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福建新闻界》 > 正文

《福建新闻界》2013年第1期

2013-02-04 15:21:18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吸收地气促发展 设置议题重民生

——县市报深化“走转改”活动的可行路径浅析

石狮日报社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摄影行业的这句经验之谈同样适用于新闻采编工作,尤其是一线的记者更是如此。新闻的职业特征要求记者“永远在路上”,而有生命力的、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优秀新闻作品,则还需要记者俯下身心、深入基层。因此,化用上述摄影界的话,“如果你写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扎得不够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2011年在全国新闻战线发起的“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无疑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尤其为新时期如何提升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明晰了方向。自中央五部门联合提出开展“走转改”活动的意见以来,各大新闻媒体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开展了相关活动。那么,对于已经地处基层的县市级媒体而言,“走转改”活动是否还有实际指导意义?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尽管身处基层,但不少地方党报更多的笔触仍停留于从各级政府部门获取生硬的信息,而对普通百姓的关注和聚焦不够。因此,其内容固然远称不上“耐看”,其文字甚至无法做到“好看”。如何重拾并充分利用基层资源的优势,却又兼顾服务地方发展的需要?对于基层媒体而言,应在胸怀大局、服务地方发展的同时,将视角和笔触向下,既体现责任担当,也彰显民生情怀。

一、俯身接地气 拓宽基层报道体裁

“坐家”成不了作家,脚板地下出精品。对于媒体记者来说,“深挖井”才能觅“活鱼”;对于新闻单位而言,广阔的基层永远是“活鱼”的源头。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走向基层,才能获得第一手真实鲜活的素材。

不少县市级媒体虽然地处基层,却没能充分利用和挖掘周边基层的资源,而更多的报道还是停留于从相关政务部门获取信息,加工组合成没有多少可读性的“硬”新闻。应该承认,基层媒体的记者也在“跑”新闻,不过总还是隔着一层玻璃窗,采写的相关报道闻不到泥土的芳香,自然也缺少一份情感的投入。反映到文字中,更多的还是从材料到材料的重新组加工,语言难免因此干涩老套,更谈不上贴切生动;反映到内容上,缺少来自基层的所见所闻,单方面的信息来源难免使文章缺乏双方面甚至多方的辩证思考,观点也因此难以推陈出新;反映到情感表达上,由于稿件只是简单的“剪切粘贴”组合,记者无法知晓群众冷暖,自然无法写出带感情的好作品出来。

为了让记者真正深入基层,获得第一手原汁原味的新闻,《石狮日报》除了由报社领导带队下乡镇、进工厂、走上田间地头,并与多个基层单位联合成立“走基层定点联系单位”外,为了鼓励记者拓宽基层报道形式,做活基层新闻报道,报社还特别开辟出“走基层·亲历(体验)、”“走基层·蹲点日记”等体裁多样的固定栏目。

因此,当记者在下基层中了解到石狮一些沿海乡村因发展中的种种原因,导致曾经美丽的沿海沙滩几近消失时,记者在辗转多方问询后,了解到周边惠安县在青山湾治理沙滩消失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遂马上前往采访取经,并由此撰写出极具参考作用的基层深度调查稿件《青山湾再造金滩的启示》,推动了石狮市沿海沙滩的治理工作。而在石狮市启动出租车专项整治后,为了全面翔实还原出石狮市当前存在的出租车相关违规经营行为及交通部门为此的积极作为,记者既跟随执法人员体验,并以一个具体案例的发现及查处为例,采取蹲点日记的形式写出了《出租车不打表 经查实遭查处》的稿件,以另一种报道方式丰富了报道体裁。

二、架好沟通桥 兼顾“对上”与“向下”

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媒体尤其是地方党报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通过上情下达,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的公器,媒体的另一重要作用,是真实反映群众的心声和来自基层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推动相关困难问题的解决,即下情上传。而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关系,相反,一方面,群众需要通过媒体通俗易懂的解读,及时了解相关政策规章等信息;另一方面,媒体充分发挥其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功能,目的也在于搭建其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

