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微博的兴起和调查性报道的变革

2013-03-25 16:55:38  来源: 新闻实践  作者: 张志安  
视频加载中...

三、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微博不仅给调查性报道的新闻生产带来积极影响,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或挑战,这些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是把关风险:未经必要的、专业的把关,可能导致失实信息的微博传播,或者因为在微博上发布敏感信息而给报社带来风险。所以,报社除了要积极鼓励调查记者使用微博传播事实和表达观点之外,也需要时刻提醒调查记者勿忘职业规范和专业伦理,要确保发布的内容是经过核实和验证的事实,要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第二是情感偏向:一些报道公共事件的调查记者,边进行采访报道,边在看网络舆论。热点事件发生后,微博上容易形成汹涌的网络舆论,如果这些网络舆论中裹挟着强烈的道德判断、刻板印象或者社会情绪,很可能或多或少会影响记者的情绪、判断甚至报道立场。

第三是成名想象:这两年,不少调查记者曾有一种共同的感慨和疑惑:一个重大事件的报道平息后,新闻界并没有拿出真正高质量的调查性报道,微博上却冒出了少数颇具关注度的“调查记者”。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或许过于苛刻,但也的确值得调查记者自我警醒和反思:做真正独家、抵达真相的调查性报道,远比在微博上滚动报道碎片信息、引起公众狂欢重要得多,真正职业的调查记者靠作品说话、而非微博说话。

第四是浅层阅读:如果公众越来越习惯于在微博上快速阅读和浅阅读,越来越倾向于接受新闻的娱乐化、快餐化,那么,我们对于深度新闻还会有普遍的需求吗,对长篇的调查报道还会有耐心认真读下去么?目前看来,微博并无法成为理性的对话空间,过度依赖微博而形成的浅阅读习惯和思维,归根结底,对调查报道的深层阅读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