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地市台电视新闻借力微博的探索

2012-07-31 21:52:14  来源: 视听界  作者: 张玲玲  
视频加载中...

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和舆情网联合发布的《2011年第三季度社会舆情研究报告》指出,2011年第三季度,在曝光社会热点事件方面,微博赶超报纸位列第二。微博正在挑战大众媒体在新闻业界的地位。随着用户量不断扩大,以微博为第一发布渠道的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庞杂,微博改变着社会交往方式,也改变着电视媒体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本文基于对微博传播特征的分析,结合地市台电视新闻运作的实际,探讨电视媒体如何有效借力微博进行新闻报道的创新。

一、微博对于电视新闻的价值

一是作为新闻源头的微博。以微博为媒介发布的信息具有即时生动的特点,时效性甚至可以达到与事件同步。由于微博的即时发布特性,新闻事件发生后,第一个发布信息的可能不是记者,而是普通市民,微博使得“人人都是记者”成为可能。“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最早发布事故消息的是新浪微博,发布者是一位乘坐事故动车的乘客、新浪微博网友“袁小芜”。微博即时发布信息的功能契合新闻的时效性特征,如果新闻记者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获取新闻线索,将有助于扩展线索来源,缩短新闻时效。

二是作为信息碎片的微博。微博发布和传播的信息在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的要求与新闻要素相去甚远。首先,微博发布信息囿于140字的限制,信息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一条微博难以反映一个新闻事件的全部要素,更难以描述事件中重要的细节。其次,微博信息的发布者并不像职业记者那样经过专业新闻业务培训,所发布的信息受个人主观性影响较大,难以保证客观公正。再次,微博难以规避虚假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决定了职业记者面对微博海量信息应采取审慎的态度,也正因为如此,电视媒体对微博发布的信息进行再加工具有较大的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从静态的文字或照片变成动态的图像,从模糊的片断变成相对完整的新闻事件。

三是作为整合渠道的微博。微博信息的传播具有独特的特征。传播学者喻国明教授认为微博是节点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对其他节点所承载的信息的聚合是微博信息传播的基本特征,由聚合而形成‘核心——边缘’模式是微博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式。”[1]整合信息的特征有利于观点汇集,并形成互相补充、纠错的关系,弥补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缺点。借力微博,电视媒体可以和观众即时互动。如果地市台在报道微博提供的新闻信息的过程中,能够引入来自微博的观点和评论,并和网友保持实时互动,有利于电视新闻观点多元、客观公正。

二、地市台新闻如何借力微博?

目前国内与微博互动的电视节目多集中在国家级和省级电视台,地市台作为当前民生新闻的主力军与新媒体的互动明显落后。事实上,在面对散布全国各地的微博信息,尤其是本地事件时,地市台具有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借力微博既能获得新闻线索,又能扩大节目影响力。成都电视台联合搜狐微博打造的全国首档电视网络求证栏目《新闻背景·求证》,就是以微博发端的事件为线索,记录职业记者求证热门微博、去伪存真的过程,可谓是地市台借力微博进行内容创新的典型范例。地市台借力微博的关键是,做好求证和整合两项工作:

首先是微博内的积极求索,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地市台新闻记者应该重点关注三类人群的微博。一是本市其他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微博,尤其是网络媒体及其从业者的微博,他们扮演着网络“新闻线人”的角色,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信息,在准确度和权威性方面较其他微博高。二是本市政府官员、知名公众人物以及各行业专家的微博,这些人活跃度高,经常关注和参与地方公共事件,是微博上的“意见领袖”。三是地方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和公共服务类事业单位的官方微博,它们经常向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性信息,这些信息和民生新闻高度相关。

微博内求索不能止于简单关注,而应仔细观察和综合分析。2011年6月,《现代快报》爆出轰动一时的新闻“溧阳官员微博开房门”,线索就来自于江苏省溧阳市卫生局局长谢某和其情妇张某的新浪微博。通过对两位当事人微博细致的观察和详细的比对,记者发现了局长和已婚妇女有非正常关系的线索。想要深度挖掘新闻线索,记者本身应该成为一位“微博达人”,在平时下足功夫,把自己放在普通网友的位置,融入微博语态环境,积极参与微博的发布和转发,在与本地微博网友的互动中获得最具新闻价值的信息。

其次是微博外的反复求证,杜绝简单复制和一报了之的现象。2010年《中国新闻周刊》官方微博曾因为转发金庸去世的谣言,导致该杂志一位副总编辑、一位主编和一位编辑辞职。

求证的手段有很多,一是直接求证。微博的实名认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记者寻找信息来源、求证新闻事实提供了初步保证,直接向微博信息发布者求证是初步验证信息真伪最为简捷的方式。二是赶赴事发地调查采访、向现场求证,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更为直接的证据,这方面地市台更是近水楼台。三是多侧面多渠道佐证,向现场目击者、与当事人相关的社会关系人、与事件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行业专家求证,可以帮助记者获得更多翔实的细节。

另外,电视新闻记者要善于利用微博的自我纠偏功能。就单个新闻事件来说,微博网友们发布的信息往往会形成相互补充的关系,但也难免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形。如果遇到相互矛盾的信息,记者更需要高度警惕、谨慎处理。在求证的过程中,信息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并不是坏事,反而往往是事件逐步走向明朗的前奏,更是记者探求真相的契机。记者应对相互矛盾的信息进行仔细比对和反复辨伪,明晰事实真相。

再次是线上线下的深度整合。如何借力微博做好新闻,做深报道?电视新闻采编是一个对信息进行再次加工和深度整合的过程,微博信息实时流动、动态传播的特点,正是电视媒体充分整合信息的切入点。

2011年12月15日,常州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布两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清晨的高架公路上,一群学生模样的孩子推着一辆抛锚的破旧校车,周围则是急驰而过的机动车辆。众多常州网友通过微博向社会呼吁,要求相关部门彻底查清校车抛锚和学生推车背后的真相。以这条微博为线索,常州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记者迅速展开求证。经过多方证实,最终查清一所外来工子弟学校使用被淘汰的中巴车在高架上因缺油引起抛锚、学生们被迫推车的真相。节目播出后,当事驾驶员因缺乏安全意识被开除,车辆所属学校被教育部门勒令整改。通过分析该案例,可以模拟出电视媒体报道微博新闻事件的流程图:

从这个流程图可以看到,记者对于微博信息求证的过程,是信息从模糊变准确,从碎片变完整的过程,也是新闻事实逐渐被还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微博的及时爆料,也有电视媒体的严谨求证,在两者的互动中,无论是微博网友,还是电视观众,最终获得的都是最为完整真实的信息,对事件的考量最终在真相中理性回归。

对于碎片化的微博信息进行优化整合,电视媒体是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微博,电视媒体新闻创新得以实现,媒体功能得以延伸,节目影响力得以扩展;而通过电视媒体的整合优化,微博信息传播亦能够获得良性循环,健康发展。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注释:

[1]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