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www.fjsen.com 2013-07-03 17:1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部分作品摘登:

□ 卷首

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

□ 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

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在榕举行

在2013年度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上的致辞 /蔡小伟

努力探索上海特色的“走转改”之路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在服务大局服务媒体中开拓作为 /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着眼形势任务不断提升完善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履职尽责服务为先 /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为新闻人传递正能量当好“服务员” /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让“走转改”活动更有成效 /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 实现中国梦 新闻人的责任

勤学习·懂说话·重策划 /施由森

感动在基层 锤炼在基层 提升在基层 /陈建明

享受着这种“忙碌” /连传芳

□ 品牌推介

《福建新闻联播》:新语境新走向 /林文晶

□ 业界书讯

《郑书祥纪念文集》序 /游德馨

向隐蔽战线的新闻战士致敬

——写在《郑书祥同志纪念文集》出版之际 /陈逸清

□ 业务园地

拓展三农报道新视野 /陈坦汶

浅谈广播《打工热线》节目如何贴近民生 /李晶

□ 传媒资讯

《厦门市新闻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汇编出版

 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

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时代重托,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华民族同心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广大新闻工作者要自觉履行职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唱响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最强音。要唱响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壮大主流舆论场。大力宣传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深入阐释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和鼓励广大人民群众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忠实履行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命。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真正担负起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时代发展的记录者、推动者的职责,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

切实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日常工作准则,把维护媒体公信力视为职业追求。坚持实地采访、现场采访、直接采访,对新闻事实反复求证、多方核实。规范新闻信息来源,不凭道听途说或主观臆断采写新闻,不为追求轰动效应、发行数量和收听收视率,故意扭曲新闻事实,编造虚假新闻,努力使新闻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

严肃认真地追求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错误倾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决抵制有偿新闻,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要注重提高新闻报道的品位和格调,注重对人的关心和尊重,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摘自2013年第4期《三项学习教育通讯》)

 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在榕举行

6月7日,2013年度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在福州举行。来自华东地区六省一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秘书长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走转改”,推进“转正改”,不断强化媒体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受中国记协书记处委托,全国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兆华出席会议并作讲话。

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会议都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着眼新闻宣传形势任务,设置若干议题,展开交流探讨,为推进华东地区新闻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这次协作会议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福建省市记协就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先进典型,凝聚新闻队伍、鼓励多出精品、维护记者权益以及成立新闻道德委员会、强化道德规范建设,加强行业监督管理、杜绝虚假报道等方面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

全国“三教办”副主任孙兆华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华东地区记协的工作成效和记协协作会议这一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强调了新时期记协工作的重要性和努力方向。孙兆华还就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全员培训、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试点筹建新闻道德委员会、做好新闻战线舆情信息收集报送、开展记者援助项目、完善地方记协机构设置等全国记协今年重点抓好的几项工作作了介绍,鼓励华东地区记协在这些工作中积极尝试,大胆创新。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进一步引导发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踩准中央节拍、顺应时代节奏,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闻宣传工作新目标、新部署、新任务,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准确把握导向舆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记协工作的时代使命和光荣任务。会议就进一步响应中国记协等26家单位发起的“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新闻界信得过的记协工作队伍,广泛交流了经验做法。

长期以来,在中国记协的关心指导下,在华东地区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历届记协领导的共同努力推动下,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的机制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提升,成为华东六省一市记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和交流工作、沟通感情的重要平台。特别是近年来,华东地区记协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转正改”等活动,加强业务研讨,开展评奖评优,维护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自律,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媒体服务管理,深化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不少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俞增辉 林敏芳)

在2013年度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上的致辞

蔡小伟

各位主席、秘书长,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2013年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今天在这里隆重举行。受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同志的委托,我代表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记协,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中国记协书记处对我们这次会议十分关心,专门委托全国“三教办”孙兆华副主任莅会指导,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华东地区省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转正改”等活动,加强业务评选,开展评奖评优,维护合法权益,推动行业自律,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媒体服务管理,深化交流合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兄弟省市记协的不少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为推进华东地区新闻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福建记协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

华东地区记协协作会议每年举行一次,每次会议都要围绕贯彻落实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着眼新闻宣传形势任务,设置若干议题,展开交流探讨。在华东地区历届记协领导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这一机制不断完善,内容不断创新,合作不断深化,成效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华东六省一市记协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和交流工作、沟通感情的重要平台。我们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多向兄弟省市学习有益经验,也希望大家通过此次会议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福建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新形势下记协的职责所系。作为省委领导的新闻界人民团体,省委、省政府联系新闻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对福建记协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福建省记协也积极找准定位、融入大局、体现作为。“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福建省把这一活动作为提升新形势下记协工作的重要抓手,精心谋划部署,持续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融入全局工作中找准“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走转改”的全过程,引导新闻工作者在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大局中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大局意识,在与大局同频共振中找准新闻工作的着力点。我们坚持把握规律、探索创新,在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中突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重点。将贯彻“八项规定”,全面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作为紧迫任务,以走进基层为基础,以改进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把握新闻宣传规律,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活动和精品佳作。我们坚持锤炼作风、提高素质,在弘扬“走转改”精神中增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动力。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省情民情,增进群众感情,接受实践磨炼,为推动新闻事业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坚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在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中强化“走转改”常态化的保障。以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完善系列制度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促使“走转改”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由“一时改”向“持久改”转变。我们坚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中夯实“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基础。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通过群众来信、热线平台、开办微博等渠道,通过驻点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密切联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诉求。

在深化“走转改”过程中,我们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以制度形式将各地各新闻单位有益经验固化下来,转化为工作遵循,让走进基层、服务群众、锤炼作风成为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自愿自觉的价值追求,让全省新闻战线进一步成为党委政府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的重要渠道。“宣传部长同新闻工作者一道‘走转改’”、“海都农家乐”等一批“走转改”先进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的充分肯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有力地服务了大局、推动了工作、锻炼了队伍。记协作为全省广大新闻工作者“服务部”“联谊部”“工作部”的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深刻体会到,只有坚持“贵在走”,才能引导新闻工作者始终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破解“难在转”,才能使基层真正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锤炼作风的大课堂、大熔炉、大舞台;只有着力“重在改”,才能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

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时代重托,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华民族同心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引导发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踏准中央节拍、顺应时代节奏,深刻领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宣传工作新目标、新部署、新任务,把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好,把当代社会的主流展示好,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好,准确把握人们梦想的舆论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成为我们记协工作的时代使命和光荣任务。

当前,福建新闻战线正在积极响应中国记协等26家单位发起的“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倡议,深入开展“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大讨论,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者自身定位,增强社会责任感,鼓舞队伍士气,为深化“走转改”提供思想保障和行为动力。在此基础上,我们号召全省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亲自倡导推动的“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活动,要求广大新闻工作者既要认真落实 “四下基层”各项要求,把“四下基层”制度传承好、坚持好、发扬好,还要肩负起宣传推动“四下基层”的重要责任,积极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宣传推动“四下基层”,身体力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服务中心工作,密切党群联系。各新闻媒体推出的“四下基层——党报记者在行动”等一系列响应活动,成为福建深化“走转改”亮点中的闪光点。

在全国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历史当口,引导发动广大新闻工作者肩负起做大做强积极向上主流思想舆论的任务更加艰巨繁重。我们感到,作为记协本身,还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以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掌握新闻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出谋划策。进一步坚持改革创新,拓展工作视野,加强对新兴媒体的联系、团结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它们在舆论引导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表彰激励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维权服务机制、对外交流机制,使记协工作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进一步同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人交朋友,听取他们的意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新闻界信得过的记协工作队伍。

祝这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努力探索上海特色的“走转改”之路

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

正当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形势下,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围绕深入持久开展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记协工作,总结经验,交流体会,共同研讨,合力推进,对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和创新新闻工作者协会自身工作,更好服务新闻宣传工作大局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推进“走转改”活动的几点做法

上海记协按照中宣部和全国记协的部署,在市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依照记协章程并根据自身特点,以“团结、协调、服务”为宗旨,以推动新闻队伍建设为主线,以促进新闻宣传改进、新闻事业发展为目标,在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正确把握内涵,增进思想和实践自觉,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走转改”活动服务。

新闻工作者协会作为新闻界的群众团体,在贯彻落实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方针,增强引导能力、提高宣传水平方面也是大有可为的。当然,它的谋划点、着力点并不直接体现在版面上、节目中,而是要体现在做人的工作上,通过团结、服务工作,帮助新闻工作者增强政治意识、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把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引导能力真正内化为新闻队伍建设的自我诉求,内化为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追求。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一年一个主题,步步推进、层层拓展,陆续举办了“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铁肩担道义、热情著文章”、“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呼吸”、“抓住历史机遇、承担时代责任”、“世博的精彩、记者的风采”、“为传播真理而奋斗”、“深入走转改,喜迎十八大”等一系列专题教育,有效促进了广大新闻工作者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渗透到新闻价值取向和各项管理制度之中,把弘扬职业精神、恪守职业道德、维护良好社会形象的具体要求渗透到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之中,为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发扬传统、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敬业奉献,提供了思想基础,增添了精神动力。

中央部署“走转改”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把它作为记协服务大局、服务中心、服务媒体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来抓。首先是注意准确把握“走转改”活动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所以,一开始就不是一般化地照抄照搬中央文件,也不是简单地停留在情感化、形式化、肤浅化的层面上,而是明确提出了“三个重视”的要求,即要充分体现“重视群众实践、重视群众期盼、重视群众创造”,从而使“走转改”活动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做到了具体化、操作化、目标化,团结广大新闻工作者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了思想共识,为推动“走转改”活动走得长久、走得深入、走出成效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避免“碎片化”,在思想深度、政治成熟上下功夫,站稳立场、把好导向、有效引导,把握舆论主动权。

二是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抢占思想制高点”,聚焦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形成共识的重大问题,找到破解难题的对策和办法,写出有思想特色、有思想深度的报道。

三是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深刻挑战,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让报道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涵养、价值的熏陶。

认识的提高、观念的确立、理念的创新,带来了行动的自觉、丰硕的收获。上海广大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中,发现能力得到空前提高,有效提高了新闻作品的思想深度、时代内涵和使命特征,催生了一大批得到中央领导、上海市委领导高度肯定和重视,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精品力作。

2.为团结青年新闻工作者,树立先进典型,引导“走转改”活动深入发展服务。

随着上海新闻队伍年轻成员的大量增加,充分发挥青年新闻工作者的生力军作用,推动造就一大批青年新闻人才,已经成为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服务新闻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所以,我们专门成立了青年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坚持把继承光荣传统、高举责任火把,作为青年新闻工作者开展 “走转改”活动的价值取向,注重在提高青年新闻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促进政治成熟上下功夫,注重在培养青年新闻工作者严守纪律、作风深入上下功夫,注重在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解决好立足点问题,提高新闻业务能力上下功夫。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以“为传播真理而奋斗”为主题,组织开展了“寻找思想的火种——上海新闻界青年记者编辑‘红色之旅’寻访活动”,上海的青年记者、编辑代表分成三个小组,以上海为出发原点,对于在党的诞生、发展各个重要历史时期,起到重要理论指导和舆论支持作用的新闻宣传、出版工作追根溯源、深入采访,展开报道,不仅受到了一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生动再教育,增强了继承革命传统、承担时代使命、坚守传播责任的高度自觉性,而且还采写了《追求真理、传播真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一组系列报道,以深邃准确的历史审视、以珍贵翔实的文献史料、以激情澎湃的文字表述,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并获得了上海新闻奖特别奖。去年底,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和复旦新闻学院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行陈望道、范长江、邹韬奋铜像迁建工程完成暨揭幕仪式。与会的青年新闻工作者和新闻院校师生表示,作为新一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永远缅怀学习、继承发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优良品格,将传承优良传统和坚持改革创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走转改”活动,以好的文风、好的作品,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增强主流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此外,我们在全国记协的指导下,不断规范评奖制度、改进评奖办法,提高评奖水平,以“走转改”的要求评选出一大批先进个人和优秀作品。我们把这些典型作为宝贵的财富,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如,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上海市新闻学会和复旦新闻学院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举行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深入走转改、多出好作品座谈会”,获奖者围绕投身“走转改”现身说法,向大家汇报成长历程、交流成功经验、畅谈工作体会,大家表示,身边的典型看得见、学得着,决心要以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深入“走转改”、多出好作品,去感染更多的人,启发更多的人、鼓舞更多的人。

3.为提升“走转改”活动的思想水平,多出精品力作服务。

我们通过举行“走转改”优秀作品研讨会,举办“走转改”活动优秀个人的经验交流会,出版“走转改”优秀作品集,开展“走转改”活动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举办“高举责任的火把——上海新闻界走转改活动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为促进新闻工作者多出精品力作积累实践成果、深化理论思考,总结业务经验。比如,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青年新闻工作者委员会就以开展“发现的力量——上海青年新闻工作者走转改报道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为载体,激励青年新闻工作者进一步认清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根本职责;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升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努力做到“出作品”、“出影响”、“出人才”。全市青年记者编辑积极响应“走出互联网、走入生活中”,“不做围观者、大局装心中”的活动倡议,纷纷带着纯真的心灵、发现的眼光,深入基层,深入思考、深入挖掘,为群众动真情,为社会谋发展,写出了一大批反映群众实践、反映群众期盼、反映群众创造;反映党和政府、基层一线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为改善民生敢为天下先、勇于破难题的“短、新、实”的优秀新闻作品。在此基础上,我们还举行了获奖作品的研讨会,让获奖者结合各自媒体特点和新闻实践,交流自己参加“走转改”活动的经验收获和心得感悟。新闻界老领导、专家学者对获奖作品作现场点评,对青年记者真情投身“走转改”予以热情鼓励和指导,使青年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得到了一次再提升。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安身立命之本,是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出人才、出精品的根本前提。为此,我们根据中央部署,采用“自我教育与自查自纠、集中研讨与重点治理、经验交流与督促检查”相结合的形式,集中用半年时间全覆盖地开展了“抵制虚假新闻,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专项教育活动。我们还利用《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全国“十大假新闻”十周年的契机,举办了“维护新闻真实性 增强媒体公信力”高峰论坛暨“十大假新闻”评选十周年研讨会,邀请新闻出版总署、全国记协、市委宣传部领导,以及全国各地新闻院校、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有深度、有创见的理论演讲。上海新闻单位记者、编辑代表从各自的角度,联系实际,交流了追求新闻真实性、引导准确性的经验体会。论坛还向全市新闻工作者发出了“坚守新闻真实性,杜绝虚假报道”的倡议书,为上海新闻界坚持新闻真实性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4.为凝聚新闻队伍,活跃良好氛围,激励“走转改”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服务。

为了检阅和表彰上海新闻界开展“走转改”,出人才、出精品取得的丰硕成果,这两年来,全市荣获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上海新闻奖的优秀新闻工作者,除了庆祝中国记者节大会之外,而且在一年一度的上海新闻界元宵大联欢活动上,肩披红围巾,接受“走红地毯”仪式的隆重表彰。会上,优秀新闻工作者们自我展示,自我交流,与大家共同分享在“走转改”中得到锻炼提高的心路历程。我们创造的这一新鲜、庄重的仪式,也吸引了许多资深骨干新闻工作者和青年新闻工作者的踊跃参与,从中受到了教育和感染,不仅更加感受到了新闻工作所赋予的神圣感、荣誉感,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为对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嘉奖,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去年底还率领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到云南进行考察采访,学习当地宣传工作和媒体发展的先进经验,与当地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交流,了解上海对口帮扶的新进展,感受兄弟省市的风土人情。大家都表示,一路学习、一路交流,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丰富了思想,很有收获。

