巡回宣传推广。今年4月20日,在台北举办的说明会盛况空前,数十家台湾当地和大陆驻台媒体热情参与,把现场挤得满满当当。次日全岛媒体竞相重点报道这一盛事,足见甜蜜季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甜蜜季启动以来,厦门日报社充分调动旗下的厦门日报、厦门晚报、海西晨报、海峡生活报、厦门网等媒体,全力以赴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台湾中时集团也举集团之力,发动旗下的报社、电视台展开强势宣传和招商。全媒体的强阵容宣传,引起两岸读者、受众的广泛关注。更重要是,甜蜜季本身的创意新颖,内容丰富,其在两岸交流中独特价值备受推崇,许多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新浪网、福建日报、厦门卫视等媒体闻讯都予以专题或新闻报道。尤其是到台湾活动时,大陆驻台的所有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等几乎全部出动;台湾方面,“中央社”、雅虎奇摩、今日新闻网、联合新闻网、中天电视等台湾的各大媒体更是给予高度关注,中国时报、中天电视台、旺报等媒体还对活动作了大篇幅的连续报道。

第四,它走市场化道路,引来源头活水,保证可持续运作。两岸很多交流活动,由于没有走市场化道路,缺乏后劲,最后不了了之。厦门日报社与台湾中时集团、台开集团的合作,强强联手,不仅仅在媒体上深度合作,还整合各自的市场,从市场中汲取资金和人气。比如,活动通过策划两岸婚庆品牌评选、婚庆博览会,挖掘评选出一批两岸婚庆行业的优秀品牌和婚庆行业,本身就是一场品牌营销的活动,在推动两岸婚庆行业发展的同时,也获得了资金来源,从而保证了活动的可持续运作。

三、优势叠加,构筑幸福生活圈

汇聚两岸资源优势的两岸城市甜蜜季,已经成为两岸幸福产业的一个常态化活动。两岸的权威媒体整合传媒及所能影响的资源、创意、资金、人才、市场优势,在共同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两地民间双向交流的同时,也推动两岸婚庆业、旅游业、影视业等多个行业的合作和提升。

在举办活动之前,厦门日报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厦门每年约有2万对新人结婚,一场婚礼涉及70多个行业,举办一场婚礼少则花费数千元,多则数十万。而台湾在婚庆方面具有领先的创意思路、成熟的婚庆运作经验、丰富的婚庆用品。由于厦门和台湾具备各自的优势,举办两岸城市甜蜜季,可以形成优势互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促进两岸婚庆行业联手做大做强。

两岸城市甜蜜季组织了从相亲、购买婚庆用品到蜜月游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叠加两岸资源优势,为婚庆行业厂商、经销商等提供了跨越海峡的服务和展示平台。每届甜蜜季活动举办的婚博会,有上千商家参与,评选出一批两岸婚庆行业的优秀品牌和婚庆行业的上下游产品,创造出了极佳的产业效益。

由于前两届甜蜜季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今年举办第三届活动,厦门日报社除了继续与台湾中时集团紧密合作之外,还迎来了一位新的加盟伙伴——台湾知名企业台开集团。台开董事长邱复生说,“两岸城市甜蜜季”是海峡两岸最具人情味与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活动。“以前只要提到两岸的事,都要通过谈判来协调,惟独两岸有情人的甜蜜感情不必谈判,希望两岸有情人终成眷属。让大陆新人到台湾进行蜜月旅行,也让台湾好山好水通过活动平台呈现出来。对于这种创意,我很感动。”根据设想,双方将从幸福产业出发,依托厦门日报社强大的推广能力和台开集团在金门开发的幸福产业园,联手将金厦打造成两岸最具商业价值的“婚庆产业之都”,共同构筑“金厦幸福生活圈”。

随着两岸城市甜蜜季在两岸知名度的不断提升,未来活动可拓展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当前,中央和省委正致力于加强和深化对台文化交流合作。我们希望“甜蜜季”活动的探索,能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手足亲情,带动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深化两岸民间交流的新平台。(厦门日报社 李莉琴)

厦门日报:读者节两岸元素纷呈

地处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前沿,厦门日报社努力探索对台交流的新举措。荣膺中国“2010最佳城市主题节庆”称号的厦门日报社读者节,经过多年的运作,已成为厦门这座城市的一个节庆活动,是读者嘉年华。今年,厦门日报社充分运用第十三届读者节这个平台,开展对台交流活动。

10月19日举办的厦门日报社读者节有不少台湾元素。一是台湾国民党原中常委、台湾文化大学副校长邱毅参加读者节。邱毅出席了读者节开幕式、金桔送福仪式,参观第三届台海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展,并在记者编辑与读者见面会上,与读者互动。他连赞读者节初体验很美好。他说,一个媒体跟读者之间有这样面对面直接互动,非常好,台湾还从来没有过。在观看台赛获奖摄影作品时,邱毅欣然题写“两岸同心,厦门搭桥”。二是第三届台海摄影大赛(简称台赛)的获奖作品展,回顾两岸大事件。台赛由厦门日报社牵头主办,台海杂志社承办,厦门华亿传媒集团策划执行,是两岸60多年来新闻摄影交流史上的首创,设金浪奖1个,金奖6个,优秀奖54个。自2009年8月20日首次启动以来,已在海峡两岸摄影界形成较大的影响,投稿数量年年攀升。2011年和2012年赛事举办期间,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与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分别为赛事发来题词。第三届台赛获奖作品明晰、典型地展现了2012年度台海新闻最受关注的热点,记录着海峡两岸一个个动容时刻。这些作品是从两岸新闻摄影师的8465幅参赛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读者节上,选择其中49件获奖作品展览。三是两岸题材书籍受热捧。在读者节的作家签售会处,《最闽南》受到读者热捧。《最闽南》由《台海》杂志出品,是两岸第一本以闽南深度游为主题的旅游文化类书籍。《最闽南》出版半年来热销全国,目前已经被国内80多个大型图书馆所收藏,包括中国国家档案馆、中国图书馆等。作为自驾车背包客游闽南的首选,《最闽南》与一般旅游攻略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本报旗下《台海》杂志的采编团队,实地深度探访寻幽,通过对各个乡镇方方面面的提炼,不仅介绍当地美食、住宿、交通,更重要的是还原其最本真的生活、最市井鲜活的味道以及耐人寻味的历史人文。四是两岸题材的表演和台湾美食现身读者节。厦门日报社邀请的“凤凰花”两岸鼓艺团22位小鼓手亮相读者节,他们用鼓阵《惊蛰》,“敲开”第十三届读者节的启动仪式。还有众多的台湾美食,如馅饼、糕点等,也现身读者节现场。 (厦门日报 李莉琴)

