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正文

海峡教育报“走基层——学生资助公益宣传活动”特别报道

2012-08-31 13:47:02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为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力度,今年5月底,我省十四部门联合举办首届“励志校园·感动海西”学生资助公益宣传活动。海峡教育报记者在6月至8月3个多月时间里,跟随活动组委会采风团,前往全省各地25个县市、学校、乡村,进行基层第一线的采访报道。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对面,倾听基层教育工作者的心声,记者愈加感受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整个社会共同来完成这庄严的承诺吧!

一路行,一路情

———我省首届“励志校园·感动海西”学生资助公益宣传活动在假期持续火热开展

海峡教育报记者 林密

一路行,一路情。在海西的广袤土地上,在烈日炎炎的暑假里,我省首届“励志校园·感动海西”学生资助公益宣传活动采风团,跑遍泉州、漳州、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市县25个站。从偏远海岛到崎岖山间,从少数民族聚居地到红色苏区县,一路上,采风团感受到了当代学子出身寒门但坚强向上的励志精神,感受到了国家资助政策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的实在的帮助———

7月2日,第五站: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从小被烧伤致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代表吴振旭,在校修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他用残缺的肢体学医,得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与努力,只为心中的梦想。

7月13日,第九站:武平职业中专。从小被养父母收养,生活艰辛的女生朱捡秀,在学校和社会各方帮助下完成学业,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回馈社会。

8月1日,第十七站:三明建宁。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朱俊峰,每年都获得国家助学金资助,今年以558分的高考成绩被浙江传媒学院录取。

……

采风活动没有结束,仍在继续。一路的感动,一路的思考,也在继续。“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它需要不断发展国家资助政策体系,需要政府、学校各级资助工作人员的无私付出,需要民间资助力量的强有力补充,更需要全社会同心同德,共同构筑一个教育公平的大环境。让暂时处于逆境中的孩子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实现梦想;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过上幸福生活。让我们用最真切的心来扶助那些弱小的身影,长成祖国明天最坚实的基石。活动特别报道详见第2版。

走基层路线

第一站:福州大学

第二站:泉州农校

第三站:泉州一中

第四站:泉州师院

第五站:漳州卫校

第六站:长汀二中

第七站:漳州师院

第八站:南靖县

第九站:武平职专

第十站:政和二中

第十一站:松溪一中

第十二站:浦城县仙阳中学

第十三站:建阳一中

第十四站:闽北卫校

第十五站:武夷学院

第十六站:南平市教育局

第十七站:建宁县

第十八站:连城县

第十九站:上杭县

第二十站:龙岩市

第二十一站:福鼎市

第二十二站:福鼎市嵛山中心小学

第二十三站:霞浦县民族中学

第二十四站:闽东卫校

第二十五站:福安市

不一样的红色之旅

海峡教育报记者 梁俊

8月1日至8月2日,我省首届“励志校园·感动海西”学生资助公益宣传活动———“苏区助学行”在三明建宁举行。记者跟随采风团,从三明建宁到龙岩上杭古田,踏着红军曾经走过的路,寻觅那些“在大山里的追梦金凤凰”,感受了一次不一样的红色之旅。

8月1日下午 建宁县

朱俊峰:高中助学金让我完成了学业

从建宁县城驱车近2个小时,我们在一座破旧的院落前停了下来,建宁一中团委邓老师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是一家养老院,刚刚改成住房。”

沿着天井旁狭窄的楼梯而上,我们来到建宁一中2012届高三毕业生朱俊峰“蜗居”的小房间,房间里虽然只有一张木板拼成的小床、一张旧书桌和一个简易衣柜,却显得十分拥挤,朱俊峰的母亲告诉记者:“我们原本住在村里的其他地方,去年2月份才搬到这里,这里条件好多了。”

生活虽然艰苦,但朱俊峰没有放弃对生活的热爱。不到一年的时间朱俊峰就把小房间打造得多姿多彩,房间里除了书籍就是朱俊峰亲手制作的手工制品,水粉画、小纸片拼接的大本钟,与来村里旅游的老外合影,自己的随性拍摄的照片,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密密麻麻地挂满了斑驳的墙壁。

朱俊峰说:“父亲在我出生52天时就去世了,家庭生计全靠母亲一人干活维持。刚上高中时,学费、生活费实在太贵了。一个学期要1000多元,看着母亲苍老的脸,我真的不想读下去了,可是校团委邓老师说,‘你可以申请政府的助学金啊。’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事实告诉我这是真的。我拿着低保证去学校申请助学金,每学期是1250元,一年可以拿到2500元。”建宁一中刘校长告诉记者,学校3000多名学生中有30%是留守儿童,政府的助学金给了这些孩子很大的帮助。

就在今年,朱俊峰已经顺利地从建宁一中高三毕业,已被浙江传媒大学录取。

8月2日上午 连城县

谢仁栩:牢记是拿着国家的钱在读书

记者见到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谢仁栩的时候,他在福建连天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社会实践。谢仁栩笑着说:“我主要是负责检查污染的实验瓶,因为公司培育的是名贵药材,哪怕一点污染都是不允许的,瓶子很多,污染物又是很细微的,所以需要有耐心,这工作挺费神的。”

当采风团前往谢仁栩家中,汽车在乡间田埂边上停了下来,眼前的一幕让在场的人感到震惊。在纷乱的荒草间躲着几间小瓦房,大片倒塌的砖墙、瓦砾因为长久没有清理已和周围的植物融为一体,水迹斑斑的墙上积满了尘土,浑浊的玻璃窗里黑洞洞的。记者难以想象正和自己谈笑风生的男孩竟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地方。

