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7期
www.fjsen.com 2013-07-03 17:11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推动“走转改”活动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

2011年“走转改”活动启动以来,福建省委领导始终高度重视,省委宣传部按照中宣部等五部门的统一部署,精心组织、有力推进,各地各新闻单位迅速行动、全力投入,广大新闻工作者积极响应、热情参与,新闻报道新风扑面,鲜活生动,有力地服务了大局、推动了工作、锻炼了队伍,创造了“宣传部长同新闻工作者一道‘走转改’”、“海都农家乐”等在全国叫得响的先进经验,福建省成为唯一一个两次在全国专题会议上介绍经验的省份,中央领导和省委领导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刊文予以表扬,社会各界普遍赞誉。各地各新闻单位坚持边实践边总结,及时以制度形式将有益经验固化下来,转化为工作遵循,努力让走进基层、服务群众、锤炼作风成为新闻从业人员自愿自觉的价值追求。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融入全局工作中找准“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向

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走转改”的全过程,引导新闻工作者在服务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大局中把握工作重点,增强大局意识,在与大局同频共振中找准新闻工作的着力点。

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推动科学发展作为“走转改”的重要内容,组织记者下基层宣讲采访,联系实际与群众共同学习中央精神,用群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具体的数字,反映各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动人景象、创新举措和可喜变化,推动十八大精神热在基层、热在群众。各地各新闻单位围绕贯彻对台先行先试、平潭开放开发、泉州金融改革、打好“五大战役”、推进生态省建设、发展海洋经济等工作重点,深入火热一线,颂扬基层干部群众的辛勤奉献,挖掘推广水土保持的“长汀经验”、县域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等一批先进经验,推动了实际工作。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3次带队采访,推出了一批生动质朴、基层气息浓厚的报道,产生良好的反响。活动中,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十年治荒 山河披绿》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有力推动福建省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省建设,也有力推动全国水土流失防治工作。

二、坚持把握规律、探索创新,在提升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中突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重点

福建省新闻战线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进一步将贯彻“八项规定”,全面转变作风、端正学风、改进文风作为紧迫任务,以走进基层为基础,以改进创新为动力,积极探索和把握新闻宣传规律,用“短、实、新”的报道要求指导改版工作,打造一批品牌栏目、活动和精品佳作。

各地各新闻单位进一步将“走转改”的要求体现到办报办台办网的定位中,通过改进文风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更加鲜明准确地传递党的声音,使新闻报道充满时代气息,为群众喜闻乐见。改文风重在改内容,改内容的核心在于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各新闻单位将时政报道会议报道作为改进文风的突破口,针对以往一些会议报道的弊病,实行“1+N”报道模式,努力从重要会议内容中挖掘出丰富有效信息,把可读性、实用性与引导性结合起来。记者编辑带着问题意识走基层,推动解决一批实际问题。如新闻媒体对治理客家母亲河汀江情况大力报道,结合治理实践探讨解决保护生态与致富之间的矛盾,动员汀江流域的群众投身治理实践,共同保护美好环境。各新闻媒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为可亲可感的身边榜样,推出“法官妈妈”詹红荔、李彬、“托举哥”、石狮阳光馒头店等一批群众身边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普通群众的凡人善举。2011年,省、市新闻媒体以“走转改”的精神创新做好“践行福建精神”十大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践行福建精神的先进典型,社会各界反响热烈,让福建精神得到更好地传播,更好地弘扬。

精心策划一批特色鲜明、互动频繁、反响良好的品牌采访活动,如福建日报的“记者八闽行”、海峡都市报的“海都农家乐”、福建省广电集团的“身边的感动”、福州市“百万市民看福州”、厦门“走街串镇看发展”、漳州市“九龙江畔听民声”等活动。中央驻闽、省、市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联合走基层,上下联动、左右互动、内外齐动,形成“大合唱”、“多声部”的生动局面。各新闻媒体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产生良好社会效应,提升了自身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三、坚持锤炼作风、提高素质,在弘扬“走转改”精神中增强“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动力

