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www.fjsen.com 2013-07-03 17:1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享受着这种“忙碌”

连传芳

记者是我的第一份职业,也是我大学毕业后从事的唯一行业。从踏进《三明侨报》大门那天起,如今已经过了十个年头。回想这十年里的工作经历,我感悟颇多。总体来说,“忙碌”与我相伴。然而,我享受着这种“忙碌”。因为这种“忙碌”,让我生活缤纷多彩。让我人生充实快乐。

身为长期从事基层外宣新闻报道的一名记者,我清楚地知道:要责无旁贷地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因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每个中国记者都是实现中国梦的“积极因子”,媒体更是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思想基石。记者是公共信息的传播者、重大事件的记录者,更是时代进步的观察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就要求记者用新闻语言真实书写并传递“正能量”。

大学毕业时,我并不理解记者真正的含义,只是盲目地仰慕记者绚丽的光环。十年记者生涯,所流过的汗水和泪水,让我切身地感受到做记者的艰辛与痛苦。所经历的劳累、疲惫、委屈、欣慰,酸甜苦辣全都浸透在一篇篇具有新闻价值的文章中。经过十年的采写历练,我学会了用嘴与被访者沟通,用眼去观察,用文字去记录,用头脑去思考,成熟的心态和对新闻导向准确把握的能力,让我为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而倍感欣慰。同时,让我明白新闻记者,不应该是简单的记录者,而应是一个善于交流的访问者,反应敏捷的运动员,思想深邃的哲学家,温厚善良的慈悲者,嫉恶如仇的侠士。因为,会写字的人,未必是一名好新闻记者。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大量来自一线、基层的栏目选题策划见诸报端,大批生动鲜活、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层出不穷。我异常激动,暗自认为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接近新闻最真实的源头,获取当事人的第一手信息,才能使新闻的真实、及时、有效等价值得到最大程度地放大。近年来,我专访了三四十位老归侨,以故事的形式,真实生动地三明老归侨群体一段尘封而珍贵的历史。并选择了其中30位老归侨的故事编辑成《归雁》一书。也许,记者只有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也只有这样才能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倾听并及时反映基层声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从业十年来,我深知记者要能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准确及时地抓住领导和群众都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够写出受读者欢迎的好报道和。只有“沉下去”、“勤跑动”,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才能采写出群众喜爱的“鲜活”新闻。前些时日,我到永安市小陶镇麟厚和平村的一个养殖场参观,采访了养殖蓝孔雀的印尼侨眷冯继荣。写出《侨眷变身“孔雀大王”》的新闻报道在《三明侨报》和《八闽侨声》上发表。还先后多次赴明溪大田和尤溪等县采访了匈牙利和俄罗斯回乡创业的侨胞。我记得《中国经济时报》名记王克勤曾说过“扎扎实实的调查采访永远是记者之第一要务,好作品是跑出来的。”“跑”不仅意味着付出体力,担当风险,还要牺牲许多休息与玩乐的时间去思考、去写作。因此,别人在家吃饭的时候,我常常还在单位的电脑前敲打着键盘。当我回到家吃饭时,常常是别人优哉游哉散步或在灯红酒绿前轻歌曼舞了。当人们进入梦乡时,我常常还在挑灯夜战,有时为了赶稿常常熬到三更半夜,甚至通宵达旦。走在新闻的路上,我徘徊在爱与痛的边缘。但我知道,我不会放弃。

采访的过程千篇一律,从接到任务到联系采访对象,再到采访和写稿。整个过程让人感觉紧张、惆怅和疲惫。只有在完成一篇稿件并顺利刊登后,才是我们可以稍微松口气的时候。我已经数不清多少次采访归来连夜赶稿,多少次加班;为了一句话、一张图片、一个版面、一个创意,我反复琢磨、反复讨论。社会赋予了我们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让我们去见证、去记录社会上所发生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去接触新的事物,我们更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焕发出一种青春的激情。这些经历让我获益良多。人的一生,能把职业与理想完美结合起来,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我深深地爱着这种“忙碌”。无论前方的路有多少荆棘,我都义无反顾地走下去。我将站在时代和历史的高度,将自己的心血和激情与新闻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忠实地履行着一名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与全国记者同仁进一步增强新闻工作者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努力,不辜负中国梦这个伟大理想所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作者单位:三明侨报)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