泉州晚报:创新“走转改”模式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泉州晚报社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不断创新模式,以地市党报的社会责任感,助推县域经济的提升发展。

2012年,报社与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安溪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活动。今年3月份,与永春县合作开展“永春香道 千年流香”大型品牌推广活动。今年10月21日—24日,报社又与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石狮市成功举办了“东方米兰 质量石狮”品牌推广活动。

在石狮品牌推广活动中,41家全国地市党报齐聚石狮,各媒体的社长、总编、记者、编辑组成了80多人的采风团,考察石狮“东方米兰 质量石狮”战略的建设成就,领略“东亚文化之都”泉州的城市与人文魅力。采风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中国地市党报研究会“走转改”经验交流会、石狮创意人才沙龙、东亚文化之都半小时等活动,发布了2013石狮纺织服饰行业“十佳职业经理人”和“十佳新锐设计师”(简称“双十佳”)获奖者名单,并举办了一场题为“才逢石狮”的新锐设计师作品走秀。这些活动为石狮的城市营销、品牌企业营销以及文化推广,搭起了一个合作共赢的平台。

活动结束后,《佛山日报》、《昆明日报》、《闽东日报》、《连云港日报》、《蚌埠日报》等30多家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全面解读石狮在产业链升级、人才战略、科技创新、文化保护等方面的建设成就,以及泉州作为东亚文化之都的独特魅力。(泉州晚报)

湄洲日报:倡新风“建市30周年”报上见

今年是莆田建市30周年,为落实“八项规定”,倡导俭朴、节约新风,我市不搞大型集会、晚会等活动,作为市委机关报,湄洲日报担负起营造氛围,又倡导新风的职责,既让群众感受到30年来我市追赶跨越带来的暖人变化,又体会到党委、政府“市庆”新办的喜人气象。

一、宣传预热,提前发力。作为“建市30年30件大事”评选委员会成员中的牵头单位,湄洲日报从8月份起,就开始为建市30年宣传预热,先是在要闻一版连续刊发征集评选活动公告,接着又派出记者采访候选事件推荐人及其背后的故事,在开展建市30年征集评选活动的同时,开辟《征集评选建市30年30件大事》、《喜迎莆田建市30周年》、《从身边事看30年变迁》、《美丽莆田·笔墨春秋 建市30周年征文》等栏目,派出多路记者采访发生在普通百姓身边的30年及其背后的故事,湄洲日报《天下看莆商》大型系列采访也推出大型系列报道,营造浓厚氛围,喜迎建市30周年。

二、浓墨重彩,深度制作。按照市领导有关市庆宣传工作的指示精神,湄洲日报社社长、总编辑许晨聪高度重视,精心策划、认真组织,并花气力下功夫修改审定长篇通讯和社论等重点稿件,精雕细琢、几易其稿,自觉作为、狠抓落实。在11月18日建市30年纪念日当天,浓墨重彩推出8000多字特稿《三十而立——写在莆田建市30周年之际》,文章分“三湾潮起”“凤凰纷至”“城乡共舞”“民生‘红利’”“海峡放歌”五个部分,深情回顾了莆田市建市30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取得的沉甸甸的成绩,展现了建市30年来本市实施追赶跨越发展战略取得的成就,文章配发了反映莆田这座美丽港城30年巨变的市区城北图片。当天,湄洲日报还配发社论《风华正茂梦最炽——热烈祝贺莆田建市30周年》及《新闻沙龙》联版特刊《三十年:从青涩到金色的美丽转身》,邀请普通市民做客畅谈自己亲历的莆田故事。相关文章及版面见报后,引发强烈反响,许多市民打来电话,述说自己对建市30年发展变化的感受以及对这座城市的深厚感情,祝福莆田而立之年再谱改革发展新华章。

三、持续报道,延续效应。今年建市30周年纪念日当天,虽没有大型剪彩、集会等活动,但一场“美丽莆田·走过30年”大型摄影图片展,同样让市民感受到节日气氛,湄洲日报次日刊发《诠释波澜壮阔30年的莆田故事》、《经历了太多的跋涉 听梦与火焰的回音》等稿件,报道市民在俭朴新风中感受建市30年的砥砺奋进和收获喜悦,勾起往昔回忆,畅想美好未来。当天湄洲日报还开辟《一线捷报 莆田添喜》专栏,报道仙游庄莹莹获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太极拳冠军、莆田东吴港区开通朝鲜航线等“喜事”,在纪念日之后刊发,为建市30年添喜,延续放大宣传效应。(湄洲日报 吴双双)

