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2期
www.fjsen.com 2013-03-14 15:30   来源:福建记协    我来说两句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优秀论文选登

扎下根 立住脚 留住心

石飘芳 陈燕棠

闽西日报按照统一部署和安排,从闽西老区的实际出发,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使报纸质量明显提高,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实践告诉我们: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地市党报对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优良传统的有力弘扬,是对“三贴近”原则的具体落实,是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根本途径。而“走转改”活动能否取得成效,关键不在形式,重在抓好落实,要真正在基层扎下根、立住脚、留住心。

立足实际 “观念”下放

作为扎根在著名革命老区的闽西日报,长期以来继承和发扬老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通过走基层,走到老区群众心里,深入老区基层了解各方面工作情况,宣传报道老区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新变化、新面貌、新经验、新优势、新活力、新进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得到广大读者的肯定。但是,一段时期以来,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日渐发达和普及,一些记者采访越来越依赖电话、传真和互联网,一些记者勤于跑机关、泡会议,浮于表面、闭门造车,而忽视了“俯下身子”,“三贴近”作风缺失,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干枯乏味,既浪费了宝贵的基层新闻资源,更严重影响了办报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闽西日报将解决此类问题提升到对读者负责、对报社可持续发展负责的高度。通过邀请市委党校专家宣讲、全体员工大会、报社编务例会、部室内部培训会议等各种场合、各种形式的活动,要求全体采编人员做到“俯下身子”,首先要做到“俯下思想”。坚持在实际工作中发扬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发扬苏区精神,坚持走群众路线,深入实际,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通过开展再教育活动,使广大采编人员认识到:新闻工作者原本就不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深入群众、融入群众,本来就是新闻工作的职责所在、分内之事。如果只是跑机关、泡会议、打电话,只会离生活、离实际、离群众越来越远。如今交通发达了,通信先进了,和群众的距离不能因此而远了、沟通不能因此而少了、感情不能因此而淡了。

许多记者、编辑在实际工作中,主动深入基层一线采访报道鲜活新闻,在平常人、平常事中提炼闪光点。受众从这些新闻报道中,感受到时代跳动的脉搏,增强了对国情、市情的认识。

破解难题 “身段”下放

基层有火热生活、真实舆情,也有不尽的新闻源泉,是媒体挖掘不尽的新闻宝藏。从这个方面来看,基层就是实际、生活和群众的交汇点。近年来,闽西日报党委会、编委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并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报社全体新闻从业人员多下基层、常下基层,组织开展“记者下基层”活动,使新闻采访从“键对键”向“面对面”转变,在“走转改”中落实“三贴近”。

2011年以来,闽西日报在要闻一版开辟《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专栏,“生活专刊”开辟《访社区,听民声》专栏,作为“走转改”活动的常设栏目,引导记者把“走转改”落实到行动上。去年年初,记者了解到,长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经验卓有成效,我们精心策划,组织记者深入河田山间田头深入采访,发回“长汀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系列报道”4组通讯+4篇短评,既报道了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与启示,又提出了今后需注意的问题,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时任省委书记孙春兰看到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后,当即批示要推广长汀的经验。在“走转改”活动中,闽西日报通过策划会和每周编务例会认真策划和安排部署,确定长汀河田、漳平永福、上杭古田、连城朋口、永定金砂、武平桃溪和中心城区北城等地为报社开展“走、转、改”活动联系点。同时,报社领导带头下基层,报社党委书记、社长黄卷庄深入新成立的新罗北城社区采访社区整治脏乱差;总编辑范启麟带队深入“全国文明村”省“明星村”新罗西安社区采访,发回《“明星村官”章联生 和谐社区“好管家”》及《章联生故事》等9篇报道;马副总深入连城赖源,发回《连城赖源乡生态养殖破解河道保洁难题》、《赖源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等基层一线稿件。此外,副总编江瑾、郭志丹,副社长石飘芳、纪委书记李贞鑫也分别到基层“走、转、改”挂钩点采访,发回系列充满泥土味和地气的稿件。记者部记者也深入基层一线“接地气”,发回《石城人的“致富经”》、《项目建设给力“大陆阿里山”》等大批稿件。采编人员深入一线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受到读者好评。

