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

2012-07-31 21:57:30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朱建宁  
视频加载中...

应对各种各样的突发性事件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农村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长期以来公共投入严重不足,加上特殊复杂的地理形势等原因,导致农村整体应急管理落后于城市,突发性事件报道严重滞后。做好农村突发性事件报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众,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村突发性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如周期性台风、洪水、暴潮、地质灾害;公共供给不足带来的卫生隐患问题,如农村居民的传染病发病率普遍高于城镇居民,结核病、肠道传染病、血吸虫病等在农村时有爆发,并且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高污染企业从城镇向农村转移、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各种矛盾引发的群体性非理性行为。

一、舆论引导中出现的问题

传统的舆论引导方式是通过对信息的集中控制来消除不利的舆论,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加深,这种引导方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了。

1.农村突发性事件与媒体反应能力的错位

以前对突发性事件,媒体采取的信息量发布峰值是“低、中、高”,公众第一时间得不到想要的信息,时过境迁“新闻”才晃晃悠悠地出来,在事实真相发布时,有的甚至已经成为往事。近几年,特别是“非典”事件爆发后,媒体有了“绝不允许缓报、瞒报和漏报”的“尚方宝剑”,可以尽快公开信息,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透明度。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以2004年浙江海宁“2·15”特大火灾事故报道为例。事故是在下午2时15分发生的,又是地处交通发达的沪杭之间的农村,从杭州和上海到事故发生地均为一小时多一点的车程。下午6时,赶到现场的媒体只有两三家,绝大部分媒体是在晚上七八点钟后赶到的。事后许多媒体感到遗憾,没能抓拍到第一现场。只有少数几家媒体在当日晚间新闻中作了简单报道,但由于没有第一手图像,信息量明显减弱。大部分媒体是在次日进行报道,比较详细的报道是在第三天,但均缺乏直观画面和一线资料。其实许多媒体较早就得知发生了火灾,但没有像对高楼、矿区等敏感地方那样重视,认为农村的一次草屋火灾没有大的新闻价值,所以有的只是电话询问,有的媒体是在“发生火灾,有伤亡”直到“发生火灾,有特大伤亡”的不断报料中,才感到了新闻的价值,指派记者赶赴现场。当然,事故地处农村也为媒体寻找发生地带来了困难,结果是绝大部分媒体没有拍摄到火灾现场镜头,使一场损失极大的造成40人死亡的火灾与媒体零碎的报道形成了较大的反差。

2.权威信息与虚假信息传播的交融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都会召开新闻发布会或通气会。海宁“2·15”特大火灾后,浙江省和海宁市都举行了相关的新闻发布会,但事实真相仍不明朗,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死亡人数多而知情人少,由于受灾群众年龄大,文化低,表述不清,火灾发生过程谁也说不清楚。这次火灾报道公开了灾情信息,但由于媒体缺少第一手资料和图像,报道显得单调和信息量少。一些媒体也采取了走访周边群众的做法,力争充实报道信息,挖掘有新闻价值的信息,追求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但也出现了真假信息交融传播的问题,给当地政府造成了更大的压力。特别在受害者后事处理上,有的媒体越位充当了“法官”。突发性事件发生后,虚假信息往往是难以避免的,媒体应增强判断力,客观报道,力求公正。

3.深层次剖析与受众接受心理的冲突

突发性事件报道,传达信息相对容易,而对事件的深层次剖析难度就大得多。这次火灾,没有看到深层次剖析报道,当地的干部群众尤为不满,认为报道没有说到点子上,反映了记者对农村的现实、对农民的现状不了解,高估了农村的生存环境。火灾暴露的是农村公共秩序管理上的不足,而有的媒体纠缠在消防、土管、文化设施、图书阅览室、迷信活动等表面现象上,没有抓住当前农村的症结问题。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由于其突发性的特质,前期的舆论导向容易模糊,舆论引导的政治风险大,地方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往往以政治的眼光来看待重大突发事件,而记者更多地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就造成了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理解上的偏差。

二、对农村突发性事件的舆论引导

假如把社会比喻成一台机器,那么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大众媒介首先是“稳压器”,帮助民众从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情绪中尽快地解脱出来,保证社会的安稳。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突发性事件报道敏感度高,把握不好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给社会稳定造成危害。因此,报道突发事件要从政治上、大局上着眼,充分考虑到事件的复杂性、敏感性和报道后可能产生的影响。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有些情况不宜立即公开,有些情况需要暂缓处理,有些情况要轻重有别、内外有别。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掺杂着各种因素,记者在报道中应当客观公正,不把个人情绪和意见掺杂其中,防止以偏概全,误导受众。对于突发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客观描写,不能为泄一时之义愤而偏离笔端。否则,既违背了新闻真实,又达不到舆论引导的目的。

2.追踪到底,深层开掘

突发性事件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深层次的原因,媒体在第一时间的报道中尚不能反映出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相关部门调查的深入,一些问题将逐步暴露出来,记者应锲而不舍地追踪到底,进行后续报道。提供真实、丰富、连续的新闻信息,是媒体尊重和满足受众知情权的要求。受众接受新闻信息,既是进行信息确认、材料收集的过程,也是新闻报道影响受众已有观念的过程,而这正是媒体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直接方式。在农村大众报组织的《记者回乡调查》这组报道中,记者王德贞写了《大棚火灾凸显农业保险“两难”》一稿。在长期和“三农”打交道的过程中,王德贞早就发现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等方面的影响大这一现象,一遇不测风云,农民辛苦一年甚至几年的努力就化为泡影。王德贞对这一问题的留意,通过农民的大棚火灾表现出来,并提出了农业保险“农民保得起公司就赔不起,公司赔得起农民就保不起”的两难尴尬现状。因为对农民家底薄、承受意外灾害能力差的现状的了解,记者才会去关注农业保险;因为爱农为农的责任心,记者才能在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写出这篇份量很重的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