微博时代的新闻追踪与发酵

邵凌丰

无论如何,现在的新闻人,都必须正视微博的存在。

微博很迅速,在有智能手机这种强大移动终端的时代,事件发生的第3秒,就有可能在微博上出现第一张现场照片;微博很杂乱,各式各样的牢骚、八卦、突发,乱花迷人眼,真假无人知;微博很细碎,无论是什么信息,都只有片段、碎片,不做拼凑无以见真章;微博很广泛,网民的情绪很容易相互传染、带动,形成某种“代表绝大多数”的假象;微博很有力,网民的接力转发,可以让一件不起眼的事在一天、甚至一小时内成为新闻热点……

一条新闻,借由微博作为平台,可以迅速的传播、扩散并发酵,跟着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而紧密监控微博平台上新闻的传播流向,在驳杂、海量的信息中寻找进行新闻追踪的线索,选择最合适的新闻切入点,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是在微博作为大背景的时代中,新闻人进行新闻追踪所必须做到的。

以厦门日报“小鑫炫”系列报道为例,报道从2012年4月开始,到2013年9月正式结束。我尝试在跨越了1年多的追踪报道中进行分析,寻找在微博背景下,新闻追踪的可行之路:如何筛选信息辨别线索?如何重组信息发现线索?如何控制情绪善用线索?最后又该用何种方式结束这条新闻跨越了1年多的追踪?

【1】 筛选信息,辨别线索(

关键词:新闻事实)

————————————————

2012年4月16日 第五版 《警方进小区排查 还出动警犬搜索》

时间是2012年4月15日。

自4月12日小鑫炫失踪以来,已过去3天。警方出于侦查考虑,没有对外释放更多的信息,信息源成了最头疼的问题。

是微博,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大问题。

警方人士的微博,一直在本报记者的“严密监控”之下,所以社区民警“召开专案会”的微博一发上网络,即刻被捕捉——这是官方来源。

还有民间来源。通过海量的浏览、精准的搜索,记者锁定了几个可能与小鑫炫同住一个小区的网友,通过微博锁定了警方的侦破行动进展:拉网排查、警犬搜证。网络动态线索是否能够被采用,还需要更多的佐证——所以记者走访现场,回访当事人,确认有此事;而警方而后在微博上也对此予以了肯定的回应。

微博的海量信息里,我们筛选出了事实线索:它指向明确的时间、地点和事件,但仅仅是线索而已。如果下到基层回访现场、没有下到基层多方求证,这样的线索可能只是片面的事实,无法成为新闻事实的一部分——假假真真,核实为上。

另举一个微博“骗人”的例子。某日晚8点,微博有照片突现:吕岭路一栋楼的2楼窗户,哗哗往楼下流水,状若瀑布,蔚为壮观。若就此作文,第二天见报,必定落得终生骂名。真正的事实是:是路面一个消防栓被撞坏,水喷了两米多高,图片上看起来如瀑布一般。

市民毕竟非专业记者,作为一个路过或道听途说的记录者,他可能只拍摄感兴趣的那部分作为照片上传,不够全面准确;他可能看到地上有血,就认为有人因车祸而死,而不会去深究那摊血是人血、猪血,或干脆只是西红柿酱。

以片面的事实,下全面的判断?这无异于是以管窥豹、断章取义。任何一个片面的事实,对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性而言,就是假信息。记者在面对这些信息时,首先要先到达现场处,以专业态度和角度了解事实的全貌;其次更要以专业的逻辑判断,对微博上的信息进行分析、质疑——如上一个瀑布案例,记者看照片时就已质疑:流水哗啦啦量太大,房间里何来这么多水?

微博信息是一把土,记者是一个筛子,揣着怀疑的记者是一个更精密的筛子——带着怀疑上路,去到最接近现场的地方,才能最接近事实本身,才能淘到事实的黄金。

【2】 重组信息,发现线索

(关键词:信息重组、舆论导向)

————————————————

2012年4月18日 第十三版 《两天六起“拐骗案”? 本报记者一一甄别》

时间是2012年4月17日。

小鑫炫已经失踪5天,尽管警方的专案组正在进行“大规模走访调查”,但依旧音讯全无。对事件本身反应最为灵敏的微博,也在此时出现了全新的变化。

纵观微博内容,除了事实层面,很多人写微博是心中所想的直接抒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是网民心理变化的“晴雨表”,当然,这需要对一批微博内容进行系统的分门别类、重组分析才能得出是“晴天”,还是“雨天”。

很显然,人们在经历了过最初期的同情,接下来的热心之后,一种恐慌心理正在慢慢滋生:这个孩子没找到,他是被拐了?还是被杀了?还是走丢了?在尚没有确切答案的前提下,他们开始将这种担忧投射到自己身上。

于是,微博上各种传言出现了,每一条看起来都言之凿凿。

“实验小学两个学生被拐”、“高崎有学生失踪”、“海沧有学生被冒充父亲同事的人拐走”、 “一个刚过完3岁生日的小孩丢失”……每一条看起来都很孤立,散落在微博的各个角落,但每条微博却都有不小的转发和评论数量。当时甚至有这样的场景发生的电梯里——甲:“你知道实验小学有两个孩子差点被拐吗?”乙:“不知道啊,不过倒是听说高崎那边有个孩子失踪了。”甲:“最近真乱,到处在丢孩子。”……

这些与孩子有关的微博信息,由于小鑫炫的失踪而产生,并不断在聚合,正在产生一种群体的恐慌效应——有家长甚至提出说,这几天干脆小孩还是别去上学了,更安全。

记者自然不能坐等这种自发性的碎片信息聚合,而是需要主动地进行搜索、整合与分析。我们的统计分析结果是:微博上流传着6个不同版本的孩子丢失事件,有的只一句话,有的有确切的时间地点。

信息重组的含义,不只是对信息做这样简单的整合。信息重组的最终目的,是要解答读者心底最深层的疑惑。以上文的电梯对话为例,事实上,甲乙双方对话中的最深层疑惑是:这些事儿都是听来的,到底是真是假?

