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工人在完善一件东北虎标本
记者柳涛历时半年多拍摄动物标本制作全程——《让生灵“复活”》获“自然及环保类新闻组图”金奖
昨日,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在杭州揭晓,本报摄影记者柳涛的《让生灵“复活”》组图获“自然及环保类新闻组图”金奖。这是本报记者荣获的又一个摄影大奖,同时也是福建地区首个华赛金奖。
对于这份荣誉,柳涛说,“从业10年来,为梦想,我徘徊、挣扎、愤怒、呐喊,却从没退缩,现在终于看到一点点希望,这让我多一些坚持下去的理由,只希望我手里的更多照片将来可以成为经典。”
两名工人在制作动物标本
说起《让生灵“复活”》题材的获奖,柳涛觉得既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料到的是可能会摘获奖项,没料到的是取得金奖的殊荣。
但是成功绝非偶然,一组看似简单的照片,柳涛端着相机拍了半年多,在一千多张照片中选取了几幅最满意的作为参选照片。
“我开始去标本公司的时候只想去看看,没想要发表,但是一进到公司,我就被震撼到了。”柳涛说,如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象在那几间不大的平房里,工人的巧手能将很多野生动物“重获新生”。
一张准备做成标本的东北虎的皮
在那里,他能零距离接触到各类神奇的动物,正是因为这种震撼,柳涛从当初的好奇到决心一定要拍好这一题材。因为标本的制作环境基本都在室内进行,为了能更好地给读者震撼的效果,在选取镜头时,他特意选取了小光圈镜头使景深加大,使整个制作车间中不在同一焦平面的物体从远到近都清晰。
为了能更好地用手中的镜头表达自己的情感,柳涛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跟踪拍摄,在上千张图片背后的辛劳汗水,让柳涛在选择了几幅满意的图片后,进行编辑投了华赛。
工人在打磨兽皮
谈到组照中令他触动最深的一张,他认真地思考了一阵说,应该是梅花鹿的那张。据说那张梅花鹿的皮从外省冰冻后运来,然后再解冻制作成标本。“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它的前世今生,想象它是否被人猎杀,当时有没有发出痛苦的哀嚎。这种照片最能唤醒人对动物温暖的一面。”
本报记者徐莹陈锦娜 实习生章宇田
工人用尺量梅花鹿的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