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央媒看福建 > 正文

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

2013-08-07 15:51:24  来源: 东南网  作者: 朱海黎 巫奕龙 涂洪长  
视频加载中...

新华社记者朱海黎 巫奕龙 涂洪长

盛夏时节,亲山近水的生态游成为今夏许多福建人纳凉避暑的选择,这让闽西长汀县农民罗远金非常开心:他在老家汀江源景区投资经营“农家乐”,游客络绎不绝。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自然生态系统优越。但在工业化、城镇化提速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福建省委

书记尤权告诉记者,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这样的发展不可持续,一定要把发展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应当是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结合。

正是基于对发展与民生两者不可偏废的科学认识,自福建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科学发展观在福建的具体实践,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在全省GDP保持年均增长12.6%、财政收入翻两番的同时,森林覆盖率连续36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保持水、大气、生态环境均全优的省份。今日,八闽大地正努力打造“百姓富生态美”的科学发展格局: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的良性互动。

近年来,福建先后制定《福建省主体功能区划》《福建省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功能布局。福建省省长苏树林说,福建在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上,正在尝试探索一种山海协作的新机制,就是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互动。

为此,福建先后在九龙江、闽江等流域探索生态利益共享、治理共担的补偿机制,在加大省级财政对上游欠发达县市转移支付及补助力度的同时,积极引导下游受益地区向上游保护地区提供经济补偿。同时,推行“以奖代补”的财政激励机制,将资金分配与项目实施目标效果挂钩,带动地方投入,激发各方面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

福州市下辖的永泰县生态良好,有着“福州后花园”之誉,县委书记林强说,市里规定对永泰县不考工业规模考大气、不考企业税收考水质、不考工业总量考新兴产业科技含量。这样的“三考三不考”,把准了后发山区的脉门。

——构建良好自然生态系统,保持青山绿水、碧海蓝天。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116万亩,2011至2012两年完成造林绿化1000多万亩。据测算,全省森林生态效益价值超过7000亿元,森林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全省二氧化碳排放量的57.8%。

福建省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庄晨辉说,目前,福建省的宜林荒山基本没有了。下一步,将把植树造林的重点转移到城市、道路边和村居上,转移到重点生态区位生态治理上,转移到树种结构调整上,转移到人口集中的地方,打造宜居环境。

因为地理与气候等原因,高森林覆盖率下的水土流失问题一度困扰福建,客家母亲河汀江发源地、著名革命老区闽西长汀县,因为水土流失严重,一度被形容为“山光、水浊、田瘦、人穷”。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长汀县累计造林绿化15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多万亩。指着三洲镇漫山遍野的杨梅树,龙岩市委书记黄晓炎动情地说,过去这里是光秃秃的“火焰山”,如今变成了绿满山、果飘香的“花果园”。

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福建省将对22各县(市)、约6000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区实施综合治理,省级财政专项经费从过去每年3060万元增加到3.3亿元,同时捆绑林业、国土、环保等资金,每年财政投入超过15亿元。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谋求“绿色转型”。

近年来,福建省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坚持“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把环境容量作为项目引进的重要依据,把环境准入作为项目取舍的重要标准,把环境保护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

闽东山区县周宁县委书记陈鸿飞说,该县有数万人在上海等地从事钢铁生产和贸易,民间资金雄厚,但周宁乡贤要回乡投资兴业,决不能有污染。

搞好生态建设的根本出路在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近年来,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3.4%,“十二五”期末将超过15%,形成新型显示器、计算机及网络、软件、物联网、移动通信、LED和太阳能光伏等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生态优先已逐渐成为福建各地产业发展的共识:号称“千年窑火不断”的著名瓷都德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县1100多家陶瓷企业却看不到一块废弃瓷片;“铁观音”乌龙茶之乡闽南安溪县,从2009年起关停全县500多家石材厂,实现石材全行业退出,虽然每年损失税收过亿元,却为茶产业做强做大提升了空间;印染业称雄业内的石狮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拔除全部造成污染的小烟囱,实施集中供热……

(新华社福州8月6日电)

摘自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