坚持在深化“走转改”中锤炼队伍,为推动新闻事业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组织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体察省情民情,增进群众感情,接受实践磨炼。注重领导带头。袁荣祥部长带头走基层,省、市宣传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各新闻单位负责人纷纷深入基层蹲点调研。以制度保障新闻工作者走得全面、走得深入,对各新闻单位领导班子、业务骨干、普通记者分别提出要求。目前已建立各类基层联系点910多个,记者编辑走基层4.5万多人次,开设专题专栏150多个。注重学习交流。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举办海西传媒讲坛、业务学习交流、开展理论研讨等,宣传表彰“走转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总结提炼经验心得,形成了一批理论成果。袁荣祥部长撰写的“走转改”理论文章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中国记者》、《三项学习教育通讯》等刊发。袁荣祥部长主编的《在广袤大地上躬耕践行——福建省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成果汇编》正式出版,分发各新闻单位学习。各新闻媒体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有效学习方法。如海峡都市报设立学习平台“海都学堂”,给采编人员发《古文观止》。福建日报、省广电集团分别召开经验交流会,闽南日报报社领导和中层干部走上“报人讲坛”,用“走转改”的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海峡导报、东南网等通过QQ群交流走基层的心得。注重实践养成。“走转改”让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意志品格得到了全面的锤炼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自觉性主动性进一步坚定,工作作风更加细致扎实,发现新闻的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习运用群众语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对新闻工作的本质和职责进一步明晰。大家深有体会地说,“写‘走转改’的新闻,带劲”、“走进基层,接上地气,让评论更有灵气”。强化社会责任。积极响应中国记协等单位倡议,在“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大讨论活动中,省、市主要媒体开设专栏,对重要新闻的当事人和先进典型人物进行案例回访,通过展示新闻宣传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效,鼓舞士气、坚定信心、启迪思路,进一步巩固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明确新闻工作者自身定位和历史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坚持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在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中强化“走转改”常态化的保障

以激励约束机制为重点完善系列制度机制,提高制度执行力,促使“走转改”由“软任务”向“硬约束”转变、由“抓活动”向“促常态”转变、由“一时改”向“持久改”转变。建立健全下基层机制。根据形势要求,不断建立健全基层联系点、基层挂职、蹲点调研、版面时段保障等机制。结合省里关于每月第一周为“无会周”的规定,组织走基层活动,将“无会周”变为“走转改周”。明确规定新闻单位领导人员蹲点调研每年不少于1个月、具有高级职称新闻工作者必须下基层2个月、新闻单位中层以上干部必须下基层1个月、新进记者必须驻点锻炼2年,要求编辑和主持人、主播也要走基层,进一步扩大“走转改”的覆盖面。要求各新闻单位普遍建立基层联系点,做到“四个一”,即联系一个社区、进驻一家企业、调研一个村、体验一个基层单位。各新闻媒体除了设立固定的栏目,还根据实际需要开设新的专题专栏,保证“走转改”的鲜活报道及时得到刊播。在选题策划中,优先关注“走转改”的选题。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多措并举,努力形成鲜明的工作导向,鼓励新闻工作者常走基层、扎根基层。把“走转改”作为福建新闻奖、省“十佳”和其他各类新闻奖项评选的重要条件,多次开展“走转改”专项新闻评奖;研究制定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优评先等方面的政策措施,把“走转改”与干部使用、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结合起来,花大力气改革绩效考核机制,分配激励上向来自基层一线的好稿倾斜,拉开考评的档次;各新闻单位设立总编辑奖、好稿奖奖励走基层的精品。建立健全督促检查机制。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细化操作流程、实化工作方案,省、市“三教办”及各新闻单位建立专门档案和台账,通过编发简报、实地督查、群众评议、内部通报等经常性的督查推动“走转改”活动持续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五、坚持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中夯实“走转改”制度化常态化的基础