刚走进屋里,眼前便是一片昏暗,许久才适应过来,里屋隐约传来剧烈的咳嗽声,仁栩说:“是我爸爸。我刚出生时,他就得了甲状腺功能减退,几年来不仅没治好,还引发了其他的病痛,现在几乎什么都做不了。”谈话间,谢爸爸从更加阴暗的里屋蹒跚地走出来,患病十余年,使得他的体质格外虚弱,即使在30多度的天气里依然穿着长袖和毛衣。

正如记者见到的一样,乐观开朗的仁栩从来都没有被自己的命运压倒,在连城一中读高中的时候,他就担任班长,成绩优秀,乐于助人。2011年高考,他以619分的成绩被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录取,然而面对巨额的学费,一家人犹豫了。才过40岁的谢妈妈显得格外苍老,说到这十几年辛酸的生活,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真的要感谢政府,如果孩子没有拿到助学金,我不知道怎么供他们读书。他爸爸病了这么多年,每天的医药费就要十几元,我只能拼命地去种田卖菜,再打点零工挣点钱,他还有一个哥哥在读大学,前年又欠了2万多元的债。”

就在这一家人快要绝望的时候,谢仁栩的班主任告诉他,国家对像他这样的贫困大学生有一定的帮助支持。经过申请审核,他获得了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每年5000元的助学金,大一时又获得了国家特困助学金,这让谢仁栩一家的眉头松了开来。

从山区来到福州,仁栩没有被大城市的繁华冲昏了头,他时刻提醒自己,他还有一位病重的父亲要抚养,自己是拿着政府的钱在读书的。福州大学的老师介绍,在一年的大学生活中,仁栩的综合测评和学习成绩都在年段排名靠前。

谢仁栩告诉记者:“在学校里我过得很开心,很充实。我参加校运会、院运会、军装义卖、义务家教,我现在可以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费了,我还写了入党申请书。我觉得是国家让我在艰难中走了下去,我就要用自己的才能去回报国家。”

8月2日下午 上杭县古田

廖旭源:助学金减轻了我们的生活负担

在离著名的革命圣地古田会议会址不远的地方,上杭县古田中学高二理科班廖旭源的家坐落在这里,廖旭源的父亲由于长期的劳作,几年前患上了股骨头坏死,单去年就借债8万多元,这8万多元对于年收入仅有八九千元的廖家而言,如同大山压顶。廖旭源说:“虽然被评为低保户,家里的基本生活还过得去,但是父亲每月的药费还是令母亲头痛。”

古田中学的林老师说:“他们家里孩子多,就他妈妈一个人工作,有好几次,旭源都跑来说,交不起钱,不读了,学校硬是挽留了下来。”

如今廖旭源已经是一名即将步入高三的学生了,他说:“上高中后,因为是低保户子女,我每个学期都可以领到国家助学金,虽然这不能立即改变我的家庭状况,但是大大减轻了我妈妈的负担,我的两个姐姐也都从外地回来了,这样可以帮着妈妈做点家事。”

采访到一半的时候,廖旭源的母亲谢春荣从田里劳动回来,一边扶着病重的丈夫一边和记者打招呼,年仅45岁的她,看起来却已过半百,她告诉记者:“孩子刚上初中,他爸爸病了,为了治病家里钱都花光了,他的两个姐姐都到外地去打工,重活我干不动,就只能种点菜,我跟儿子说,‘你就只管读书,妈妈把东西当了也要供你读,我们古田离党最近了,现在国家给你资助了,你更要好好读书。’”

林老师介绍,古田中学共887名学生,有39个像廖旭源一样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助学金。

见识最美丽的风景

海峡教育报记者 黄硕思

最美丽的风景在哪里?在基层!最真实鲜活的新闻在哪里?在基层!最需要记者的地方在哪里?在基层!因此,若不下基层,不接“地气”,新闻作品何来“灵气”?

7月16日,记者同福建省教育厅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一行人驱车400公里来到南平了解当地学生资助工作情况,4天时间里先后走访了政和县、松溪县以及浦城县。一路上,由于刚下完暴雨,外加修路,原本的路面早已泥泞不堪,暗坑以及水洼犹如地雷,左手边是峭壁,右手边是深沟,一行人都笑说我们是一路“颠”至目的地。

基层采访并非走马观花,唯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感受群众最真实的情感。在政和二中,记者深入地向学校校长了解学生受资助的工作情况,掌握学校资助工作的动向,采访那些受资助学生的生活。在松溪二中,除了了解学校的学生资助情况,记者更加贴近受资助的受众———学生,毕竟他们是这项政策的受益人,因此他们有许多话想说,用真心与他们零距离接触,只有用真心沟通交流才能获得真实的素材,写出鲜活的新闻。此行最后一站是浦城仙阳中学。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纤瘦的男同学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周叶诚今年16岁,于2010年、2011年先后痛失父母,成了孤儿,而父母留给他的只有6万多元的债务。类似的新闻经常在报纸上读到,然而当我走进基层,我才发现这样的事情近在咫尺。看叶诚望着他人一家团聚,共享天伦时羡慕的表情,我才真正体会到“孤儿”两个字的含义。

在这一次的基层行中,我与当地群众手牵手,我与农村校长面对面,我与受资助学生心连心,与他们共同体验生活。我学会了从更深的视角切入进行观察。这次基层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会我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备的素质以及如何通过观察来挖掘身边鲜活的新闻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