在其他媒体跟进事件本身进展的时候,本报记者敏锐地抓住了微博中这些看似零碎的线索,将其整合起来还原出市民的恐慌心理,并试图打破这种没来由的恐慌——我们选择了与警方合作:通过110指挥中心、属地派出所的报警记录,对6个版本的丢失事件进行一一核实,结果证明:子虚乌有!

应该说,这是传统媒体面对微博时,记者通过专业的操作手法,紧紧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一次胜利:使用自身专业的线索分析能力,做整合工作;运用与官方部门的良好关系,做核实工作;利用自身的权威和影响力,做传播工作——使微博中开始接近失控的信息传播和市民心理,又重回正常的轨道,平复民心的同时,也维持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3】 控制情绪,善用线索

(关键词:冷静思考)

————————————————

2012年4月22日 第三版 《如果能够换回他的生命 我们情愿一切新闻归零》

2012年4月21日,事发9天后。

坏消息传来,小鑫炫已不在人世,尸体找到。尽管凶手找到了,尽管关注此事的人们曾经在漫长的等待中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但无论是凶手被抓、还是心理准备,都不足以消解悲伤,毕竟照片上的天真笑容与不在人世的事实,让人难以接受。

在“@厦门警方在线”发布消息后,微博霎时被泪水和烛光充满——浓重的哀伤、低声的安慰、含泪的祝福。本报“@厦门日报968820”微博,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图文,悼念这个可爱的小男孩。

该抒发的情绪,微博都做了,传统媒体还应该做些什么?

我们选择了冷静思考。事实上,在微博上的很多信息渠道中,凶手是“小鑫炫同学妈妈的男友”一直被提及,尽管很多人没有明说,但在阅读微博的过程中,本报记者很敏感地察觉到了很多人的隐忧:为了孩子,我是不是不能交朋友了?现在的邻居是不是要绝交?

这种隐忧被埋藏在铺天盖地的悼念之中,但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不应该完全被情绪绑架,该做的微博已经做了,我们应该冷静思考一下,该如何消解很多人的这种隐忧?所以这就有了那篇记者手记《警惕“微笑”的坏人》,后来被很多读者表扬的文章——冷静思考的同时,带有人文关怀,传播效果显然不错。

事实上,小鑫炫的案例并非个例。微博作为一个传播速度极快、操作方式极简的信息工具,它的阅读速度必然极快,在快速阅读中思考时间被大大压缩,而使阅读者情绪的调动成为较为容易的事,情绪“被绑架”也就不足为奇——所以微博上情绪线索的发生与传染,往往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形成铺天盖地的趋势。

记者就不能在这种情绪线索前,被轻易绑架。在暴怒的情绪前,要选择先平复再思考;在惊奇的情绪前,要先平复再叙述……不被情绪所绑架,以冷静的态度做理性的思考,是一名记者面对微博的海量信息侵袭时,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4】 温度叙述,完结线索

(关键词:叙述的温度 报道的收尾)

————————————————

2013年9月5日 第五版 《杀害小鑫炫主犯终审被判死刑立即执行》

2013年9月5日,事发1年多之后。

小鑫炫的妈妈,和很多还在继续关注这件事的读者,一起等到了最终的判决结果。

经历了一年多的追踪——从事发到破案,从庭审现场到终审宣判,从事发现场到小鑫炫家中,包括多名记者深度介入采访写作,形成了包括消息、特写、通讯在内多种体裁的系列报道。

这最后一篇稿件,该如何作结?

应该说,在系列报道中,记者也一直秉持着“如果可以换回他的生命,我们情愿一切新闻归零”的人文关怀理念,在报道事件本身的同时,又跳出事件本身,关注小鑫炫的父母,关注小鑫炫的小伙伴,关注事件本身的信息扩散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以事实为准绳,用人文关怀的视角和笔触,用有温度的叙述得到了众读者的共鸣,也成为了同城媒体同题写作系列报道中的优秀之作。

若以系列的视角来审视,这篇报道可看做是这系列报道的最终章——除了冷冰冰的判决结果,还应该保持一如既往“叙述有温度”的风格,所以我们选择了用有温度、有感情的笔触,在判决结果的基础上,写出了小鑫炫妈妈的哀思、苦痛与心愿,写出了应有的人文关怀,为系列报道划上了一个相对较好的终章。 (作者单位:厦门日报)

谈策划在县级台电视报道中的核心意义

——以晋江电视台为例

王建新 杨兵

晋江电视台,作为县级台,其传播平台有限。在网台分离后背景下,面对全媒体的时代竞争,针对所覆盖区域的有效群体,通过努力,在新闻宣传报道、节目创优工作中注入策划实践,从生活中发现“身边人感动事”, 做足本地新闻,让新闻更加贴近受众,覆盖区域收视率不断提高。

一、策划在电视报道中的核心意义

策划是一门现代科学,被引进电视新闻界后,促进电视新闻报道的工作方法,更加符合其媒介传播形态。因为策划必须以遵循电视新闻报道客观规律为前提,必须以事实为基础,必须以创意为核心,通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充分地分析研究,设定可能实现的目标和效果,谋划制定相关报道策略,规划、设计报道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以使报道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策划会让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方法更加科学,会让电视新闻产生更大更好的传播效果。因此,策划在电视报道中的具有核心意义。

对于主题宣传报道而言,策划的意义在于其过程是透过表象看清本质、把握规律的过程,以保证宣传报道的主题不偏离正确方向并得以强化;通过策划对新闻事实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不断挖掘寓于新闻事实中的新闻价值,发掘出来的越多,提供给受众的越多,受众得到满足的程度越大;而策划又是创新采访报道方法和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重要抓手,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

