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9期
www.fjsen.com 2013-09-18 15:43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党报经济报道,做好“三个服务”

谢贤伟

如果说,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神经”,那么经济工作就是这“主神经”中最敏感的部分。抓住了经济工作,就是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因而,经济新闻报道在新闻传播中正在凸显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作为福建省委机关报,经济报道自然是不可或缺的主要传播内容之一。但是,因其自身的特殊定位,党报经济报道又该坚持什么样的思维逻辑,才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权威性、指导性的优势?

笔者认为,核心在于做好“三个服务”,即服务发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民生改善。

做好“三个服务”,是党报经济报道的基本思维方式,是党报发挥权威媒体优势、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重要手段。做好“三个服务”,党报经济报道便体现了高度、深度和广度,实现了让报道活起来、立起来。服务发展大局,高度决定价值

党报经济报道,首先要高处着眼,围绕并服务大局,以高度提升权威性和指导性,决定报道价值。

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新闻”是当前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主流新闻。但发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经济领域中,最复杂的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最热门的焦点,往往就是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党报经济报道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吃透宏观经济形势,及时掌握党委、政府发展经济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报道这些战略、决策、部署的背景以及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是什么?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复苏缓慢,国内经济步入结构调整的关键阶段,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经济的增长动力和下行压力并存。

观照福建,总量不大、发展不够,必须在快发展的同时调整、转型。但是矛盾却摆在眼前,龙头少,带动弱,导致大产业集群、完整产业链不多,产业实力整体偏弱。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终将对接央企龙头作为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稳中有为的突破口。而历年入闽的一批效率高、质量好、技术强的央企大项目,确实对加快福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加大技改研发力度,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经济规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打造福建经济“升级版”的主力。

对接央企即是发展大局。报道好央企入闽的积极效应,是党报经济报道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指导全省上下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

5月2日起,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福建日报一版开设“央企带动力”专栏,集中选取八家有代表性、有典型意义的驻闽央企,以通讯配短评的形式进行报道。

既然突出“带动力”,这组报道就不可泛泛而论央企本身,而要将着力点放在央企项目之于福建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上,充分展现央企项目助推科学发展的风采。

八组报道,从选题之处,就锁定关键词“带动力”,在角度上各有侧重。以笔者参与的其中六篇报道为例,《有坚强电网,我们用电放心》,着重报道国家电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源供应;《中石油:为美丽福建送来更多绿色能源》,着重报道福建超前布局,推动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栽树工程”;《领民企共赢,引产城互动》,着重报道炼化一体化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湄洲湾南岸,看石化产业跨越》,着重报道中化以领先技术引领福建石化产业转型升级;《让放错位置的资源归位》,着重报道中节能给力福建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让福建电网迈入清洁安全的“核时代”》,着重报道中广核宁德核电站项目优化福建能源结构。

其中,以笔者执笔的《领民企共赢,引产城互动》一文颇具代表性。报道跳出炼化一体化项目本身,不但重点讲述了围绕炼化一体化项目,泉港谋划布局石化产业、写长化学方程式的主动作为,而且集中展示了中小企业围绕龙头,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与大项目共生共荣共赢的鲜活事例,以及一个央企项目带动泉港城镇化升级,实现产城互动的生动故事。报道既回答了央企大举入闽会不会挤占民营企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又结合时下最热门的城镇化话题进行了有效的阐述。

“央企带动力”这组报道,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驻闽央企及其所在地方,均给予充分肯定。报道转载率极高,达到了理想的社会效果。

实践证明,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经济工作时刻都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现象、新进展,党报经济报道若抓住这一重要机遇,便能站在经济决策的最前沿,抓住时代与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为经济发展摇旗呐喊。服务中心工作,深度决定影响

党报经济报道,还要围绕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和重点展开。如果说,服务发展大局是党报经济报道对经济工作宏观战略、政策的把握,那么,服务中心工作就是党报经济报道对经济工作微观策略、抓手的渗透。

服务中心工作是党报经济报道的要务、内涵和使命。但是,每个时期的经济建设的中心工作不一,党报经济报道如何才能敏锐捕捉到发展的脉搏?

答案是,从文件和政策中找新闻,即当前或现阶段党委、政府主要抓什么工作,就重点报道什么。这样的经济报道,既带着政策,又围绕关注点,有深度、有厚度,影响面也更广。

年初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以升级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关停。”与三维对接更侧重于增量优选不同,技术改造更倾向于存量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而且,早从去年起,省政府在推动、鼓励企业技术改造方面便动作频频,相继出台了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十二条举措和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行动计划,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稳定增长。今年1月底,又制定了全省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并将技术改造专项列为六大专项之首。

技术改造事关产业发展未来的走向。结合这项中心工作做好经济报道,党报责无旁贷。

四五月间,笔者先后就长乐纺织产业技术改造和福州城区企业异地搬迁技术改造作了专题采访,并分别以消息、通讯的形式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和二版头条刊发,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多家门户网站予以转载。

