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嫁接舆论监督与典型报道的“两轮驱动法”

2013-06-04 17:53:19  来源: 新闻实践  作者: 陈博盛  
视频加载中...

舆论监督和典型报道是新闻媒体的两大功能。2012年,温州都市报围绕温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的中心工作,巧妙嫁接舆论监督与典型报道,先后推出问责机关单位庸懒散作风的《百日攻坚·效能提速》系列报道和树立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典型的《干事创业·夙夜在公》等系列报道。这种有机结合正面与反面典型的“两轮驱动法”报道形式,不仅得到党委政府肯定、业界认可,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与支持。

议题前置延伸会议新闻

2012年9月,浙江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在青海西宁主持召开的温籍企业家座谈会上,谈到如何营造亲商安商发展软环境时提出,温州要着力解决“阎王好见、小鬼难缠”等机关作风问题。

这是一条生动的会议新闻,“小鬼难缠”一词属点睛之笔,也点出了民众的心声。作为一家都市类报纸,如何及时对接受众需求,做足做透该会议新闻后的民生议题?当时,报社编委会敏锐地意识到,全市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政府机关办事效能高低直接关系到政府形象,关系到投资发展环境。书记公开提出“小鬼难缠”,表明这种机关痼疾已经令人深恶痛绝,急需整而改之。作为肩负舆论监督职能的媒体,应该以助推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出发点,紧紧抓住时机有所作为。于是,报社主动接洽市纪委并联合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建议联合创办《百日攻坚·效能提速》专栏,专拿机关职能部门中存在的工作人员作风涣散慵懒、态度蛮横拖沓等“小鬼难缠”现象开刀。

议题一旦确定,报社立即向50家“2011年温州市百强企业”和60家小微企业的老总、副总,以及负责跑项目的工作人员发出《提高机关效能、优化温州投资软环境专题调研调查问卷》,倾听基层企业遭遇的“办事难、办事烦”等心声。

调查结果显示,84%受访者认为,这两年温州投资软环境有所改善,但“小鬼难缠”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五类:“招呼型”(应该办,找熟人打招呼才给办)、“随意型”(可办可不办,找了关系可以办)、“索要型”(办事客气,事后变相索要好处)、“推诿型”(多个部门工作人员互相推诿)、“歧视型”(办事快慢取决于企业知名度)。

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这些“小鬼”主要是机关窗口办事员以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科长、处长),已经演变为阻碍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毒瘤”。然而,记者决定深入调查时,不少企业主却不敢讲出具体事实及部门经办人员名字,显得“敢怒不敢言”。企业的苦衷情有可原:温州社会注重人情,低头不见抬头见,“小鬼”得罪不起,否则企业可能会遭遇更大的障碍。

联合纪委开通双向举报

破解“小鬼难缠”现象,首先要从征集线索入手,否则记者调查将无从开展,然而接受问卷调查的企业主全部三缄其口。针对线索征集难问题,温州都市报采取报网联合刊登启事的方式尝试打开突破口。

启事注明,遭遇“小鬼难缠”现象的企业和个人可以拨打报社新闻热线88868886、温州市机关效能投诉专线96178,或者通过新浪微博私信方式联系“温州都市报新闻热线”告知相关情况。如有需要,记者可以陪同跑审批、办证照,让躲在阴暗处的“小鬼”曝晒于太阳底下。同时承诺,一定做好相关保密工作,打消举报投诉人的疑虑。

刚开始,一些读者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报社打来电话,在诉说自身遭遇后,希望记者抽空陪同到机关办事。经过梳理筛选,报社编委会决定着手调查其中两起事件,从而掀起了一股社会各界抓“小鬼”之风。

为了更好地确定选题,协调报道和查处,报社还与纪委成立了专门的《百日攻坚·效能提速》特别报道领导小组,由市纪委、监察局和报社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线索采集组、采访组、编辑组。双方实行信息互通,及时通报各自接到的举报投诉情况,选定调查采访的典型案例。

首篇报道直指平阳县地税局鳌江分局:当地纳税人发现“局长上班品茶道,副局长上班穿着家居拖鞋,还拍桌子骂纳税人,一楼办事窗口员工人人在玩手机”。

紧接着,温州市土地登记交易中心被曝光:市民李先生为了办理一个地下车库车位的土地证,前后到市土地登记交易中心跑了三个月,回复总是“调查中”。

第三篇刊出《跑了七趟,手续还得审审看》:龙湾某重点工程指挥部工作人员为注销5户拆迁户的房产证,去永强房管所跑了7次,每次均被告知材料不齐,办理单位均回复材料还要审审看。