晋江电视台虽然还没有专门的策划部门,但凝聚在本台的团队,却始终坚信策划的重要性,因为他们深知越是成功的媒体,越会重视策划。

二、策划在电视报道中的方法

策划的方法很多,在具体实践中,晋江电视台主要抓了新闻报道的策划、主题宣传的策划和社会活动的策划。

(一)新闻报道的策划

作为地方台,坚持的是新闻立台,这就决定着抓策划必须从新闻报道入手。我们的策划工作,从本地人、本地事切入,始终贯穿在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的采访报道之中。

1、时政新闻报道策划,侧重内容延伸。

时政新闻栏目《晋江新闻》,在及时报道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新闻事件与主要领导重大活动的同时,如何延伸其新闻价值链条,是策划工作必须重视的。

每月5日、15日、25日,组织核心骨干人员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展开策划讨论,形成定期策划会制度,领导亲自点题,参与指导重要报道策划,责编、制片人找准合适新闻角度,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扩大宣传效果。

时政栏目,担负着大量的领导活动的报道任务,一些新闻价值高的线索,即使被时政记者发现也难以沉下去深度开发。这就需要策划与民生等其它新闻栏目有机地联动互动,安排非时政新闻栏目的记者及时跟进,深入采访,延伸报道,拓展新闻价值的广度,挖掘新闻价值的深度。

延伸报道深度,透过现象挖掘本质,从时政新闻多为消息形态的报道,延伸为新闻小专题、新闻评论、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新闻组合等形式的深度报道,甚至在栏目节目编排上,策划以同一主题,内容相关、相近的新闻和报道集中整合在一起,以块状矩阵的形式播出,传播效果大增。

例如在领导现场调研、现场办公、项目督查等方面的活动报道中,我们除了报道领导行踪和要求,传递领导的意图之外,还侧重对工作背景、项目意义、最新进展等群众关心的新闻点展开策划,突出新闻特性地进一步跟进采访、延伸报道,扩充信息内涵。

2、民生新闻报道策划,侧重为民解忧。

舆论监督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采访、报道极具敏感性、复杂性,就像一把双刃剑,运用的好对针砭时弊、鞭笞假丑恶、弘扬真善美十分得力,运用的不好不仅会伤害记者自己、媒体自己,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不可小觑。因而,新闻舆论监督的策划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闻天天报》是全省县级电视台中第一个民生新闻栏目。24小时有奖新闻热线电话,是方便群众反映诉求的“绿色通道”;依托“市长专线”,倾听群众诉求,以及问题解答、解决的情况;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判断、筛选、调查,然后在《新闻天天报》栏目中曝光,对有关部门和单位跟进解答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跟踪报道;对不宜公开报道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内参呈阅件报市委、市政府。

曾经有市民拨打“热线678”反映殡葬收费贵,老百姓“死不起”问题。《新闻天天报》栏目记者通过跟随丧属深入到殡仪馆暗访,对乱收费现象大量取证,策划了连续报道《负担不起的“天堂门票”》。通过采访丧属、承包商、民政局、文明办、民俗专家、市民、网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深入街头巷尾开展社会问券调查,开通微博展开讨论,并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对策建议,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连续报道《负担不起的“天堂门票”》获得泉州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福建新闻奖三等奖。

有一次,100多名农民工拨通了“热线678”,反映晋江市陈埭镇凌步鞋业公司老板一夜之间突然消失,拖欠他们工资30多万元。在第一时间进行策划部署,安排骨干记者第一时间与陈埭镇政府、法庭、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取得联系,由于各方反应迅速及时,100多名农民工如愿以偿地得到了30多万元血汗钱。新闻报道《百名工人30万欠薪当日讨回》,获得福建省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

晋江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开播后,已受理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反映诉求近5万件次,联系责任单位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7千多件。《新闻天天报》还被评为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优秀栏目一等奖。

(二)主题宣传的策划

主题宣传报道,是围绕党委和政府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开展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宣传报道。

主题宣传报道的策划过程,是强化编辑记者有甄别发现重大题材的意识,确定重大选题,设定效果目标,谋划采访、拍摄、撰稿、制作、修改、播出的时间、方法、步奏、形态,确保报道出深度和力度进而突出主题,制作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从而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好地引导受众。诚然,从民生视角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要求,密切联系重大选题、重大题材,将策划的视点下移,用普通百姓的眼光看问题,会让主题宣传报道的思想内容深入民心。

1、策划重视“三抓”

策划的抓手在哪里?晋江电视台的做法是:抓主题提炼,落实在标题上;抓独家角度,落实在采编中;抓民生需求,落实在百姓关注点。

基于这点认识,先后策划实施了“晋江辉煌20年”、“民企二次创业”、打造智造名城、“第二届围头返亲节”、“两岸中秋晋江合唱音乐会”、“中小企业转型突围”、“寻找热心公益老人”、“最炫骑行风” 、聚焦金改区等多个重大主题报道活动。

“晋江辉煌20年”系列报道,是晋江电视台配合市委、市政府的重大中心工作,开设的宣传晋江20年来发展变化成就的主题宣传报道专栏。主题宣传报道多以时政新闻栏目为主,对于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也及时跟进,配合中心工作,及时策划,形成集中效应,提升宣传效果。从晋江市民出境的角度出发,由出境探亲到出境商务,由境外旅游度假到境外求学,出境由罕见到常见,来反映见证晋江普通民众20年来的生活变化,从一个侧面折射晋江市20年天翻地覆的发展变化。然而,在新闻报道标题提炼的策划过程中,由于曾经定位在《晋江每4人就有1人拥有护照》上,感觉拥有护照者与出境者并不能等同,新闻价值也会有折扣,因此经过再策划的调整,更能准确表达新闻思想的标题最终提炼确定为《晋江每10人就有7人出过境》。

