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正文

学会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报道手法

2012-07-24 16:37:55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姜田  
视频加载中...

近一段时间,我在中心和部门领导的指导下,继续参与走基层活动的采访报道。同之前的走基层相比,这段时间的走基层活动展现出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特点。

在我最近的走基层报道中,有两篇报道比较值得关注。一篇是《农民工办起“免费学堂”》,另一篇是《从农妇到外教助理的“蝶变”》。

《农民工办起“免费学堂”》,讲述了一个外来打工者,为了工友和周边村庄孩子能够接受课外辅导,放学后能有个安全的写作业地方,自己从每个月3000块钱的工资中拿出一半租下了学校大门正对面的两间房子,给孩子辅导功课的故事。同以往的走基层不同,这个走基层报道,记者更多地同采访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内心交流,了解是什么动因让他有这样的举动。除此之外,故事还展现了不少村民的不理解和不少村民的感谢,以及孩子们对这位老师的喜爱和支持。最终故事分为上下两集两个主题进行报道,上篇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课外教育问题这个角度切入,报道了这些孩子由于父母没法辅导以及流动性大,造成的学习困难,而这样一个农民工发现了这个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努力解决。下篇则通过村民一开始的不理解入手,逐渐的剖析人物内心,展现故事主人公做慈善事业的艰辛和坚持。

《从农妇到外教助理的“蝶变”》讲述了是一个农村妇女,在给外教做家庭保姆的时候,坚持学习英语,达到能同外国人正常交流的水平,最终被厦门理工的老师发现,成为学校外教助理的“励志”故事。而这则故事因为是讲述人物成长的不容易,更是从人物内心的困惑、坚持入手进行报道。

通过这两则报道,我体会到:基层,并不是一个地理的概念,更是一个心理的概念。只有走到基层群众柔软的心房里,获得深切的认同与回应,才是真正走进了基层。而人心是一个无限深邃的世界,从初识到知交,层层探寻下去,永无止境,你对人心的探访深入到哪个层面,决定了你能挖掘出多少事实和观点。更为重要的是接触这些“故事人物”的过程中,记者也深深的被老百姓自强不息、生机勃勃的生活热情所感染,从群众的身上学会了难得的乐观和不屈。(厦门广电集团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 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