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电视新闻评论的三要素浅析

2013-06-04 17:50:28  来源: 新闻实践  作者: 茅 莹  
视频加载中...

2012年2月27日,浙江经视《相对论》正式开播。有别于传统的读报类节目,这是一档深入解读焦点话题的新闻评论节目。其突出的特点是,有别于“意见领袖”我说你听的灌输式话语,强化了主持人与评论员之间的问答和交锋。在每周一到周五10点档的半个小时里,考量着我(主持人)和评论员对新闻时效和话题延展拿捏的功力。

10个月之后,《茅莹的新闻周报》悄然而生。人,人性,人情,人文,加之以女性的视角,让《新闻周报》从开播的第一天起,就有了独特的新闻质感。

从《相对论》到《新闻周报》,一年多高强度的新闻实践,让我对电视新闻评论有了真切的体会。在我看来,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有其核心的三要素,即:价值观、识别度和主持人。

一、价值观,是电视新闻评论的基石

在自媒体崛起的时代,电视作为大众主流媒体,如何在事实报道的基础上,提供有水准的价值判断,既是职责所在,也是生存之道。梁晓声说:媒体是社会的“复眼”。那么新闻评论,便是媒体的复眼。从《相对论》的“善意、理性、建设性”,到《新闻周报》的“小女人情感、大时代情怀”,在每一个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立之初,就有着鲜明的价值观导向。

价值观决定了节目的定位和风格。已故的媒体人陈虻有一个关于“坐标系”的理念,他把媒体人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称为思维的“坐标系”,认为一个栏目,或者一个记者,必须建立自己对事物认知的坐标系,强调由此出发,找到独特的定位,形成自己的风格。

以《新闻周报》为例,这个坐标系就非常明确:第一个坐标,就是“人”的坐标,不管看待什么事情,首先从人性的角度去观察,用“小女人的情感”,以尊重为起点去认知新闻事件中的每一个人,平等地、平和地给予“同情之理解”。第二个坐标,就是“时代”的坐标,把每一个新闻都放到社会变迁的大视角下去观察和辨析,用“大时代的情怀”,寻找和思考新闻当事人与社会发展、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包容地、客观地给出观点,而不是迎合和宣泄情绪。

比如,今年2月中旬的一周,有一条微博特别火:在四川成都,“@家居曹老师”发微博说自己丢了一条宠物狗,请网友帮忙找,酬劳是成都市区的一套房子,现在价值50多万元,如果等到拆迁价值超过100万元。在40多万次转发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不上学了,找狗去”、“不编程了,找狗去”的排队调侃,我们也看到了养宠物和不养宠物的人之间最常见的口水仗,质疑“一只狗怎么就能值一套房”,质疑发帖人是不是在炒作。

可是这些,都不是《新闻周报》评论关注的焦点。因为曹老师在微博中说:他儿子6岁进体校,30出头他就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空巢老人。今年他已经60岁,再过几天就退休了。他与太太生活在一起,孩子不在身边,所以丢失的那条狗对他们格外重要。

节目里,我们将目光锁定在空巢上。我们聊到了空巢老人的寂寞;聊到了孩子闯四方的父母的空虚;聊到了家庭的分离,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副产品,是时代进程中的无奈选择;聊到了在时代巨轮还将滚滚向前的明天,以及当前普遍“421”人口结构的阵型下,空巢,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绕不过去的未来……

撇去调侃戏谑质疑,看到温情悲伤必然,这就是新闻评论对个人的“同情之理解”,对群体的“大时代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