这篇电视新闻报道在策划过程中,在对提炼标题时所出现偏差的矫正,一下子就解决了记者在采访、拍摄、写作等各环节的困惑,使策划之初切入角度的独家性得以坚持,进而决定了新闻报道的独家,决定了新闻价值的高含金量,最终收到了主题报道更加突出的效果,纷纷被地市级以上电视台和众多视频网站转播。

晋江金井人谢清源历经艰辛,多年执着努力,查找族谱,远赴台湾岛,找到了失散百年的台湾亲人,这个反映两岸百年寻亲故事的新闻专题,经过我们精心策划和连续跟踪采访报道,备受社会关注,引起央视重视,今年中秋节的晚上,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和《东方时空》栏目,以《四代人的寻找》为题播出,产生较大反响。

“最炫骑行风”系列报道,不仅配合了2013中国(晋江)自行车公开赛的宣传,更是在反映了市民少开车、爱骑行、追求环保健身的新时尚、新潮流,还让市民在骑行运动中感受城市的变化,甚至由此衍生繁荣了自行车行业商机。

2、策划重视整合

县级电视台本身资源有限,栏目的资源更是捉襟见肘。而主题宣传报道,又多是比较大的新闻宣传战役,以往以栏目为单位的单兵作战,效果可想而知。然而,以整合内部资源、强有力组织实施为主要内容,展开主题宣传报道战役的策划,却有效地克服了现实问题,1+1>2 地扩大了传播的社会效果。为合理推进资源整合,优化栏目设置,进一步提升节目品质。撤办《体育晋江》栏目,把体育新闻报道整合进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天天报》日常报道中,有效整合频道资源,提高传播实效;开办大型少儿综艺栏目《彩虹桥》,制作播出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少儿节目,进而丰富频道节目内容和形式,提高对青少年这一重要收视群体的吸引力;改版《生活资讯》、《房产报道》栏目,整合成全新栏目《乐活在晋江》、《侨乡房地产》。改版后的电视栏目,更关注民生热点和生活服务资讯,从而使节目内容更加鲜活,更具本土特色,更贴近民生,使我们的观众视野更开阔,节目内容可看性更强。

第二届海峡两岸(围头)返亲节活动,选择在2012年8月23日的“七夕节“举办,是两岸交流的一项富有创意的活动。《福建日报》通讯《七夕过后是中秋》以海峡两岸(围头)返亲节为题材,获得了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而七月初七与围头、金门炮战开战的8月23日很巧合地是同一个日子。于是,我们从上到下围绕“题材先行”、“标题关键”、“整合资源”展开策划与实施。《晋江新闻》、《新闻天天报》、《晚间在线》、《咱厝咱人》4个栏目的10多名记者既分工又合作,采访制作出了现场报道《姻缘缔结商缘,围头与台湾、金门两社区一协会签订合作协议》、新闻特写《交流越来越多,行李越来越少》等12篇作品,而《围头返亲节:两岸结亲,越走越亲》的标题,则与《七夕过后是中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社会活动的策划

对于组织开展活动而言,策划更能够找到施展空间。而富有创意的策划,也会让活动更有新意,拓展电视媒体魅力。

人居文化节活动,其他城市已经举办多次。仅泉州市就已经举办了四届。在泉州环湾向湾的城市发展框架下,晋江电视台办人居文化节立足于城市组团片区建设,城市更新规模空前,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围绕“幸福晋江”、“生态城市”展开策划。在策划中,定准主题:倡导幸福人居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发展。内容重点策划:房地产楼盘展览、品牌汽车展览、家装建材展览等;提升展会规格,邀请厦门、泉州两地楼盘参展;适当延伸人居外延,设立金融服务展区、购房置业咨询区、装修咨询区等;注重吸引市民参与联动、互动,开设网络平台组织“老百姓最喜爱楼盘”评选;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城市建设规划高峰论坛”,共同探讨晋江城市的规划建设、未来发展。这一策划得到业界的肯定,晋江市政府领衔主办,人居节顺利举行。”2013′第二届人居文化节,以“乐活在晋江,相约中国梦”为主题,集房产名盘、汽车金融、家装建材的展览、销售、服务为一体,以倡导生态环保为生活理念,11月8日再度与晋江市民见面。 晋江电视台侨乡频道与晋江人民广播电台FM91.4侨乡之声现场直播,“家装建材万人砍价会”、“家电产品秒杀”、“美丽乡村大汇展”、台湾歌手袁小迪见面会和“观展博汽车”等系列活动,人气更旺,规模更大,品位更高,赢得商家和消费者的推崇,正在成为晋江新的品牌活动。

晋江电视台联手万达城市广场,策划了“晋江市第二届万达杯闽南童谣大赛”活动。每周在万达城市广场进行两场海选活动,仅海选活动,就帮助企业消除了不少由经济大环境不好、网店交易红火而带来的冷清,顾客越来越多,人气越来越旺。

同时,还举办闽南语节目主持人大赛,来自厦、漳、泉的60多名选手报名参加,经决赛,共有6名选手获奖。在活动中,选拔优秀闽南语节目主持人,弘扬闽南文化,扩大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现在,晋江电视台正举办“紫湖国际”杯晋江市第三届电视舞蹈大赛,“宝龙城市广场杯”小主持人电视选拔赛等活动。以品牌活动带动收视率,赢得市场空间,取得经济效益。

三、策划在电视报道中的作用与效果

注重策划工作,给晋江电视台带来的发展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为栏目节目创优提供了坚实支撑。

