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建记协> 采编学 > 正文

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及定位

2012-06-18 15:57:33  来源: 新闻爱好者  作者:   
视频加载中...

【摘要】民生新闻是公众参与社会事务和公共生活的重要媒介渠道,通过民生新闻构建的公共生活空间能够满足公众各项诉求,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需要在媒介价值和媒介定位上重新考量,需要公众、新闻从业者改善角色定位,充分挖掘公共新闻在民主社会建设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公众

“后民生时代”的民生新闻现状及问题

“后民生时代”是民生新闻话语体系中针对受众在社会中定位而诞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概念,通过对具有社会意识的受众群体进行媒介概念范畴下的界定,有助于民生新闻的定位和价值研究的准确开展。同时,“后民生时代”也是一个时间范畴,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公众已成为社会的重要舆论载体,他们参与社会公共议题讨论,甚至影响到社会决策的倾向性,公众影响力的扩大、诉求的增多是“后民生时代”的典型特征。

“后民生时代”与“前民生时代”存在着差异:一是“后民生时代”中公民社会逐渐成熟,公民参与社会议题和公共讨论的热情增加,“后民生时代”的民生新闻报道也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和评论者,民生新闻被要求更广泛参与社会议题,更具坚定的价值判断标准和立场;二是“后民生时代”与社会发展同步,“后民生时代”的提出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形成,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和保障,国家对新闻媒体监督职能的肯定,使得新闻媒体成为公民社会形成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正是这种驱动力,诞生了“后民生时代”的概念。“后民生时代”对民生新闻提出了新的价值标准和社会角色定位,务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引领社会舆论走向,努力构建和谐、健康的公共空间。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和定位需要公共新闻理论的介入,需要参照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和公民诉求情况。“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的价值标准和定位与公共新闻理论不谋而合。公共新闻理论诞生于美国,是美国新闻媒体在社会公益与经济效益失衡的状态下提出的拯救新闻媒体的重要理论成果,该理论的诞生是新闻媒体报道不能满足公众对新闻事实和新闻舆论环境诉求而提出的针对新闻报道主体、报道方式、参与方式的改革理论。“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报道需要参照公共新闻理论,借鉴以下四点内容:一是新闻媒介必须重新评估受众的角色,视受众为市民、公共事务的潜在参与者,而非受害者或旁观者;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新闻媒介要帮助市民实现政治诉求,完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善市民社会环境,而非仅仅知晓问题;三是媒介有义务帮助改善公共生活,公共生活是媒介范畴下的受众生活环境,这个环境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气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容易受到漠视,公共生活应该成为整个社会信息渠道的重要通道,保障社会信息的自由流动,上可达民意,下可体恤民情,使得它值得人们关注;四是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尊重、理解公众对社会议题的各种看法,承认公众在新闻媒体传播领域的重要价值。

“后民生时代”民生新闻存在问题较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生新闻潮流,已经走过近30年,这30年也是公共生活领域由缺失到繁荣的30年,民生新闻通过民生视角,帮助公共生活获得巨大空间。同时,30年后的今天,民生新闻也处于危急关头,收视率持续下降,功能定位缺失,逐渐远离公众,甚至成为娱乐化时代的牺牲品,新闻本是社会公共生活的最后阵地,是建立民主、公平社会的重要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响亮的声音,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成为街边娱乐的小贩,这种状况让民生新闻的公信力大跌。