为了拓展服务领域、细分服务对象、提升服务水平,我们还相继成立了女记者工作委员会、摄影工作委员会,以便根据不同对象、不同业态的特点和诉求,开展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活动。同时,我们还主动做好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工作,为新闻工作者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使新闻工作者感受到“记者之家”的温暖。去年4月20日,新民晚报女记者陶邢莹遭到大连足协官员的殴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4月22日晚市记协就专门派人到浦东机场迎接从大连返沪的陶邢莹等记者,并表示慰问。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当天就通过媒体对陶邢莹的遭遇表示关心与慰问,对记者正当采访权益受到粗暴恶劣侵犯感到愤慨并表示谴责,希望有关方面对此事的高度重视。上海市新闻工作者协会重申,将一如既往地坚决维护记者的合法权益,特别要鼓励记者坚持“走转改”,坚持依法采访、文明采访,深入到基层和现场采写新闻,希望各级部门为记者一线采访创造条件,保障他们的合法采访权益。4月23日,大连市足协作出处理决定,责令此次事件中负有责任的大连市足协秘书长停职检查,对负有直接责任的足协工作人员予以辞退,表示要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4月26日,大连体育局副局长、大连足协主席陪同肇事者专程来新民晚报向陶邢莹本人诚恳赔礼道歉。我们深切体会到,对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维护,就是对记者积极投身“走转改”积极性的保护,因而也是记协工作必须加强的重要方面。

二、深入持久推进“走转改”活动的几点设想

开展“走转改”活动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新形势下载体化、拓展化、创新化的有效举措,是加强新闻管理、改进新闻宣传、增强引导能力的根本途径,事关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宗旨,事关坚持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方向。因而,深入持久地推进“走转改”活动,也是记协的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我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立足思想的高度,有新的思考和新的举措,不断注入时代精神,丰富时代内涵、赋予时代责任,这样才能使“走转改”活动与时俱进、常搞常新,不流形式、取得实效。

下一步,我们将努力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1.进一步结合新闻实践和新闻队伍的实际,着力解决好网络时代如何当一名合格新闻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广泛深入应用,带来了新闻传播的革命性变化,新闻媒体转型发展,生态环境发生剧变,不仅使新闻道德、职业操守、社会责任扩大了外延,也深化了内涵,如何当一名网络时代的合格新闻工作者,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挑战和严峻考验。在新的传播手段下出现的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的新的“四大公害”,就是当前的集中表现:一是暴力新闻。从表面看,它的报道事实可能不一定虚假,也有根据,但不是本着与人为善、帮助改进的态度进行舆论监督,而是立场错误,渲染过度,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篇幅、超规格地报道,这就有违新闻职业道德,成了新闻暴力,使媒体失去了报格,记者失去了人格。二是恶化新闻。具体表现在以讹传讹,报网串通,散布流言蜚语,恶化舆论环境。有的明知是流言,还要在博客上互相转帖,放大效应。有的不是立足于还原事实真相,而是不经核实求证,以模棱两可、耍滑混淆的手法照此刊登。三是剽窃新闻。随着网络传播的兴起,有些人不通过自己采访,抄网上、摘网上,特别严重的是,很多事关重要的消息,不经核实就发稿,搞所谓的“网来网去”,坐在办公室一个晚上可以发好几条新闻。因此直接造成了虚假新闻,险象丛生,同时也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的职业精神和优良作风。四是侵权新闻。在法治社会中,公民、组织、企业以至政府都有法律框架的规定和权益,有的牵涉到个人隐私、有的牵涉到企业的商业机密,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现在有些记者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观念,严重缺乏法律意识,在未经对方同意的情况下任意采访,硬拍照、硬录像,未经同意写新闻稿,直接损害了被采访者的合法权益。我们认为,新闻队伍的建设靠“走转改”活动来加强,新闻队伍的问题同样也要靠“走转改”活动来解决。我们要结合下一步的“走转改”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广大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新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教育培训,从认知上搞清楚主流媒体的记者与社会自媒体的根本区别,从思想上树立既当好“民众可信的向导”又当好“信息过滤器”的传播价值观,从观念上确立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深入实际、改进作风的自觉性,从根本立场上解决当好网络时代合格新闻工作者的核心问题。

2.加强新闻道德委员会建设,充分发挥新闻职业道德的引领感召作用,推进队伍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加强新闻道德建设是坚持正确导向、提升新闻品质的内在要求,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改进新闻工作作风的关键举措,是增强媒体公信力、树立新闻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重要内容,因而也是在新形势下为深化“走转改”活动注入的时代新要求、增添的时代新动力。新闻道德涉及新闻领域的是非、好坏、善恶的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有了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所以,我们要注重通过新闻道德的陶冶教育,增强记者编辑对人民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对党的新闻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对主流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将个体性的新闻理念、新闻追求与为实现中国梦凝聚正能量、奉献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同时要针对现在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进一步适应网络化传播时代的要求,梳理、提炼出便于学习、便于运用、便于执行、便于监督的新闻职业道德准则,充分发挥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坚决抵制一切违反新闻道德与伦理的行为,对于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违法广告、低俗之风以及新出现的暴力新闻、恶化新闻、剽窃新闻、侵权新闻等突出问题下决心加大治理力度。我们还要善于引入社会的力量,发动群众的力量,让大家一起来关注媒体、监督媒体,形成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工作机制,认真广泛深入地听取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作风、改进工作。

3.高度重视新媒体时期新闻工作者的新闻理念、新闻业务培训,向深度和高端进军,推进实现媒体的转型发展。 舆论引导能力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协工作要把加强新闻理论研究和新闻理念创新方面的服务,作为应对时代挑战,提高引导能力,推进新闻事业发展的驱动力。我们要在“走转改”活动中,通过举办培训会、研讨会、报告会,交流学习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运用新技术,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占领主流舆论阵地等方面的新经验、新成果。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和业务研讨,进一步使编辑记者把握找到新闻思想和新闻事实的结合点的本领,学会在加强新闻作品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上下功夫,写出更多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精品力作。“走转改”不能搞成“访贫问苦”,不能只看到某地贫困的表面现象,而是要从思想上深入考虑改革、创新,思考关心民生方面要抓什么的问题,从而提高新闻作品的含金量。不善发现,不会思考,沦为“新闻民工”,就会丧失宣传阵地。在“走转改”活动的培训中,我们还要把如何应对热点、难点和突发事件,如何深入创新地报道科学发展,如何解决新闻宣传中“平、散、浅、套”的问题,作为必须应答的课题加以探索。

4.充分利用上海的革命历史资源,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基地的作用。

上海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资源优势,中国新闻事业在上海起步,党的早期革命报刊在上海创刊发行,全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在上海发起成立。在全国记协的指导下,我们已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于1937年11月8日成立的会址南京饭店挂牌为文物保护单位。下一步我们要在全国记协的指导、支持下,会同上海有关方面,争取早日恢复南京饭店“青记”成立会址原貌,把它建成面向全国新闻战线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培训基地,成为新闻博物馆,让全国各地更多的新闻工作者以至社会各界人士能到这里感受、学习老一辈革命新闻工作者的民族大义、大家风范、战斗实践、精彩生涯,接受生动的党的新闻工作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5.充分发挥地方党委与高校共建的作用,更加深入化、系统化、拓展化地加强“三项学习教育”培训。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是我国有影响的核心新闻院校,可以作为全国记协的一个“三项学习教育”培训基地。现在全国各地已经有许多院校学生和媒体记者、编辑前来学习,许多地方部门领导前来接受公共新闻传播的培训,同时,我们还要面向全国邀请权威的新闻学专家学者、资深的优秀记者、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来上课、开讲座,研究新闻的前沿性课题,这些都为可行性打下了基础。我们将争取建议全国记协和各省市记协能一起共建,充分发挥复旦新闻学院深厚的教学、科研资源,进一步深入化、系统化、拓展化地加强“三项学习教育”培训。

以上情况汇报,只是抛砖引玉,有些意见还不够成熟、不够全面,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不吝赐教,提出宝贵意见。

在服务大局服务媒体中开拓作为

 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2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喜庆之年,也是我省全面落实省第十二届党代会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新闻战线面临的任务重、要求高。江苏省记协把迎接十八、学习十八大、宣传贯彻十八大作为全年工作的一条主线,以“走转改”为重点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在服务江苏工作大局和服务新闻媒体中围绕提高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促进新闻队伍培训和建设,改革、创新评奖评优工作,深化新闻界交流和联系,作出了多方面的努力。

一、以推进“走转改”为重点,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

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中央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而采取的重要而长期的根本措施。这一活动开展至今已9年。“走转改”是近年来深化“三项学习教育”的具体体现,也是创新新闻宣传工作、落实“短实新”原则,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途径。省记协作为省“三项学习教育”组成单位和日常办公单位,按照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的要求,积极推动“走转改”的体制建设,并通过巡回报告、展示成果等形式,促使“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化和常态化发展。

1.组织开展“走转改”巡回报告活动。

3月21日、22日,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报告团来江苏,我省组织省暨南京市主要新闻单位的部分领导、记者、编辑和新闻院系的师生,分两场聆听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记者的报告会,深受教育和启发。6月11日至14日,全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报告团先后在南京、无锡、扬州、淮安举行报告,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任松筠、省广电总台朱延庆和许诺、徐州广电台尚剑飞、常州日报史燕、镇江广电台梁科军等6位记者联系自身实践作了报告,内容生动感人,既有泥土气息又不乏精辟感悟,引发了记者们的强烈共鸣。

2.组织“走转改”新闻图片和视频展示。

根据全国“三教办”的要求,先后两次在全省征集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图片,围绕“践行宗旨心系人民”、“深入基层不辱使命”、“新风扑面精品迭出”、“春风化雨感化社会”四个方面,向10月份开展的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图片展报送图片350幅、视频3条。为充分展示我省新闻战线“走转改”的阶段性成果,5月28日起在“江苏记协网”展示了900多幅图片和16条视频,引起较大反响。同传统的展览相比,网上展示具有受众面广、便捷、节省成本等优点。

3.开展对“走转改”活动的调研和检查。

省“三教办”在年初、年末先后组织了两次调研、督查活动,记协有关领导参与。通过两次调研、督查,掌握了全省“走转改”活动面上的情况,总结、推广了部分点上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有待解决的问题,对推动“走转改”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

4.做好简报编发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通讯》发放工作。

2012年,共编发“走转改”简报44期,其中42期被全国《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通讯》或“中国记协网”采用,是采用、转发最多的省份之一。

二、继续开展创新研究和新闻业务研讨。

2012年10月,省记协组织召开“中国新闻奖作品研讨会”,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会上,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的10位获奖代表发言,省及13个市报纸、广电和网络系统的代表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优秀新闻作品是从社会实践源头流出的一股清泉,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扛鼎之作。而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涉及到题材的捕捉和优选,报道角度的推敲和确定,表现手法的改革和创新,乃至新闻观念、采访作风是否适应,采编人员职业水准和职业能力是否适应,媒体决策者的组织和策划水平是否适应。围绕上述方方面面,与会代表进行了集中交流。

会后,这次研讨会的发言大部分已由《传媒观察》集中发表,一些媒体还挂上内部局域网,或印发给编辑、记者学习。

三、继续改进、改革记协常规工作。

1.优秀新闻作品、论文评选更好地贯彻改革、规范、公正的原则。

在全省优秀新闻作品、论文评选中,继续实行、完善以下改革措施:试行单位评选公示、省评前公示、省评后公示,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前期;更新参评项目的要求和标准,强调向“走转改”优秀作品倾斜;增加地方记协和晚报的评委,改革早期评委代表面不够广的状况。对副刊、摄影、网络作品,由省记协定评一、二、三等奖;对各专业记协的作品严格按规定的限额进行评选。

2012年,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省推荐的作品取得近几年来最好成绩,共有10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5篇。

2.开展第八届戈公振奖的评选。

戈公振奖是经省委宣传部批准设立的全省性常设新闻奖,为我省优秀新闻人才最高荣誉奖,每两年评一次,今年为第八届。这次省属媒体、中央驻苏媒体及各市共推荐了31名候选人,凡市属媒体的均事前报经市委宣传部审核批准,省属两大传媒集团的分别由其党委审核。6月29日至7月5日,31名候选人在中国江苏网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评前公示。评选于7月6日在南京举行,评委由省委宣传部分管领导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领导,省两大传媒集团负责人,省记协及苏南、苏中、苏北部分地方媒体负责人组成,共17人。评选结束后,在中国江苏网举行了为期一周的评后公示,并报省委宣传部批准。江苏广电总台主任编辑任桐、扬子晚报主任编辑戴平、连云港日报高级记者徐勤飞等10位同志最终获第八届戈公振奖。

3.江苏年度十大新闻评选有了新的改革。

已连续8年开展的江苏省年度十大新闻评选,在各个方面产生了较好影响。2012年十大新闻集中展示了全省人民在省委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全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发展成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新闻媒体、新闻工作者认真履行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起到促进作用。

2012年十大新闻审定后直接由新闻单位刊播,未再召开新闻发布会,节省了省领导和联办媒体负责人的时间、精力,也节省了会议费用。

4.组织第13个中国记者节纪念活动。

2012年11月8日是第13个中国记者节。省记协于7日下午,召开记者节庆祝表彰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副省长曹卫星到会表示祝贺。

大会对第22届中国新闻奖、第15届江苏新闻奖、第8届戈公振奖获得者进行了表彰,颁发了证书、奖牌和奖金。扬州日报采访中心主任拾景炎、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助理翟慎良、省广电总台新闻广播部周小燕、苏州日报总编辑张建雄、徐州广电电视新闻中心记者侯月华代表获奖者作了发言。

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省记协副主席和省各新闻单位、中央驻宁新闻单位代表,高校新闻院系的代表,各市记协和省各专业记协的代表,共22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结束后,省记协按传统举办了招待酒会。

5.组织夜班优秀新闻工作者休假。

夜班优秀新闻工作者休假于9月21日至25日举行,系本届记协第二次组织。来自报纸、广电系统长期从事夜班工作的24位编辑,参加了这次休假。根据一些同志的建议,这次休假安排去朝鲜。4天中,夜班编辑去平壤、元山、金刚山、开城、南浦等地区参观了金日成广场、解放战争纪念馆、中朝友谊塔、万景台、凯旋门、板门店、平壤地铁、合作农场、西海大水闸、新居民区等景点,观看了少年宫文艺演出。南京日报魏忠和、无锡商报华玉琴等都是从事夜班工作近30年的老编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休假,他们对省记协和单位领导表达了由衷感谢。

6.组织文体娱乐活动。

年初工作计划中原定的全省新闻界乒乓球比赛,因省报协已组织了同样活动,未重复举办。

由省记协垂钓俱乐部组织、金箔集团承办的南京地区新闻界“金箔杯”钓鱼比赛和省交广网承办的新闻界垂钓邀请赛,先后于6月、10月举行,省暨南京地区的新闻记者、编辑100余人利用双休日参加休闲活动。

着眼形势任务不断提升完善

 浙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根据本次会议主题,现将浙江记协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推动我省新闻界强化“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建设,响应中国记协倡议,建立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等有关情况作一汇报交流:

一、以深化“走转改”活动为着力点,推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和各项工作。

自2011年8月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 我省大批新闻记者深入基层,躬行大地。截止到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已建立基层联系点4000多个、开设“走转改”专题专栏800多个、媒体领导和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蹲点调研采访2万多次、刊发刊播作品近3万篇。这些数据真实再现了新闻工作者“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的足迹,实实在在反映了浙江新闻界在“走转改”活动中的难忘历程和丰硕成果,特别是推动“走转改”活动与重大主题宣传与各项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全省新闻宣传工作跃上新台阶。

