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2期
www.fjsen.com 2014-01-10 16:04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躬身甘为建设者 创新书写中国梦

——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特点综述中国记协国内部

王志羚

承“建设者”担当,聚“中国梦”力量。10月25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获奖作品全面展示了2012年广大新闻工作者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新探索,集中体现了新闻宣传工作贯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挥好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激励和文化支撑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反映了新闻战线深化拓展“走转改”活动、改进文风、创新报道所取得的新成效。

纵观本届获奖作品,有六个方面的特点值得关注。

一、全面反映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热情讴歌我国建设发展成就

人民日报评论作品《转变,中国道路的历史性跨越——从十六大到十八大》是在十八大召开前期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对十六大以来10年不平凡历程的概括总结和凝练升华。文章以“信心”为隐含主题,回顾了10年来中国道路的优异表现,解析了中国的制度优势的充分彰显,以宏观成就对接微观感受,既讲深讲透成就、也不回避探索中的矛盾问题,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文章刊发后,获得媒体同行、读者和网友的一致好评。在十八大代表驻地和小组讨论会上,该文被广泛引用,获得高度评价,也被中央领导人称赞为“十八大主题宣传的扛鼎之作”。

展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情景的中央电视台消息,阐释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思路和发展理念。新闻充分运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大量同期声,长达7分多钟,凸显了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展望未来的坚定决心,也刻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个人魅力,给人以极强的视觉震撼。消息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强烈关注,“中国梦”、“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成为激励中华儿女新的精神力量。

2012年,我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济日报》评论《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南方日报》消息《广东“腾笼”五年换来一批好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访谈《如何理解“中国式民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系列报道《中国文化改革发展纪事》、《中国纪检监察报》通讯《“和谐搬迁”背后的故事》以及北方网访谈《携手共建“美丽中国” 让候鸟飞》等新闻作品,从多个角度生动反映了我国各领域建设成就。

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社会积极传递正能量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于2012年教师节推出的访谈《我心是海洋——访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透过一位与张丽莉同龄的女孩、张丽莉事迹全国巡讲团成员之一的电台记者邹韵的切入和转承,巧妙地将张丽莉的内心世界与相关联的外部信息融合、碰撞,深入发掘张丽莉真实而隐秘的内心世界,揭示伟大中的平凡,引发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除了最美女教师,本届新闻奖作品还报道了一批感人至深的“最美”人物。杭州文化广播电视集团电视系列片《“最美司机”吴斌》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既把镜头对准吴斌,也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全城送别,展现了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也真实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体现了媒体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新华网《“最美警察”系列访谈之九:火车轮下英勇救人的老民警刘文森》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于一体,丰满地展示了一位公安民警情系百姓的高尚情操和职业精神。

此外,《兵团日报》通讯《真情援疆 不悔追求》、福建广播影视集团广播消息《南海上的无悔坚守——访南沙养鱼的福建平潭籍老人林载亮》、扬州广播电视台广播评论《一张道歉条,触动了我们什么?》、江西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爱心联动,援救早产婴儿》、荆楚网专题《41名华中农业大学学生 贵州深山十年不熄的支教火把》等一大批获奖作品以一个个普通人的故事为蓝本,大力弘扬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热点引导主动有力,舆论监督科学、依法、富有建设性

《解放军报》评论《休想攫取我国半寸领土》有理有据,对日方所谓“国有化”政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揭批,有力展示了中国的正义立场,传递了中国军队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声音。评论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央视新闻频道对言论进行播发,凤凰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等频道从不同角度对军报系列报道进行了解读,新华网、美国之音等国内外众多媒体进行转载,形成气势,在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的舆论斗争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不仅有力抨击回应国际热点,获奖作品中也不乏对经济生活、社会风潮、突发事件中热点问题的回应和引导。中国经济网访谈《要适应7%到8%的增长速度》、《今晚报》系列报道《向网络谣言“亮剑”》、《南方日报》评论《“富豪相亲会”浊话社会空气》、《人民日报》通讯《三问焦三牛—一个清华毕业生的人生选择》、《中国青年报》评论《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中国宁波网评论《“道德银行”:存入的是诚信,取出的是贷款》和《楚天都市报》系列报道《车窗抛物》等作品,或解读经济态势,或为正能量摇旗呐喊,或批判社会不良风气,或回应网络质疑,或引导突发事件,或倡导诚信、文明新风尚,以详尽的事实、鲜明的观点、极具贴近性的语言展示了主流媒体实事求是的姿态和高超的舆论引导能力。

获奖作品中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舆论监督报道,这些报道注重把党的意志同人民群众意愿结合起来,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成为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典范。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后,新华社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基层接待浪费惊人,通讯《一天陪洗八次澡 迎来送往该改了—来自基层的中国民生见闻》反映的就是基层接待任务繁重、群众意见很大的典型案例。稿件一经播发便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新华每日电讯》、《中国青年报》等刊发评论,希望“一天陪洗八次澡”止于“八项规定”。此外,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胶囊里的秘密》、武汉广播电视总台电视访谈节目《兑现承诺优化环境2012十个突出问题整改电视问政——让交通更顺畅》、《浦东时报》新闻漫画《“内部装修”》、泗县广播电视台广播消息《“挡丑墙”揭了谁的丑》等作品,或追踪违法黑幕,或帮助推动政府工作,或鞭挞弄虚作假,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

