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期

2013-02-04 15:21:18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活动要注重强化五个意识

巫瑞万

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等五部门于2011年8月9日召开视频会议,对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进行部署。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着眼于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着眼于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质,扎实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有针对性解决突出问题,推动新闻宣传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笔者有机会认识部分媒体同行,在与他们聊起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话题时,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对此,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注重强化思想意识、责任意识、群众意识、精品意识、服务意识,使活动真正起到应有的成效。

要强化思想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的采编人员认为,没有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前,一样的下基层采访,一样的编辑稿件。开不开展这个活动无关紧要。笔者认为,这是思想认识上存在的一个误区问题。应该要明白这么几个道理。

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缩短新闻战线同人民群众距离的根本需要。新闻工作的源头活水都在基层、都在群众中。只有人下去了,心下去了,我们的新闻报道才会有现场的气息,才会有清新朴实的文风,才会有打动读者的力量。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提高新闻宣传水平的根本方法。深入基层实践、总结群众创造,是把握各项工作规律、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从社会实践的丰富土壤中获取养分,提高新闻宣传水平才有基础。现在部分采编人员的工作态度,迫切需要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实践,用群众的视角去发现新闻,用群众的语言,去提升宣传报道的针对实效性和感染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新闻宣传队伍建设,倡导编辑记者沉下身心,走进基层,在实践的艰苦磨炼中感悟生活真谛,锻炼品质作风,增长本领才干,培养良好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断增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

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持续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化延伸。只有深入基层、加强实践锻炼,才能在任何情况下,更好地发挥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

要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实践表明:如果没有责任心,即使能力再好,那么对工作照样做不好。同样的,如果没有责任心,要想真正走到基层,也是不可能的。即使有走到基层,也仅仅是人下去,但心没有下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相互联系的。走基层,是转作风、改文风的有效载体;转作风是走基层的根本途径;改文风是走基层、转作风的根本目的和重点,三者有机统一于加强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中。要想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责任要靠制度和机制来保证。要把提高每个新闻工作者责任心贯穿到活动开展的全过程,在推进这项活动的进程中,建立健全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工作制度,推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战线的自觉行动。

《三明日报》社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中,报社、每位班子成员、每位编辑、每位记者都在基层建立了责任联系单位。对深入联系点的次数、时间、任务等方面作出具体的规定。特别是一线记者分别在乡村、社区、厂矿企业建立了3个责任联系点,平常一线记者与这些联系单位保持热线联系。实践证明:建立联系点制度的方法是可行的,成效是明显的。自开展活动以来,《三明日报》社每位一线记者均已在各自的联系点,采写了一篇质量较高的新闻稿件。

同时,《三明日报》社还建立完善了激励机制,明确在业务考核、业绩评价、评奖评先、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这些举措,有力地激发了采编人员的工作激情。

要强化群众意识

毛主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人民群众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他们是媒体赖以联系的唯一对象。只有心中真正有了群众意识,才会善于从广大群众的平凡生活中发现新闻,写出好稿和重稿。作为一名党报记者,我深深感到只有常接地气才能有灵气,只有俯下身才能心贴心,只有扎根基层“三贴近”,切实转变作风改进文风,才能写出好新闻,创出好成绩。必须深入下去,走到一线。多与采访对象交流,就会从中找出新闻亮点,做出群众想了解的新闻。而看材料、读文字永远只是纸上谈兵。

一位新闻前辈说:如果一个记者作风漂浮,只是满足于跑机关、泡会议、拿材料,那样只会远离生活、远离实际、远离群众,这样不仅达不到报道的目的,更得不到群众的喜爱、信任和支持,这样不但没有起到新闻报道应有的作风,反而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刘云山同志指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践,贵在取得实效,这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使笔者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胸怀群众,转变作风,就是要深入、深入、再深入,学习、学习、再学习,付出、付出、再付出,永葆群众观念。”

要强化精品意识

什么是精品?精品就是精良的物品、上乘的作品。要想得到精品,只有潜心基层一线采访,从群众的事件中找亮点,找切入点,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富有感染力。

过去,有些新闻报道文风呆板,群众意见很大。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新闻战线的工作者。

必须确保导向正确,提高舆论引导力。要用正确的舆论引导群众,更需要有过硬的文笔,多站在百姓的立场,了解百姓所想,感受百姓受思,发现百姓所愿,用我们的镜头,我们的文字表现出来,用朴实、新颖的方式,吸引受众,做百姓看得懂、爱看的新闻。去年8月20日,笔者深入到宁化县一个偏远的坪上村采访。这天晚上,好多村民聚集在英秋家里聊天。笔者发现英秋家里的白炽灯全部改装了节能灯。灯更亮了,电费反而降低了。笔者在现场时,听到英秋说:“我观察过电表的转速。原来用白炽灯时,看到电表指针‘呼呼’地转,自从改用了节能灯后,电表指针像懒虫一样懒得动了。”后来,笔者以《农家亮起节能灯》为题写了一篇稿件。新闻阅评员说:“文中表述的‘电表指针呼呼地转、电表指针像懒虫一样懒得动了’富含群众语言韵味,语言朴实生动。”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当时不在场,或者只是通过打电话采访的话,也许就听不到这样生动的群众语言了。

当然,要想获得精品,还必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给受众更多“鲜、活、实”的新闻。学习使人进步。我们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学会运用群众语言,在提升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见成效,才能让人们爱读爱听爱看,实现最佳宣传效果。

要强化服务意识

“宣传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这是新闻工作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责。要想完成好这个重要职责,就必须强化群众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自觉践行群众路线。任何与这背道而驰都有悖于社会主义新闻宣传的真正本质。

胡锦涛同志指出: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作为新闻战线的工作者,直接接触群众,面对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心连心。群众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新闻资源,我们理所当然地要为群众真诚服务。我们只有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扎根群众才能产生真情实感。

我们真诚地为群众服务了,群众就会感激我们。笔者就体会过一次。去年5月份,许多外地的驾驶员打电话向我们三明日报社反映:路过清流县嵩溪镇三角坪叉路口时,因为没有路标,驾驶员会走错路。笔者出差路过此地,发现驾驶员反映情况属实。于是拍下一张新闻图片,记录下了现场基本情况。此稿在本报发表后。当地的公路局、水泥公司很快就在现场树立了四块路标。此后,本报接到了驾驶员的感谢电话:“路标已经竖立了,感谢你们呀!”通过此事,笔者觉得事情虽小,但对不熟悉路况的驾驶员来说,就是大事了。由此可知,只要心中有了群众,服务就无小事。(作者单位:三明日报)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