一是根据中宣部的部署和要求,配合省委宣传部起草并颁发了《关于2012年深入开展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注意整体推进、全面落实。二是为充分总结展示巩固近一年来我省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经验和成果,推动“走转改”活动向纵深发展,省委宣传部、省记协于去年7月5日在杭州召开了全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经验交流会。同时将我省各地各单位开展“走转改”的活动经验汇编成册,供新闻单位交流学习。年初还组织开展了全省新闻界“走转改”活动专题评选表彰活动,共表彰了31名先进个人、10个先进集体、10个优秀栏目和50件优秀作品,从中挖掘、推广了一批先进事迹和精品力作,巩固了前一阶段“走转改”活动的成果。三是深化“走转改”活动,重点是与新闻宣传实际工作相结合,推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突破与创新。省党代会之前,与省委宣传部联合组织了“四大建设一线行”重点采访。省党代会之后,又接连组织推动新闻界做好“推进科学发展、建设‘两富’浙江”、“创造两富新业绩 迎接党的十八大”等主题报道。从2012年7月份起,配合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单位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新闻竞赛活动,并在年底进行评选优秀作品、先进人物等活动,创新重大主题宣传,力求使“走转改”活动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出精品、出人才、出实效。四是根据中宣部部署,组织优秀新闻工作者走进高校举办系列讲座活动,让新闻宣传的“后备军”提前感知“走转改”精神、分享“走转改”成果、植入“走转改”基因。该活动先后在浙江传媒学院、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举办,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关键在建立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我们在这一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把重点放在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制度,如浙江日报健全三项制度:健全考评奖励制度,健全基层挂职(兼职)锻炼制度,健全行风监督员制度,去年,又在月度考核中新设立了“基层联系点奖”。浙江广电集团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指导集团所属单位制订实施工作考核制度,建立硬性指标,明确量化要求,记录工作档案,纳入年度考核,做到奖惩并举、奖优罚劣,推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泛、持久、深入开展。特别是规定新进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播音员先行到一线锻炼,锤炼思想作风,增长真才实学。杭报集团建立健全领导走访制度、全员联系机制、项目挂职机制、重点派驻机制、巡回服务机制等,确保活动不流于形式。湖州市新闻媒体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制度、群众评价反馈机制等,推动编辑记者更好地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等等,以确保活动形成声势和影响,确保基层联系点和记者蹲点采访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结对帮困等实事办实,确保开办的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专题专栏制度化常态化,确保报纸版面、广电音频视频、新闻网站页面通过活动开展明显改观。

今年4月中旬,中国记协和全国三教办,在北京举行了“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的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会,这对新闻从业人员重新确认主体意识树立正确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明确“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为积极响应中国记协等单位发出的倡议,促进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自觉履行职责使命,在推进我省“两富”现代化浙江建设中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省委宣传部、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省记协及时在杭州召开了“传递正能量 发出好声音——主流媒体与记者责任”座谈会,并决定在全省新闻界广泛深入地开展“我是建设者”大讨论活动。

要求各级新闻单位立即行动起来,深刻领会这场大讨论对新时期增强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我是建设者”主题教育活动作为今年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着力点,贯穿全年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在大讨论活动中,各新闻单位创新形式方法,丰富活动载体,把开展“我是建设者”的大讨论与正在深入开展的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主题宣传报道、“最美浙江人”典型宣传报道、经济形势和经济政策宣传报道等重大主题宣传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新闻传播的正面效应,不断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真正把“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这个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落实到新闻实践中去,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强化培训、创新评奖评优机制,狠抓新闻队伍建设

在省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下,省记协以强化培训和评优创优为抓手,狠抓新闻队伍建设,取得新的成果。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闻宣传中心工作和采编业务相结合的学习培训机制,有步骤、有主题、有重点地开展培训工作。2012年共举办了7期培训班,培训新闻骨干750人,比2011年增加140人。先后协同省委宣传部等单位举办了全省新闻单位社长总编台长研讨班,新进人员“做一个合格新闻工作者”专题培训班,全省市县广播采编骨干新闻业务研讨班、全省“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专题研讨班等大型交流活动,特别是针对媒体变革发展的前沿变化,主动设置议题,努力提高研修班活动的层次和水平,省记协首度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著名新闻院校联手,分别举办了“媒体变革与新媒体发展”专题研讨班、“平面媒体采编骨干新闻实务高级研修班”,来自全省各地的社长、总编、台长和采编骨干走进百年名校、聆听专家讲座、访问高端媒体,更新了观念、开阔了视野。会同有关单位举办了以“记者的使命与责任”为主题的“郑雪君现象研讨会”,“嘉兴时评五年创新党报评论机制研讨会”、“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九点半栏目研讨会”、“温州广播大铭现象研讨会”、“温州日报重大主题报道创新实践”研讨会等,总结经验、揭示规律,汇聚才智,提升优秀人物的影响力和名牌栏目的专业化水平。

二是完善表彰奖励机制,开展新闻评奖工作。认真完成2012年浙江新闻奖和第九届浙江飘萍奖评选工作。进一步完善、规范了评奖办法和程序,共评出710件获奖新闻作品,其中特等奖3件,一等奖115件,二等奖226件,三等奖366件,新闻名专栏10个,社会品牌活动9个。10位同志荣获了第九届浙江飘萍奖。在第12届长江韬奋奖、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朱仁华获得了长江韬奋奖(韬奋系列)。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3件,另有3件作品获二等奖、7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三、强化行业监督、管理,深入开展新闻道德规范建设。

继续深化我省新闻行业社会监督工作,努力提升社会监督水平。今年初以来的《新闻行业社会监督简报》由过去的每月不到一期,增加为每月二期,监督质量有了新的提高,监督内容也有了新的拓展。省委宣传部领导6次批示表示肯定。

浙江省虚假新闻投诉中心工作也开展得很有成效。中心认真做到投诉件件有回音、举报条条有落实,特别在温商林春平收购美国“大西洋银行”闹剧等热点事件中,深入调查取证,深刻剖析了产生这条假新闻的深层次原因。中心还主动延伸服务、拓展工作领域,先后对“电视购物投诉多”、“记者采访不持采访证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还清了真相,解开了读者的“心结”。中心编写的简报受到了省委、省委宣传部领导的14次批示肯定。到今年5月底,共接到电话、短信、来信共800多件,其中涉及虚假和失实新闻191件,转办督办142件,调查核实27件,办结率达95%。

为加强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强化新闻行业自律、促进新闻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成果,浙江省新闻道德委员会于5月29日在杭州成立。

作为全国5个试点省市之一,省新闻道德委员会由省委宣传部组织领导,省记协负责具体事务,依据国家有关新闻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开展工作。受理社会各界对新闻机构以及新闻从业人员新闻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举报和投诉。

四、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异地采访等活动,努力为新闻界办实事、做好事

省记协发挥好“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努力拓展对外交流的渠道。组团出访了英国、德国、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委派了有关新闻单位2名新闻从业人员分赴南美和奥地利参加团组活动。还接待了朝鲜、缅甸等新闻代表团。与省台办联合组团赴台湾进行了专题采访。

同时,省记协还组织了近百名先进新闻工作者、采编业务骨干赴云南、新疆、江苏等地进行异地采风、考察活动;组团参加全国新闻界网球比赛;举办了浙江新闻界羽毛球、围棋比赛,编辑出版《当代浙江记者丛书》(第五辑);2012年中国记者节,举办了浙江新闻界“欢庆十八大”大型书画摄影巡回展,展出的300件书画摄影作品,涉及多个艺术门类,既表达了广大新闻工作者对十八大的欢欣祝福之情,也展示了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艺术才华和别样风采。

履职尽责服务为先

安徽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2年以来,在中国记协和安徽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安徽省记协积极发挥党委政府联系新闻界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全省新闻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为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作出了积极贡献,发挥了独特作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推动新闻媒体做好重大主题、重大活动、重要典型宣传,努力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2012年,重点策划组织了党的十八大宣传,将其作为我省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战线之力,高起点谋划、分阶段实施、多栏目互动、大密度发稿,会前以营造喜庆热烈氛围为目标,会中以反映安徽代表团动态为重点,会后以贯彻大会精神为统领,奏响了全年新闻宣传的主旋律,宣传声势强劲,各方反响良好。尤其是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策划推出的“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特别报道,以其鲜明的主题、厚实的内容、生动的语言,感染了广大受众,实现了主题宣传的新突破,成为十八大宣传我省最大的亮点,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和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充分肯定。

二、促进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切实加强新闻队伍建设。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省积极争取领导大力支持,创新活动载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了活动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一是领导高度重视推进常态化。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走转改”活动,将其作为提升新闻队伍形象、提振全省干群士气的重要抓手,认真谋划、精心部署、扎实开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就我省“走转改”活动作出重要批示,给予充分肯定,提出明确要求;省委常委、宣传部长亲自动议、经常过问“走转改”活动;省委宣传部分管副部长亲自策划大型采访并带队到基层采访。各新闻单位负责同志也深入基层采访、亲自采写稿件。仅2012年,省直媒体先后有30多名中层以上负责同志带队到基层采访或蹲点调研,推动一大批编辑记者到基层、到现场、到一线,促使他们把“走转改”作为新闻工作的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工作常态。二是载体稳中求变促进常态化。2012年,我省周密策划、精心安排,专门组织了近10批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搭建了参与平台,创新了活动载体。先后分阶段、分区域组织走进合芜蚌、皖江、皖北、大别山、皖南五区,以及“走进大型企业和重点项目”、“青年编辑走皖江”等集中采访活动,中央、省、市媒体数百名编辑记者参与,发稿近千篇(条),策划新颖独到,采访严谨务实,报道推陈出新,做到了设计大手笔、活动成系列、报道有特色、宣传有声势,较好地把党委政府关注与人民群众期待结合起来,推动了一大批编辑记者到基层接受国情省情教育和职业体验,在实践中锤炼了队伍,得到中宣部、全国“三教办”和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三是机制不断完善保障常态化。我省积极探索,认真总结,及时将一些好经验好做法固化下来,推广开去,用制度和机制保障“走转改”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推进新闻单位基层联系点采访调研制度化,将联系点打造成新闻线索的来源地、人才培养的训练地,对联系点的确立、联系内容、联系形式以及深入联系点调研的次数、天数和目标等,都作出具体要求。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建立基层联系点2000多个,到联系点蹲点采访的编辑记者达3万多人次。推进考评奖惩工作制度化,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采编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把坚持“走转改”、践行“三贴近”作为新闻从业人员的刚性要求,在评优评先、晋级晋职等方面实行一票否决。专门表彰“走转改”活动先进个人,对“走转改”集中采访作品进行评比表彰,优秀作品还将结集成册。推进版面时段保障工作制度化,在版面时段、工作保障等方面,向“走转改”倾斜,将“走转改”报道安排上头版、上头条、上联播、上提要。都市类媒体还采取“篇版联动”的形式推出报道,强化了宣传效果。据统计,全省各级各类媒体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开设“走转改”专题专栏专版800多个,刊播“走转改”各类报道3万多篇(条),在版面时段、报道数量方面给予了充分保证。

三、推动新闻媒体切实改进新闻报道和新闻文风,着力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

中宣部和省委出台关于改进作风文风的文件后,我省立即行动,认真贯彻落实。一是广泛调研,迅速部署。积极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相关举措和经验,认真研究我省实际情况,多次组织召开中央驻皖、省直新闻单位座谈会,并赴省直有关媒体进行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出台相关文件,明确责任,提出具体要求,为我省媒体改进新闻文风提供了可靠保证和重要依据。二是加强督查,有力推动。组织开展专项调研,督查各媒体改进新闻报道、改进文风情况,了解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还组织召开专门会议,就改进文风进行专题交流、研讨,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认识,推动全省新闻单位积极探索改进新闻文风的新思路新举措。三是切实整改,成效显著。我省把改进文风作为提升新闻报道水平的重要抓手,着重在增强内容针对性、创新话语体系、精练报道等方面下功夫,主流媒体大力强化正面宣传,拓展深度广度,积极提升主流舆论引导能力;都市类媒体把握正确导向,加强选题策划,着力提升权威性和公信力。特别是在全国、全省“两会”新闻宣传中,省直新闻媒体各展所长、各显创意,相关报道策划新颖、内容朴实、风格清新,得到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好评和省领导充分肯定。

四、改进创新安徽新闻奖评选工作,完善表彰激励机制,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不断提高全省新闻宣传整体水平。

近年来,随着我省新闻事业的发展,全省媒体参评稿件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也有所提升,这对评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深入调研,反复研究,我省对安徽新闻奖评选办法进行多次修订,并制定了评选细则,不仅明确了参评项目、设奖数额和相关要求,还进一步规范了评奖工作制度和程序。为保证安徽新闻奖评选的公平公正,在报刊类作品、新闻论文、新闻摄影等项目的评选中实行“盲评制”,即提供给评委的目录及作品均涂去参评人员姓名,选择评委时实行回避制、轮换制等制度和举措。同时,评奖工作的组织方式也有所改进。自2012年起,安徽新闻奖评选不再由各地市轮流承办,而改由安徽省记协独立主办、承办,虽然工作任务更为繁重,但各个环节更加规范有序,评奖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更好地发挥了新闻评奖的示范、引导和激励作用。

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推动两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一是以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为重点,在提升正面宣传水平上下功夫,注重彰显特色、增强实效,推动省内媒体深入推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主题宣传,开展“经济强省铸辉煌”、“文化强省谱新篇”、“生态强省促和谐”等专题宣传。二是以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为重点,坚持宣传部门和记协指导推动、新闻媒体积极主动、编辑记者自觉行动相统一,进一步推进新闻队伍建设。改进学习培训方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组织媒体负责人赴外省培训,邀请中央宣传文化单位专家学者为我省媒体负责人授课。深化“走转改”活动,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引导编辑记者形成“常年走基层、经常在基层”的良好风气和习惯。适时召开新闻战线“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座谈会,举办“大力改进文风、创新话语体系”新闻竞赛活动。

为新闻人传递正能量当好“服务员”

江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一、积极布置、扎实推进,增强凝聚力

2012年,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扎实推进“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等重点工作;二是圆满完成中国记协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三是组织好江西新闻奖的评选和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报送工作。

1、扎实推进“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等重点工作,记协的凝聚力增强、影响面进一步拓展

根据中国记协的工作要点和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去年以来,我们紧密配合全省新闻战线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主要是积极主动地配合省委宣传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部署,为“三项学习教育”和“走转改”活动提供支持和悉心服务,组织、引导全省新闻媒体在“走转改”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积极跟进,不断出新出彩。与此同时,我们努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组织省内媒体开展赴台新闻交流和异地采访交流活动等。我们组织的百名新闻记者赴台访问交流工作,从2010年启动至今,赴台人数已逾300人。此项活动开展得顺利圆满,受到省内各媒体的好评,也得到省台办和国台办的充分肯定和表扬。

这些工作的扎实推进,使省记协进一步加强了与各新闻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凝聚力增强、影响面拓展,服务水准也不断得到提升。现在不少新闻单位及省直厅局举办活动都纷纷要求省记协协助并参与。如省电视台协会举办的红歌认证会、党旗下的报告,浔阳晚报举办的“走、转、改”征文活动、赣南日报邀请中央媒体赴赣采访活动,省公安厅举办的十大英雄人物评选、大江网开展的评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十大先进人物活动等等,都主动邀请我们参与,参与的形式多样,或联合举办、或冠名、或提供帮助。

2.圆满完成中国记协交办的各项工作,与中国记协的工作联系更加紧密

对中国记协交办的各项工作,我们都认真负责地去完成。去年上半年,中宣部、中国记协等五部门在京举办“躬行大地图片展”,要求各省市宣传部提供各地开展“走转改”活动的五项数据和视频、图片。江西省委宣传部把任务交给了省记协。在向上面报送各媒体送来的材料时,我们没有简单地报送了事,而是阅读、核对了全部的文字材料和视频、图片光碟。报送的材料既有全省的汇总数据、也有各单位的具体数据,较好地完成了报送工作。

