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www.fjsen.com 2013-07-03 17:1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勤学习·懂说话·重策划

施由森

有幸首次被评为福建日报2012年度十佳通讯员。这份荣誉,既是对自己过去一年工作的肯定、鼓励,更是对自己今后工作的一种鞭策、希冀。

我是2007年11月开始从事新闻报道的,因为是半路出家,面对一份全新的工作,我清楚,这并不是曾经发表过几篇文章,自己就能一下子游刃有余。那段时间,我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阅读大量新闻作品,学习新闻前辈如何采写新闻报道,除此之外,就是深入了解省情、县情。有了这些准备,或者说磨刀,才有了自己短时间内的适应。

对于这5年来走过的路,我最大的感受那就是:新闻永远在路上……正是一路的奔跑与追逐,在万家团圆的时候,在别人三五好友欢聚的时候,在许多人节日赋闲的时候,我们仍然掌灯案前,写稿、传稿,才有一篇篇反映基层、反映民生民情的报道化为铅字定格于纸上。

新闻永远在路上,但身处小县城,只有做到勤学习、懂说话、重策划、善借力,才能要写出更多读者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勤学习——

只有储备充分的知识,涉猎广泛,才能采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

《庄子·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要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做新闻的人,更应如此——

采访的对象各行各业,没有做足功课有时候就会闹出笑话。我曾经碰到过一件事:去年海峡诗人余光中回永春参加其祖父组织创办的洋上小学百年校庆的时候,有位记者的采访问题竟然是:余老,您祖籍是永春吗?显然,这位记者在采访前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学习不够,知识也不够,说了外行话也就难免了。

虽然,我们在采访时不可能对每一位对象的身份都很清楚,但至少像一些名家或者说准备采访的对象我们就应先通过各种渠道,特别在网络这么发达的今天,尽量多地了解他们。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沟通、采访,而且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采访对象对我们的信任感。

特别是想做有深度的新闻时,就更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比如说,去年,为了采写永春县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度报道,我们几乎把桃溪的整个历史翻读了一遍,最终才有了我们报纸上两个版的深度报道《让千年流淌的山海文明再放异彩》。

新闻是易碎品,如何才能让它保持得更久些,最重要的是要有厚重感和深度,或者带有经验性的、能给别人有所启发,那它相对来说就会受到更多的关注,而这些就需要有更高的视界、更宽的思维、更多的知识。

懂说话——

既要学会说“本地话”,更要学会说“福建话”。

每次到报社,听到最多的就是编辑记者对我们说:你们不能老是县里提什么、县里怎么样、县领导说什么,而要放在全省的位置,学说“福建话”。

我认为此话中听。很多时候,有的事在一个县看来是大事情,但当把它放在全省的角度去看时,就是小事了。但县里的有些工作,县领导很关注,经常会让报道组争取在省级媒体上露露脸。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说“福建话”,从全省的角度去看,我们县里的工作亮点在哪,有什么可写的?

去年,永春县开展桃溪流域综合治理,按理说,这几年全省各地都在抓水利,这样的事太多了。于是,在写稿的时候就将它与福建正在加快生态省建设相结合,以《永春投30亿“打扮”母亲河》为题写了篇消息发给福建日报要闻部,第二天就见报了。紧接着,在详细了解到桃溪流域综合治理不是单一的治水,而是结合水利防洪防枯、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景观园林、市政道路桥梁等五大工程的多元治水后,又结合全省开展“学习长汀经验,推进生态省建设”的大背景,与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刘益清站长合作采写了《为下游树一道生态安全屏障》的通讯,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我们没有停止跟踪,又继续采写了《一河清水 两岸风光》的治理报道,于去年7月3日在福建日报头版头条刊发。桃溪流域综合治理的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些稿件全部被评为当月好稿。

事实上,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全省都在关注民企“二次创业”,自己就在第一时间结合县里出台的政策先后采写了《永春:政策“礼包”扶持企业发展》、《敞开怀抱,对接沿海产业转移》等稿件在重要版面、重要位置刊发,获得了县领导的肯定。应该说,这就是“既要会说‘本地话’,更要会说‘福建话’”所取得的成果。

重策划——

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是多角度的,策划也是一种选角度,选准了角度也就选对了方向。

曾经与同事开玩笑:新闻走得太快,基层工作太慢。有时候,开展一项工作,上面已经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报道了,可基层还没开始。等到基层开始动的时候,新闻早已是明日黄花。

面对明日黄花,如何出彩出新?我以为,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策划,通过策划,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

永春漆篮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前,所有的报道几乎是停留在永春漆篮如何好。面对已经让读者阅读疲倦的题材,我们与福建日报泉州记者站刘益清站长、何金记者共同探讨、共同策划:透过漆篮风光的表面深入探讨内在因素——因为回报率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漆篮制作,只有老人在艰难坚守。于是,我们采写了漆篮现状的调查分析文章《永春漆篮,如何走出大山?》,于去年5月29日在福建日报第9版以大半个版面进行报道,引起了县、乡的重视。

去年,全省各地都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永春也不例外。但如果只单单写美丽乡村的村容大变样,显然已经无法获编辑青睐,读者也会阅读疲劳。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写永春的美丽乡村建设?在经过深入的采访,了解到位于永春县城西南的云台村地理位置偏僻,村民收入不高,且因欠债村部甚至被法院查封,成为全县唯一的无村部、无老人活动场所、无幼儿学习场所、无村经联社账号、无村民议事教育培训场所的“五无村”,但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结合实际,按照产业带动型及田园风貌型美丽乡村进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应。于是,我们以此变化为素材,采写了《“五无村”变身“五好村”》在福建日报头版刊发,同样被评为当月好稿。

对于我们基层通讯员来说,学说“福建话”不可能学得全面、到位,毕竟我们对省里的政策包括全省的情况都不是很熟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会借力,在平时工作中多与报社老师沟通,甚至有好的线索也可以直接邀请报社记者一起采访、写稿。这样,我们的基层报道就能在最大程度做到“遍地开花”。(作者单位:永春县报道中心)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