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9期
www.fjsen.com 2013-09-18 15:43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海峡都市报:抓眼球更要抓人心

吴光辉

最近在和许多老总谈到新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时,大家都很忧虑。我认为,在新媒体冲击下,对各类传统纸媒,特别是对都市类媒体来说,把好导向,精编、精选稿件,守好自己已有的阵地,服务好老读者,树立和秉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海都报主要从三个方面努力创新报道方式,放大影响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下面汇报简要几点。

一、特别服务,特别创新。通过服务和创新,拉近报纸和读者的距离,增加了读者对报社的依存度

比如,海都报于2007年设立了968111呼叫中心,这是海都报专门为读者提供特别服务的机构。五年多来,呼叫中心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完善的公众服务平台,有300多家企业加盟,服务内容包括8大类100多小类300多项,涉及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节前海都报的策划报道“海都渔家乐 记者南沙行”获得社会各界强烈关注,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腾讯网等门户网站纷纷转载,读者、网友好评如潮。

去年7月,海都报偶然得知线索后,立即派记者赴海南三亚采访,连续刊发9篇报道,展现了在南海美济礁搞养殖的福建人的形象。

今年1月7日,“海都渔家乐 记者南沙行”从三亚启航,去美济礁探访“爱国鱼”。20多天的海上颠簸、两千多海里的往返航程,记者坚持每天为读者献上鲜为人知的“南海报道”。海都报记者还潜水拍下美济礁迷人的海底世界,“澳洲有大堡礁,中国有美济礁”就是海都报首次提出来的。2月4日,1000多名福州市民冒雨在海峡都市报门前的小广场上,排队购买来自美济礁的“爱国鱼”。

“海都渔家乐 记者南沙行”活动,也是“海都农家乐”活动的延伸和创新。“海都农家乐”是海都报从2011年10月中旬开始推出的纯公益农副产品直销平台,既为农民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又让市民得到实惠。到去年5月“海都农家乐”已举办16场现场义卖活动,累计帮助农民销售各种农副产品1500多吨。此后,海都购物网开辟专区,长年开展“农家乐”活动。

这两年,一个个“国字头”和“中字头”央企纷纷落户福建,为我省带来了一批效率高、质量好、技术强的大项目。驻闽央企,已经成为推动福建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海都报5月起推出“央企入闽助推福建”系列报道,通过实地探访,面对面交流,宣传央企对福建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让读者近距离感受央企的独特魅力和福建情怀。

今年国内外经济局面复杂困难,但是我省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主要指标增速明显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海都报7月23日起精心策划推出了“增强信心稳增长 解密福建这半年发展靓点”系列报道。报道通过典型事例,用讲故事的方式展示我省经济逆势增长,在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政策保障、为民办实事等方面的靓点。报道刊发后受到广泛关注,被多家主要门户网站转载,省长苏树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均作出批示,表扬肯定。

二、关注民生,多做善事,善有善“报”(纸)。今年以来举办了多项为广大市民送温暖,办实事活动,扩大了海都报的影响力

“2013海都春运直通车·温暖回家路”,活动的重点是推出母婴专列。记者随同母婴专列返乡,一路记录他们的回家感受。

“新春走基层特别行动·铁骑返乡闽赣联手”今年是第二年举行。在福州、泉州两地进入江西的6条干道上,海都报联合中石油公司,在沿途加油站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加油服务,并提供饭菜和姜汤。

“大爱福州 温暖2013”活动中,海峡都市报与福州团市委联合为外来务工青年免费赠送车票及价值百万的爱心物资。

“海都爱心年夜饭”活动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年了。2月4日立春当天,500位贫困孤寡老人共品“爱心年夜饭”,他们还领到了爱心年货及市民捐献爱心物资。

小事故不及时撤离引发交通堵塞,行人乱闯红灯,路面上乱用远光灯等顽疾一直为市民诟病。海都报从这三方面入手, 6月中旬起联合交警部门,开辟专栏,以大版面持续关注报道。记者不仅走上街头观察体验,拍摄图片视频,对违规行人和车辆进行曝光,并不时配发评论。报道还发动市民对这些违规行为“随手拍”,在社会上营造“遵守交规,从我做起”的舆论环境,不少车主已经形成了“小事故快撤快处”的意识。