由于我们对中国记协交办的各项工作完成较好,中国记协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工作上的联系更加紧密。去年上半年,赣州市委要求赣南日报社赴京邀请中国记协组织中央新闻媒体赴赣南采访,为振兴赣南中央苏区经济发展提供舆论支持。应赣南日报社的要求,我们出面帮忙联系,取得了中国记协的支持。去年下半年,中国记协党组副书记高善罡亲自带队,率中央媒体采访团赴赣南采访,反响强烈。

3.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地组织完成好江西新闻奖的评选和参评中国新闻奖作品的报送工作

我们参照中国记协对评选新闻奖的相关规定,制定了江西新闻奖的评选要求,科学规范地组织江西新闻奖的评选工作。评选工作坚持正确导向,坚持质量第一,坚持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从初评、复评到定评,整个过程的每道程序每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获奖作品能代表江西新闻界新闻作品和新闻论文的最高水准。由于我们组织评选工作的严谨细致,保持了江西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在2012年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我们对参评作品和参选人的报送材料进行了细致认真的审核把关,为参评打下了良好基础。江西新闻界共收获一等奖1件、二等奖3件,三等奖1件,品种涵盖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和新闻论文。江西电视台李建国在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评选中荣获韬奋奖。

据了解,去年全国报送参评的材料共700件,其中不符合报送规格的就达400余件,而我们近几年报送的参评材料都是一次成功。前两年,江西电台一件参评作品在评选前中国记协的公示中被举报,但由于我们在对该参评作品的推荐、报送过程中无任何违规之处,最终这件作品仍被公正地允许参评,并获得了中国新闻奖。

二、精心组织、悉心服务,力促全省新闻界“走转改”活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走转改”活动开展一年多来,我们始终保持着对省内各媒体开展、推进这一活动的持续关注,积极主动地配合省委宣传部在各个阶段推进“走转改”工作的部署,为“走转改”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力促我省新闻界的“走转改”活动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具体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向全省新闻媒体转发、传达中国记协及全国“三教办”对推进“走转改”活动的要求,按照省委宣传部在各个阶段对 “走转改”活动的要求和具体工作部署,组织、引导全省新闻媒体在“走转改”活动开展的各个阶段积极跟进,不断出新出彩。比如在对十八大的宣传报道工作中,积极配合省委宣传部在全省新闻界推出了“贯彻十八大 记者走基层”主题采访报道活动,对各单位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联系点调研采访的事迹和推出的基调昂扬向上、内容生动感人、文风清新朴实的报道及时进行通报,组织学习研讨。

2.积极向《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供稿,及时宣传我省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成效。今年第二期的《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登了由江西省记协采写的“江西:接地气 聚人气 鼓士气”一文,对我省各主要媒体结合“走转改”活动开展的“新春走基层”专题报道活动进行了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也为我省新闻界进一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提振了士气。

3.与各设区市记协密切配合,积极支持各新闻单位在“走转改”中策划的各项活动。比如浔阳晚报举办的“走转改”征文活动,从活动启动到征文评选,我们自始至终都积极支持并热心参与,对强化当地记者编辑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及积极投入“走转改”活动起到了有力的引导作用。

一年多来,我省新闻战线的“走转改”活动不断拓展、深入、创新,开展得有声有色,呈现出三个显著特色:

1.领导做表率带头下基层,亲自策划部署下基层采访任务

江西日报制定了社领导下基层安排表,对每位社领导下基层的时间、地点、发稿计划都作出详细安排。江西电视台领导在全省范围内选取了十个联系点,各频道负责人、各个栏目、各部门也都相应建立了准确到位的联系点和联系对象。领导的行动,为推动“走转改”活动起到了榜样和标杆的作用,极大地激发了记者编辑下基层采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九江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在每周的编务会上,都会亲自策划、部署下基层采访任务,落实责任人。还集中抽调了10名业务精湛的记者编辑,组成“走转改”采访小组,深入活跃在基层一线,发回了大量来自基层的鲜活报道。

2.持续开辟专栏,突出报道,形成强大舆论声势

江西日报在全省媒体中率先推出反映“走转改”活动的专栏《走基层 访民生 看变化》和《基层蹲点见闻》专栏,每天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刊登1到4篇报道。江西电视台依托大型民生新闻栏目《新闻晚高峰》和法制栏目《目击者》,开办“走、转、改”活动的常设性专栏。比如江西五套的“五哥帮忙团”,主持人“五哥”作为媒体的公信代表,成为了老百姓的贴心人。九江日报利用区位优势,开辟了《沿江开放开发》、《记者走基层、促发展、话民生》和《九江这五年》等专栏。

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实践,江西日报又创新形式,将专栏易名为涵盖面更广更大气的《记者走赣鄱》,规定各部门要结合“走转改”活动策划选题,做出系列深度报道,并在主栏目下开设子栏目,将报道向深度和广度延伸。江西日报对“走转改”活动的快速反应及高质量高密度的报道在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的同时也获得了中宣部新闻局的关注。中宣部新闻局2011年第614期《新闻阅评》,以《围绕“访民生、看变化”主题做文章——江西日报开展“走转改”活动重点突出》为题,对江西日报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给予高度评价。

3.建立驻点制度,完善考评办法,确保“走转改”形成长效机制

我省各新闻单位已普遍建立了基层联系点制度,将“走转改”活动的相关要求纳入日常采编工作质量考评体系。

江西日报在全省每个县区都设立了联系点,主要设在农村、厂矿、社区等最基层单位,要求记者编辑每季度驻守联系点一周以上。几家省级新闻单位拟组织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记者分期分批赴基层驻点,规定新上岗人员必须到基层联系点驻点锻炼。

全省主要新闻单位都已将下基层采访情况纳入编辑、记者年终评先评优的重要考核内容。江西日报规定,记者、编辑年内下基层采访不到两个月、见报稿件体现“走转改”要求不到三分之一便不能评优秀等级。

不少新闻单位已将采编绩效考核向“走转改”活动倾斜,规定对采自基层一线的新闻不仅在版面编排上给予突出醒目待遇,同时相应提高稿酬,并在各级新闻奖的推荐、评选时,首先考虑深入基层采写的作品。各新闻单位都已将“走转改”活动的有关要求写进报社新闻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文件中,确保“走转改”活动形成长效机制,推进活动的常态化管理。

三、组织协调全省新闻单位积极响应“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倡议

今年4月中旬,中国记协和25家媒体共同发起“以强烈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倡议,我省新闻界积极响应,快速跟进。省委宣传部与省记协联合下文,要求全省新闻媒体在进一步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的同时,同步推出“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在行动”主题活动。

各省直媒体和各设区市记协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响应倡议活动,纷纷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了响应倡议活动的方案,并指定专人作为活动的舆情信息员,及时报送本单位开展响应倡议活动的动态、做法和成效。目前的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积极参与全国性研讨活动的网络互动

各媒体都将积极参与全国性研讨活动的网络互动作为响应倡议活动的重点要求来抓。比如在景德镇市,该市日报、市广播电视台、瓷都晚报各安排2名采编骨干,景德镇在线安排1名采编骨干在“三项学习教育”专网参与“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谈记者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全国性研讨活动开设的网络互动。在聚焦板块对“一个老新闻人的担忧引发的讨论”主题跟帖;积极参与“新闻人该以何种姿态履职”主题调查;积极参与留言互动,打开“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谈记者社会责任”图文直播页面,进行“网友留言”。

2.广泛开展学习讨论、教育培训等活动

各新闻单位将学习讨论等活动融入工作中,利用采编选题会、工作例会、阅评会(评片会)等形式,开展专题讨论,营造良好氛围。不定期开展业务讲座、业务学习讨论,提升采编人员做好正面报道、传递正能量的本领。江西卫视新闻中心规定,每天的采编报题将会严格把好第一道关,选题着重策划正面宣传;每月的评片会把握评优标准侧重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江南都市报在报社长廊开设“谈新闻工作者社会责任”专区,鼓励一线采编人员留言互动,结合自身岗位要求,畅谈感想,体味新闻战线“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深刻内涵。

3.组织开展新闻工作者演讲比赛、征文评选等活动

各级宣传部门、记协与新闻单位一道,正在策划组织新闻工作者开展响应倡议活动的演讲比赛、征文评选等活动,动员广大新闻工作者尽情抒发、阐释自己对“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让“走转改”活动更有成效

山东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一、“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建设情况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我省新闻界把上级要求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工作制度和机制,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一是领导带头制度。克服新闻界普遍存在的机关化、官僚化、形式化作风,打破麻木不仁的工作习性,领导带头很关键。所以,“走转改”启动之后,我们呼吁推动媒体负责同志建立联系点,带队深入基层调研采访,各媒体主要负责人也识大局,勇担当,以各自的方式带头赴各地采访。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亲自带队到德州、济宁、枣庄、潍坊、莱芜、烟台等地市,围绕国家的工作大局和各地市的工作重点,带着问题进行调研采访,产生了许多精品佳作。济南日报报业集团8名党委成员带队,抽调集团“六报一网”骨干记者,分赴区县和部门、行业调研采访,写出了大量的一线报道,并刊发了“总编辑蹲点手记”。

二是建立联系点、联络员制度。建立联系点是开展“走转改“活动的重要载体,我省大多媒体根据各自覆盖区域和服务对象,普遍设立各自的联系点,确定基层共建单位。许多媒体对下基层的人数次数和时间也作出具体规定,由媒体或部门负责人亲自带队到联系点搞调研,写报道。山东广播电视台从台领导到各频道,在全省厂矿、社区、农村、学校和医院等建立了34个基层“联系点”,组织55批600余人深入基层调研、报道。同时,在全省各行业、各地建立了100多人的受众联络员队伍,及时反映群众关切,切实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青岛广播电视台已建立基层联络点50多个,近千人次深入基层调研帮扶。大众日报在全省地市全部设立了联系点。齐鲁晚报从编辑部到地方站,每个部门都确定了联系点,实行编辑记者轮流下站。烟台市市直媒体主要采编部门分别联系一个乡镇或街道,每季度由总编带队到联系点采访调研。

三是创新栏目形态,完善版面时段保障机制。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各媒体普遍开辟了“来自联系点的报道”栏目,其中大众日报开办的《走基层·蹲点日记》、齐鲁晚报的《凡人歌》、生活日报的《社区对话》等,刊发了一大批有深度、有温度的优秀作品;青岛广播电视台围绕民生工程、百姓生活等主题,开设了《走基层,访民生》、《走基层,在一起》、《走基层,感动在身边》等栏目,用基层群众的语言讲述群众自己的故事,有效提升了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是品牌驱动机制。以品牌栏目、品牌活动为载体,为基层、为群众解决急办难办的实际问题,成为我省新闻界“走转改“活动的一大亮点,由此也强固了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感情纽带,推动了走转改活动的深入开展。齐鲁晚报“张刚大篷车”,通过创新服务活动,开辟专栏报道,为社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赢得了百姓的赞誉和信赖;山东电视齐鲁频道的《小溪办事》栏目,扎根基层,服务民生,为群众办好事,做实事,成为老百姓的贴心人;农科频道的《乡村季风》栏目,为普及现代农业知识,架设致富桥梁,显示了自己的特色。青岛广播电视台《马上就办》、《一帮到底》、《社区互助站》等栏目,直接面向基层群众,为其排忧解难。日照日报社在“走转改”活动中策划的“牵手斑马线”爱心护学行动,有效地缓解了孩子们上下学途中的交通安全压力;另外两个社会爱心公益活动品牌“日照暖阳”和“晨刊梦想漂流瓶”,则为120余名特困学生解决上大学的学费问题,帮助2000多名孩子成功圆梦,还帮助300余人实现就业和婚恋。山东重点新闻网站《大众网》推出的“今冬请吃爱心菜”等活动,引起了市民和网友们的极大关注。山东科技报社以“读者服务站”、“专家服务团”、“帮办热线”为载体,帮助群众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五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全省角度,我们把媒体开展“走转改”活动情况纳入新闻单位精神文明创建综合考核体系,每两年一评比,加大奖励力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优先考虑“走转改”的作品。在微观层面,许多媒体完善内部考评和奖励制度,将下基层采访情况作为编辑记者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在职称评定、收入分配等方面予以倾斜。大众报业集团以“深入基层做精品新闻”为主线,搭建起一个业务平台,举办了“新闻精品大赛”和“月度好新闻竞赛”,激励采编人员多写反映基层群众的精品佳作。大众日报规定编辑部的记者每季度要有两篇济南地区之外的深入基层的报道,且必须为A稿,一个考核时段未完成的,相应分数从总分扣除并取消评先资格。山东广播电视台主要业务部门把实践“走转改”活动的情况和效果作为和收听收视率、节目创收同等重要的考核内容,和收入挂钩。

六是教育培训机制。为增强记者编辑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推动“走转改”活动深入开展,省记协与部分地市宣传部、市记协联合举办培训班,由省记协负责同志和“走转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代表进行讲课辅导,收到良好效果。省记协还和“三教办”组织青年业务骨干追寻红色记忆——遵义老区行”采风培训活动,和省委宣传部等五部门组织省直及地市主要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开展泰安革命老区行活动,并深入村镇工厂了解乡情,考察民意,参加采风培训的编辑记者深受教育。省内各级各类媒体也为业务培训建立制度狠抓落实。大众报业集团实行总编辑轮流讲课、处级干部集中学习研讨、新招聘青年记者开班培训、每半年派出业务干进北大学习等制度,有效地提升了新闻采编人员的整体素养;山东广播电视台建立“走转改”优秀稿件月度讲评制度,使采编人员受益颇深。

七是交流推广制度。为了深入推进我省媒体“走转改”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工作动态、宣传信息和活动简报、齐鲁新闻界等载体,及时跟踪我省“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情况,交流经验,不断推出典型人物,用典型推动工作。张刚是齐鲁晚报的一名普通记者,他从胡同记者做起,实践“三贴近”,成长为一名优秀青年记者,并被推选为济南市人大代表。我们对张刚的事迹及时进行总结宣传推介,在省“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上全面介绍,并把这个典型推荐给中央“三教办”,中央《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简报》和《中华新闻报》分别刊登了关于张刚事迹的长篇通讯。我们又发出通知,在全省新闻界广泛开展向张刚学习的活动。之后,我们还总结推介了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等一批典型。

二、“走转改”活动引发的几点思考

通过以上制度建设,为我省新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生机,出现了新的气象:群众意识强了,基层元素多了,视野更加开阔了,题材更加丰富了,作品更加鲜活了,文风大有改进了,整个新闻工作水平上了一个层级。从中我们深切地感到,制度管根本、管长远;制度具有约束力,更具有推动力。要使“走、转、改”活动始终保持常态化,使广大新闻工作者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使报纸更好看,广播更好听,电视更出彩,必须靠健全有效的制度和对制度的坚定执行。实践证明,哪些媒体制度制订得有章法、有创意,哪里的“走、转、改”就红火,事业就勃兴。大众报业集团多年来一直按新闻的本质和规律致力于制度建设,较早为“走转改”建章立制,推动了集团“走转改”活动的蓬勃开展,新闻宣传做出了自己的特色,连续七年九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从我省新闻界制度建设情况看,总的是好的,省市主流媒体大都建立了相关制度,差别在于,有的媒体制度尚不健全,有的媒体制度虽全但不具体、不细化,凡此种种,都有待于认识再提高,意识再强化,切切实实加以改进完善。 由此我们还深切感到,要使“走转改”深入持久并富有成效,依靠制度的他律是一方面,还必须依靠新闻主体的自律,启发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担当,引导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中国记协前不久联合25家媒体发出的“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倡议书,我省记协迅即发出通知要求各媒体积极响应,其用意正在于此。中宣部、中国记协最近选取五个省市试点筹建省市一级新闻道德委员会(包括山东在内),其用意也在于此。社会责任担当,就其实质而论,是各级各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精神信仰,是从事新闻工作者应孜孜追求的“大道”,也是“走转改”趋向的终极目标。媒体的社会责任,就是当好党的喉舍,架起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为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服好务,说到底,就是站在政治与全局的高度为社会提供正确的舆论引导。做到这一点,需要有为民的情怀,也需要有对党的信仰;需要有民生的视角,也需要有对宏大主题、热点报道的关怀,最重要的是把党和政府的信息用好懂的语言和形态及时解读传达给民众,同时把民众的意愿及时引导到党的工作大局上来,达到上下同心聚力、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这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又需要有精到的专业水平。为此,必须把“走转改”与“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有机结合,深入推进”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学习教育,同时启发媒体和新闻从业者自觉加强政治、道德与业务修养,不断提升自己,做到自觉承担且有能力承担党和人民赋予的社会责任。

