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记者参加“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讨论会

2013-04-25 17:43:55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福建日报社记者林蔚:正能量燃亮新闻信仰灯火

4月16日,我参加了“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谈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会互动活动,以“然成风”的网名参与“‘新闻人该以何种姿态履职’调查”和留言互动,并认真阅读了“一个老新闻人的担忧引发的讨论”主题贴,进行跟贴。

参与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我受益良多。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信息时代迎面而来更加剧了种种变化对于社会大众的传播影响力。处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新闻人对于社会道德和公义的坚守,成为面对这变化万千社会形势时心中不变的理想信念。一篇好的新闻稿件,绝不可能是靠猎奇和负面的心理可以成就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摆正心态,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的姿态采写稿件,使昂扬向上的精神、准确厚实的力量成为每篇稿件的灵魂,才会为人民采写出一篇篇生动的好新闻。

因此,只有心中满怀正能量,才可以燃亮新闻信仰的灯火。

犹记得两年前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我跟随同事参加“记者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除夕夜,我们在福建南平顺昌县洪灾安置点楼下老乡点燃的篝火旁度过。虽然山区黑暗,天气严寒,可热热闹闹聊着的家常话,老乡在毛坯房里点亮的搬家红烛,分给我们的火红甜蜜的桔子,一声又一声不停地“感谢党和政府”,却化为一股股暖流在我心中激荡。春节六天,我们每天坚持发回一篇长篇通讯在一版刊发。这次采访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欣欣向荣的祖国和人民,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服务对象,只要心中满怀温暖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你就会获得源源不绝的正能量,并在新闻报道中传递出这一正能量。

在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记者已从原本旁观的记录者转变成为主动、有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者。

央视知名媒体人柴静有一句话如是说:“媒体的职责不是提供‘热’而是提供‘光’,不需要煽动社会的热情,媒体是在提供光亮,照向黑暗未知之处。”个人认为,媒体虽不需要提供热,但媒体人心中必须有“热”。须知媒体提供的光明正是来自媒体人心中的这股子“热”。而这份“热”,来自于每一个媒体人心中的新闻信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这份新闻信仰即是对祖国、对党和人民群众的无限热爱。

带着这份热爱,我行走在一个新闻人前进的道路上。跟随草根慈善团队“简单助学”穿行在闽侯廷坪的乡间小路上,跟随福州市工会送农民工返乡的队伍一起走在湖南桃江镇雨雪交加的泥泞小路上,爬上50米高的脚手架采访京福高速跨西岭互通特大桥的建设情况,无数次在苍茫夜色中踏上归途遥望城市的万家灯火……大量的新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对“简单助学”的报道登出后,该团队领导人郑斌告诉我“简单助学”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方面的援助也增加了。听他这么说,我如释重负地对他说:“这是我和我的同事们最乐意看到的!”

值得感念的瞬间有很多,正是在这样的一次次深入群众的采访中,我真切地感受到最有力、最动人的报道源自对人民群众真实心声的准确传达;与此同时,人民群众对党报的信任、感谢与期待,也成为推动新闻工作者不断写出好稿件的正能量源泉。

海峡都市报社记者李建芳:敬畏影响力 传递正能量

4月16日,我通过网络参加了全国三教办组织的“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谈记者社会责任”为主题的全国性研讨会,深有感触,也受益良多。

从事新闻采编工作已十年有余,在当下网络渠道日益发达的今天,网络通道向社会所传递的信息越来越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如果一味迎合媚俗之风,在重大新闻事件面前抱着围观、猎奇的心态,就是新闻价值观的滑波、是新闻工作者角色定位的偏差。

我所供职的海峡都市报,是福建省发行量和影响力最大的主流媒体,在社会上拥有较大的传播力和舆论导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它的一份子,更应该敬畏它的影响力,始终牢记自己手中的笔要传递什么给社会大众。当你传递了正能量,社会就感受到了正能量,人民就会受其感染,因其鼓舞,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安居乐业。这是一种良性循环,它提醒我们,传递正能量不是无病呻吟,不是矫揉造作,它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和价值。

新闻工作者是建设者还是报道者、围观者?我觉得应该是建设者。“中国梦”是所有中国公民的梦,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有着自己一个小小的“中国梦”,它可能是一个温暖的家,也可能是一份兢兢业业的工作,更可能是一个实现自我价值、为全社会谋福利造福祉的伟大事业。而新闻工作者,他的“中国梦”,除了小我的“中国梦”,更应该有一个大的“中国梦”,那就是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记者郑芬:“妙笔著文章”前莫忘“铁肩担道义”

媒体是时代的记录者,而这个“中国梦”时代是媒体人不会也不应忽视的大主题。从业十余年,作为一名年轻而不再幼稚冲动的新闻工作者,班门弄斧谈一谈自己的入行十年的职业思考。

毋庸讳言,“记录中国梦 传递正能量”,应该是媒体人责无旁贷的职责。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尤其是“自媒体”兴起,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背景下,各类思想言论充斥着当下,为了抢眼球,丑恶最容易被放大,或者说刻意被放大以博得收视收听,美好反而视而不见,导致的恶果就是整个社会越来越迷失于没有道德没有信仰的世界。“一个没有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的民族是容易湮灭的”,记录我们身边的凡人善举,传递正能量,擦亮中华民族传承五千多年的真善美道德准则上的浮尘,就像雾霾散去,让更多蓝天再现一样,需要媒体人更多的投入,央视的“感动中国”是如此,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各档栏目中“身边的感动”版块也是如此。

就像硬币总有正反面,没有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进化到完美无缺的地步,正视问题,积极解决,正是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在法治观念还没有透彻深入人心时,“曝光”是很多遭遇问题的百姓第一心理述求,媒体从业者应该直面这个现实,而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冷静、客观。实事求是挖掘真相,踏踏实实推动解决,不作壁上观也不渲染。在党和政府大刀阔斧整治腐败,优推民生时,媒体作为一种监督力量,有责任也有义务起到应有的沟通作用。如何审慎用好新闻媒体的号召力,正如这次主题讨论会所倡导的: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把坚持实事求是作为日常工作准则,把维护媒体公信力视为职业追求。

愿未来,我们都坚持实地采访、现场采访、直接采访,让事实、求证成为职业准则,与同行共勉。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频道记者陈力: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实现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时代重托,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华民族同心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在民生新闻频道从业快10年的编辑,特别是参加了“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互动后,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做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如今,民生新闻犹如雨后春笋,几乎在各类媒体遍地开花,为广大受众所喜爱。不过,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其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庸俗化、同质化等问题造成可看性明显降低,也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就是较早在荧屏上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其实,民生新闻,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态度,其核心应该是最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就制作电视民生新闻而言,需要记者、编辑、主播等都静下心来,放下身段,调整视角,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百姓、投向民生,尤其要更加关注那些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在制作这类节目时,要注意结合节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善于捕捉那些看起来小却有着普遍民生意义的新闻事件,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挖掘有深刻意义的民生内容,最大限度地释放电视民生新闻及其制作者的人文情怀。

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本身,还要体现于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和观众的人文情怀之中。特别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在满足观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比如,电视民生新闻中有很多像火灾、车祸、跳楼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一些节目为吸引眼球,大量播报具有震撼性的惨烈画面,往往忽视了这些画面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后期制作时对画面进行马赛克等特殊技术处理是必要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敬畏生命、充满爱心,把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放在第一位。其次,在采访或编辑过程中,设身处地,尊重当事人,在职业责任和社会的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无疑应该遵循和服从后者,让人文精神为新闻底色注入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