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正文

全国40多家晚报总编、记者赴安溪采风

2012-10-24 10:05:06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徐佳灵  
视频加载中...

发挥权威主流作用 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泉州晚报策划“中国真茶韵·安溪铁观音”大型品牌推广活动成效显著

全国40多家晚报总编、记者赴安溪采风

茶博会开幕当天,泉州晚报32版《国饮》特刊耀目亮相

泉州晚报社在开展“走转改”活动中,注意发挥媒体的作用,通过牵线搭桥,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近日,由泉州晚报社联合安溪县政府、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真茶韵·安溪铁观音”活动正在落下帷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0月9日至14日,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主办,泉州晚报社、安溪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中国真茶韵·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之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在安溪隆重举行。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副秘书长李凤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武汉晚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林霓涛,以及来自全国各地40多家晚报的70多位总编、主任、记者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报社牵头策划 推广安溪铁观音品牌

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系“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泉州晚报社牵头策划的“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大型品牌推广行动,是报社参与县域经济发展推广的尝试,也是报社践行科学发展观、落实“走转改”活动的具体实践。

安溪现有茶园60万亩,年产茶叶6.5万吨,以铁观音为品牌的茶产业是泉州乃至全省、全国县域特色经济的典型代表,基础扎实,辐射力强,产业链齐全,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历届党委政府的持续努力,茶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利民富民,有效地改善了百万农民的生活。尽管如此,作为安溪农民赖以为生的茶产业,这几年来也受到了市场很大的冲击,如何更好地推广安溪茶业品牌,让更多人熟知铁观音、爱上铁观音,不断扩大和稳定市场占有率,是摆在政府和茶农面前的一大课题。

在“走转改”活动中,泉州晚报社领导了解到安溪县农民的这些需求,认为利用党报的影响力来推广活动,不失为一个有效的途径。于是,由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泉州晚报社与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合策划,推出了“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大型品牌推广行动,把她作为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当地百姓群众的崭新模式。整个行动,根据就地整合、全国推广和以评选深化宣传、以宣传引导创新的基本思路,分为五项评选活动和新闻推广两大板块:五项评选活动于2012年5月份开始,延续至9月份,包括:安溪铁观音制茶工艺大师、安溪魅力茶园、安溪铁观音五星茶企、2011-2012年度安溪十佳茶叶网商、安溪茶产业创新创意奖,从人才、生态、品牌、新业态、产业创新等方面,多角度推动安溪茶产业转型升级。活动开展后,泉州晚报社记者编辑不仅深入基层仔细了解茶农的需要和困惑,根据实际情况策划了大师系列等专版,而且致力于挖掘内涵,帮助茶农发现优势,提升茶产业的含金量。

“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积极呼应了中央、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有关转型提升、“二次创业”的号召,同时也是权威主流媒体配合、服务本土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一次有益探索;活动内容繁多、富有成效,对持续提升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弘扬安溪铁观音文化,加快安溪铁观音茶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有力地推动安溪新一轮跃升发展将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结合“走转改” 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

安溪是中国乌龙茶、名茶铁观音的发祥地,以安溪为地域代表的茶文化、茶产业,已成为泉州引以为豪的城市名片。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安溪的茶产业发展迅猛:2011年涉茶产业总产值达92亿元,茶业受益人口80多万人,位居全国重点产茶县第一位。安溪的茶产业已经与文化创意理念相结合,成为一项特色产业。茶产业同时也是一项文化产业,以茶艺为基础,以茶道为核心,以茶文学艺术为主体的茶文化是中华文化之奇葩。

今年5月,“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启动之初,泉州晚报社就曾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十家媒体记者前来安溪采风,实地感受茶文化以及铁观音的魅力。《泉州晚报》大量的版面关注,以及全国晚报兄弟媒体的倾情报道,迅速集聚了目光,使安溪铁观音推广活动成为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活动。

