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记者参加“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讨论会

2013-04-25 17:43:55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福建省广电集团新闻频道记者陈力: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实现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担负起为实现中国梦鼓与呼的社会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的时代重托,是当代新闻工作者的崇高追求,是中华民族同心构筑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在民生新闻频道从业快10年的编辑,特别是参加了“我为实现中国梦传递正能量——记者社会责任”主题讨论互动后,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做民生新闻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如今,民生新闻犹如雨后春笋,几乎在各类媒体遍地开花,为广大受众所喜爱。不过,随着民生新闻的兴起与兴盛,其背后的危机也逐渐显现出来,庸俗化、同质化等问题造成可看性明显降低,也困扰着民生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就是较早在荧屏上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其实,民生新闻,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的新闻价值取向和态度,其核心应该是最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就制作电视民生新闻而言,需要记者、编辑、主播等都静下心来,放下身段,调整视角,把目光更多地投向百姓、投向民生,尤其要更加关注那些困难群体、弱势群体。在制作这类节目时,要注意结合节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善于捕捉那些看起来小却有着普遍民生意义的新闻事件,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挖掘有深刻意义的民生内容,最大限度地释放电视民生新闻及其制作者的人文情怀。

电视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本身,还要体现于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和观众的人文情怀之中。特别是在灾难新闻报道中,在满足观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应该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比如,电视民生新闻中有很多像火灾、车祸、跳楼等突发事件的报道,一些节目为吸引眼球,大量播报具有震撼性的惨烈画面,往往忽视了这些画面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在后期制作时对画面进行马赛克等特殊技术处理是必要的。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要做到敬畏生命、充满爱心,把对人的生命的关切放在第一位。其次,在采访或编辑过程中,设身处地,尊重当事人,在职业责任和社会的公共道德发生冲突时,无疑应该遵循和服从后者,让人文精神为新闻底色注入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