在纯粹服务经济发展方面,石狮日报专门为全市的重点项目建设、企业生产和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情况开设专栏,通过开设“走基层重点项目巡礼”、“走转改记者进企业”、“走基层镇村发现”等专栏,以记者现场所见所闻,真实反映项目建设进展、企业生产状况,为全市的经济发展鼓与呼、推动相关建设的快步推进。

而如何有效将政府部门的“上”与基层民生的“下”融合起来,则需要记者在基层走访中善于寻找政府关注与群众关心之间的共鸣点。系列报道《昼伏夜出疯狂采砂平地成险境》、《潜伏于荒郊野岭 非法洗砂厂现形》等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根据市民来电反映,在石狮市灵秀镇境内有不法商人为谋取利益,晚上偷偷采砂。为了掌握翔实充分的证据,将不法商人绳之以法,保护自然生态,记者连续多天在半夜和白天对这一非法采砂场所进行暗访抓拍,终于了解到第一手材料。稿件见报后,直接促使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将该非法采砂点取缔。同样一组来自基层群众反映问题的稿件《养殖之痛:70亩紫菜颗粒无收》,记者两度随同养殖户深入海边滩涂养殖基地,了解水源受污染对紫菜养殖的危害。同时,顺水源而上追溯其污染源,尽力查找造成紫菜绝收的原因。该文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到现场检测水质,既为养殖户解答了绝收的原因,也体现了部门积极作为的态度,实现了双赢。

三、铁肩担民生 主动设议题提高引导力

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困惑和期待,让草根发声,是“走转改”活动为媒体提升可读性与受众面开出的一剂“良药”。通过人物命运的故事化表达,反映其存在的相关问题,并通过媒体的宣传推动作用,形成包括政府及社会各阶层在内的合力,推动实际问题的解决,是“走转改”活动最乐见其成的效果。这样的局面,既展示了自上而下各阶层的良好形象,尤其是上层部门“执政为民”的作为,也增进了基层群众对媒体的信赖,体现了媒体自身的责任担当。由于接近性的缘故,这样的稿件也更容易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为此,媒体在“走转改”活动中,需要主动进行议题设置,将笔触和版面更多聚焦于此,以此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这方面,石狮日报的爱心新闻是个典例。作为一个名牌栏目,多年来,这个专栏刊登的稿件为大量基层群众的困难、诉求,提供了一个呼吁、求助的有效平台,吸引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并在各种不同程度上促成了问题的解决,展现了石狮社会“乐善好施”的精神风貌,也树立了石狮日报的形象。

而为了丰富走基层活动的范畴,石狮日报的爱心新闻突破了“线下”单一路径的报道,而是针对新时期媒体生态环境的变化,主动顺应形势,采取了报网融合的方式,“线上”与“线下”一起走基层。(由于网民的匿名性及所属阶层的不确定性,其身份同样具备“基层”的属性)。《流浪男儿想回家》的系列报道是个成功的例子。这是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得来的线索,经纸质媒体报道,并在报纸官方微博转发后,迅速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并引起全国打拐办有关负责人的关注。经连续报道和寻找,仅十天时间,就帮助一名三年前流浪到石狮的安徽少年找到了在广州工作的父母。

应该说,在贯彻落实“走转改”活动中,记者的“跑”新闻意识得到了强化,通过拉近与基层群众的距离,推进了其工作作风的转变,稿件文风也少了此前总结性、会议性新闻的生硬干瘪之风。不过问题同样存在,最大的弊端在于部分稿件虽冠以“走基层”栏题,但其内容的典型性及指导意义不大。一些稿件停留于简单的就事论事、或有闻必录式的记流水账,且篇幅及内容仍显拖泥带水。因此,对于处于基层的县市报而言,在将笔触和感情更多倾注于基层群众的同时,还应注意选题的代表性与实际意义,力求以小切口切入,见微知著反映某种现象及问题所在,并带动相关部门共同促成问题的解决。

更多>>传媒聚焦
更多>>图说传媒
更多>>佳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