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后现代文化现象对广播节目的影响

2012-08-17 17:58:31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朱光  
视频加载中...

后来广播中接连出现半夜开播的“鬼故事”,拟人化搞笑的乌鸦与麻雀,反传统的谈话节目——《安慰你不如骂醒你》等节目,无论从内容和播出方式上都体现出与众不同,甚至影响到新闻节目的形式和内容,记者卧底、独家调查、揭秘私情、草民爆料等等,都是对过去传统做法的变革。

广播作品评奖在十几年后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度被认为不入流的创新广播作品在上海东方电台和北京电台的主导下,建立了广播创新和广播新人奖励,算是对此类节目成长和发展的正面肯定。

在后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广播节目创新赢得了很多听众的喜欢,但虚假混乱的问题亟待解决。有两类节目比较集中,一是说新闻类,二是讲笑话类。

集中在上午时段的说新闻类广播节目有很多好听的名字,某某说新闻、一览天下、新视点、新关注,等等。这类节目的出现,网络帮了很大的忙。网络提供的新闻快得惊人,动车追尾事故在发生后的十几分钟后就通过微博传遍天下。网络新闻的分类更是事无巨细,大型门户网站可以划分出几十条栏目。网络的快和多给广播提供了巨大详细的新闻来源。但是广播人面对网络信息有一个绕不开的考验——是真是假?网络信息发布者成分复杂,动机不一,价值观念不同。而广播说新闻节目的操作流程往往是主持人单打独斗,看稿把关的程序在县市级台基本形同虚设,经常出现选取内容非主流的多,弄虚作假的多,扰乱视听的事情时有发生。某电台的新闻节目今天说笑星小沈阳抛弃妻女被中央电视台封杀,不能上春晚;没过三天另一位替班的主持人又说小沈阳和师傅赵本山一起排练,要重登春晚舞台,听众听得莫名糊涂。电台领导质疑主持人,后者的回答是网上信息,谁知道那是假新闻。

集中在午间讲笑话类的广播节目借助网络微博和论坛可以搜集大量的笑话内容,内容有了,可笑的多了,但是问题也出来了,主持人如果自身素质不高,不懂笑话有高低之分、美丑之别,一味搞笑,拿僧人上街买猪肘当笑话,拿少数民族的风俗打哈哈。主持人每天面对网页上及时更新的笑话,知道哪条能说,哪条不能说,或者是边说边改笑话的内容,结尾处要搞出“笑果”,实在是项高风险的工作。

与广播节目承担宣传中国先进文化的责任相比,后现代文化中张扬的个性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是其中必要的补充,这一点勿庸置疑。吃语言饭的广播人天天也在口口相传“斑竹”、“美眉”、“粉丝”、“月光族”等时髦语言,但要从发展的眼光看保留什么舍弃什么,做怎样的正确引导。虚假、恶搞、另类的东西只是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中泛起的涟漪,缺乏文化价值。

怎样借鉴后现代文化传播的理念、手段和办法来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多样性和融入性,是我们应该深刻思考的长久话题。在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号角吹响后,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不同于其他经济产业,有人提出“抓”文化产业不如“养”文化产业,是很有道理的。

保留后现代文化中提倡文化多元、价值多维理念,给人更大的创造空间,百花齐放,但是要剔除其中的各种悖论和虚假。

学习后现代文化中平民价值化、民众记者化、草根权威化的操作方式,倡导差异化,让人们在宽容和理解中接受新事物、新精神,但是要摒弃其中的个人狭隘利益和非主流意识。

学习和借鉴后现代文化的创新和创造之精髓,坚守自己的文化理念和新闻阵地,是广播人的立足之本。

对广播人来说,借助后现代文化的理念,做节目的人敢想敢做,管节目的人敢批敢上,不再是等等再说,而是见怪不怪,今后将会有更多更好的节目出现。而更多的创新节目的出现,将为传统广播带来质的飞跃,展示出的新文化形态,满足现代大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