(一)栏目节目质量提升

1、喉舌功能更加凸显

晋江电视台围绕中心,融入大局,运用动态消息、深度报道、新闻综述、短评等形式,精心策划推出的主题报道,宣传造势。如关注晋江民营企业“二次创业”,开辟“坚定信心 二次创业”专栏,推出“企业访谈”、“政策追踪”系列报道,深入解读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聚焦企业在技术创新、资本运作、代工生产、回归工程等方面的做法、成效和经验。

开设“增强忧患意识 推动长远发展”专栏,围绕晋江如何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如何高起点、高规格规划,高标准、高水平建设,如何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切实提高民生保障水平等大重点问题,跟踪报道学习讨论、调查研究情况,以及如何落实市委市政府既定部署,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具体实践、经验成效。组织赴广东的深圳、顺德、增城等地进行采访,报道异地创意产业,工业设计,社会管理创新,城市生态慢道建设等领域的成效和经验,并策划推出《珠三角发展经验系列报道》,以他山之石启发晋江发展思路。

推出“四下基层”专栏,安排精干力量,精心策划组织,把握关键节点,跟踪活动进展,大力宣传报道领导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群众,听民声,解民忧,推动“四帮四扶”、“春风计划”、“为民办实事”、“美丽乡村建设”等民生工程;深入企业、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宣传落实政策、研究对策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创新转型;持续深化“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活动,主动靠前,为项目建设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不断完善发展软环境;全面推进一线工作法,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的具体行动、工作成效、先进典型。

2、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策划“《市长专线》与《新闻天天报》在联动”版块,联动解决民众在生活遇到的现实困难,使质疑性、批评性的报道成为公共话语平台,进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在策划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上,通过设置“厝边烦心事 热线来帮忙”等互动版块,在侨乡频道网站开展观众竞答竞猜、问卷调查等活动,提高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参与度和关注度。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全新策划打造公益性栏目《感动晋江》,传递社会正能量。该栏目策划坚持以平实的视角,通过讲述日常生活中发生在晋江普通百姓特别是新晋江人身边的感人故事,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社会标杆。在“第四届十佳美丽晋江人”评选活动中,就有5个典型人物出自该栏目;还有5个典型人物入选“中国好人榜”; 《家有孝媳:王惠莲》、《超越血缘的母爱:罗永秀》、《寻根热心人:谢清源》等6个独家报道成为中央电视台、泉州晚报等媒体报道线索。

3、让新闻更加贴近受众

晋江电视台传播平台有限。针对所覆盖区域的有效群体,通过新闻宣传、节目创优工作中的策划,做足本地新闻,从生活中发现“身边人感动事”, 这些人这些事都能吸引他周围人来看电视。这样就能让新闻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因而覆盖区域收视率就会不断提高。

(二)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栏目节目质量的提升,是体现从业人员素质提升的一个方面。而不断地对自身业务工作实践进行总结,并上升到业务理论的层面来认识与提高,则是人员素质提升重要体现。

晋江电视台先后邀请了省上专家、教授从新闻写作、摄像技巧、主持人出境、新闻策划等作业务培训专题讲座。重视理论研究和实战能力,选派多名记者、制片人外出培训跟班,举办摄像比赛,开展广电业务论文征文竞赛,鼓励撰写业务论文。采编人员共完成50多篇论文作品,有12篇论文内部获奖,并结集交流。其中《地方台不同新闻栏目采用同一稿源的差异化播出探析——以晋江电视台为例》获省广电论文三等奖;《浅议地方台防范“爱心报道”负面效应》等3篇论文在《东南传播》等省级以上新闻学术刊物上发表;《公益节目<感动晋江>的品牌探索》,发表在国家新闻出版与广电总局主管、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中文核心期刊《传媒》(2013年第9期)上。

(三)节目创优效果提升

坚持把创优作为提高新闻报道质量,扩大电视影响力的的重要途径。出台了《晋江市电视优秀节目奖励办法》,规范了创优评奖工作,强化了创优评奖工作的流程和激励机制,重奖中国新闻奖、福建新闻奖获奖作品。通过召开新闻创优工作推进会,着力抓紧抓早、注重选题策划,增强集体研判,改进季度评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营造注重业务、争创精品的良好氛围,推动栏目节目创优,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

在2011年泉州广播电视新闻奖评选中,选送的10 件作品共有7件获奖,其中,系列专题片《水问晋江》1件作品获一等奖,《福建省首单企业集合票据在晋江成功发行》、《农超对接还有不少“缝隙”》2件作品获二等奖,还有4件作品获三等奖。长消息《福建省首单企业集合票据在晋江成功发行》获全国县级台一等奖。在2012年泉州广播电视新闻评奖中,选送11件作品参评,获奖10件,为历史最多,其中一等奖1件《“异地高考”圆外省籍农民工子女大学梦》、二等奖5件《晋江摘得全国县级首个“中国爱心城市”》、《晋江名企90%返工率的背后》、《晋江中小企业突围》、《温暖玛多》、《情源晋江》,还有三等奖4件。《“异地高考”圆外省籍农民工子女大学梦》还获得省电视新闻奖三等奖。

在新闻作品保持一定竞争力的情况下,非新闻类作品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电视播音主持作品获泉州播音主持作品奖,为历史最多,并有4件获省播音主持作品二、三等奖。综艺栏目《欢乐侨乡》获得省电视艺术奖一等奖,《节庆包装集锦》获得省电视艺术奖二等奖,《我的名字叫晋江》获得省广播电视文艺奖三等奖。公益广告《远离雾霾 我在行动》获得泉州电视文艺奖一等奖。《晋江新闻》栏目入选为全省“县级台十佳电视新闻栏目”。