另外给我们的启发是,“走转改“的落脚点在改文风。文风不只关乎语言风格和表现形态,它的背后是媒体新闻观、价值观。报什么,怎么报,报给谁看,都折射出媒体的思想、观点、感情和立场。这就告诉我们,文风问题必然涉及到作风问题,其根本点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也必然涉及到学风问题,其根本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一个是党的工作路线即群众路线,一个是党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因此,文风问题不可小视,它反映和体现的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大问题。所以,中央要求,要把改文风与转作风、正学风有机结合,我省记协也准备在今年适当时候召开“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经验交流会,以此推动“转正改”的深入开展。改文风的具体要求是“短、实、新”。“短”,就是力求简短精炼,要言不烦,意尽言止;“实”,就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情;“新”,就是题材新、角度新、语言新、表现形态新。综合起来说,文风问题既关乎形式,又关乎内容;既涉及价值理念,又涉及作文技巧,是一项难度较高的工程,必须下大功夫改进。在这方面,我省新闻界正在积极探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但还不够,应当深入研究,同时借鉴其他媒体的经验,把改文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全方位地向前推进。

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1年“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福建省委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有力推进,各地各新闻单位迅速行动、全力投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新闻报道新风扑面,鲜活生动,有力地服务了大局、推动了工作、锻炼了队伍,创造了“宣传部长同新闻工作者一道‘走转改’”、“海都农家乐”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经验,福建省成为唯一一个两次在全国专题会议上介绍经验的省份,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刊文予以表扬,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各地各新闻单位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以制度形式将有益经验固化下来,转化为工作遵循,努力让走进基层、服务群众、锤炼作风成为新闻从业人员自愿自觉的价值追求。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融入全局工作中找准“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

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走转改”的全过程,引导新闻工作者在服务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中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大局意识,在与大局同频共振中找准新闻工作的着力点。

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组织记者下基层宣讲采访,联系实际与群众共同学习中央精神,用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具体的数字,反映各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动人景象、创新举措和可喜变化,推动十八大精神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各地各新闻单位围绕贯彻对台先行先试、平潭开放开发、泉州金融改革、打好“五大战役”、推进生态省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等工作重点,深入火热一线,颂扬基层干部群众的辛勤奉献,挖掘推广水土保持的“长汀经验”、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等一批先进经验,推动了实际工作。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3次带队采访,推出了一批生动质朴、基层气息浓厚的报道,产生良好的反响。活动中,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有力推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省建设,也有力推动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二、坚持把握规律、探索创新,在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中突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重点

福建省新闻战线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进一步将贯彻“八项规定”,全面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作为紧迫任务,以走进基层为基础,以改进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把握新闻宣传规律,用“短、实、新”的报道要求指导改版工作,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活动和精品佳作。

各地各新闻单位进一步将“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办报办台办网的定位中,通过改进文风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鲜明准确地传递党的声音,使新闻报道充满时代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改文风重在改内容,改内容的核心在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各新闻单位将时政报道会议报道作为改进文风的突破口,针对以往一些会议报道的弊病,实行“1+N”报道模式,努力从重要会议内容中挖掘出丰富有效信息,把可读性、实用性与引导性结合起来。记者编辑带着问题意识走基层,推动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如新闻媒体对治理客家母亲河汀江情况大力报道,结合治理实践探讨解决保护生态与致富之间的矛盾,动员汀江流域的群众投身治理实践,共同保护美好环境。各新闻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为可亲可感的身边榜样,推出“法官妈妈”詹红荔、李彬、“托举哥”、石狮阳光馒头店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普通群众的凡人善举。2011年,省、市新闻媒体以“走转改”的精神创新做好“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践行福建精神的先进典型,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让福建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播,更好地弘扬。

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互动频繁、反响良好的品牌采访活动,如福建日报的“记者八闽行”、海峡都市报的“海都农家乐”、福建省广电集团的“身边的感动”、福州市“百万市民看福州”、厦门“走街串镇看发展”、漳州市“九龙江畔听民声”等活动。中央驻闽、省、市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合走基层,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齐动,形成“大合唱”、“多声部”的生动局面。各新闻媒体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提升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三、坚持锤炼作风、提高素质,在弘扬“走转改”精神中增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动力

坚持在深化“走转改”中锤炼队伍,为推动新闻事业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省情民情,增进群众感情,接受实践磨炼。注重领导带头。袁荣祥部长带头走基层,省、市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新闻单位负责人纷纷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以制度保障新闻工作者走得全面、走得深入,对各新闻单位领导班子、业务骨干、普通记者分别提出要求。目前已建立各类基层联系点910多个,记者编辑走基层4.5万多人次,开设专题专栏150多个。注重学习交流。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海西传媒讲坛、业务学习交流、开展理论研讨等,宣传表彰“走转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总结提炼经验心得,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袁荣祥部长撰写的“走转改”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记者》、《三项学习教育通讯》等刊发。袁荣祥部长主编的《在广袤大地上躬耕践行——福建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成果汇编》正式出版,分发各新闻单位学习。各新闻媒体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有效学习方法。如海峡都市报设立学习平台“海都学堂”,给采编人员发《古文观止》。福建日报、省广电集团分别召开经验交流会,闽南日报报社领导和中层干部走上“报人讲坛”,用“走转改”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海峡导报、东南网等通过QQ群交流走基层的心得。注重实践养成。“走转改”让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全面的锤炼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坚定,工作作风更加细致扎实,发现新闻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新闻工作的本质和职责进一步明晰。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写‘走转改’的新闻,带劲”、“走进基层,接上地气,让评论更有灵气”。强化社会责任。积极响应中国记协等单位倡议,在“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大讨论活动中,省、市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对重要新闻的当事人和先进典型人物进行案例回访,通过展示新闻宣传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效,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启迪思路,进一步巩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明确新闻工作者自身定位和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坚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在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中强化“走转改”常态化的保障

以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完善系列制度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促使“走转改”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由“一时改”向“持久改”转变。建立健全下基层机制。根据形势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蹲点调研、版面时段保障等机制。结合省里关于每月第一周为“无会周”的规定,组织走基层活动,将“无会周”变为“走转改周”。明确规定新闻单位领导人员蹲点调研每年不少于1个月、具有高级职称新闻工作者必须下基层2个月、新闻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必须下基层1个月、新进记者必须驻点锻炼2年,要求编辑和主持人、主播也要走基层,进一步扩大“走转改”的覆盖面。要求各新闻单位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做到“四个一”,即联系一个社区、进驻一家企业、调研一个村、体验一个基层单位。各新闻媒体除了设立固定的栏目,还根据实际需要开设新的专题专栏,保证“走转改”的鲜活报道及时得到刊播。在选题策划中,优先关注“走转改”的选题。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努力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鼓励新闻工作者常走基层、扎根基层。把“走转改”作为福建新闻奖、省“十佳”和其他各类新闻奖项评选的重要条件,多次开展“走转改”专项新闻评奖;研究制定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把“走转改”与干部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花大力气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分配激励上向来自基层一线的好稿倾斜,拉开考评的档次;各新闻单位设立总编辑奖、好稿奖奖励走基层的精品。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细化操作流程、实化工作方案,省、市“三教办”及各新闻单位建立专门档案和台账,通过编发简报、实地督查、群众评议、内部通报等经常性的督查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五、坚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中夯实“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基础

福建省新闻媒体认识到,“走转改”活动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与群众联系得越紧密,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越多,反映群众心声、愿望的报道越多,群众就越满意越欢迎,新闻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更加紧密联系群众。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通过群众来信、热线平台、微博畅通渠道,通过驻点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密切联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诉求。响应省委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要求,选派一批骨干到联系点、挂钩村,深入了解情况,找寻制约发展的症结,慰问困难群众,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紧。新闻媒体公开反映挂钩帮扶对象的发展需求,动员社会力量出计出策,成效明显。响应福建省委出台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工作的意见,开展“四下基层——党报记者在行动”等活动,由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带领编辑记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宣传推动“四下基层”,身体力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服务中心工作,密切党群联系。倾情服务人民群众。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特征,努力通过信息服务、良性互动、舆论监督、内参反映等推动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应对台风、暴雨等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中,新闻工作者奔赴抗洪救灾一线,一边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一边播发信息,通报灾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峡都市报等媒体关注“三农”问题,通过“海都农家乐”等平台帮助推销滞销的农副产品。各新闻媒体积极介入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热线接受群众投诉,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问题,推动各方面积极互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海峡都市报968111平台每天接入大量电话,报社及时整理相关信息上报,为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加强互动联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了解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期待,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联动,进一步明晰网络时代新闻媒体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努力方向。发挥群众评议员、市民评报员、社会监督员作用,收集社会各界对“走转改”和新闻工作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海峡都市报、东南网、东南卫视、福州市媒体等带动读者受众一起走基层,实地感受社会发展进步,体验劳动者的劳动豪情和默默奉献。

下一步,福建省将针对“走转改”活动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提高,不断深化活动开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深化“走转改”活动作为新闻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载体,增强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从“要我走”转变为“我要走”。引导新闻单位深刻认识“走转改”是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它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是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引导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基层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更是社会概念,不是走得远和偏才算深入,走基层,就要走到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地方,走到倾听群众呼声最直接的地方,走到传递社情民意最密集的地方。

二是进一步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走转改”活动的载体、形式、手段和方法,做到常抓常新、富有活力。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活动策划,结合全党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活动实效。加强走基层的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实现贴近性、新闻性和思想性的相统一,体现走入基层的深度、发现问题的锐度、思考问题的高度,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适应网络时代的特征,重视对网民的引导和互动,带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民走出虚拟世界,与媒体一道走进基层,认识国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是进一步增强合力。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引导、推动新闻媒体反映各地区各部门改进作风的进展成效,发挥面向千家万户、联系各行各业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走基层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置议题,共同探寻解决办法,借以发挥综合效应,增强活动的内涵。引导新闻媒体在挖掘推广基层的创新创造、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集中起来”和“坚持下去”的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推广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先进经验。

四是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培训工作,组织新闻工作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牢理论根底,帮助他们增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真情走基层、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思考走基层,在走基层中把“行”与“思”结合起来,既当好社会发展进步的记录者、见证者,又当好参与者、推动者,既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善于从火热一线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历程中更好地汇聚、传递正能量。

勤学习·懂说话·重策划

施由森

有幸首次被评为福建日报2012年度十佳通讯员。这份荣誉,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鼓励,更是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一种鞭策、希冀。

我是2007年11月开始从事新闻报道的,因为是半路出家,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我清楚,这并不是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自己就能一下子游刃有余。那段时间,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阅读大量新闻作品,学习新闻前辈如何采写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就是深入了解省情、县情。有了这些准备,或者说磨刀,才有了自己短时间内的适应。

对于这5年来走过的路,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新闻永远在路上……正是一路的奔跑与追逐,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在别人三五好友欢聚的时候,在许多人节日赋闲的时候,我们仍然掌灯案前,写稿、传稿,才有一篇篇反映基层、反映民生民情的报道化为铅字定格于纸上。

新闻永远在路上,但身处小县城,只有做到勤学习、懂说话、重策划、善借力,才能要写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勤学习——

只有储备充分的知识,涉猎广泛,才能采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要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做新闻的人,更应如此——

采访的对象各行各业,没有做足功课有时候就会闹出笑话。我曾经碰到过一件事:去年海峡诗人余光中回永春参加其祖父组织创办的洋上小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有位记者的采访问题竟然是:余老,您祖籍是永春吗?显然,这位记者在采访前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学习不够,知识也不够,说了外行话也就难免了。

虽然,我们在采访时不可能对每一位对象的身份都很清楚,但至少像一些名家或者说准备采访的对象我们就应先通过各种渠道,特别在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尽量多地了解他们。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沟通、采访,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采访对象对我们的信任感。

特别是想做有深度的新闻时,就更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去年,为了采写永春县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度报道,我们几乎把桃溪的整个历史翻读了一遍,最终才有了我们报纸上两个版的深度报道《让千年流淌的山海文明再放异彩》。

新闻是易碎品,如何才能让它保持得更久些,最重要的是要有厚重感和深度,或者带有经验性的、能给别人有所启发,那它相对来说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就需要有更高的视界、更宽的思维、更多的知识。

懂说话——

既要学会说“本地话”,更要学会说“福建话”。

每次到报社,听到最多的就是编辑记者对我们说:你们不能老是县里提什么、县里怎么样、县领导说什么,而要放在全省的位置,学说“福建话”。

我认为此话中听。很多时候,有的事在一个县看来是大事情,但当把它放在全省的角度去看时,就是小事了。但县里的有些工作,县领导很关注,经常会让报道组争取在省级媒体上露露脸。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说“福建话”,从全省的角度去看,我们县里的工作亮点在哪,有什么可写的?

去年,永春县开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按理说,这几年全省各地都在抓水利,这样的事太多了。于是,在写稿的时候就将它与福建正在加快生态省建设相结合,以《永春投30亿“打扮”母亲河》为题写了篇消息发给福建日报要闻部,第二天就见报了。紧接着,在详细了解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不是单一的治水,而是结合水利防洪防枯、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景观园林、市政道路桥梁等五大工程的多元治水后,又结合全省开展“学习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大背景,与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刘益清站长合作采写了《为下游树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的通讯,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们没有停止跟踪,又继续采写了《一河清水 两岸风光》的治理报道,于去年7月3日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些稿件全部被评为当月好稿。

事实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全省都在关注民企“二次创业”,自己就在第一时间结合县里出台的政策先后采写了《永春:政策“礼包”扶持企业发展》、《敞开怀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等稿件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发,获得了县领导的肯定。应该说,这就是“既要会说‘本地话’,更要会说‘福建话’”所取得的成果。

重策划——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多角度的,策划也是一种选角度,选准了角度也就选对了方向。

曾经与同事开玩笑:新闻走得太快,基层工作太慢。有时候,开展一项工作,上面已经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了,可基层还没开始。等到基层开始动的时候,新闻早已是明日黄花。

面对明日黄花,如何出彩出新?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策划,通过策划,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

永春漆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所有的报道几乎是停留在永春漆篮如何好。面对已经让读者阅读疲倦的题材,我们与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刘益清站长、何金记者共同探讨、共同策划:透过漆篮风光的表面深入探讨内在因素——因为回报率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漆篮制作,只有老人在艰难坚守。于是,我们采写了漆篮现状的调查分析文章《永春漆篮,如何走出大山?》,于去年5月29日在福建日报第9版以大半个版面进行报道,引起了县、乡的重视。

去年,全省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永春也不例外。但如果只单单写美丽乡村的村容大变样,显然已经无法获编辑青睐,读者也会阅读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写永春的美丽乡村建设?在经过深入的采访,了解到位于永春县城西南的云台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收入不高,且因欠债村部甚至被法院查封,成为全县唯一的无村部、无老人活动场所、无幼儿学习场所、无村经联社账号、无村民议事教育培训场所的“五无村”,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结合实际,按照产业带动型及田园风貌型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于是,我们以此变化为素材,采写了《“五无村”变身“五好村”》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发,同样被评为当月好稿。

对于我们基层通讯员来说,学说“福建话”不可能学得全面、到位,毕竟我们对省里的政策包括全省的情况都不是很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借力,在平时工作中多与报社老师沟通,甚至有好的线索也可以直接邀请报社记者一起采访、写稿。这样,我们的基层报道就能在最大程度做到“遍地开花”。(作者单位:永春县报道中心)

