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传媒智库 > 正文

略论微博对我国社会舆论生态的塑造

2012-07-31 21:40:34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殷俊 何芳  
视频加载中...

舆论监督范围更广。微博作为一个信息快速发展和舆论聚集的动态媒体,可以轻松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舆论的聚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让用户随时随地了解到世界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倾听到世界的声音,丰富了用户的使用黏度。截至2011年12月,中国的微博用户已近3亿,成为互联网用户增长最快的群体,庞大的用户群体下,用户发布和接收信息的范围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进一步扩宽了舆论监督的范围。刘建明教授提出,无数个人的意见在“场”的作用下,经过多方的交流、协调、组合、扬弃,会比一般环境下快得多的速度形成舆论,并有加速蔓延的趋势。而构成舆论场的主要因素是同一空间人们的相邻密度和交往频率较高,空间的开放程度较大,空间感染力或诱惑程度较强,具备这些因素往往可以在这一空间形成舆论场。[4]微博传播者构建了精神空间相互对话探讨的舆论场,在信息传播的环境中,传播者的转发、评论、“@+”功能使信息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得以传播,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对某一事件的核心观点和看法。微博提供了便捷平等的发言渠道,成为舆论监督新阵地,丰富了民众表达的渠道,有益于还原民众的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等权利。正是有了微博的舆论监督,才让“开房局长”在网民的围观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因为有了微博的推动力,才掀起了全民打拐的浪潮,“郭美美事件”引发了国民对中国慈善机构积压已久的质疑,致使多家慈善机构作出回应,推出公开透明的捐款管理信息网络查询平台。微博给予普通民众平等的话语权,提供社会判断的思想参照系,微博正在改变社会传播生态,推动社会进步。

微博言论具有平民化的特征,微内容更多的是体现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海量的信息符合人性的逻辑结构,其内容既有自己关注的新闻实事、各类资讯,还可以展现自己的心情、观点,体现了个体活生生的生存状态,传播者之间透过微博看到的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所以传播的范围更广,加上人们自主的情感的影响,让舆论监督的力度更具有人性的特点,微内容的价值含量决定了其传播深度和广度,对社会非公平正义的监督,在舆论传播中价值日益凸显。

舆情影响力汇集增大。公众可以利用微博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监督政府行为,并建言献策,对政府公共管理体制、机制、运作模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微博言论以主题的多元化、议题的广泛化,使民意表达更直接、更充分,能有效地表达和反映出不同利益的需求,推动了公众管理的进程。“微博问政”打破了传统政府自上而下的政策出台方式,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官员利用微博搜集民意、在线与公众交流,微博成为人大代表们搜集民意、了解民情的重要渠道,影响力汇集增大。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的《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1)》数据显示,2010年至少有155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舆情热点事件,政府舆情事件占比达到60%,而个人舆情事件的占比也在不断升高,占到14%。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使社会舆情发生了很多变化,网络舆论成为体现社会人心的巨大的力量,微博使民意表达的聚集性升温,促使一个事件、一个观点成为公众议论的话题,并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进而将其提上议程。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网络舆情特别是微博舆情对公共事务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远,从宜黄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极富戏剧性地风生水起,到日本核辐射引起的抢盐风波、中石化天价酒、局长开房直播、“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件、归真堂事件等微博传播事件,都是微内容引发的舆论浪潮和舆论累进到一定的程度,就有可能引发社会的共振。

综上所述,微博舆论已成为塑造当下社会舆论生态的重要力量,它的生成和传播规律还有待进一步探讨。对微博舆论规律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社会舆论的健康发展,有助于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

[2]斯蒂文,小约翰.传播理论[M].陈德民,叶晓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592.

[3]宋好.微博时代“意见领袖”特点探析[J].今传媒,2010(11).

[4]刘建明.舆论传播[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65.

(殷俊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芳为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传媒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