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经营堂 > 正文

新媒体驱动下的报业“内容资源”挖掘策略

2014-01-29 15:01:45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吴志远  
视频加载中...

第十式:异业合作——微博上的报纸

对于急于转型的报纸而言,并非所有的渠道和平台,都能够由自己掌握。有些渠道是必需的,但是报业却完全掌握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得低下头来,和异业公司进行合作,借用别人的渠道。

这也是吴思华“策略九说”中的“异业”合作策略的精髓所在。2013年11月3日,第十八届全国省级晚报(都市报)总编辑年会上,各报的总编辑们都表示:各省的都市报(晚报)均已开通了微博,大部分都市报(晚报)开通了微信,也有一些都市报(晚报)开通了客户端。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人民日报》公布的一组数据,似乎可以作为答案。

人民日报法人微博开通运营11个月来,粉丝量一路飙升,传播力和影响力迅速扩大,参与度、活跃度都非常高。43天粉丝总数就突破100万,76天突破200万,200天突破400万,目前粉丝总数已超过1500万。人民日报法人微博的粉丝活跃度居微博平台的前列,单条微博最高转发超过20万次。理论上讲,每次转发可以带来100到500次的阅读。由此计算,这条微博的阅读人次至少达2000万,最高能达到1亿。

显然,人民日报在这种合作中,尝到了自己的甜头。胡舒立的财新团队在异业合作方面,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她说:我们和两大微博网站合作,用他们做我们外面的社交平台所做成的一个互动平台。财新网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财新网的所有文章当你分享到两大微博以后,两大微博对这篇文章的观点和分析评论都可以回到财新网,并且可以如此反复多次。这是我们通过技术攻关做了很长时间以后突破的一点,因为现在我觉得搞小而全不太现实,每个媒体自己搞一个小型网站,这个方式不太现实,主要还是把这两大成功的微博平台上有意义的东西能够倒回到你这个网站。所以,我们的方式就是说我们有一篇稿子以后,我们的每一篇稿子基本上都可以看到读者一些比较理性的态度。

她还说:“我们跟两大微博合作,因为相信很多动态性的新闻,纸媒在速度上无法与通讯社和微博相比。所以,我们现在跟微博点对点做了一个区域,就叫作财新微,但是这上面的内容不全是财新官方 网站上的内容,而是财新网摘和财新时讯的内容,点完以后可以进页面再进一步交流,我们叫作用离岸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社区。”[12]

第十一式:低成本、差异化策略——写作军团崛起

新的信息技术让报业搜集素材的沟通成本变得异常低,这是在新媒体给报业带来的冲击中,为数不多的利好之一。

很多报业公司开始利用这个优势,来巩固自己在内容创作方面的优势,生产“低成本、更优质”的内容产品。这可以归纳进入吴思华所讲的“低成本、差异化”策略中。用“九说”中的“生态说”来评估其效果,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尽量调整本身状况与环境同形”。

比如财新周刊和财新网联合起来,由200名专业的采编人员和800多位专栏作家和精英博主,构成一个强大却低成本的写作军团,密切分工合作。专职采编人员的任务是在第一时间跟踪、报道国内国际的经济动态、深度解析政策变化、预测市场风云、典型新闻事件。而专栏作家和精英博主则发挥出强大的阐释、分析优势,给受众烹饪出一道道思想大餐。值得一提的是,另外800多名作者是不用开工资和交社保的。

基于这样的考虑,一些传统的报纸也开始行动起来,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来生产更有竞争力、更专业的内容。

比如英国《卫报》致力于开拓网络所赋予的机会来传播所谓的“开放”新闻(“open” journalism)。他们对自己尝试的描述如下:旅游版在寻找对柏林了如指掌的1000人。环境团队试图扩大环境报道的范围、权威性和深度。国际报道组想要收获尽可能多的来自阿拉伯的声音,以帮助报道和解释那场春天的革命。体育编辑在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报道竞逐世界杯的32个国家球队。评论编辑希望拓宽辩论的光谱,从政治思想家到科学家到神学家到律师……这家报纸正在超越一家报纸的界限。记者发现自己能够呈现更完整的画面。显然,在《卫报》决策者眼中,新的媒体手段不仅仅是竞争者,而且他们还能成为创造更优质内容的有力帮手。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帮助传统媒体生产更加专业、更能适合新媒体时代对内容的要求。

搜狐商业汇评的《未来的媒体将发生哪些变化?》一文中,对这种商业策略则有更为精辟的解说:大媒体有可能借助于技术革命巩固其垄断地位,但这种巩固显然不是通过“雇用更多的记者编辑”来完成的,而很可能是通过“让更多的记者编辑选择我的平台”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