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加载中... 出版人要想办好一本期刊并在此基础上取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多种因素的有机统一,但作为办刊的一个重要因素,编辑的作用无疑更加凸显。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编辑,就会有什么风格和水平的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影响甚至决定着一本期刊的兴衰与发展轨迹。编辑的连续性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出版人(主编或社长)对整个刊物办刊理念和宗旨的理解的连续性(包括刊物地位、风格、内容、版式、结构等);二是编辑自身素质的连续性和与时俱进(包括编辑自身的文化积淀、经验积累、年龄分配、角色分配等);三是编辑队伍的连续性(主要通过培训与学习与刊物达成统一)。这也是由期刊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期刊本身就是一种连续性出版物,它有着延续自身的特性。
出版人对整个刊物办刊理念和宗旨的理解和把握的连续性
作为一刊之魂、一刊之帅,出版人的办刊理念和对办刊宗旨的理解要有一定的连续性,不能一月一小改、仨月一大改;上半年想办给青年人看,下半年又变为老年人的杂志;今年传统,明年时尚;上任一走,接任者即改为自己的办刊思路和风格……这种想哪儿办到哪儿的做法,永远办不好一本期刊。一本成功的期刊,出版人经过市场考验的一贯的思路显得尤为重要。拿素有“世界华文第一期刊”之称的《读者》来说,它“始终以传播优秀文化、弘扬真善美和崇高道德观、倡导人文关怀为己任”,在近年文摘类杂志群雄并起逐鹿市场、互联网等新媒体强劲冲击报刊发行的激烈竞争态势下,其发行(总)量不降反升,一路乘风破浪,高歌猛进。《读者》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读者出版集团副总编辑、读者杂志社社长彭长城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密不可分的。
不跟风,不摇摆,出版人一以贯之地坚守自己的办刊理念和宗旨,改革创新,精益求精,期刊才能立足自身,谋求发展。对于中国最富影响力的人物杂志之一、国家期刊奖提名奖获得者的《名人传记》来说,其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也一直在出版人的心中延续,从宋瑞祥主编到陈杰主编,再到后来的郑雄主编,“关注名人,了解历史”、“以优美的文笔真实地讲述名人的起伏跌宕、悲欢离合、情感世界以及生命历程,给读者以智慧的启迪和人生的感悟”始终是他们的办刊理念和宗旨。在刊物风格上,坚持主流和持守——坚持主流价值观,不溢美、不隐恶;坚持选恒星不选流星。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名人传记》以史实为基础,以传记为体例,再现名人的客观历史瞬间,使得文章内容兼具阅读和收藏价值。总之,出版人在办刊过程中一以贯之的连续性理念和宗旨,是一份期刊连续性出版的保障和走向成功的基础。
当然,说到连续性,并不是说刊物一成不变,一成不变那是守旧,与时俱进才是创新。
出版人在办刊理念上的连续性,还体现在对期刊品牌的拓展上。比如好多期刊都由月刊改成了半月刊,半月刊改成了旬刊,甚或周刊。刊本的增加,不仅仅是内容的延续,还有数量上的连续。《名人传记》于2004年办了下半月刊,后又出了精华本和合订本,还依托河南文艺出版社社办期刊的优势,出版名人传记类图书,比如2011年12月策划出版了《当代名人故事丛书》一套共8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2012年5月又策划出版了一套共8本的传记类图书:《第一推动》、《财富人生》、《学问人生》、《名士风流》、《中国荣誉》、《大地之子》、《百年大计》、《海外风云》,而且部分图书还入选了“农家书屋”。
编辑自身素质的连续性
编辑的自身素质,从小处说会影响到他负责的栏目,从大处说则会影响整本刊物的内容。编辑自身的文化积淀、经验积累、年龄分配、角色分配等,影响着他在策划、组稿、编辑和校对中的工作方法和效率。编辑人员除了与出版人的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统一外,其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也要有连续性。