连续三篇报道刊发后,尽管在社会上引起了一些反响,但大部分人仍抱着围观心态,揣测报道效果。但事情很快出现转机,省委常委、温州市委书记陈德荣和温州市委常委、纪委书记陈晓明先后对上述报道作出批示,要求严查、彻查。这些被曝光的“小鬼”很快就受到查处:平阳县地税局鳌江分局局长被调离原岗位、副局长被免去现职调离原岗位;市土地登记中心主任、分管副主任书面检讨并扣发月绩效工资;永强房管所正、副所长被免职调离岗位等。

后续报道通过网络转发产生二次传播效应,社会各界意识到这场整治是动真格的,“没拿临时工搪塞,雷声大雨点也大”。面对这种氛围,众多网友纷纷吐槽各自类似经历,市民开始加大举报力度,不少人甚至是实名举报。

截至2012年底,温州市机关效能监察投诉中心与温州都市报共征集到800多条“小鬼难缠”各类线索。经过整理,虽然大量的线索不属于“小鬼难缠”范畴,但报社仍一一予以回复。其中有些属于渠道沟通不畅导致办事难问题,报社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有些属于误读政策法规的线索,经咨询相关部门后分别给出专业意见。

市民监督倒逼机制改革

征集“小鬼难缠”线索打开突破口后,温州都市报决定拓展监督范围与方式,以发动民众剖析“小鬼难缠”根源为着力点,倒逼职能部门加强作风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切实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努力打造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三清温州”。

市民对“小鬼难缠”行为最有发言权。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报社邀请温州市民监督团部分成员随同记者一起采访“小鬼难缠”现象。这是一支草根监督队伍,由各个层面的市民代表组成,拥有统一形象标志的LOGO以及制服,人数达上千人。

报社每刊发一篇“小鬼难缠”报道,必配发一个《市民声音》板块,请市民监督团成员对“小鬼”行为进行点评。这些点评分别围绕如何提高机关干部素质、改变办事程序设置不合理等方面提出真知灼见,呼吁政府部门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实行双轨监督的良性互动,被誉为舆论监督与民众监督的“温州最美声音”。

从2012年9月17日至12月底,报社共发稿41篇,先后曝光了地税、土地、房管、建设、民政等10多个部门、基层站所,以及乡镇(街道)存在的“小鬼难缠”现象。目前,共有25人受到效能追责,其中6人被免职,1人被停职,8人被调离岗位,2人被辞退。市运管、环保、人社、卫生、工商等多个系统,纷纷结合自身实际,优化办事流程,举一反三改进作风,真正起到以点带面的震慑作用。

“双轮”嫁接导入典型报道

为期三个月之久的“小鬼难缠”系列报道,犹如一枚枚“重磅炸弹”,在全市产生了巨大冲击力。但报社编委会清醒地意识到,抓“小鬼”只是手段并非目的,最终应该是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潜力和热情。

在强力推进“小鬼难缠”报道之际,报社从市委组织部获悉,2012年3月30日至6月25日,瓯海区择优选派15名新提任的年轻干部组成攻坚组参与牛山整治攻坚战,实现了100天内创造和谐拆迁的“牛山样本”。

在此背景下,报社决定利用前期集中报道产生的优质传播效果,将舆论监督与典型报道进行嫁接,通过有机结合正面与反面典型的“两轮驱动法”,提升都市类媒体重大主题报道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影响力。时值全市上下掀起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夙夜在公”一词成为网络热词,编辑部决定创办《干事创业·夙夜在公》专栏,以“小样本,大能量”为主题展开新一轮系列报道。

牛山片区整治工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是当地村民。于是,记者从当地80岁村民朱永银着手采访,让老人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畅谈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让村民用事实为干部的典型说话。

基于当地村民朴实却而生动的话语,以及眼前发生的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报社迅速组织刊发了《实战练兵的“牛山样本”》、《牛山样本引来各界评说:好就好在“将心比心”》、《瓯海攻坚项目复制“牛山样本”》等系列文章。

不久,陈德荣同志将“牛山样本”提升为“牛山精神”,要求温州全市党员干部以此为契机,全面掀起干事创业的热潮。自2012年11月26日全市“互看互学”考察团察看牛山工程项目后,截至2012年底,来自省内外的50多个考察团络绎不绝,学习“牛山经验”一时成为热议话题。

最近,市委组织部还为此撰写了理论文章《牛山样本启示录》,供温州市委党校作为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材料,从牛山做法、牛山精神、牛山启示等方面,揭示了“小样本、大启示”的典型力量。“小鬼难缠”与“牛山精神”系列报道由此完美收官。(作者单位:温州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