感动在基层锤炼在基层提升在基层

陈建明

4月中旬以来,一场以“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的主题践行活动在我省新闻战线广泛开展。广大新闻工作者顺势而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投身践行活动。作为三明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我和同事们深入厂矿社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采写了一批贴近基层的新闻报道。我深深认识到,基层是一本教科书,博大精深。基层的素材最丰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走基层也最考验人、锻炼人和教育人。在基层,我为中国梦传递正能量。

一、感动在基层

对于我们这些80后来说,许许多多的困难和艰辛都与我们的记忆无缘。但在真实的基层里,在本色的生活中,我们找到了最动人的素材、也收获了最美丽的感动。这里我讲一个采访市区环卫工人的经历。我们都知道,因为环卫工人的辛勤付出,才铸就了美好的城市环境,但对于环卫工人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我们的了解其实并不深入,这也是我和同事选择报道环卫工人的初衷。我们采访的是三元区的一对环卫工人夫妻,丈夫叫岳贵如,他们租住在三元区一个临时搭盖的住所。每天凌晨3点他和妻子就要起床,开始一天忙碌的清扫。我和同事也起个大早,一路跟拍。与平常看到的环卫工人工作一样的场景,他们动作娴熟,挥洒汗水。不一样的是,我们也放下身段,和环卫工人共劳动,谈心事,话将来。这对夫妻负责的是市区一段坡路的清扫,他们特地自己做了大扫把。采访中,岳师傅告诉我,自制的扫把虽然笨重,但清扫速度快,可以尽量减少打扰市民休息时间,他简单的话语中透露着一种质朴,让我心生感动。我也观察到,每次清扫岳师傅总是赶在妻子前面,挑起最重的活,那是因为他心疼妻子。由于不放心独自在家的孩子,岳师傅一再催促妻子早点回家,照看孩子。而妻子为了减少丈夫的负担,总是说再等等,马上就好了,工作虽然辛苦,但夫妻之间真挚的感情让人倍感温馨。除了清扫,大量的垃圾清运也不是个轻松活,每天单就凌晨这几个小时,就要把大约4板车的垃圾拉到几百米外的清理场。用环卫工人自己的话说,“马路亮堂了,心里也就亮堂了”。我们也从心底燃起对城市美容师的敬意。最终,我们以《环卫工岳贵如的一天》为题,播发了这条“走转改”报道,因为有细节、有情节、有感动、有思考,使得我们经常报道的题材有了新意。节目播出后,深受好评。不少市民打电话表达对环卫工人的敬意,也希望我们多报道此类题材,呼吁更多群众爱护环境,减少环卫工人的负担。

从类似的“走转改”报道中,我深刻地感受到,基层无处不在。只有走进基层,深入沟通,才能倾听到、触摸到、体味到基层群众的心声,我们才能写出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新闻作品。

二、锤炼在基层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越是走进基层、走进群众,就越能磨砺自己的意志,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就是基层给我们的锤炼。基层的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走基层最需要耐心和韧劲。矿井下的工作场景,相信很多群众并不太了解,因此用摄像镜头,反映矿井下真实的生产工作场景,就是电视记者的责任。在“走转改”报道中,我来到永安丰海煤矿,当了解到,矿井下有100多米、300多米和500多米三个作业面,我决定深入地下500多米作业面,感受矿工的井下工作。一切都是新鲜的,但也是辛苦的。为了拍摄更多矿井下的画面,连续几个小时,我几乎都是把10多公斤重的摄像机扛在肩膀上。从坐下井的缆车时,就开始拍。在地下深处,潮湿闷热的空气,让我有点喘不过气,这时摄像机也因为地下湿度太高罢工了。我们通过烘烤、通风等等努力,终于使摄像机恢复工作。跟随着矿井安检员,一路仔细观察巷顶支撑是否到位,如果发现有松动的石块要随时打下来。每隔十来分钟,安检员就要通过专业仪器测量瓦斯浓度,我也用镜头详细记录这一切。但艰苦还在后面,每天矿工到采煤层,都必须经过的行人口,安检员必须进行严格的安检。这个通道十分狭小坡陡,垂直高度不过60厘米,我扛着摄像机几乎是半趴着爬进去的。而矿井安检员每天都必须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工作,想想自己这点辛苦也算不了什么。经过3个小时的体验采访,上井后,感觉自己脚就像踩在棉花上,晕乎乎找不到脚踏实地的感觉。这样的经历,弥足难忘和珍贵,对我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考验、一种锤炼。我采写的这条《煤矿安检员在井下把脉安全》的报道,也深受好评,被台里评为好新闻。正是因为深入,才捕捉到了新闻活鱼,真正锤炼在基层。

三、提升在基层

基层中有着丰富的题材,但不少题材是我们常年重复报道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基层的真实情况,创作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是“走转改”报道中,我们要时常深入思考的。让老话题有新意,我自己有几点体会。一是要善于寻找“非事件性”消息的事件性由头。大部分新闻题材看上去宽泛和抽象,但往往隐藏着让人感兴趣的东西,找到了这个“兴奋点”,也就找到了采写这类新闻的事件性由头。同时,由眼前事态层层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实现报道的深度拓展。二是要在逆向思维中标新立异。用辩证思维来出奇、出新、出巧,在确保新闻事实的同时,也彰显新闻价值。运用逆向思维,变换考虑问题的方式,往往能产生出奇不意的效果。三是要在抽象化素材中挖掘有动感的内容。我觉得“走基层”的新闻报道应该具有故事性,能让读者看到、听到、闻到,甚至能触摸到,这就是活的新闻。电视记者要善于运用新闻的感觉化和视觉化,把干巴的数字和事实,通过自己的文字、摄像、视点或被采访者的视点,把读者带到新闻事件的现场,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甚至是触觉。四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审视老问题,用新的视角观察人们司空见惯的现象,并善于寻找新闻的发现点,变动点和受益点,就能使老题材焕发新活力。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和编辑,每次走基层的经历,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震撼,走基层让我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今后我也将在基层中坚定前行,丰富自己的记者生涯。(作者单位:三明电视台)

享受着这种“忙碌”

连传芳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也是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唯一行业。从踏进《三明侨报》大门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十个年头。回想这十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总体来说,“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享受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让我生活缤纷多彩。让我人生充实快乐。

身为长期从事基层外宣新闻报道的一名记者,我清楚地知道:要责无旁贷地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记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媒体更是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思想基石。记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更是时代进步的观察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就要求记者用新闻语言真实书写并传递“正能量”。

大学毕业时,我并不理解记者真正的含义,只是盲目地仰慕记者绚丽的光环。十年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经过十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倍感欣慰。同时,让我明白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因为,会写字的人,未必是一名好新闻记者。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大量来自一线、基层的栏目选题策划见诸报端,大批生动鲜活、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层出不穷。我异常激动,暗自认为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接近新闻最真实的源头,获取当事人的第一手信息,才能使新闻的真实、及时、有效等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放大。近年来,我专访了三四十位老归侨,以故事的形式,真实生动地三明老归侨群体一段尘封而珍贵的历史。并选择了其中30位老归侨的故事编辑成《归雁》一书。也许,记者只有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也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倾听并及时反映基层声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从业十年来,我深知记者要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和。只有“沉下去”、“勤跑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能采写出群众喜爱的“鲜活”新闻。前些时日,我到永安市小陶镇麟厚和平村的一个养殖场参观,采访了养殖蓝孔雀的印尼侨眷冯继荣。写出《侨眷变身“孔雀大王”》的新闻报道在《三明侨报》和《八闽侨声》上发表。还先后多次赴明溪大田和尤溪等县采访了匈牙利和俄罗斯回乡创业的侨胞。我记得《中国经济时报》名记王克勤曾说过“扎扎实实的调查采访永远是记者之第一要务,好作品是跑出来的。”“跑”不仅意味着付出体力,担当风险,还要牺牲许多休息与玩乐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因此,别人在家吃饭的时候,我常常还在单位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当我回到家吃饭时,常常是别人优哉游哉散步或在灯红酒绿前轻歌曼舞了。当人们进入梦乡时,我常常还在挑灯夜战,有时为了赶稿常常熬到三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

采访的过程千篇一律,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让人感觉紧张、惆怅和疲惫。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并顺利刊登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反复琢磨、反复讨论。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将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将自己的心血和激情与新闻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与全国记者同仁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不辜负中国梦这个伟大理想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作者单位:三明侨报)

《福建新闻联播》:新语境新走向

林文晶

作为省级老牌新闻栏目,《福建新闻联播》(以下简称《联播》)每晚19点35分至19点55分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综合频道直播。节目定位主流媒体权威报道,沟通政情民意,网罗八闽资讯。这个栏目曾多年拥有固定的受众和稳定的收视,但进入网络时代,受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联播》数十年如一日的老面孔已很难适应受众的新要求。再加上与同样由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制作、每天18:30在东南卫视播出的另一档政经新闻栏目《福建卫视新闻》在内容上经常重叠,不论是权威性还是个性化方面都无优势可言,“变脸”势在必行。近年来,也经历了数次改版后,《联播》正在进行新一轮改版,力求摆脱旧的僵化模式,走出一条新路子。

一、优化时政报道,增强竞争力

1.在版面上为民生新闻腾出空间。多年来,《联播》一直致力于树立时政新闻节目的权威性,但由于以往大多会议报道的语态表达程式化,套话及口号式的语言多,篇幅冗长而新闻信息量少,颇受诟病。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缺乏吸引力的时政报道在《联播》往往占据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一半的版面。因此在历次改版中,从提高可看性和新闻宣传的有效性考虑,都提出要压缩时政报道。2012年底,中央出台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经新闻栏目,时政报道的篇幅都大幅度缩减。《福建新闻联播》时政报道改革步伐也进一步加大,省委常委报道片长压缩到1分钟以内,常委以下的副省级领导如果只是参加一般性的活动,只在《福建卫视新闻》播出,对他们参加的具有全局性意义的重要会议、突发事件(如部署防汛防台工作等)或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活动,则根据具体情况安排版面播出。通过时政改革,使时政报道更富实效、信息量更大,同时把版面更多地让给来自基层的报道,进一步体现贴近性和可看性。

2.在编排上打破“官本位”观念。按照惯常的编排规则,《联播》的头条一般为重要的时政报道、时效新闻及主题性报道,其中时政报道只有省委书记的活动才能打头,而且时政报道必须按照省领导职位的排序编排播发。2012年12月13日,《联播》在时政报道编排上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把当天傍晚记者赶制的一条来自省人大常委会会议的配发报道《省人大常委会“考问”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摆到了头条的位置。这条报道中排序最靠前的省领导是省人大常委会的一位副主任,对于栏目编辑来说,这种大胆的做法颇具风险性,因为不仅打破了以往非省委书记时政报道不能上头条的常规做法,而且在当天的几条时政报道中,排位最靠前的省领导是一位省委常委,当天关于她的报道是《省高招委召开全体会议》。如果从领导排序考量的话,《省人大常委会“考问”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应该摆在《省高招委召开全体会议》后面,这种在新闻编排中“打乱”领导排序的做法是以前所没有的。但从新闻性、时效性来衡量,《省人大常委会“考问”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属于百姓关注的热点话题,显然更具关注度。再加上时政记者没有从会议的角度去做这条报道,而是以百姓关心的角度出发,创新时政报道表达方式,运用了很多现场询问的同期声,对原本比较“硬”的新闻进行“软”处理,使节目更贴近。当天,栏目还一改以往省领导报道集中编排在一起的做法,把会议配发报道穿插在时政报道中,进一步体现新闻规律和收视心理。这种大胆的编排方式使得《联播》面目一新,而且没有收到来自上级有关部门的异议,为2013年的时政报道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强调百姓视角 提升报道质量

1.深入“走转改” 提升可看性。做有温度的栏目,不仅需要对新闻事件的客观报道和理性分析,更需要做到“三贴近”,如此才能让受众更爱看。以往各类成就性报道往往是《联播》的重要“骨架”。这类报道套路几乎一致,语态刻板,声画两张皮。尽管包装形式不断变化,但看多了容易让人审美疲劳。在改版中,《联播》放下身段,更多地从百姓的视角出发,让主题性报道从内容和形式上更贴近民生。尤其这两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都在“走转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记者也轮番下基层接地气,在《联播》播发了大量诸如冰冻灾害、强对流天气、突发性事件以及“托举哥”、“最美农妇”、“最美警花”等广受关注的民生报道,在提升可看性的同时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2.加强舆论监督 提升影响力。在改版中,《联播》始终秉持“内容为王”的理念,报道群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传达社情民意,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联播》开设的“民生视点”专栏已成拉近受众距离的一个品牌,一些报道推动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今年3月连续播出的系列报道《紫水鸡的家》,不仅引发了众多受众的热议,厦门市领导也持续收看和关注,最后促成了紫水鸡新家园问题的解决,使得这一珍稀鸟类得到应有的保护。在今年的改版中,栏目更加注重民生题材的社会效应,策划了一些能够形成持续收视效应的报道。而且,这类民生报道往往不是一条两条地零敲碎打,而是做成一个完整的特色板块:既有核心民生报道,又有一些相同主题的延伸报道并配发评论。既强调报道纵向的深度,又体现横向的广度,力求立体呈现回应百姓的关切。

3.增强服务性 提升吸引力。新闻是否能赢得受众,在于能否提供有用资讯。无论是西方还是在我国新闻界,服务性报道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联播》这些年也在加强和拓宽电视新闻栏目的服务功能,提升吸引力。与以往充斥枯燥数据的资讯相比,现在更多地选择与普通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资讯,特别是民生领域的新举措和新事物。另外,按照“有用”原则,提供出行、天气、生活小知识等各类服务信息,包括充当“谣言粉碎机”,教群众辨识真假。

4.打造“第二落点” 提升引导力。在网络化和自媒体时代,各类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媒体声音进一步多元化、新闻报道角度呈现多维化。在讲求新闻时效的同时,如何在“深度、背景、关联、评说”有自己的作为,通过事件解读、背景分析和观点评述,寻求新闻的“第二落点”成为《联播》改版的方向,日常编播的重点。

三、加强与新媒体的合作

新媒体的迅速扩张,对于电视构成巨大冲击,但同时,传统媒体也可以借助新媒体的优势,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也正是《联播》这两年改版的一个着眼点。比如,栏目曾经报道过《福州地铁屏山站工地发现西汉宫殿遗址》,是当天下午记者采制回来的时效稿。这条重要新闻在舆论上引导得当的话,就可以为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栏目没有简单播发新闻,而是通过设置话题,分别在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手机客户端发起调查,与网友进行互动,发动大家建言献策,为“地铁挖掘遭遇文物”这种困局探索有效的解决之道。这种做法把单向的传播变为与受众双向的互动,还体现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另外,在追求时效方面,在当天来不及采制的情况下,也在尝试引入网络拍客等新鲜元素,并通过网友酷评等增加报道的厚度。

四、提升栏目鲜活度

1.栏目包装更时尚。电视讲究可视性,《联播》引入在线包装,栏目LOGO、片头、提要、字幕包装一新,使得节目更具整体性和可观性。另外,栏目还通过设置总标题和分标题的变化来增加信息提示,体现节目的“新视界”。

2.演播间设置更大气。原先构图单一的背景墙,在今年《联播》的改版中,开始引入PPT模式,大量运用背景大屏幕辅助播报,不仅在播报导语时要出现关键画面,还将在画面上添加关键词以提升关注度。

3.主播展示新形象。改变原有的播报语态,不再一板一眼照本宣读,而是主播提前介入,在充分理解新闻的基础上,用说新闻的方式进行播报。在表达上知性、明快,更贴近受众。两位主播既有分工,又有互动。

