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2月9日上午,央视新闻曝光东莞多个娱乐场所存在卖淫嫖娼等违法行为,一些被称作"城市名片"的四星级、五星级酒店中也存在明目张胆的招嫖卖淫活动。报道一出,舆情高涨,东莞成为全民热议话题。 网民热议央视暗访 主流媒体跟进发声 据央视报道,东莞市从2月9日下午开始出动6525名警力对全市所有桑拿、沐足以及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另据广东省公安厅消息,2月9日涉黄娱乐场所清查中,共检查各类娱乐场所1948间,有问题场所39间,带回162人审查。对拨打110举报后无人出警情况,当天负责接处警的派出所领导和民警共8人被停止执行职务。 "央视"、"东莞"成为热门话题,意料之中。北京查处"天上人间"夜总会时,收获舆论广泛支持;央视暗访东莞娱乐场所却引发部分舆论反弹,"东莞挺住"成为热门话题,实属意料之外。 @中青报曹林分析央视暗访引发网络吐槽时认为,"这是社会对抗与分裂的反映。央视义正辞严的扫黄镜头被当成体制的象征,蹲地抱头掩面的失足少女被想像成了被压迫被欺凌的底层。这种对抗的隐喻,决定了央视扫黄舆情的基本面。加上舆论对央视符号的习惯性不满,还有官场性乱象的传闻引发的民怨,借此一并爆发"。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张志安总结央视报道时认为,"情色业要监督,选题没问题,但报道本身不够专业:情节展现过细,小姐露脸不该,因公嫖娼未坐实"。 @民警孙俊智则质问支持"东莞挺住"的人:色情业官商勾结,你支持吗?小姐初入行被蛇头诱骗、强迫,你支持吗?嫖娼很多是公款、权钱交易,你支持吗? 政府整治卖淫嫖娼问题,本是依法行事;央视曝光东莞,也是媒体监督的责任和义务。网友@CloverCLY认为,"东莞早就该扫黄了,为何非要等到央视报道?" 人民日报在10号跟进发声,在题为《城市发展应向畸形繁荣说"不"》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城市发展走到今天,是到了彻底反思和走出这种误区的时候了。亵渎了公序良俗,背弃了以人为本,踩踏了法律红线,这样的所谓"繁荣"和"活力",只不过是瘾君子式的饮鸩止渴。 现代快报《四问东莞"运动式扫黄"》中的提问更具代表性:一问,如果不是央视播出暗访报道,当地会像现在这样"雷霆"出击吗?二问,难道当地政府毫不知情,直到被外人揭露后,才恍然大悟?三问:东莞扫黄是在作秀应付,还是例行公事、糊弄公众?四问:最大的保护伞在哪里? 重点打击卖淫嫖娼活动幕后"保护伞" 观察这次央视暗访报道,许多网民注意到,东莞这些色情场所经营者竟根本不在乎警察。在东莞市中堂镇和黄江镇两个酒店,央视记者两次打110举报,然而报警之后,没有一辆警车来到酒店,没有一名警察过来调查。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微评:纵容默许的"涉黄"行为背后,究竟交织着怎样的利益纠葛"?打掉卖淫嫖娼活动幕后"保护伞",阳光之下,岂容法外"色情特区"! 网友@兔主席问道,"东莞的性产业存在了多少年了?十几年了吧。名声在外,全国都知道。地方政府对具体情况了如指掌,只是常年对其纵容、鼓励。为什么央视要在这个时候曝光呢?"网友@胡杨凡人认为:"东莞的问题说白了还是政府问题!色情服务业能够盛行,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是政府作为与不作为的问题。"网友@上海老陆指出:"东莞黄毒泛滥成灾,也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地政府、公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只是简单的不作为。不彻底铲除保护伞,这阵风一过肯定还会死灰复燃。"重点打击幕后"保护伞"成为许多网民主要诉求。 新京报《东莞"扫黄"重点不在"小姐"》评论认为,"把眼光过多聚焦于'小姐'本身,只能满足一些低级的猎奇心理,却掩盖了色情业深处的权钱交易、暴力犯罪等真问题"。"'小姐'是处于产业链末端的环节,某种程度也是受害者。把'小姐'推进聚光灯中,而让'保护伞'们继续隐身在黑暗之中。这种'扫黄'的老套路也正是公众不满的重要原因"。 关注东莞"性产业"源起 网民讨论东莞"性产业"的源起,有经济发展说,酒店催生说,不一而足。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发博认为,"东莞性产业起源是和改革开放后第一波城镇化质量不高有关,当时东莞以加工贸易起步,劳动密集型带动城镇化,但低水平的城镇化中人口迁徙无住房,无夫妻同行,无公共服务配套,在本性刺激下一定会诞生出较大性市场"。 在网民高度关注东莞"性产业"的时候,@广东发布则试图让网民看到东莞另一面:因为勤奋,这里制造着全世界1/5的数码产品;因为包容,这里吸引千万人在此生活;因为原则,这里没有灰霾……微博配图中说道,技术人员的"莞式服务"是每次作业达到0.01CM的精确;快递员的"莞式服务"是每天收发货物达到50次的数量;出租司机的"莞式服务"是每天跨镇街运输达到700KM的路程…… 东莞一直被网民戏称为"性都"、"血汗工厂"、"东方斯巴达",欲为自身正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当务之急,无疑是重点打击卖淫嫖娼活动幕后"保护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