编辑的理论水平要符合当前出版形势的要求,要切合当前实际,在办刊中实事求是;编辑的业务素质要与出版行业的从业要求一致,要与自己所编刊物的需要协调一致。一本刊物,作者在变,读者在变,市场在变,作为编辑,也要在不断的学习和培训中跟上刊物的发展节奏以及作者、读者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读者》的编辑们就确立了这样一个原则:《读者》的办刊思想和刊物内容无需大变而只需微调。“微调”就特别能体现编辑思路的连续性。“微调”正是基于编辑思路的连续性采取的与时俱进的措施。
在拓展品牌方面,编辑自身的连续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读者》在拓展品牌的连续性方面做得最成功的就是把其文摘中的一个栏目改为一本全新的杂志。2004年,《读者》的“原创精品”栏目备受读者青睐,来稿量“相当大”,而在来稿踊跃但栏目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编辑审时度势,决心在“原创”上拓展事业,走出一条与文摘不同的新路子。在经过缜密策划和精心准备后,当年9月推出了《读者·原创版》创刊号,同时在其发行上采取了全新模式,由民营书业渠道代理全国总发,再层层招标分发。《读者·原创版》首期一问世即打响市场,发行量高达68万册,创造了令同行惊叹的新办刊物发行纪录。《读者》并不满足于一本“原创版”,2006年初,编辑们趁热打铁,将《读者·原创版》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并设想月刊在出版、销售周期更短的情况下每期发行量保持在30万份即可,但改刊一年内,刊物期发行量却出人意料地始终稳定在50万册左右的高位。同样,2004年《名人传记》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延续以往的风格、定位和受众,而新增创办的下半月刊则侧重于财经人物。《名人传记》下半月刊《财富人物》的出版发行,其实也是《名人传记》杂志的出版人根据市场需求,立足自身编辑的优势,在原有的“财富”栏目的基础上创办的。
不论是《读者》还是《名人传记》或是其他刊物,刊期的缩短和出刊频率的提高,都是品牌延伸的一个很好的体现,是期刊编辑连续性发展思路的一个产物。
编辑队伍的连续性
期刊编辑的连续性,最重要的就是体现在与刊物一起发展,与读者一同成长,与市场并驾齐驱。为更好地实现编辑、刊物、作者、读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刊物始终按自己的宗旨和理念得以发展,编辑队伍要有自己的连续性,不能来了新编辑,就全按新的思路办刊物;也不能因走了一些编辑,就让以前的编辑思路一并消失。编辑队伍的连续性,一是靠刊物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潜移默化的影响;二是靠期刊主办方对编辑人员的培养(学习和培训);三是靠编辑队伍的稳定性。当然,就一个整体队伍来说,稳定性是前提,其次才是编辑的连续性。
人员的稳定性。一份刊物是由多名编辑人员共同参与创办的,而一个由多名编辑组成的编辑团队则是由不同类型、业务素质不一的个体组成的,确保团队的稳定性是为刊物未来发展做准备的。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编辑之间培养出了工作上的默契和对刊物办刊理念和办刊宗旨的一致认知,这种默契往往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自身业绩必不可少的条件。好的编辑人员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对刊物的理解,需要很长时间的磨炼和培养,不会在一朝一夕间迅速成就。因此,要想保持刊物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编辑队伍的稳定尤显重要。
刊物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参与创刊的编辑外,大多数情况下,编辑都经历了从新到老的过程,一个编辑新加入一个编辑团队,领导往往会让其把以前的刊物熟悉并研究一下,让刊物在其脑海中形成一个思维定位。随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编辑人员会在其他成员和刊物自身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理解刊物,并最终取得编辑思想的一致性,从而保证整个编辑队伍的连续性。
对编辑人员的培养。一份刊物的编辑团队应该为未来做好计划,培养下一代编辑人才,这将保证编辑团队保持它的一贯理念,使刊物保持自身的品牌优势,并不断拓展发展空间,走向进一步的成功。这样,即使有个别编辑人员离开,在短期编辑资源缺失的情况下,刊物的正常发展也不会受到根本上的影响。
(作者为河南文艺出版社《名人传记》杂志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