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 > 正文

福州电视台扎实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

2012-07-23 23:35:19  来源: 福建记协  作者:   
视频加载中...

为真正回答好新闻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重大课题,“走转改”活动开始后,福州电视台迅速响应、积极行动,台领导带头走基层蹲点调研、采写报道,带动编辑记者走进基层,服务群众,提升素质。目前福州电视台所有一线编辑记者都走出了高楼大院,深入基层采访,先后开设了《走基层》、《一线见闻》、《蹲点日记》、《我在社区》等多个专栏,建立基层联系点100多个,播出各类走基层的新闻、系列、专题300多篇(期),通过新闻报道,积极反映群众呼声,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200多件,“走转改”活动取得了扎扎实实的成效。

台领导带头走基层

基层的素材最丰富,基层的故事最生动,基层的形象最鲜活,走基层也最考验人、锻炼人、教育人。福州电视台领导和一线编辑记者深入山区海岛、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在最本色的基层中寻找到最动人的新闻事实,也在摸爬滚打中得到了难得的锤炼。

2011年9月7日,电视台副总经理刘义萍和吴乙平副总编带着《福州新闻》、《关注》栏目组人员前往永泰县红星乡淡洋村凤阳农业金银花种植基地进行采访。他们的采访报道从漫山遍野的金银花开始,详细询问了金银花的功能和效益,对当地种植金银花的前景和市场进行了深入了解。对当地村民的就业和收入进行了前后对比,真切感受农村发展新气象,同时对金银花种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之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福州新闻》栏目记者魏欣与同事不惧车船颠簸,几进连江县东洛岛,和村民们一起提水,共同打井,体验岛上淡水匮乏窘境,为打出新井深感欣慰。在福州洪塘立交桥西匝道施工工地,《新闻110》记者曾光、刘陈力与工人们一同搬运钢筋、填装水泥。在闽清荒无人烟的高山上,《关注》栏目记者江军与线务局的工作人员,连续10小时巡视光缆线路。

在走基层中,记者们深刻地感受到,有些事情书本上学不到,网络里查不到,只有走进基层,深入沟通,才能倾听到、触摸到、发现到;写百姓身边的事,讲百姓当中的人,让新闻带着露水的湿润,带着泥土的芳香,新闻才会充满活力,才能深为受众所欢迎。

在基层净化心灵

越深入基层,记者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基层是最好的课堂,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走进基层、走进群众,才能磨砺自己的意志,净化自己的心灵。记者采访大学生“鸡司令”甘盛良,发现他放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回到条件艰苦的家乡,带领村民一起养鸡致富。他的人格魅力让记者肃然起敬。还有长途客车机修工为了保障春运,他们中的很多人整个春节都没能回老家看看父母,他们却告诉记者,他们最高兴的时候就是看着一批批旅客登上自己维护的客车,平安地回家过年。

群众最普通,也最伟大。这些看似普通的人们以默默奉献和顽强意志,给了记者最深的感动,让新闻工作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冲击和震撼,无异于上了一堂堂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在基层提升素质

基层是改革发展的课堂,是新闻工作的源泉,也是记者成长的沃土。走基层让记者开阔了视野、提高了能力、磨砺了意志、锻炼了品格,逐渐学会在基层滚烫的生活中历练自己,从社会实践的肥沃土壤中汲取养分。

基层中有着最丰富的题材,如何更好地展现基层发展的真实面貌,表达群众的心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促使记者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也促使记者不断提升能力和水平。基层采访中,记者发现老百姓的语言最实在、最生动,有时他们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胜过大段解说。因此,福州电视台开始在新闻报道中尝试少用甚至不用解说词,而以大段同期声的剪辑来还原事件,表现最真实的基层生活。在东洛岛的采访中,为了更好地展现岛上真实的情况,就用同期声来记录群众集中领水的整个过程,并在其中融入记者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其间不插入任何解说,让观众自己去感受东洛岛居民的缺水程度。

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记者与群众的心贴得更紧,增强了大局意识,更加自觉地服务群众、维护群众利益。《城事能见度》栏目记者林岚采访了台江区某酒楼占用长汀花园小区车库的问题,她父亲知道后,打电话告诉她说该酒楼他们家有股份,能不能不播出这条新闻。林岚毫不犹豫地说,开酒楼要有停车场,不符合条件就不要开。回台后林岚及时编辑、播发了这条新闻,促进了问题的解决,最终小区车库回到业主居民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