海都报还经常通过新闻报道提升市民安全意识,警惕潜在的危险。一起广告牌砸死过路女子的悲剧发生后,海都报7月起通过走访,为市民曝光不堪一击的围墙、遇风易倒的树木、不牢靠的广告牌、楼房外墙松动的瓷砖、阳台上没有摆放好的花盆、老化脆弱的空调外机支架等头顶上的“杀手”。

三、多年来,海都报一直以关切“道德信仰、生态安全”为办报理念。这是海都报介入社会管理,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提升报纸品位的重要抓手

近几年来,海都报不仅注重通过“感动福建人物评选”、“海都阳光助学行动”等品牌活动挖掘真善美典型人物典型事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去年还在社区版推出常设栏目“日行一善”,主要报道身边的凡人善举,以生动鲜活的新闻故事感动读者,传递社会正能量。

去年6月,本报首先独家报道了舍身救人的无名英雄“托举哥”的事迹。报道见报后引发读者、网友和众多平媒、电波媒体、门户网站的关注,网络转发量突破百万,央视也在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寻找“托举哥”家人的微博被网友转载超10万人次,其中包括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海外华人。海都报由此推出了“践行福建精神群英谱”栏目,对见义勇为的义举进行褒奖,对弘扬社会正气起到了推动作用。

环保关切是海都报近年的重要报道母题。PM2.5问题、河流污染问题、垃圾焚烧问题、城市粉尘问题、绿化问题等等,经常是海都记者调查采访的重大题材。PM2.5问题,海都报从前年就开始关注,一篇《福州离PM2.5监测有多远?》获得了福建新闻奖二等奖;去年针对福州在城市设立的五个PM2.5监测点,我们的记者实地调查走访,提出质疑:监测点设在大学校园中心等环境质量很好的地方,远离马路,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地区,这样测出的PM2.5有什么代表性?今年,我们还在气象版每天公布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PM2.5指数,让所有的读者都来关心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进入盛夏,福州气温频创新高。海都报开辟了“海都温度”栏目,在去年“海都播报地表温度”的基础上,每天定时测量气温和地表温度,提供贴近人体感官的“裸温”数值。炎炎夏日,市民不仅关注气象台发布的气温,也十分关注海都报播报的“裸温”。

从3月份到8月份,海都报持续关注着城市绿化问题。记者发现、读者报料、部门联动、市民参与,“缺绿”的路段被一一披露,“密种树,种大树”的建议得到广大市民和部门的认可,“一桶水”行动也让许多市民积极行动起来。

今年年初,北方的雾霾让人开始关注空气质量,福州在3、4月份省会城市空气排名中,位于海口和拉萨之后,名列第三。在世界环境日之际,海都报独家提出了“福州打造大陆空气最好的省会”这个提法,并从福州的天时地利,历史沿革,环境状况等多方面进行论述,讨论这个提议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报道引起市民热烈反响,称赞这个提法“有创意,有远见!”。省环保厅对此给予充分肯定,众多门户网站进行转载。

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需要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为了共同守护城市的一片蓝天,4月起,海都报开辟了“守护蓝天”专栏,通过记者巡街,市民举报等方式,揭露焚烧垃圾、“乌贼车”、工地裸拆、野蛮施工和破坏绿化等多种破坏环境的行为。报道中专门点出了“乌贼车”的车牌和所属单位、野蛮施工单位名称等,督促整改,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态势,让“守护蓝天”不仅停留在纸面上,更落实到市民的具体行动中。

习总书记在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海都报围绕十八大精神推出“为美丽福建喝彩”主题策划报道及“醉美八闽 惊艳十佳”的评选活动。福建的“生态美”始终贯穿在这两组策划报道中。

都市类媒体是走市场的媒体,所以我们要抓住读者的眼球,才能生存下去。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读者的心,关注和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重点问题,竭心尽力为读者做好服务,这样才能增强报纸的影响力,我们的报纸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作者系海峡都市报总编辑)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