4.节目形式多样化。依托演播间的高科技手段,在重大活动和突发事件期间,增加SNG现场连线、电话连线等环节,在节目中加入实时的现场报道,从而提升《联播》的鲜活度。

结语: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不管是对于哪个电视新闻栏目来说,面对激烈竞争的时代,固步自封、不思进取,只能自绝于观众。放宽视野、大胆创新,通过一次次的改变来寻求新的发展才是生存的王道。《联播》的改版历程,正是新语境下的地方新闻联播探索生存之道的一个缩影。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

《郑书祥纪念文集》序

游德馨

郑书祥是一位长期战斗在新闻和教育战线,深受人们尊敬的老同志。知道要出版《郑书祥纪念文集》,我很高兴,敬书数言,作为纪念。

郑书祥同志1912年出生于福建省永定县,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大夏大学。他曾在厦门担任过侨南、慈勤女中教员和《星光日报》编辑。1935年12月,经尹林平(林平)、鲁默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入中共领导下的进步文化活动。他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和政策,参与公开成立厦门文化界救亡协会,它是中共领导的厦门文化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是福建省首批公开的抗日救亡团体。

1938年5月,厦门沦陷。他遵照党组织的指示转移到香港,在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廖承志、连贯的领导和安排下,进入香港《大众日报》任主笔兼电讯编辑,随后又任中国通讯社编辑。此间,他与乔冠华分别担任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的组织和宣传部长,为中共进一步团结海内外进步报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香港。上级党组织指示在香港的中共党员自行疏散。他在行至广东惠阳时,曾见到廖承志。他向廖表达自己拟回福建觅一教职,暂时隐蔽的想法,得到廖的同意。

1942年7月,郑书祥同志受聘于福建省立音乐专科学校(后改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任文史教员。他经常为学生作抗日形势报告;组织学生读鲁迅作品和其他进步书籍;积极营救、声援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的进步学生等。他实际上成为了音专进步力量的核心。

1944年9月起,应永安《民主报》(当时永安的进步文化阵地)主笔杨潮(羊枣)的邀请,参加社论编纂委员会。不时发表了一些关于国际时事与战局的评论和揭露社会黑暗面的文章。他同时还是《联合周报》(当时永安出版的一种进步读物)的主要撰稿人之一。他领导和组织音专师生,积极投入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为抗战作出贡献。

1946年夏,郑书祥同志经过福建省研究院的同事余志宏(时为福建省研究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王元(中共地下党员)的介绍,认识了后来是中共闽浙赣省委候补委员、城市工作部副部长的孟起,并与孟起保持单线联系。

1947年夏,著名侨领胡文虎在福州创办《星闽日报》,郑书祥同志被聘为总编辑。他与孟起共同商定了《星闽日报》的办报方针和策略,决心利用这一公开、“合法”的舆论阵地,为人民解放事业尽一份力量。他利用各种巧妙的手段同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并亲自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教育、民生、华侨等方面的社论,抨击时弊,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贪污和腐败,透露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消息。

我与郑书祥同志领导下的星闽日报社进步员工之间,还有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往事。追忆往事,至今犹历历在目。1948年3月,我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正在省立福州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读高中。我积极投入学生运动,参加“三二五抗暴斗争”,反对美国扶植日本复活军国主义运动和反饥饿、反迫害运动。为了传播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消息,宣传党对新解放区的各项政策,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谣言,增强人民的胜利信心,我们党小组打算办一份地下油印报纸。但是,当时由于国民党实行白色恐怖和严厉的新闻封锁,红色电讯稿从何而来呢?党小组经过调查研究认为,首先要找到有接收电讯设备的单位和一个可靠的报务员。

在当时的福州,我们这些中学生哪里能找到这些关系呢?党小组里的张任生同志建议,要争取与当时在狱中的《星闽日报》兼上海《申报》记者黄垂庆(即黄岑,新中国成立后,任福建电视台台长)取得联系。因为,黄是张的同乡,据张所知,黄曾经与我地下党领导人孟起、阮伯淇等有过接触,黄到福州当记者就是党授意的。张任生认为黄在福州新闻界有许多熟人,如果能找到他,也许就会有办法。

然而,黄垂庆却于1948年6月因“共谍”嫌疑,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黄入狱后拒不承认,被列为“未决政治犯”。此时,黄仍关押在狱中。在福州市特种刑庭羁押所内受尽折磨,全身浮肿,正在患病。党小组决定由张任生同志以同乡亲戚名义,设法与黄取得联系。

张任生以探病送药给亲戚的名义前往探监,如此多次,都因有看守在旁,无法与黄垂庆交谈。当第七次探监时,正值黄在牢狱前面的一个小庭院里放风。张任生见周围无人便趁机到窗口,扼要地向黄传达了党组织的重托——搞到新华社电稿的线索。黄便急忙从张身上取下自来水笔,仓促地写了一张便条交给张任生,并悄悄地说:“这个条子可交给星闽日报社电务室的报务员郑福祥,他是星闽日报社总编辑郑书祥的堂弟,政治上可靠,找到他可以帮助你们弄到解放区电讯。”张任生立即向党小组汇报。党小组决定仍由张任生与郑福祥进行单线联系。

第二天,张任生化名张政,走进星闽日报社找到了郑福祥,让他看了黄垂庆写给他的便条。郑书祥同志得知后,暗示要予以大力支持。他让郑福祥为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的资料,如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口播记录稿和外电关于解放战争的报道等。同时还指示郑福祥,将当时星闽日报社最灵敏的美制12灯收音收报机,作为收听邯郸新华社口播电稿用。这对于我们来说,真可谓是解决了燃眉之急,大家都兴奋异常。决定以我们的党小组为核心,组织“大众社”,由薛谋略总负责,我负责报纸编辑,张任生负责资料联络。立即着手筹办《大众报》。大家分头行动,借来旧钢板,用留声机唱针磨了当铁笔,买一些毛边纸和印油。没有油印机就把印油均匀地摊在玻璃板上,盖上刻好的腊纸,印在毛边纸上,由三更半夜到天亮,第一期16开毛边纸的《大众报》创刊号终究出版了。一经秘密分发到市区、农村,像久逢甘露一样,引起很大震动,人们竞相传阅,奔走相告。这就大大鼓舞了“大众社”同志们的斗志,决定扩大版面,同志们卖掉食用的大米,我卖掉用于学费的半钱黄金,买来油印机、钢板、铁笔、纸张、印油。人员增加一位平潭籍擅长缮写绘画的小楠同志,专门刻腊板。1949年元月,蒋介石下野,李宗仁代理总统,为假和平宣布取消全国戒严令,释放政治犯,撤销特种刑事法庭……。黄垂庆这个“未决政治犯”,经郑书祥多方斡旋,将他保释出狱。2月中旬回到星闽日报社资料室工作。剪辑大量香港《大公报》《文汇报》资料,大大充实了《大众报》的内容。为了躲避国民党军警特的监视,《大众报》前后历尽艰辛5次转移,共刊印12期和一批小册子。如《解放军为何胜利》《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共中央关于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新民主主义论》等。

1949年春节前后,排在国民党保安司令部政训处主任万振鹰办公桌前,一份又一份他们搜集到的《大众报》,频频报导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胜利消息,中国共产党对新解放区的政策,以及揭露国民党阴谋、腐败的文章。其中有1949年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过66天紧张战斗,歼灭国民党军队55.5万人,淮海战役喜获全胜。又有天津解放后90万中国人民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迫使傅作义在接受和平解放北平协议书上签字。1月31日,北平守军25万人撤离市区进行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北平城。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人,至此华北除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还刊登“解放军优待起义官兵及其家属”,“解放后的东北概况”,“不顾千万人民生死,白崇禧决堤,水淹汉口以西地区”,“去年蒋府滥发通货,纸币膨胀三千倍”,“民盟总部发言人揭穿国民党和平阴谋”等等。面对这一期又一期突破国民党新闻封锁的报导,万振鹰气急败坏,叫吼着这与重庆《挺进报》一样可怕!严厉地催促手下特务加紧严密查捕。

狡猾的万振鹰知道,在严密的新闻封锁下,要获得如此精细的电讯文稿,除非报社电台或高档收音机是无法办到的。他早已布置特务四处追查并监视报社。1949年2月间,郑福祥在报社电务室收听新华社电讯感到不保密,将社内最高灵敏度的收音收报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从3楼窗户用绳子吊到河边的船上,转移安全地点收听。这就传出星闽日报社一台12灯(电子管)高级收音收报机丢失。先是国民党警察局派来3个便衣现场查案,继着万振鹰带领一帮人,气势汹汹地来追查。指的是政治事件,一定是共产党干的。报社总编辑郑书祥心中有数,报务员郑福祥为我们《大众报》提供电稿就是用这一台收音收报机收听的。他不慌不忙地与敌人周旋,回答说:“不能不经调查就认定是政治事件。当今社会盗窃成风,这一台收报机,同时也可以收音,偷去后按照箭头指向可作收音机转卖,会得到不少钱。报社人员诚实可靠,安分守法,二三年来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必定是社外小偷乘大家困睡之际,登楼偷去。实属管理不善,经济失窃。”特务先后来了3次都一无所获。经过数度盘查,找不出破绽,成了无头公案。但是国民党特务仍然不死心,暗中追查。事隔不到1个月,一群特务擅自闯入星闽日报社3楼电务室,企图绑架郑福祥,幸好事先离开未遭毒手。

1949年3月,国共和谈破裂。陈诚到福州督促朱绍良(福建省国民政府主席)扩军备战,垂死挣扎,加紧抓捕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形势日见紧张。在危急关头,郑书祥先后将国民党特务要抓捕的郑福祥、黄垂庆,安全疏散至香港。被国民党特务列为福州文化界第一号捕杀对象的郑书祥,在福建民盟地下省委的掩护下,也于6月初避往香港,旋由乔冠华、饶彰风安排到《华商报》任资料室主任兼社论撰稿人。

1950年1月,他应中共福建省委电召及新闽日报社(即星闽日报社,1949年9月21日,改为现名)全体员工的强烈要求,重回福州,主持改组后的新闽日报社,继续担任总编辑,直至同年10月该报停刊。1950年8月,郑书祥被聘为福州大学(今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兼史地系主任。1951年7月,省政府决定接办3所私立教会学校(福州鹤龄英华中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陶淑女子中学),将它们合并到新成立福建省福州第二中学(今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他被任命首任校长。此后,他还担任福建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

反右派斗争和“文化大革命”中,郑书祥同志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对党的事业矢志不渝,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粉碎“四人帮”后,省委即予以平反。1977年12月,他当选福建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1978年8月,因病在福州逝世。1990年7月10日,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经过缜密调查作出决定,承认郑书祥同志1935年12月参加中国共产党,并参加革命工作。

综观郑书祥同志的一生,他对党的新闻事业和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愧是一位学者型的战士和战士型的学者。我们要学习他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持追求革命理想的决心;学习他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革命立场;学习他刻苦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关心同志,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传统。

这本文集,汇集了曾经和郑书祥同志一起战斗、工作过的战友、同事、学生所撰写的回忆文章;郑书祥传略;郑书祥所撰写的部分回忆文章、社论、论文、诗词、书信等。这些文章,从各个不同侧面,真实记载了郑书祥同志的革命事迹和崇高品德,展示了他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学术功底。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高贵品质,对于我们进一步发扬党的光荣传统,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文集还收录了郑书祥所撰写的《关于我与盂起同志的政治联系》和《我与城工部的政治关系》等回忆文章。它不仅生动地再现了战斗在隐蔽战线上共产党人英勇机智的风姿,而且也为今天我们研究福建地方党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历史资料。

(作者为福建省政协原主席,现为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名誉会长)

向隐蔽战线的新闻战士致敬

——写在《郑书祥同志纪念文集》出版之际

陈逸清

郑书祥(1912—1978),曾用名郑再樵、史康,福建省永定县人。1935年入党,是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的组织部长。他早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47年春任民办星系报纸《星闽日报》总编辑,写过许多披露真相、针贬时弊的文章、社论,在当时福建新闻界颇有影响。解放后,中共福建省委电召其由香港返闽,先后担任《新闽日报》总编辑、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反右”、“文革”期间,他虽历尽坎坷,仍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和人民赤胆忠诚的人生篇章。他于1977年退休,1978年8月因病逝世。郑书祥同志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气质,生前身后都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爱戴。中国民盟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吴修平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书祥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战士,战士型的学者,他的同志和朋友们将永远怀念他。”

2012年时值郑书祥诞辰一百周年,为了学习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在其生前友好及亲属的倡议下,省新闻学会与有关同志协同整理出版了由原省政协主席游德馨作序的《春临应是复葱青——郑书祥同志纪念文集》。这部文集的面世,无疑是一件既告慰先人又启迪后人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纪念郑书祥,就要像他那样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郑书祥是一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一生经历了生与死、胜利与曲折的严峻考验。1942年香港沦陷时,由于斗争环境的险恶,他奉上级的指示转移隐蔽,暂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性与自觉性,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发挥党员应有作用。在“反右”和“文革”期间,郑书祥又两度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公正待遇,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人生磨难中,始终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这种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党性修养,实属难能可贵。

我们纪念郑书祥,就要像他那样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学识功底。1947年郑书祥主持《星闽日报》编务时期,正是国共双方进行两种前途、两个命运大决战的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郑书祥,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敢于为民立言。他置生死于度外,与敌人斗智斗勇,以旁敲侧击、借题发挥、棉里藏针等手法,撰写了大量社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华侨、民生、教育等方方面面,对戳穿敌人谣言,传播社会真相,鼓舞人民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建立在是非分明的政治立场、扎实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博学卓识的专业功底之上的爱国敬业精神,至今依然感人之至。

我们纪念郑书祥,还要像他那样放眼未来,呵护青年,授业传道,教书育人。郑书祥一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历是从事教育工作。早年曾在厦门侨南、慈勤女中任教;1942年1月香港沦陷后回福建在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文史教员;解放后在多所院校从教任职。在教学生涯中,他始终秉持为人师表、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特别是在音专教学期间,时值抗日救亡的年代,他经常为学生作抗日形势报告、组织学生读鲁迅等进步作品、开展各项抗战进步文化活动,还积极声援营救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的进步学生等,实际上成为音专进步力量的核心。

郑书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他生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他作为一名历经多种考验的老共产党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格,值得当代的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与弘扬。

拓展三农报道新视野

陈坦汶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作为党的新闻媒体要自觉地把三农问题作为长期报道的重点内容之一。年年报道三农,年年要出新意。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党对三农工作的重点也会发生新变化。因此,拓展三农报道新视野就成为三农报道常变常新的重要一环。通过每年常新的报道内容与形式,真实地反映我省三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气象、新成就。

一、农业报道新视野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就是2013年农业报道最新的着力点。最新的报道着力点有:“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但是要注意以前我省较少报道家庭农场这一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或者我省农村还没有规范意义上的家庭农场,建议先不忙着推出所谓典型,可先报道我省某个地区率先建立家庭农场注册登记制度,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制定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报道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的典型,让分散的土地向种田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公司的组织集聚,让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有了规模化的田地依托,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报道各地农村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创新、农业管理服务创新的典型经验做法,报道这些创新带来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良好效果,社会化服务带来的良好效益。还可报道围绕农业生产各个环节,通过基层组织推动,家庭农场带动,营销大户联动,专业合作社示范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报道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企业、合作社成员、农户多方共赢。新闻报道还可报道那些以工业理念谋划、经营农业,打造各种农产品的生产链,并在每一生产链环节上尽可能压低成本,获得较高收益。凡是能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典型事例、新闻人物都可成为深入采访报道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要融入到经济建设中,同样生态文明建设也应当融入到农业生产中。生态农业就是农业报道的新视野:立体种养的典型,绿色农产品的畅销,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兴旺,休闲乡村游的兴起,观光农场、休闲农业、度假农庄、市民农园都可能成为报道的聚光点。还应当报道生态农业给农民带来的实惠,给城市消费者带来健康的享受。