做为县级台,由于传播平台比较小,技术力量比较弱,人员专业性比较差,新闻线索比较少等。在有线电视网络整合之分离后,失去“以网养台”优势,县级电视台整体竞争力有所下降。只有紧紧运用策划的杠杆,让策划在电视报道中发挥核心意义,提高电视新闻宣传水平,提升收视率,吸引观众眼球,才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做大做强地方电视频道。(作者单位:晋江电视台)

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挂牌督办7起假记者重点案件

严厉打击假冒记者身份敲诈勒索行为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11月26日从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获悉,该办近期发出通知,对湖南岳阳“5·02”假记者诈骗案等7起重点案件挂牌督办,严厉打击假冒记者身份诈骗、敲诈勒索等行为,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通知要求,有关省(区、市)“扫黄打非”办公室加强对案件查办工作的协调指导,积极协调公安机关成立专案组,新闻出版、文化市场行政执法等部门参与配合,各方形成合力,全力开展查办,依法快捕、快诉、快审、快判。在通知中,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通报了7起重点案件的基本案情。

●湖南岳阳“5·02”假记者诈骗案

5月2日,湖南省岳阳市屈原区公安局刑侦大队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一名叫唐某某的男子,自称《岳阳晚报》记者,以能将户口迁移至岳阳市屈原管理区为由诈骗现金2.78万元。经立案侦查,该男子现年50岁,曾于2007年任《岳阳晚报》特约通讯员,从2009年开始,自称《岳阳晚报》记者,以帮人转户口、办理劳保统筹、低保等名义,先后在岳阳市屈原区、汨罗市等地诈骗30余起。受骗者多是从外地迁至屈原区的老年人,涉案金额达50余万元。目前,案件已进入法院审理阶段。

●山西临汾“8·08”假记者敲诈勒索案

8月8日,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警方接到群众举报,反映有人自称记者到该县南辛乡一企业拍照后以曝光为要挟,实施敲诈。经立案查明,以王某某为首的5人犯罪团伙,多次假冒新闻工作者身份非法采访,随后以举报或在民生法制网上发布相威胁,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目前,公安部门已查实与该团伙相关案件5起,抓获涉案嫌疑人5名,扣押假记者工作证、假采访证25张。目前,案件正由检察院审理起诉。

●山西忻州“8·28”假记者敲诈勒索案

8月,山西省忻州市文化市场行政综合执法大队接到举报,反映一自称“聚焦中国法制网”记者的人以学校乱收费为由,向忻州市某中学敲诈10万元,称如果不付钱就将稿件发布到网上。后经电话协商,金额降到7万元。8月28日,假记者敲诈得手时被公安机关现场抓获,当场缴获其敲诈的现金7万元和手机、相机、摄像机等作案工具。随后公安干警又将另外两名团伙成员抓获。经查,该3人团伙以孙某某个人开设的“聚焦中国法制网”为幌子实施敲诈。目前,案件正移交检察院审理起诉。

●江西鄱阳“8·23”假记者敲诈勒索案

8月23日,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扫黄打非”办公室根据群众举报线索,协调公安部门查获谢某敲诈勒索案。经查,2011年以来,谢某以“中国与海外画报社”记者身份,在鄱阳县从事非法采编、发行非法杂志《中国与海外》活动。采取拉广告和媒体曝光等方式收取现金2.8万余元,并向鄱阳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行《中国与海外》杂志180本。目前,案件正由公安机关深入侦办。

●江苏徐州“8·19”系列假记者敲诈勒索案

8月19日,江苏省徐州市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假记者自建网站敲诈勒索系列案件,打掉以仲某、樊某某、鞠某等人为首的4个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16名,破获涉及江苏、安徽、山东等7省27个市县的网络敲诈勒索案件120余起,涉案金额达300余万元,私自设立的“今日焦点网”等11个网站被依法查处。经初步查明,这4个犯罪团伙均是利用自建或租用的网站,假冒记者身份,先在网站发贴或将拟发的贴文传真给被敲诈对象,以要求核稿为名向政府、企业和个人敲诈勒索。目前,案件正由检察机关审理起诉。

●陕西咸阳“8·13”新闻敲诈勒索案

8月13日,王某某(咸阳电视台退休职工)、应某某(自称《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采编人员)、韩某某(自称《西安城市经济导报》记者)3人以新闻采访报道为名,向咸阳市彬县某单位索要版面费。接到报案后,彬县公安局以涉嫌敲诈勒索立案侦查,于8月16日~19日先后将3人抓获归案。经查,3人均没有新闻采访资质,为假记者,仅2012年以来就在咸阳市、兴平市等地敲诈勒索20余起,非法获利40余万元。目前,案件正由公安部门侦办。

●陕西渭南“8·15”网络新闻敲诈勒索案

8月15日,根据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文化局执法大队发现的线索,该市公安机关立案查处了以钟某某为首的网络新闻敲诈勒索团伙,抓获涉案嫌疑人7名。经查,钟某某原为中国公民网陕西频道总裁,先后发展70余名假记者,并以每证3600元的价格向他们出售假新闻记者证。2011年,中国公民网因属非法网站被取缔后,钟某某随即注册了华夏民生网,任命张某某为华夏民生网陕西频道总裁,授权其聘用社会闲散人员为该网站“记者”,并向20余人印发“新闻调查证”,指使上述人员在渭南、西安等地从事敲诈勒索活动。仅2012年7月~2013年8月期间,该团伙冒充记者通过寻找负面新闻,以媒体曝光敲诈基层单位、企业20余次,涉案金额5万余元。目前,案件正由公安部门深入侦办。(作者为赖名芳,摘自11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2版)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