四、 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更加鲜明,新闻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每日新报》“新帮办”专栏创办13年来,一直坚守党报记者的社会责任,他们走进特困家庭,13年累计筹集善款近千万元,为1500多户特困家庭送去温暖;走进学校,筹集助学善款超过百万元,使一万多名学生受益;走进军营,主办“八一职场”,为转退军人找工作。他们还配合劳动监察部门为农民工追回近4000万元拖欠工资,帮助5300多名下岗人员再就业……凭借着坚守和创新,“新帮办”的帮扶成效不断提升,真正成为了群众的贴心人。《信息日报》“跑腿新闻”专栏也以“帮您办事情,为您解疑难”为宗旨,从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入手,通过记者的“跑腿”,让读者个人的投诉和咨询有回音、有着落,困难与纠纷得以解决,从而帮助党和政府化解了大量社会矛盾。中原网专栏“心通桥”积极探索网络问政向网络行政的转变,变“网络应对”为“网络运用”,变“政府管理”为“社会管理”,争取尽量把问题发现在基层,解决在基层,使互联网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一种工具和平台。

这些直接服务群众专栏的涌现,既体现了新闻界对“走转改”机制常态化的探索,展现了新闻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体现出更为鲜明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工作导向,记录了新闻战线为群众纾难解困、为党和政府分忧解愁的辛勤努力。

五、对外宣传更为开放务实,“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不断增强

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达赖集团与自焚暴力事件》是自2011年3月四川等藏区发生系列自焚事件以来,中国首次以外宣专题片的形式反击达赖集团的诬蔑和攻击,揭示藏区自焚事件的真相。节目播出后在境外引起强烈反响,有力抨击了达赖集团,形成了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

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专题纪录片《中国面临的挑战》是国内首部以西方人视角观察、研究、分析中国现状的社会现实题材纪录片,毫不回避中国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客观真实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和政府正视困难、并为解决和克服困难做出的巨大努力,受到海外受众的高度评价。

新华社系列报道《中共高层新阵容》、《中国日报》通讯《Stars and gripes but flag issue symbolizes partnership(美国国旗中国造:全球化时代中美经贸走向合作与双赢)》、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评论《西方“新干涉主义”危害无穷》等作品,创新理念和表达,从不同角度捕捉中国的新风尚与新变化,展示我国各领域发展成就,向世界积极描绘中国梦蓝图,表现出高超的外宣技巧。

六、深入基层,推动新闻报道不断改进创新

丰硕的成果来自于对报道持之以恒的改进创新,改进创新离不开基层沃土的滋养。2012年,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为新闻报道改进创新提供了广袤的土壤。一篇篇获奖作品背后,是记者用脚步丈量出来的广阔天地。

新华社记者在“三西”实地采访历时两个月,行程1.1万公里,在20多个市、区、县采访对象近200人,采访笔记约50万字,写出了视野宏阔、内容厚重的《“三西”扶贫记》。甘肃定西部分干部群众称赞说,记者轻车简从、长途跋涉,用自己的双脚和赤诚的心丈量“三西”扶贫的厚重。光明日报社组织骨干记者和作家,奔赴全国各地的偏远乡村采访,历时3个月,跋山涉水,总行程达数万公里,写出感人至深、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的系列报道《寻找最美乡村教师》。

深入基层,文风不断改进。一大批获奖作品凸显了“短实新”特色,从内容、体裁、语言以及编排形式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改文风”活动开展一年来新闻报道的变化。《长江日报》消息《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披露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第二天刊出,以650字的篇幅简洁生动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政治新气象,报道刊发后反响热烈,读者普遍称赞“清风扑面”。这则消息从内容到语言,从刊发的时间节点到版面编排,都凸显了文风的改进,折射出党风作风的变化。

深入基层,报道不断创新。一是评论质量明显提高。不论是传统媒体评论还是网络评论,不论是内宣评论还是外宣评论,无不紧扣国内外热点,发声更及时了,贴近性更强了,引导力更大了。苏州广播电视台电视评论《“寒山闻钟”新“官”念 自揽监督网民意》通过讲述社会转型矛盾凸显的大背景下,如何借助网络拓展民意诉求渠道的故事,指出党和政府只有顺应潮流、转换角色,才能保持自身先进性和生命力。《中国青年报》评论《爱国和害国,只有一步之遥》及时针对各地涉日游行中出现的不理性行为,明确地表达了惩治暴行、理性爱国的立场,以平等的姿态、客观的分析、清新的语言打动并说服读者。

二是广播作品展现出“新、快、深、实”的鲜明特点,成为2012年新闻宣传中积极传递讯息、引导舆论的“轻骑兵”。一大批兼具创意与深度的节目脱颖而出,以创新的面貌改变了广播弱势媒体的形象,展现出空中之声的魅力。北京人民广播电台7月21日20时《整点播报》节目直播“7·21”特大暴雨当晚正在发生的新闻,同主题编排,内容集中,为首都市民传递了全面准确的灾情讯息。同样是北京“7·21”暴雨题材,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专题《选择》则打破常规、挑战了专题写作难度。它并不是一篇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现场播报,而是时隔一个月,记者由民工兄弟的两次“选择”启发了创作灵感而制作的专题节目。主创人员认为,突发事件中的“快、准、活”固然重要,而如何将新闻中更有价值的信息传递出来则是更高的专业境界。

三是新媒体报道令人耳目一新。一大批网络报道创新理念、加强策划,充分发挥了新媒体互动性和贴近性强的优势,在服务群众、开展重大主题宣传、传递网上正能量等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齐鲁网专题《齐鲁正能量之爱心帮农季》充分发挥网络新媒体优势,综合大量原创文字、图片、音视频、微博等多媒体手段,开辟“网上菜市场”、“助销顾问团”等互动形式。新华网《十八大数据馆》以3D网络虚拟展馆形式,使用新媒体技术直观、生动地解读十八大相关数据信息,使读者对枯燥数据产生兴趣并深入阅读,是一次使用新技术和新形式报道重大主题活动的有益尝试。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