拓展农业报道新视野,在福建这样沿海省份尤为重要。长期以来,不论北方还是南方,不论内陆还是沿海,记者的思维将农业报道定位为农耕报道。大多数报道局限在土里刨食家里养禽畜,面对着祖国广阔的海域漫长的海岸线,却较少报道农民向海,向海滩涂要财富,显然农耕的定势思维遮住了记者的视野,似乎农业报道与海洋农业无关。福建有着全国第二长的海岸线,福建农民有着浅海滩涂深海捕捞养殖海产品的历史与经验,耕海与耕田、耕山都是福建山海田农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福建海洋农业已成为优于我国内地农耕农业的特色之一。福建已推出发展海洋经济的纲要,并被国家确认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因此农业报道有必要重视海洋中的第一产业即近远海捕捞业典型,海水海滩涂养殖业新发展,近海农业运输业的新貌等;同时重视沿海农村农民重视第二产业即海产品加工业带来高附加值的报道;也可报道一些海滨村庄、海岛开展第三产业即海洋文化旅游服务业增收的典型事例。

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在农业方面最有特色的报道亮点。福建的地理、气候、物种、劳作习俗与台湾相同,台湾的一些优势农业如优良种苗、精细农业、园艺技术、农业产业化管理,需要向具有土地、劳力、市场优势的福建农业转移并对接,这是一项双赢的合作,因此报道闽台农业合作是福建农业报道的一大亮点。

二、农村问题报道新视野

城镇化无疑是2013年农村报道的新着力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決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如何报道农村城镇化进程,需要作深入的研究。中央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确定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农村城镇化进程切忌只报城镇规模扩大多少倍,农村人口转移多少万,拆迁了多少自然村,应重点报道进城农民的城市化问题。进城农民怎么从事城中工作,怎么适应市民生活,城镇提供什么样政策和公共服务满足进城农民就业、住房、医疗、上学、消费等需求,工作单位怎么体现对新农民工的培训和关心。对于进城农民工工作中遇到的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给予适度的舆论监督并帮其维权。对有些地方脱离实际,以所谓建设新城镇的名义赶农民上楼,结果并没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反而给他们带来更多不便。这种违背农民意愿的所谓城镇化应给予批评或通过内部材料向有关部门反映。

福建省今年计划转移农村人口40万,外省进入我省打工的农民将大于这个数字。福建是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省份,历年吸纳了众多省内外的农民工,进城农民工的存量应当比较高,可报的内容非常多。什么才是我省城镇化的重点?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就是重点。省长在今年省人大上的政府报告己点明重点。如加快泉州湾环城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南平武夷新区绿色发展,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等,都是新闻报道关注的热点。也要报道一些城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创新举措,报道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从城市社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

农村在城镇化过程中一些问题性报道会成为受众关注的热点。如农民进城后农村宅基地怎么办,城里人能买吗,不能买谁能买?需要报道农村宅基地有效退出机制的建立;报道一些地方按政策提高农村土地征收标准,解决失地进城农民经济补偿问题;农村大量文化遗产古迹.古村.古树.古桥.古宅会不会伴随着快速城镇化遭到不可逆转的毁灭;农村本土的土鸡、土鸭、土羊、土猪会不会随着城镇化进程而灭绝,生物物种多样性受威胁;怎么妥善解决农村老人、儿童、妇女三留守问题等;怎么改进农村分散村落孩子九年义务教育问题;农村缺医少药少医生问题;农村文化生活贫乏问题。这些问题性报道可成为今年农村报道的内容之一。

三、农民报道新视野

三农问题归根结底都要回到农民身上,农业问题最终也是归结到农民增收问题上,农村问题还是回到农村人口转移问题上。农民报道是需要花大气力研究的问题,可报道那些拿绩效工资的职业农民,反映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中打工的专业农民收入及工作生活状态。除了重视三留守人员报道以及提高农民素质成为农业工人报道外,农民报道的新视野要投放在进城农民工身上。农民工问题是时代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伴随着中国不可逆转的城市化进程人口流动历史的必然。在以往的报道中已较多地关注老一代农民工,应继续报道老一代农民工在城养老退休怎么办问题,2013年应当更多地关注80、90后新生代农民子弟在城市中的生存和融入问题。新一代农民工的新脸谱:他们极少从事过农业生产,从情感上疏远农村,不愿再次成为偏僻山村的永久居民,更愿意亲近城市中的工厂、商店、街道、剧场。他们受教育程度比老一代农民工高,在城市工作中行为取向比老农民工突出,表现为更频繁地参与维权行动,更主动地进行劳资博弈,在生活上甚至自认为是城市的新白领,他们更像是农皮城心的新市民。新闻报道的触角要深入新生代农民工的内心世界,展示他们新风貌,报道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报道新老农民工成为新市民后对城镇建设的贡献。农民工子女进城问题是三农中农民问题的延伸,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其他市民同等的公民受教育权利将成为记者持续报道的热点之一。

浅谈广播《打工热线》节目如何贴近民生

李晶

“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近期的“中央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延安行”后感慨地说,“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来讲,深有同感。我所主持的《打工热线》节目,也积极参与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来。《打工热线》是厦门广播电视唯一一档关注来厦外来务工人员的节目,为众多奔忙的“打工者”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倾吐的精神家园,用真情架起了人和人之间心灵的桥梁。《打工热线》节目借助广播互动性强的平台,充分发挥广播传媒优势,走出直播间、走进听众以饱满的热情深入基层一线,走进打工群体、听民声、体民情,将“接地气”的声音通过广播播出,增进了对人民群众的感情,从而提升了业务能力,展现了媒体工作者的风范——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以下是几点体会:

一.外来人口已成为厦门经济特区重要的听众群体

以厦门为例,目前,究竟有多少外来人口在收听节目?在调查中,100%的表示收听广播,其中,“天天听”的有34%,“经常听”(每周三次以上)的有44%,“有时听”(每周听一至二次)的22%。

以此比例推论,厦门市近40万的外来人口都是广播的基本听众,其中近30万人是稳定听众。外来人口收听广播的高峰时段是晚上[19:00—22:00(60%),其次是深夜(22:00—24:00)(52%)],而上午和下午由于外来人口一般都在上班,因而收听率都较低。值得注意的是,外来人口对节目类型的兴趣表现多样化,特别是,外来人口对情感类节目的兴趣远远超过一般听众。他们希望通过收听广播得到情感的交流和寄托,以排除思乡思亲的心绪。同时他们也寄希望于广播能够在就业、维权及交友和生活等方面提供具体帮助。因此开办一档反映打工者的节目,一方面可以宣传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另一方面打工一族大多是远离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不光需要物质上的肯定,同时也需要精神上的慰藉,于是“打工热线”节目,很快成为了打工一族情感栖息的港湾。打工一族群体首先在生存和发展能力和条件上处于弱势,在话语权上更处于被动和忽视的地位。因此其生存状态和感受更应受到关注,《打工热线》节目,使其有一种归属感和温暖感。关注弱势关注外来打工者并不是为了博取同情之泪,而是为了展现和思索。

二、节目创新选题贴近外来务工者

广播如何贴近、服务外来务工者,成了广播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一直以来,在这方面广播节目在题材的选择和深加工方面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导致节目内容空洞贫乏,形式呆板生硬,可听性差,因此,广播节目如何贴近外来务工者、贴近民生成为广播人不断思考创新的重要课题。创新选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存在价值。

打工节目的选题看似窄、实则宽,它的选题表面上看仅仅只是局限于“打工”二字,但是我们得知道,无论什么节目,选题都要能抓人,因而“打工”节目的选题固然不好选,但是选出来一定是典型的。它所展现的的内容,是一种生活的非常态,一定程度上对受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打工热线》节目按全年策划选题:如选题:“城市众生相”系列(6个人物),从农村奔跑到城市,几乎成为绝大多数人南下沿海辗转求生存、求发展的理由。无论是曾经的酒店服务生到今天的总经理还是拄着盲人拐杖摸索幸福的盲人按摩店的邱老板,他们都期望能够在厦门的环境中重新崛起;体验与诠释生命的意义,显现出生命的重量和厚度。如选题:“贫困大学生”,高校贫困生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高校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心理压力都值得我们去了解。我们通过《打工热线》节目,表现了高校贫困生在逆境中,坚守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决心;自尊自立自强的人生信念。与他们共勉;传播激励和奋进的力量。如选题“收获人生”,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本系列的主人公有:从河南农村来厦门打工的“环卫妈妈靠扫马路供出三个大学生”,“安徽农村来厦门打工的“最美洗脚妹和“她的孩子们”, “河南厦门老兵回来种草莓”发了,等。

三、纵观传播媒介,广播最适宜互动式的倾诉方式

身在他乡打工,总有“寂寞空虚冷”的感觉。打工者如何排解这种“寂寞空虚冷”?调查显示,男女排解的方式各不相同。在男性方面,36%的受访者表示会谈一个固定的女友,19%会结交同样寂寞的女性,还有15%受访者表示会愿意花钱寻找异性来排解。而在女性方面,65%的受访者表示会谈一个固定的男友,调查认为,女性更倾向追求稳定的关系。调查认为,各种相亲活动、交友大会,都围绕办公室白领一族进行,却忽视了基层打工者这一庞大群体。现今独立自主的80后、90后的年轻一代打工者在单位、宿舍、食堂构成的三点一线生活中,社交圈子狭窄,其恋爱婚姻问题也亟待关注。有一件事让我每每想起都感慨万千。一个外来务工人员的轻生举动,牵动了《打工热线》节目主持人的心。主持人快速反应,借助广播互动性强的平台,通过与听众联动,挽救了一名外来务工者的生命,过程扣人心弦。当主持人节目内外发出寻找“沙漠”声音时,网络听友群大半夜里跑出来寻找,的哥们也参与寻找“沙漠”的爱心行动。这场接力赛,充分展现了媒体工作者的风范和爱心与强烈的责任感。这场追踪挽救,充满了人性化的关怀,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走转改——主持人热线互动——贴心服务

《打工热线》节目归根结底是为外来务工者服务的,如;节目中就有一个环节叫作《法律援助热线》,这个环节就是让律师做客直播间,以热线电话的方式给打来电话的听众解答问题,既有权威,又有贴近民生的实例,这样就避免了说教,让法律入情入理,让听众易于接受。

一到春节,很多在外打工的的农民工朋友,陆续回家过年了。在外忙活一年,为的就是在经济上能有个好收成,回家好过个宽裕的春节。但是一到年底,很多农民工朋友,就给我们《打工热线》打来电话,说干了一年活,老板却拖着工资不给发。你说这种事也真是让人气愤,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们就请到了福建省农民工维权工作站的站长、厦门重禹合众律师事务所涂重禹律师,来给我们农民工朋友支支招,教听众如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体民情——主持人用爱关注听众

今年暑期《打工热线》节目,收到一位已被福建师范大学录取的家住海沧的苏雅红同学的来信,信中谈到母亲在她高考前一周去世,父亲拖着病重的身体打工赚取微薄的收入,供养已经大二的姐姐和她及父亲的生活费,如今她的学费已经得到市红十字会的资助,可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不知从哪里来?我看完信后马上和她本人电话联系,并与红十字会了解核实,第一时间邀请女孩走进节目讲述她的成长故事,节目播出中多位听众打进直播间表示愿意资助她,更感动的是听友“的哥”薛慧和一位李女士在热线中承诺一次供她四年生活费帮她完成学业。第二天《打工热线》邀请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与两位嘉宾和学生苏雅红来到直播间现场促成爱心结对子,两位嘉宾当场将四年生活费一次性交给市红十字会苏雅红专用助学账户中,再由红十字会方面按月支付苏雅红生活费。在直播现场,受助学生苏雅红看到好心人满含热泪。她说,很感激《打工热线》爱心听友的资助,表示将努力学习,不辜负好心人及家人的期望。

六、走转改——主持人亲和力+节目贴近创新=节目生存根本

这是我借用北京台主持人王为的一句话,不要以为只有像彩铃、超女这些才叫创新,你为节目做的一切,比如说像采访、编辑、直播、改版、衍生产品等等一切,都蕴含着创新的机会,不要放弃这些机会,你每天接受的一切都会成为你节目的创新资源,一个好的夜间节目主持人,“倾听很重要”。《打工热线》节目,倡导不悲观、不怨天尤人,理解时代、积极前行,致力于帮助打工者、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场。尽力把节目往乐观的方向引导。在节目开始或最后,我会刻意挑选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曲作结束语。“我总是在想,无论夜间节目的内容如何变化,它的核心还是‘温暖的陪伴’。任何人都会在情感上遇到某些挫折,都希望有人帮扶一下,这样他就能带着爱的能量继续往前走。我希望我的节目就像黑夜里的阳光,让听众明白,无论他们前一天有多么沮丧,明天又将是新的一天。”

综上所述,我认为:1.广播打工节目选择的故事不应雷同。故事就是要吸引受众收听的,所以我们不可能运用重复的故事,这样也加强了可听性,试想一下,假如故事不好听,听众群流失了,那我们还讲给谁听呢?2.不同选题的内在逻辑是不一样的,有的选题是深刻,有的是情感和理性高度的矛盾。有的选题是情感的气势,论深刻没太多的深刻性,但是它处理故事能处理得荡气回肠,能把这个故事的悬念处理得高潮迭起。我们讲就是“能抓人的地方”。只要我们肯发掘肯深究,走转改——寻找发光点也并不是什么难事。树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道德风尚,构建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氛围。(作者单位:厦门新闻广播)

《厦门市新闻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汇编出版

由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汇编的《厦门市新闻理论研讨获奖论文集(2007—2012)》日前由鹭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该书收集了厦门市新闻理论研讨获奖论文55篇,总字数32.1万字。

自2004年新闻界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以来,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和厦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基本上每年都开展新闻理论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围绕着当时新闻工作实践中的重大课题进行。最初几年是以时任省委书记卢展工关于破解新闻宣传“四个难题”的指示(正面报道难、新闻创新难、典型报道难、舆论监督难)来展开的。2007年探讨新闻工作落实“三贴近”问题;2009年研讨的课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如何提高舆论引导水平”;2010年未统一命题,由新闻工作者自由选题,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撰写论文;2011年研讨的主题是“杜绝虚假报道,履行新闻职业道德”;2012年是总结提炼开展“走转改”活动的经验和体会。2008年虽然没有举行新闻理论研讨活动,但是举办了“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新闻媒体骨干培训班,这实际上就是一次较为集中的新闻理论的学习。

通过这些年的新闻理论研讨,收获了一批理论研讨成果。这些成果虽然水平不一,但都是厦门新闻工作者从工作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有一些论文是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上升为理论认识、规律性认识,具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对我们的新闻工作有一定的价值。这本论文集就是这些年理论研讨获奖作品的合集。我们相信这本论文集的出版很有现实意义,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实用价值。

这些年的新闻理论研讨,最大的收获是促进了厦门新闻工作者队伍的理论建设。近年来,新闻单位理论探讨风气越来越浓,参加研讨的论文水平逐年都有所提高。2012年的新闻理论研讨活动,各新闻单位都很重视,广泛发动,认真落实,领导和新闻业务骨干带头撰写,提前超额完成了论文征集任务。前些年存在的论文写作的不足,如理论色彩淡薄、行文缺乏规范等弊病有所改进,一些抄袭问题也得到纠正。

目前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转型社会人们的浮躁心态,有一种轻视思想理论的倾向,我们新闻工作队伍中,某些忽视理论学习、忽视理论思考的现象,就是这种社会倾向的反映。在现今利益多元化、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社会,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以社会主义主流思想统领多元化思想是多么重要,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多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修养,能够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做好工作,实践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使命。因此,加强新闻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教育。

我们期望这本新闻理论集的出版,能够有助于厦门市新闻工作者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

(厦门市记协供稿)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