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论媒介距离的传播特质及其现象和成因

2012-07-31 21:43:33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邵培仁 杨丽萍  
视频加载中...

结 语

距离既是有形的、可以测量的,又是无形的、难以把握的。将媒介距离划分为时空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媒介距离现象。这与媒介距离的复杂构成及其生成原因有关,也同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文化和媒体性质等密切相关。媒介距离研究应以人本主义为核心,既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专业研究,也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研究,以进一步验证不同距离形式对媒介的影响。同时,要结合我国国情及现阶段的社会文化特点,依据媒介地理学理论,进行调查研究和实证分析,针对不同的社会阶层、东西部地区,特别是城乡、体脑、贫富的区别进行更加细化的研究,进而根据媒介距离的特点和具体情况提出改进传播效果、达到消除数字鸿沟的目的。

[本文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媒介地理与媒介生态研究》(06JDCB001ZD)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齐美尔.货币哲学[M].陈戎女,译.华夏出版社,2007:387.

[2]邵培仁,杨丽萍.媒介距离论:距离作为传播资源的思考与分析[J].新闻记者,2012(2).

[3]保罗·利科.解释学与人文科学[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4.

[4]Edward Bullough,Aesthetics:Lecture and Essays,London:Bowes &Bowes,1957:95.

[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4.

[6]Lazarsfeld,P.F.,Berelson B. and Gaudent H.,The People’s Choic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4:89.

[7]Lippmann,Walter,Public Opinion,Macmillan,New York,1985:15.

[8]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科尔纳.后现代转向[M].陈刚,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127.

[9]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10]德拉库瓦.艺术心理学[M].//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9.

[11]白春香.叙述距离辨[J].外国文学,2010(3).

[12]邵培仁,杨丽萍.媒介地理学:媒介作为文化图景的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13]唐建文.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中未见报的两句话[N].党史信息报,2008-07-09.

[14]Perloff,A·M(1999)The third-Person effete:critical review and synthes is,media psychologt,1,353-378.

[15]Robert E. Park and Ernest W. Burgess,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 Including the original Index to Basie Socio2 logical Concept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69.

[16]吴志斌,姜照君.如何缩短对农节目与农民之间的“距离”[J].新闻世界,2007(12).

[17]张聪.试论美国电影中的五种黑人刻板形象[J],中国校外教育,2008(1).

[18]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67-270.

[19]布洛.作为艺术因素和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说”[M].//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美学译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0]Edward Bullough. Aesthetics:lectures and essays/ Ed. With an introduction by Elizabeth M.Wilkinson. London:Bowes &bowes,1957:96.

[21]张景云.大众传播距离论——一种心理学视角[M].新华出版社,2009.

[22]邵培仁.传播学(修订本)[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7-303.

(邵培仁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丽萍为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