作为“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吸引了40多家晚报的总编、主任、记者等70多人参与。活动期间,参加者参观了八马茶业、安溪铁观音集团等本次品牌推广活动五大赛事的获奖企业和单位,实地领略铁观音和茶产业的独特魅力,同时还走进泉州名城,感受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光明之城”的当代雄风。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对此次活动予以高度评价。协会秘书长梁秀伟表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新形势下把握新闻舆论正确导向的现实需要,也是面对新任务提升新闻队伍能力素养的必要手段,更是新闻界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阵地意识的生动体现。中国晚协各成员单位注意放大媒体的功能,助推科学发展,积极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作为权威主流媒体服务县域特色经济发展、服务基层群众的崭新模式,是晚协成员单位“走转改”活动的有益尝试,也是全国晚报界喜迎党的十八大召开的实际行动。

各地晚报老总盛赞:“品的不仅是茶,更是文化”

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期间,来自全国41家晚报的70多位总编、主任、记者组成的采访团深入泉州安溪山区茶乡,实地走访茶园茶农,感受茶文化,体验茶产业魅力。

不少首次来到安溪的总编和记者对茶乡的泡茶技艺十分感兴趣,他们在展位前细细品味安溪茶的醇厚,聆听安溪茶的发展史。不少人还买了几罐茶,准备回家再品味。

在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走入公司内的百茶园,总编和记者们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咔嚓,咔嚓”,茶园里此起彼伏地响起了快门声。“铁观音会结果子吗?”“这种茶我们那也有。”看着眼前的黄金桂、水仙、肉桂、铁罗汉等茶叶品种,总编和记者们提出了各种疑问,也纷纷寻找自己熟悉的品种。观察百茶园也成了他们近距离了解安溪茶的途径之一。

在随后参观的安溪铁观音半成品生产车间,总编和记者们亲眼观看了挑茶梗的过程。循着茶叶的淡淡清香,一行人来到陈茶储存仓库,一口口装满陈茶的大缸让他们大开眼界,纷纷合影留念,兴致盎然。

“真没想到,安溪的茶企业能做到这么大的规模。”参观完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武汉晚报的摄影记者蔡晓智发出感慨。同样被茶文化震撼的还有贵阳晚报时政新闻部主任张可,“茶文化不仅是茶叶,还有茶具、茶点等等,甚至是茶叶的深加工。”安溪把对茶文化的理解融入了茶产业的每个发展细节,出人意料。“我们品的不仅是安溪茶,更多的是茶文化。”新晚报副总编辑张磊说道。

在安溪铁观音高端文化创意馆。馆内展出了各式各样的茶业精品,讲述了茶叶的生产过程等。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看完后深有感触:“铁观音等安溪茶的发展已不再是单纯的产业发展,它的重点已经绕到了茶文化上,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茶产业本身。”

32版《国饮》特刊 体现《泉州晚报》社会责任感

10月10日,全国晚报总编(记者)“走转改”赴安溪茶乡大型异地采访活动正式启动当天,恰逢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开幕。当天,泉州晚报推出了第三届中国茶都安溪国际茶业博览会特刊——《国饮》。特刊共32版,内容包括历届茶博会概况、“中国真茶韵 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广行动五大评选活动结果、安溪茶产业发展情况介绍、品牌茶企形象展示等等。

在茶博会开幕式上,《泉州晚报》成为到场的各界人士抢先一步了解本届茶博会的最佳途径。不少人坐下来边品茗边读报,以对安溪茶文化和本届茶博会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

这一期特刊不仅让参会的嘉宾们有了谈资,还让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的同行们深所启发,他们在开幕式后各抒己见。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秘书长梁秀伟大赞:“此次特刊策划很好。报纸的编排新颖,文章安排有很好的全局意识,记者能及时抓住茶博会中的新闻,推出有深度的专版策划。”呼和浩特晚报编委、专刊中心主任郝飞觉得,“这期特刊做得很大气,做出了一种文化氛围,很好地烘托了茶博会,能围绕‘茶’做出这么多东西很不容易。”新晚报记者刘钢则认为特刊包含了茶历史、茶企业、制茶大师、茶产业未来等内容,做出了茶的韵味。来自吉林省江城晚报的编委、摄影部主任徐英宏通过此次异地采访,不仅发现“福建茶好,好在泉州”,更赞叹:“《泉州晚报》很好看,用32个版报道此次活动,足以体现《泉州晚报》的社会责任感。”(泉州晚报社 徐佳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