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闽西日报还从提升认识、强化考核、深化机制等方面入手,每年一主题,让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实现常态化。先后开展了“来自边远山村的报道”、“夜宿山村问‘三农’”、“走进革命老区基点村”、“听民声、访民情”、“记者三贴近”、“兴产业、建新村、构和谐——党报记者在行动”、“关注农村‘一村一品’”、 “记者进社区”和“来自基层一线的报道”等一系列采访活动,营造了党报新闻报道“接地气、冒热气、赢人气”的良好氛围。

完善机制 实现常态

为了确保“走转改”持续进行,闽西日报从完善机制入手,制定和完善了坚持“三贴近”、落实“走转改”的相关制度,强化绩效考核,按照“用目标管理激发工作动力,用考核督办营造工作压力”的思路,着眼于加强岗位目标管理、基层报道人人有责、评优倾斜基层稿件等方面,通过制度调动广大采编人员“走转改”,下基层抓“活鱼”、勤思考出精品的积极性。

在注重夯实思想、强化绩效考核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记者下基层”常态化机制,从源头着手,加强培训、精心策划、延伸触角、评优倾斜,使编辑记者从被动下基层变为主动下基层。

加强培训常态化。“走转改”只有成为常态,才能避开“温水煮青蛙”的陷阱。基层报道要出彩,业务水平是保障。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闽西日报持续强化对报社员工的业务培训,邀请专家、同行,从消息、通讯、言论、摄影等各类新闻体裁的采写,到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动态、健康知识等,对全体员工进行全方位培训。同时,对员工参与培训的情况登记造册,作为职称评聘、提拔任用的依据之一。如此一来,报社员工乐于参加培训,在极大提升业务水平的同时,掌握了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所采写的报道也能够做到让群众喜闻乐见。

精心策划常态化。下基层系列报道的采写离不开精心策划。开展“走转改”活动以来,闽西日报结合各界关注的热点,对“记者下基层”活动从采访、写作、编辑等方面,都进行了全面周到的策划和精心细致的安排,使记者在基层采访时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报社组织开展“夜宿山村问‘三农’”活动,全体记者分赴7个县(市、区)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一个新型农民的追求》、《让农民听证村务公开》等20多篇鲜活的报道;报社组织策划的“记者进社区”活动,要求报社全体采编人员深入社区、关注社区、了解社区,完成一篇以上与社区有关的新闻报道,为建设和谐社区“推波助澜”。

延伸触角常态化。闽西日报尽量将目光投向交通不便、地处偏僻的山村和厂矿,有针对性地进行采访,让记者在体验生活的同时挖掘特色和亮点。如“走进革命老区基点村”采访活动,报社领导和编辑记者深入每个县(市、区)最边远的山村采访,行程两千多公里,写出了《大连村:竹山变成金饽饽》、《池家山村:竹业加工拓富路》等一系列报道。一些基点村的群众还激动地拉着记者的手说:“新中国成立以来还没有见过记者来到我们这里采访。”

评优倾斜常态化。为促使编辑记者多出精品,闽西日报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报社内部评选好新闻,对获奖者予以奖励,不仅如此,还对每名采编人员下达创优任务,使创优成为采编人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为鼓励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报社规定,在同等篇幅稿件的量化考核以及月度、年度好稿评选中,在评判的标准上进一步向基层报道倾斜。如进村入户稿件在原有基础上追加奖励分数3分,反映群众呼声的问题性报道稿分数加倍等等,使记者的基层报道在稿费方面得到更多实惠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获奖,以期改变稿件考核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惯例,激发记者采写基层稿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刘云山同志在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视频会上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新闻工作承担着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职责,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下功夫见成效,自觉贯彻党的新闻工作方针政策,落实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的根本任务。要在把握基本国情、增强服务大局的自觉性上下功夫见成效,进一步明确新闻工作的坐标,着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更好地促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功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在学习运用群众语言、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倡导清新朴实、生动鲜活、言简意赅的文风,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责任编辑:邓宇虹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