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www.fjsen.com 2013-07-03 17:1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向隐蔽战线的新闻战士致敬

——写在《郑书祥同志纪念文集》出版之际

陈逸清

郑书祥(1912—1978),曾用名郑再樵、史康,福建省永定县人。1935年入党,是中国记协前身——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香港分会的组织部长。他早年致力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永安抗战进步文化活动。1947年春任民办星系报纸《星闽日报》总编辑,写过许多披露真相、针贬时弊的文章、社论,在当时福建新闻界颇有影响。解放后,中共福建省委电召其由香港返闽,先后担任《新闽日报》总编辑、省民主青年联合会副主席、省教育厅副厅长等职。“反右”、“文革”期间,他虽历尽坎坷,仍矢志不渝,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对党和人民赤胆忠诚的人生篇章。他于1977年退休,1978年8月因病逝世。郑书祥同志一生命运多舛,跌宕起伏,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应有的品格和气质,生前身后都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与爱戴。中国民盟原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吴修平在纪念文章中写道:“书祥同志是一位学者型的战士,战士型的学者,他的同志和朋友们将永远怀念他。”

2012年时值郑书祥诞辰一百周年,为了学习和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在其生前友好及亲属的倡议下,省新闻学会与有关同志协同整理出版了由原省政协主席游德馨作序的《春临应是复葱青——郑书祥同志纪念文集》。这部文集的面世,无疑是一件既告慰先人又启迪后人的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纪念郑书祥,就要像他那样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坚定的革命信念。郑书祥是一位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党的老党员,一生经历了生与死、胜利与曲折的严峻考验。1942年香港沦陷时,由于斗争环境的险恶,他奉上级的指示转移隐蔽,暂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他凭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性与自觉性,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坚持发挥党员应有作用。在“反右”和“文革”期间,郑书祥又两度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公正待遇,在长达二十多年的人生磨难中,始终服从安排,任劳任怨,对党的事业充满信心。这种无论在顺境或逆境中都自觉坚守共产党人理想和信念的党性修养,实属难能可贵。

我们纪念郑书祥,就要像他那样具有执着的敬业精神和扎实的学识功底。1947年郑书祥主持《星闽日报》编务时期,正是国共双方进行两种前途、两个命运大决战的时期。为了配合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郑书祥,坚持正义,追求真理,敢于为民立言。他置生死于度外,与敌人斗智斗勇,以旁敲侧击、借题发挥、棉里藏针等手法,撰写了大量社论,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华侨、民生、教育等方方面面,对戳穿敌人谣言,传播社会真相,鼓舞人民斗志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种建立在是非分明的政治立场、扎实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博学卓识的专业功底之上的爱国敬业精神,至今依然感人之至。

我们纪念郑书祥,还要像他那样放眼未来,呵护青年,授业传道,教书育人。郑书祥一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经历是从事教育工作。早年曾在厦门侨南、慈勤女中任教;1942年1月香港沦陷后回福建在省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文史教员;解放后在多所院校从教任职。在教学生涯中,他始终秉持为人师表、授业传道、教书育人的良好师德,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特别是在音专教学期间,时值抗日救亡的年代,他经常为学生作抗日形势报告、组织学生读鲁迅等进步作品、开展各项抗战进步文化活动,还积极声援营救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的进步学生等,实际上成为音专进步力量的核心。

郑书祥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他生前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相比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但是他作为一名历经多种考验的老共产党员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革命传统和优良品格,值得当代的人们特别是新闻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与弘扬。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