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

2012-06-18 16:08:19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周丹  
视频加载中...

自媒体自身的“异化”。任何新事物都是一个利弊重叠的矛盾体,其优点换个角度来看就成了缺点与不足。自媒体也不例外。自媒体的信息发布接近“无条件”,公民只要识字并懂得上网,便可成为自媒体的“总编”,他们只要轻轻点击“确认”按钮,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发布,他们不用学习排版、印刷,也不会受到版面限制,更不用担心自媒体能不能“卖出去”,等等。简单、无成本、无要求、无条件的操作方式激励网民铺天盖地地发布公民新闻。海量新闻信息使得公民陷入信息恐慌,他们分不清孰真孰假、孰轻孰重,对于信息的不确定加剧了受众的信息困扰,传统媒体的调查性报道适时出击,解决了公民的这一烦恼。

符合人们的阅读愿望和捕捉信息的要求。喻国明在其新著《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序言中写道:“社会的有机化,强化了人们对于资讯的质量需求;深处全球化大格局的人们对于信息需求在层次性上更加丰富且深刻。”[7]面对这样的受众群体,传媒传统“供给新闻、制造舆论”[8]的功能显然不能满足文化水平和基本素质均已显著提高的受众,公众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更想知道“新闻事件原因”、“新闻事件实质意义”乃至预测“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势”,公众将注意力转移到寻求事件更深层次的解答,媒介功能必须相应地拓展和延伸,以适应受众需求,不仅要传播新闻告知信息,还要解释信息。用喻国明的话讲,媒体要给“承受浅层信息超载压力的焦灼中的人们提供精要的信息产品,以使他们对于世界的把握更加经济节省”[7]。

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媒介变革和自身发展的结果。所谓新闻专业主义,就是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服务规范。当今我国传媒正在进行巨大的变革:市场化逐步推进,传媒集团不断组建,媒介高度融合,等等。这些变革使得媒体的市场化特征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媒体抛却其作为“社会良知”和“国家瞭望者”的角色,走下“无冕之王”的神坛,疯狂追逐经济效益,报纸版面和电视节目中充斥着迎合受众的花边新闻,即便是严肃的政治新闻,报纸也一改严肃客观的姿态,换用娱乐化的方式进行报道,如报纸的时政新闻标题经常出现“PK、玩暧昧”等娱体新闻报道用语,相声、二人转的新闻播报方式也已司空见惯,有的媒体甚至采用主持人一边脱衣服一边播报新闻的方式吸引受众,传媒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可见一斑。这样,重拾新闻专业主义显得极为迫切,最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调查性报道还原事实真相。新闻报道的关键是新闻的真实性,而真实性的关键则是对尽可能多的事实的还原,因为如果仅仅报道事实的一个阶段或一个方面,会让读者感到糊涂,因此必须通过调查将事实逐步挖掘出来。调查性报道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新闻深度阅读要求,是当今传媒秉承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发展演变的结果,符合新闻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