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流行语在新闻中不宜滥用

2013-07-23 23:10:09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陈 澄  
视频加载中...

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新闻的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这在当时引起了关注,这是党中央机关报的新闻标题,第一次出现民间流行语。随着网络媒介,尤其是微博用户不断增多,将流行语运用在新闻中已普遍存在。流行语在新闻中的运用是一种表达方式的创新,但也隐藏着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

流行语在新闻中运用的益处是:

1.吸引年轻受众

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是媒体传播信息最重要的平台,但由于留给受众的严肃印象,使其在网络时代难以受到更多青睐。流行语的适当加入,可以让受众,尤其是年轻受众,在新闻中找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表达方式,产生亲近感。

流行语运用于新闻之中,符合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的理论。“使用与满足”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受众收看新闻节目时,除了要满足获取新闻的需求外,还有放松、休闲的需求。新闻如果距离感过于强烈,会使受众产生心理排斥。流行语往往来自大众的创作、加工,并且在日常信息接收过程中经常被接触和使用,容易让受众产生亲近感。

2.促进新闻创新

在网络时代,由于微博等新兴媒介在信息传播上具有超过传统媒体的优势,其互动性特征又使受众可以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因此,对传统媒体的新闻节目形成了很大挑战。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或是电脑从网络上获取新闻信息,渐渐疏远了传统的新闻节目。在这种情况下,流行语的使用,以及由此而来的传播理念的更新可以很好地促进新闻创新。

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是客观、公正地向受众传递有用的信息。在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的时代,人们会在那些带有玩笑意味的话语中渐渐对新闻节目产生“不必把它当回事”的心态。当一些已经在网络上过度流行的语言再次出现在新闻节目中时,难免会让受众产生些许反感的情绪。当新闻节目的严肃性消解之后,其传播的信息也将在受众心中失去认可与信任。

新媒体时代,受众以及传播者在网络上的界限已经变得相当模糊,因此,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是对传播者的要求,也必须引起受众的重视。网络上的流行语除了带有调侃性之外,还包括一些脏话的谐音,这部分内容的传播对语言的净化进步显然是不利的。受众中有未成年人,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一些带有侮辱性质的语言一旦流行,会对他们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节目应该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受众、网民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