头版头条《长乐纺织:不懈技改,从追随者变领航者》,聚焦长乐纺织产业,突出技术改造在长乐从“无棉之乡”到崛起千亿纺织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报道的亮点,在于对长乐纺织产业三个阶段的技改之路进行了梳理总结:长乐纺织产业的技术改造从主要购买国企淘汰的二手设备起步,到上世纪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进行工艺改进、技术创新,再到进入新世纪后,主动适应竞争,技改投资重点向掌握核心技术、创建自主品牌、延伸完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转变,实现了从生产产品到制作工作母机的跨越。据此,笔者选取鑫港纺机、力恒锦纶、金纶高纤三家极具代表性的企业,对长乐纺织产业技术改造最新的趋势作了生动的记述。报道全文虽仅985字,却挖掘了长乐纺织从“草根工业”到“参天大树”背后的根源——技改。

《搬出一篇海阔天空》一文,以企业异地搬迁技术改造为切入点,立足中心城区发展的新变化,将报道重点放在了如何破解这一对矛盾上:一方面是中心城区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功能规划持续优化调整,而另一方面则是传统工业企业囿于城区空间所限,自身改造提升捉襟见肘。于是,笔者结合福州市正在着力打造的闽江口南北两翼增长极,赴江阴经济开发区和连江经济开发区,对耀龙化工、东南电化、福州青啤、德通金属容器等近年来从福州市区搬出的企业进行了深入采访。报道从三个角度印证了搬迁改造给企业和产业带来的变化:企业自身在搬迁的过程中实施了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提升了发展水平;企业与企业之间,通过搬迁完善了产业空间布局,凸显了集聚效应;同时,一些企业在完成了存量改造的同时,还实现了增量优选,引发了裂变效应。

上述报道证明,党报经济报道只要充分发挥熟悉政策的特长,就完全可以加强报道的导向性和前瞻性,为产业发展引导方向和目标,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服务民生改善,广度决定意义

长期以来,党报经济报道常常被认为忽略了与读者的利益关联度,在选题上没有抓准普通百姓关注的经济热点,没有找准新闻的“卖点”。党报经济报道如何紧贴民生需求,服务民生改善,让报道更有热度,一直是业界关注的议题之一。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报道内涵在丰富,外延在扩大,经济与民生的融合、渗透更加紧密。党报的经济报道更要体现人文关怀,反映社会关心的经济问题、难题。

经济新闻记者既是经济活动的报道者,又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若从影响受众生活的角度出发报道经济新闻,将纯经济报道感性化,使读者对经济报道有亲切之感,就从社会角度拓展了经济新闻报道的广度,延伸了经济新闻报道的意义。

因而,作为经济新闻记者,必须积极提升大众意识,从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角度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群众最关心的衣食住行着手,如此,即便是再宏观的经济也能从民生视角使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还要抓住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对该问题的形成原因、产生影响、相关政策、各方观点等进行充分报道,并提供解决问题的多种答案以及后续走向。

去年下半年以来,PM2.5成为一个高频热词。同时,福建建设生态省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如何让空气更清洁、更安全?清洁能源天然气引起了关注。

随着中石油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入闽,福建不久即将拥有“海陆双线”天然气资源保障。推广使用天然气,既是大势所趋,又具备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那么作为省级党报,如何在报道中进一步推动社会公众认识天然气、使用天然气?

若就天然气论天然气,显然太过专业;若就产业报产业,又离普通百姓太远。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事实上天然气与民生息息相关,只要找准采写的角度,就可以使报道既让百姓爱读,又达到推动产业发展的预期效果。

于是,我们决定从百姓“行”的需求出发,采取系列报道的形式,层层剥笋,论述好“天然气”这道关涉民生与产业的双向题。

2011年,福州市启动出租车“油改气”。但由于加气站建设的速度、布局跟不上加气车的步伐,使“油改气”遇到了较大的瓶颈。一方面是,出租车希望通过“油改气”以节省成本、改善环境,但加气难却屡屡让这种想法“搁浅”;一方面又是,一到打的高峰期,加气车赶着去距离市区较远的加气站排长队加气,市区百姓出行遭遇“打的难”,叫苦不迭。

“关注清洁能源汽车”系列报道前后共刊发4篇。之一《清洁能源出租车在“堵气”》和之二《加气,要像加油哦!》,通过记者乘坐多辆出租车、蹲点多个加气站的体验式报道,集中反映出出租车加气难的现状,以及出租车公司和车主对车辆“油改气”的纠结,揭示了清洁能源出租车发展缓慢的表象原因。最后,引出出租车司机的心声和呼吁,为什么不多建一些加气站,为什么建成的加气站不能全部对外开放?

对出租车加气难的问题,曾有多次报道。对这样一个看似“陈旧”的题材,党报的使命,就是要在报道中挖掘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为百姓解难。

于是,之三《加气站,到底建在哪》聚焦当前加气站建设的瓶颈,之四《车、站并进,油、气合建,国、民开放》中,记者又采访相关部门、建设运营加气站的企业以及有关专家,并通过对“厦门经验”的阐释,为福州天然气出租车解决加气难、推广慢问题提供了一条突围之道。

这样一组稿件,在聚焦产业发展的同时,从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角度采写经济报道,从读者的身边事入手,以小见大,以民生视角和服务意识,实现了与受众的零距离,增强了经济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了传播实效。

(作者单位:福建日报时政采访部)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