福建省新闻媒体认识到,“走转改”活动是惠民工程、民心工程,与群众联系得越紧密,为群众办的实事好事越多,反映群众心声、愿望的报道越多,群众就越满意越欢迎,新闻媒体的发展空间也就越大。更加紧密联系群众。完善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机制,通过群众来信、热线平台、微博畅通渠道,通过驻点基层、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等密切联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如实反映群众诉求。响应省委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要求,选派一批骨干到联系点、挂钩村,深入了解情况,找寻制约发展的症结,慰问困难群众,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得更紧。新闻媒体公开反映挂钩帮扶对象的发展需求,动员社会力量出计出策,成效明显。响应福建省委出台的关于推进领导干部“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工作的意见,开展“四下基层——党报记者在行动”等活动,由新闻单位领导干部带领编辑记者深入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宣传推动“四下基层”,身体力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服务中心工作,密切党群联系。倾情服务人民群众。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适应信息时代的传播特征,努力通过信息服务、良性互动、舆论监督、内参反映等推动解决一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在应对台风、暴雨等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中,新闻工作者奔赴抗洪救灾一线,一边与基层干部群众并肩作战,一边播发信息,通报灾情,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海峡都市报等媒体关注“三农”问题,通过“海都农家乐”等平台帮助推销滞销的农副产品。各新闻媒体积极介入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热线接受群众投诉,邀请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解答问题,推动各方面积极互动,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海峡都市报968111平台每天接入大量电话,报社及时整理相关信息上报,为福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推动加强互动联动。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了解群众对新闻工作的期待,加强与社会各界之间的互动联动,进一步明晰网络时代新闻媒体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努力方向。发挥群众评议员、市民评报员、社会监督员作用,收集社会各界对“走转改”和新闻工作的评价,及时改进工作。海峡都市报、东南网、东南卫视、福州市媒体等带动读者受众一起走基层,实地感受社会发展进步,体验劳动者的劳动豪情和默默奉献。

下一步,福建省将针对“走转改”活动中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提高,不断深化活动开展。

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把深化“走转改”活动作为新闻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实际行动,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重要载体,增强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从“要我走”转变为“我要走”。引导新闻单位深刻认识“走转改”是对新闻本质的回归,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鲜活实践,它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人才成长规律,是新闻事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引导新闻工作者认识到基层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更是社会概念,不是走得远和偏才算深入,走基层,就要走到与群众接触最紧密的地方,走到倾听群众呼声最直接的地方,走到传递社情民意最密集的地方。

二是进一步创新载体。不断丰富创新“走转改”活动的载体、形式、手段和方法,做到常抓常新、富有活力。加强顶层设计,搞好活动策划,结合全党即将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切实增强活动实效。加强走基层的新闻报道选题策划,深化报道主题,实现贴近性、新闻性和思想性的相统一,体现走入基层的深度、发现问题的锐度、思考问题的高度,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平。适应网络时代的特征,重视对网民的引导和互动,带动以青年为主体的网民走出虚拟世界,与媒体一道走进基层,认识国情,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三是进一步增强合力。各级党委、政府正在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要引导、推动新闻媒体反映各地区各部门改进作风的进展成效,发挥面向千家万户、联系各行各业的独特优势,积极主动地与党委、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开展走基层活动,围绕群众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精心设置议题,共同探寻解决办法,借以发挥综合效应,增强活动的内涵。引导新闻媒体在挖掘推广基层的创新创造、在贯彻落实群众路线的“集中起来”和“坚持下去”的过程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努力推广更多来自基层一线的先进经验。

四是进一步加强培训。加强培训工作,组织新闻工作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牢理论根底,帮助他们增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着真情走基层、带着问题走基层、带着思考走基层,在走基层中把“行”与“思”结合起来,既当好社会发展进步的记录者、见证者,又当好参与者、推动者,既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善于从火热一线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历程中更好地汇聚、传递正能量。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