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及定位

2012-06-18 15:57:33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视频加载中...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价值和定位的新思考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客观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受众,也不再是概念混淆的人民,而是具有独立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社会诉求的公众。“受众”一词是麦克卢汉针对媒介传播对象提出的概念,这个概念带有被动性,强化了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受众”在信息传播中处于弱势地位。而21世纪,新媒介理论的诞生,对受众概念提出了质疑,随着分众时代的到来,媒介竞争趋于白热化,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受到动摇,媒介对于受众变得更加“献媚”,公众概念就此诞生。公共新闻理论家詹姆士·凯里在《新闻与公众对话》中提出:公众就是一群聚合在一起讨论新闻的陌生人。陌生人因为讨论相同的话题,或者同一个社会关注的议题而走到一起,形成了公众。

首先,服务公众,营造和谐、健康的公共空间是民生新闻在“后民生时代”最重要的价值,缺少了参与社会议题和公众讨论,民生新闻将失去一直以来依靠的土壤。成为公众的前提是公民具有共同的议题,这个议题因被公民所关注而具有新闻价值、社会价值,这个议题甚至是关系到公民生活的事情,正因为被公民所关注,公民才能自发地聚合,聚合的公民就演变成公众,公众具有因为议题而聚合在一起的标签,不同的议题,会产生不同的公众,同一个公民可能参与到几个,甚至是几十个公众当中。民生新闻的客观主体不再是麦克卢汉口中的受众,简单的信息灌输时代已经不能够满足公众对新闻功能和价值判断的要求,公众关注的社会议题也发生了变化,对议题的处理和预期要远远高于“前民生时代”。因此,“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首要明确的是传统的受众对象发生变化,变成具有影响社会决策和公共领域发展的公众。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要明确新闻媒介的灵魂是公众。民生新闻为谁而报道,答案有三:1.民生新闻报道是为收视率,这正是民生新闻在“后民生时代”逐渐衰落的重要因素,民生新闻的发展在市场经济与社会公益博弈中,已经败下阵来,民生新闻发展的困境正是过度追求市场效益造成的,很多民生新闻因此退出了新闻媒介,成为历史。2.民生新闻报道是为受众,这个答案造成的后果与第一种相差不大,为受众服务、吸引受众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收视率。3.民生新闻报道是为公众,民生新闻成为公众的委托人,以公众的名义进行新闻报道,充当公众的眼睛和耳朵,并为公众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公众在法律保护范围内能够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公众代表的是市民阶层利益,代表的是构成社会主体的力量。民生新闻必须支持和维护公众的公共空间和公众的生活,通过民生新闻营造的空间实现公众相互交流,提供公众相互之间的对话质量,保障公共空间健康、良性的发展。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要以公众利益作为新闻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民生新闻发展的前提是服务公众,公众关注的就是民生新闻的焦点。传统新闻的精英主义哲学观念在当代民生新闻报道中依然普遍存在,精英主义哲学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把新闻媒体作为价值判断的唯一当事者,认为新闻媒体有能力、有义务引领和驾驭社会舆论;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把公众当做新闻的接受者和潜在的新闻消费者,民生新闻报道的目的是简单地满足新闻报道另一端消费者个人需求的信息。在精英主义哲学观念下运营的民生新闻,虽然一直提倡新闻要贴近生活、贴近公众,而事实上,这种贴近变得疏远,公众不再相信新闻媒体创造的公共空间,更不认同媒体的价值标准和判断,有些判断甚至是缺少合理的根据,这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公众的公共生活空间质量下降,公众开始转移自己的公共空间,造成新闻媒体市场萎缩,产生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流言蜚语等充斥社会。因此,“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必须摈弃精英主义哲学观的价值标准,并把这种价值体系在新闻媒体中的影响降到最低,认同公众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重要对象,认同公众有能力进行价值判断,有空间选择其他媒介和渠道,明确民生新闻报道过程中与公众的平等地位,明确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